文库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XX年XXX矿区工作报告(普查阶段性报告).docx

  • 资源ID:1087804       资源大小:31.07KB        全文页数:3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文币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XX年XXX矿区工作报告(普查阶段性报告).docx

1、空分布特征, 划分单矿种、 、 级成矿单元,并对成矿单元中的“矿”字,以矿种实名代替之,如成铁带、成铜带、成金带等; f)成矿物质来源。根据目标矿种的不同矿种组合,分析与总结不同矿床类型的成矿物质来源特征 与规律; g)根据地质调査、矿产勘查和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总结全国性或区域性目标矿种在成矿规律、预测方法等方面的新认识、新进展,提出有关建议。 6.3 编制图件 XX/T XXXXXXXXX 7 6.3.1 比例尺选择 单矿种成矿规律图的比例尺, 依据对该矿种成矿规律研究与资源潜力评价的地域大小及矿产地数量 和产况, 科学合理选择, 以能清晰地表达成

2、矿规律为原则。 全国单矿种成矿规律图比例尺为15000000, 大区单矿种成矿规律图比例尺为1100000012500000;省(市、区)单矿种成矿规律图比例尺一般 为1500000,青海、西藏、新疆和内蒙古4个大省(区)单矿种成矿规律图比例尺一般为11500000。 黑龙江、云南等面积中等的省,单矿种成矿规律图可考虑编图比例尺为1500000,成图比例尺为1 1000000或1750000; 对于类型单一而集中分布的矿种及其类型, 可在区域范围大小的基础上结合矿产 地的分布情况,确定合适的比例尺。 6.3.2 底图选择 全国单矿种成矿规律图的底图, 原则上采用同比例尺的新一代的中国大地构造图

3、或大地构造相图为 底图;若成矿地质条件复杂,可对底图作相应修改和调整,以能清晰表示目标矿种的成矿规律为原则; 若当前尚无现成的合适的底图时,需自行编制。省(市、区)单矿种成矿规律图的底图,应采用最新的 同比例尺的大地构造图,但需经淡化和简化处理;如目标矿种主要矿床类型为沉积型,也可选用沉积岩 建造构造图或岩相古地理图为底图。 6.3.3 图面内容 单矿种成矿规律图上,应包括如下内容: a)矿产地(包括矿床和矿点)的矿种、类型、规模、时代的图例及名称和/或编号; b)在全国单矿种成矿规律图上,给出全覆盖的、级成矿单元和部分重要的级成矿单元 的名称(包括级别和编号)及各单元间的界线,特别是当界线为

4、断裂时,应给出断裂名称,对 与目标矿种及相关矿产的成矿密切相关的级和级成矿单元,可着色突出表示; c)在省(市、区)和大区的成矿规律图上,除给出全覆盖的、级成矿单元外,还应标出 全覆盖的级成矿单元(成矿亚带)和部分级成矿单元(矿集区或矿田);对与目标矿种及 相关矿产成矿密切相关的、级成矿单元和部分级成矿单元,可着色突出表示;将包含本 省(市、区)的区域成矿单元划分图作为角图,表示其在区域中所处的构造位置; d)在主图的空白区,除必须表示与底图有关的图例和矿床图例外,还应表示某些重要的成矿规律 的角图和表格以及重要矿床类型的典型矿床成矿模式图; e)责任签,包括图名、编图单位、拟编人员、制图人员

5、、项目负责人、单位负责人、审核人员、 顺序号、完成日期和资料来源等。 6.3.4 表示方法 6.3.4.1 矿种的表示 用颜色表示,分两种情况: a)对单一矿种矿床的表示,参见附录A。 b)对多矿种矿床的表示,参见附录B,应将目标矿种置于图例左边,其它矿种置于图例右边。 6.3.4.2 矿床类型的表示 矿床类型的表示,参见附录C。 XX/T XXXXXXXXX 8 6.3.4.3 矿床规模的表示 用矿床类型的图形大小表示矿床规模,多矿种矿床的规模,以资源储量最大的矿种表示,将目标矿 种置于图例的左边,其它矿种置于图例的右边(参见附录 B),具体要求如下: a)由两种有用矿种组成的矿床表示方法:

6、 1)目标矿种和另一矿种规模相同时,前者占符号左半部,后者占符号右半部; 2)目标矿种规模大于另一矿种,且规模差一级时,选用目标矿种的规模符号,目标矿种占符号 左边 2/3,另一矿种占符号右边 1/3;若二者规模差两级时,则目标矿种占符号左边 3/4,另 一矿种占符号右边 1/4; 3)目标矿种规模小于另一矿种,且规模差一级时,选用另一矿种的规模符号,目标矿种占符号 左边 1/3,另一矿种占符号右边 2/3;若二者规模差两级时,目标矿种占符号左边 1/4,另一 矿种占符号右边 3/4。 b)由三种(个别四种)有用矿种组成的矿床,表示方法: 1)目标矿种与另二个矿种的规模相同时,则三等分该符号,

7、目标矿种居符号左边,其它矿种居 符号右边; 2)目标矿种与另二个矿种的规模不同时,选用规模最大者的符号,目标矿种居符号左边,其它 矿种居符号右边, 并按规模差之级别, 确定目标矿种所占符号的面积 (2/3 或 3/4 或 1/3 或 1/4) 。 其它矿种规模较大者,居符号右边的上部,规模较小者居符号右边的下部。 6.3.4.4 成矿时代的表示 成矿时代的表示,视不同情况而定: a)在全国或大区成矿规律图上,当大的构造/成矿单元(如成矿省)要展示的成矿时代较少时(如 少于8个成矿时代),用时针法表示,即用矿种符号外缘附属的、顺时针从最老到最新的8个方位 中某一方位的短线表示成矿时代, 并用短线

8、的附加线段表示某时期或更新、 某时期或更老及从某 时期到另一时期。 编图者可针对各个构造/成矿单元的构造演化和成矿时代的差异,自行设计各单 元的成矿时针(如4个或8个时针方位),且不用彩色图也可清晰表示; b)当图上要展示的成矿时代较多时,如锰矿有22个层位有工业矿体,采用GB/T 958-2015的矿床类 型图例上加一宽0.7mm的、不同颜色边圈,表示大的成矿时段(如前寒武纪、加里东、华力西、 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六大构造成矿时段),再在边圈中用深色的时针短线或圆点表示确切的 成矿时代。 6.3.4.5 矿产地名称的表示 当图面上矿产地分布稀疏时,可直接标注矿产地名称;若矿产地密集,可采用编

9、号方式表示(应同 时配以表格,在表格中注明对应编号的矿产地名称);对矿产地特别密集处,可配以放大的角图说明矿 产地名称。 矿产地编号原则上是按经纬网从左向右、 自上往下依次编号。 但适当兼顾矿产地所在县 (旗) 和成矿单元名称的连续性。 6.3.5 编图说明书 单矿种成矿规律图的编图说明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扉页:列出图名、图件比例尺、(项目技术指导)、项目负责人(主要责任人)、主要编图人 员、编图单位、编图时间等。 b)前言:概述项目性质、任务来源、编制过程、编图人员与分工等。 c)正文:概述所编图件的主要特点、内容和成果简介: XX/T XXXXXXXXX 9 1)编图的指导思想、基本

10、原则与编图方法及资料来源; 2)地质构造底图的选择和/或编制; 3)图面上表示的主要内容:矿产地的图例;各级成矿单元;构造底图的图例及某些重要的构造 图例;某些显示成矿规律的附(插)图、附表。 6.4 研究报告 单矿种成矿规律研究报告编写参见附录 D。 可结合具体单矿种成矿规律的研究, 适当调整提纲内容, 重点突出所需评价的目标矿种的资源概况,包括:矿产地总数,查明资源储量和累计查明资源储量;资 源储量在单一矿种矿床和多矿种矿床中的产况, 包括各自的矿产地数和不同规模的矿产地数, 及其资源 储量(可用列表方式表示);目标矿种的矿床类型及各类型所占矿床数及资源储量(可列表表示);与 目标矿种相关

11、的各类型矿床的成矿时代及各时代成矿强度;目标矿种的资源潜力分析和主要成矿远景 区;目标矿种主要矿床类型典型矿床研究成果;成矿规律综述,包括目标矿种的时间分布规律;空间分 布规律;成矿作用及成矿物质来源;成矿规律研究的重要问题与建议。 7 综合矿种区域成矿规律研究 7.1 研究目的 在某一区域内,基于综合矿种的典型矿床研究成果,对所有矿种进行综合性的成矿规律研究,为该 区域内所有矿种的找矿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7.2 研究内容和方法 7.2.1 综合矿种资源概况 查明某一区域内的各矿种,包括主矿种和共生矿种的资源储量(包括类别、查明资源储量和累计查 明资源储量)、矿床规模、品位等;各矿种的资源储量

12、大小要体现在矿床名称的矿种排序和矿床图例的 设计上。对伴生矿种亦需作评价和研究。 7.2.2 空间分布规律 查明某一区域内各矿种的空间分布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大地构造位置、成矿区带等,结合综合矿 种的资源概况,分析与总结某一区域内综合矿种的空间分布规律。 7.2.3 时间分布规律 在给定区域范围内, 基于综合矿种的典型矿床研究成果, 全面搜集各类资料, 按矿床类型、 矿种等, 确定综合矿种的成矿时代。 查明综合矿种在该区域的时间分布特征, 分析与总结该区域内综合矿种的时 间分布规律。 7.2.4 综合研究 汇总给定区域范围内所有矿种矿床类型中的典型矿床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性深化研究: a)各矿

13、种、各类型矿床的成矿地质环境研究。包括矿床所在大地构造位置和成矿地质背景、大地 构造演化阶段及与相关的沉积作用、火山作用、侵入作用、变质作用及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分 析与总结主要矿种的主要矿床类型的成矿要素,并进行区域成矿模式研究; XX/T XXXXXXXXX 10 b)矿床成矿时代、矿床类型及其与矿床规模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不同成矿时代、不同矿床类型综 合矿种的资源分布特征; c)矿床空间分布特征和成矿单元划分。以全国的和省(市、区)的成矿单元/成矿区带为基础,在 全国综合矿种成矿规律图上,应标出全覆盖的、级成矿单元和部分重要的级成矿单元 名称(包括级别和编号)及各单元间的界线;省(市、区)

14、和大区成矿规律图上,还应标出全覆 盖的级成矿单元和部分级成矿单元; d)成矿系列研究。按照成矿系列理论,据工作区地质构造演化历史,划分构造岩浆成矿旋回 (大时段);以各级成矿单元为基础,研究其内各构造岩浆成矿旋回内众多矿床之间的成 因关系,进,全程套管跟进。 土壤样品的流转参照 HJ/T 166。涉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时,应遵循 HJ 1019 的相关规定。地下水监测井 建设、成井洗井、采样前洗井等过程参照 HJ 25.2。 样品保存参照 HJ 493。样品采集和流转参照 HJ/T 164。涉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时,应遵循 HJ 1019 的相关规定。 6.2.4样品检测 针对 6.2.1 识别的

15、特征指标,对土壤和地下水样品进行检测。 GB/T 39792.12020 8 土壤样品分析检测方法选择参照 GB 36600;涉及农用地时,参照 GB 15618。地下水分析检测方法 选择参照 GB/T 14848。 当评估区域土壤或地下水呈现出明显的颜色或气味异常, 可对颜色或气味异常的样品进行生物毒性 测试,方法选择参照 GB/T 39791.2 中生物调查相关技术导则和规范。 6.2.5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土壤样品采集、保存、流转过程质量控制参照 HJ 25.2;地下水样品采集、保存、流转过程质量控 制参照 HJ 25.2 和 HJ/T 164。土壤样品检测过程质量控制参照 HJ 25.

16、2;地下水样品检测过程质量控制参 照 HJ/T 164。特征指标涉及挥发性有机物时,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还应遵循 HJ 1019 的相关规定。 6.3土壤和地下水生态服务功能调查 6.3.1 土壤生态服务功能调查 通过查找土地利用类型图、国土规划、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资料等方式获取土地使用历史、当前 土地利用状况、未来土地利用规划等信息,确定土壤损害发生前、损害期间、恢复期间评估区域的土地 利用类型,如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住宅用地、工矿仓储用地、特殊用地(如旅游景点、 自然保护区)等类型。如用地类型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重点查明或计算种植或养殖物类型和产 量等信息;如用地类型为

17、旅游景点,重点查明旅游休闲服务价值计算所需的信息;如用地类型为自然保 护区,需查明或计算指示性物种的结构与数量等信息。对于未利用地,可参考周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生 态服务功能损失调查和评估。 如需要采集生物样品, 参照 HJ 710.1、 HJ 710.2、 HJ 710.3、 HJ 710.5、 HJ 710.6、 HJ 710.10、 HJ 710.11 进行。土壤有机质测定参照 GB 9834;土壤盐分测定参照 NY/T 1121.16;土壤持水率测定参照 NY/T 1121.22。如需要检测生物样品中污染物浓度以及土壤生物群落、土壤孔隙度等指标,参照相关权威文 献中认可的方法进行。 6.

18、3.2地下水生态服务功能调查 获取评估区域水资源使用历史、现状和规划信息,查明地下水损害发生前、损害期间、恢复期间评 估区域地下水的主要生态服务功能类型,如生活饮用水水源、农业灌溉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居民生活 用水、 生态用水等供水服务或景观用水等文化服务, 并查明或计算开采量、 用水量、 水资源价值等信息。 6.4基线水平调查 6.4.1基于历史数据 查阅相关历史档案或文献资料,包括针对评估区域开展的常规监测、专项调查、学术研究等过程获 得的报告、监测数据、照片、遥感影像、航拍图片等结果,获取能够表征评估区域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及 其生态服务功能历史状况的数据。 历史数据应对评估区域具有较好的时

19、间和空间代表性, 且历史数据的 采样、检测等数据收集方法与现状调查数据具有可比性。应对历史数据的变异性进行统计描述,识别数 据中的极值或异常值并分析其原因, 确定是否剔除极值或异常值。 根据专业知识和评价指标的意义确定 基线,对于服从正态分布的数据,当污染或破坏导致评价指标升高时,采用历史数据的 90%参考值上 限(算术平均数1.65 标准差)作为基线;当污染或破坏导致评价指标降低时,采用历史数据的 90% 参考值下限(算术平均数1.65 标准差)作为基线。对于不服从正态分布的数据,当污染或破坏导致评 价指标升高时,采用历史数据的第 90 百分位数作为基线;当污染或破坏导致评价指标降低时,采用

20、历 史数据的第 10 百分位数作为基线。 6.4.2基于对照区调查数据 当缺乏评估区域的历史数据或历史数据不满足要求时, 可以利用未受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行为影响 的“对照区域”的历史或现状数据确定基线。在对照区进行土壤钻探、地下水监测井建设、采样分析和调 查工作, 获取对照区土壤和地下水生态服务功能状况。 应选择一个或多个与评估区域可比且未受污染环 GB/T 39792.12020 9 境或破坏生态行为影响的对照区域。 对照区域数据应具有较好的时间和空间代表性, 对照区所在区域在 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特征、土地利用类型、水文地质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生态 服务功能等方面应与受影

21、响区域类似, 其土壤和地下水的物理、 化学、 生物学性质应与受影响区域类似。 一般情况下,土壤对照点应均匀布设于受影响区域外部,对照点数量5 个。如评估区域面积较大,污 染物分布情况较复杂,应适当增加对照点数量。如因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方式、污染物扩散迁移特征等 因素致使土壤特征有明显差别或采样条件受到限制时, 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采样深度应尽可能与 受影响区域内采样深度相同。 地下水的对照点位应位于污染源的地下水流向上游一定距离内, 并综合考 虑水力坡降、含水层渗透性、埋深和厚度等水文地质条件及污染源和污染物迁移转化等因素,对照区所 取地下水应与损害调查地下水位于同一层位。 对照区数据收

22、集方法应与评估区域具有可比性, 并遵守评 估方案的质量保证规定。 若对照区污染物浓度检测结果低于检出限,以检出限作为其浓度值参与基线水平计算。 应对“对照区域”数据的变异性进行统计描述,识别数据中的极值或异常值并分析其原因确定是否 剔除极值或异常值,根据专业知识和评价指标的意义确定基线,确定原则同 6.4.1。 6.4.3参考环境质量标准或基准 当历史数据或对照数据不可行时, 则根据评估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和地下水使用功能, 参考适用的国 家或地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或基准确定基线, 如 GB 15618、 GB 36600、 GB/T 14848、 GB 5749、 GB 5084、GB 1

23、1607、DZ/T 0290、CJ/T 206;当标准和基准同时存在时,优先适用环境质量标准;当缺 乏适用的标准或基准时,可参考国外政府部门或国际组织发布的相关标准或基准。 6.4.4开展专项研究 当无法获取历史数据和对照区数据, 且无可用的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或基准时, 开展专项研 究,如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的健康风险评估、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和模拟、污 染物浓度与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度等指标之间剂量-效应关系研究、生态服务功能专项调查等工作,以确 定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及其生态服务功能的基线水平。 6.5损害确定 当事件导致以下一种或几种后果时,可以确认造成了土壤和地下水环境

24、或生态服务功能损害: a) 调查点位土壤和地下水中特征污染物的浓度或相关理化指标(包含 pH、电导率等)超过基线 水平; b) 评估区域土壤和地下水呈现明显颜色或气味异常,经实验或测试表明对土壤无脊椎动物或植物 产生毒性; c) 因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造成评估区域生物死亡、疾病、行为异常、肿瘤、遗传突变、生理功能失 常、畸形等; d) 评估区域指示性生物种群特征(密度、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群落特征(如多度、密度、 盖度、丰度等)或生态系统特征(如生物多样性)发生不利改变,指示性指标超过基线水平; e) 土壤和地下水的其它性质发生改变,导致土壤和地下水不再具备基线状态下的生态服务功能, 如土壤的

25、农产品生产功能、地下水的饮用功能等; f) 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损害的其他情形。 GB/T 39792.12020 10 7土壤和地下水损害因果关系分析 7.1污染环境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 7.1.1因果关系分析程序 结合鉴定评估准备以及损害调查确认阶段获取的损害事件特征、 评估区域环境条件、 土壤和地下水 污染状况等信息,采用必要的技术手段进行同源性分析;构建模型,开展污染介质、载体调查,提出特 征污染物从污染源到受体的迁移转化过程假设,并通过迁移转化过程的合理性、连续性分析,对迁移转 化过程进行验证;基于同源性分析、迁移转化过程验证结果,分析污染环境行为与损害之间是否存在因 果关系。

26、7.1.2同源性分析 通过人员访谈、现场踏勘、空间影像识别等手段和方法,调查潜在污染源,必要时开展地质和水文 地质调查,进一步掌握水文地质条件,开展土壤和地下水采样分析,了解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特征,或利 用同位素技术,进行同位素组成和比例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识别污染源。 同源性分析常用的方法包括: a) 污染特征比对法:采集潜在污染源和受体端土壤和地下水样品,分析污染物类型、浓度、比例 等情况,通过多元统计分析进行特征比对,判断受体端和潜在污染源的同源性,确定污染源; b) 同位素技术:对于损害持续时间较长,且特征污染物为铅、镉、锌、汞等重金属或含有氯、碳、 氢等元素的有

27、机物时,可采用同位素技术,对潜在污染源和受体端土壤和地下水样品进行同位 素分析,根据同位素组成和比例等信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判断受体端和潜在污染源 的同源性,确定污染源; c) 多元统计分析法:采集潜在污染源和受体端土壤和地下水样品,分析污染物类型、浓度以及同 位素组成、比例等情况,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分 析污染物与土壤、地下水理化指标及其时空分布相关性,判断受体端和潜在污染源的同源性, 确定污染源。 此外,还可以综合运用水文地质 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

28、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6)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 7、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质量和化学化学 性质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一变两不变)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8、常见气体的用途: 氧气: 供呼吸 (如潜水、医疗急救) 支持燃烧 (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 氮气:惰性保护气(化性不活泼)、重要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 稀有气体(He、Ne、Ar、Kr、Xe 等的总称): 保护气、电

29、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 9、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 氧气:带火星的木条 二氧化碳:澄清的石灰水 通电 通电 氢气:将气体点燃,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或者,先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再通过无水硫酸铜 9、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氧(氧元素)发生的化学反应。 剧烈氧化:燃烧 缓慢氧化:铁生锈、人的呼吸、事物腐烂、酒的酿造 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 都放热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自然界的水知识点知识点 一一、水水 1 1、水的组成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直流电 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D.化学反应: 2H2O= 2H2+ O2 产生位

30、置 负极 正极 体积比 2 :1 质量比 1 :8 F.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2)结论: 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一个水分子是由 2 个氢原子和 1 个氧原子构成的。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例:根据水的化学式 H2O,你能读到的信息 化学式的含义 H2O 表示一种物质 水这种物质 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一个水分子 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 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2 2、水的化学性质水的化学性质 (1)通电分解 2H2O

31、= 2H2+O2 (2)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碱(可溶性碱),例如:H2O + CaO=Ca(OH)2 (3)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酸,例如:H2O + CO2=H2CO3 3 3、水的污染水的污染: (1)水资源 A地球表面 71%被水覆盖,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小于 1% B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海水中含有 80 多种元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H2O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Na ,最多的元素是 O 。 C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不均,人均量少 。 (2)水污染 A、水污染物: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

32、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 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3)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 点燃 4 4、水的净化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 静置、吸附、过滤、蒸馏(均为 物理 方法),其中净化 效果最好的操作是 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2)硬水与软水 A.定义 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B鉴别方法: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C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煮沸 D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

33、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 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其他其他 () 水是最常见的一种溶剂,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 水的检验: 用无水硫酸铜, 若由白色变为蓝色, 说明有水存在; CuSO4+5H2O = CuSO4 5H2O 水的吸收:常用浓硫酸、生石灰、固体氢氧化钠、铁粉。 二二、氢气氢气 H H2 2 1、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难溶于水(排水法) 2、化学性质: () 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 2H2+O2=2H2O 点燃前,要验纯验纯(方法?)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 还原性(用途:冶炼金属)

34、 H2 CuO = Cu + H2O 氢气“早出晚归” 现象:黑色粉末变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小结: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 H2、C、CO) 、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原理原理:Zn + HZn + H2 2SOSO4 4 = ZnSO= ZnSO4 4 +H+H2 2 Zn + 2HClZn + 2HCl = ZnCl= ZnCl2 2 +H+H2 2 不可用浓盐酸的原因 浓盐酸有强挥发性 ; 不可用浓硫酸或硝酸的原因 浓硫酸和硝酸有强氧化性 。 、氢能源 三大优点无污染、放热量高、来源广 三三、分子与原子分子与原子 分子 原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

35、最小微粒。 性质 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四四、物质的组成物质的组成、构成及分类构成及分类 组成:物质(纯净物)由元素组成 原子:金属、稀有气体、碳、硅等。 物质 构成 分子:如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 H2、O2、N2、Cl2。 离子:NaCl 等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由钠离子(Na +)氯离子(Cl-)构成 混合物(多种物质) 分类 单质 :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 纯净物 (一种元素) (一种物质) 化合物: 有机

36、化合物 CH4、C2H5OH、C6H12O6、淀粉、蛋白质(多 种元素) 氧化物 H2O CuO CO2 无机化合物 酸 HCl H2SO4 HNO3 碱 NaOH Ca(OH)2 KOH 盐 NaCl CuSO4 Na2CO3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学案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学案 1、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决定元素种类 质子数(核 电荷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原子核 上 (4)三决定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 最外层 电子数 (4)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决定原子的质量 原子核 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

37、定都相同(Mg,He 最外层电子数为 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Ne 均为稳定结构) 2、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 注意: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由 O2、O3组成的混合物或金刚石与石墨 的混合物)不可能是化合物。 (2)表示方法元素符号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 a、书写方法: b、意义 注意:*有些元素符号还可表示一种单质 如 Fe、He 、C 、Si *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后只能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 3O:只表示 3 个氧原子 c、有关元素周期表 *发 现:

38、门捷列夫 *排列依据 +12 2 8 2 原子核 核内质子数 第一电子层 最外层上有 2 个电子 (带 电) (不带电) (带 电) 原子 原子核 电子 质子 中子 正 负 表示某种元素 表示该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如 O: 氧元素 一个氧原子 7 横行(7 个周期) 18 纵行(16 族) 各周期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加 各族最电外层电数相同,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化学性质相似) *注:原子序数=质子数 d、分类 e、元素之最:地壳:O、Si、Al、Fe 细胞:O、C、H 3、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1)表示方法及意义:如 Fe 3+ :一个铁离子带 3 个单位正电荷 (2)离子结构示意图

39、的认识 注意:与原子示意图的区别:质子数=电子数则为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数电子数为离子结构示意图 (3)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粒子的种类 原 子 离 子 阳离子 阴离子 区 别 粒子结构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则为阳离子, 如 Al3+ 质子数铝铜) (4)银: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铜金铝) (5)铬:硬度最高的金属 (6)钨:熔点最高的金属 (7)汞:熔点最低的金属 (8)锇:密度最大的金属 (9)锂 :密度最小的金属 4、金属分类: 黑色金属:通常指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 重金属:如铜、锌、铅等 有色金属 轻金属:如钠、镁、铝等; 有色金属:通常是指除黑色金属

40、以外的其他金属。 5、合金:由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 特性的物质。 :一般说来,合金的熔点比各成分低,硬度比各成分大,抗腐蚀性能更好 合金 铁的合金 铜合金 焊锡 钛和钛合金 形状记忆金属 生铁 钢 黄铜 青铜: 成分 含碳量 2%4.3% 含碳量 0.03%2% 铜锌 合金 铜锡 合金 铅锡 合金 钛镍合金 1、金属材料 备注 不锈钢:含铬、镍的钢 具有抗腐蚀性能 紫铜为纯铜 熔点低 注注: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 21 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 因此可用来制造人造骨等。 (1)熔点高、密度小 优点 (2)可

41、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 (3)抗腐蚀性能好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 2、金属 + 酸 盐,无分层现象,允许有少量的沉淀 杂 质无肉眼可见杂质 5.45.4 理化指标理化指标 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 2理化指标理化指标 项目发酵型乳酸菌饮料乳酸菌饮料 蛋 白 质 / ( g/100g ) 1.00.7 苯 甲 酸 ( g/kg ) 0.03 属于发酵过程产生的苯甲酸;原辅材料中带入的苯甲酸应按GB 2760执行。 5.55.5 污染物限量和真菌毒素限量污染物限量和真菌毒素限量 5.5.15.5.1 污染物限量:应符合GB 2762的规定。 5.5.25.5.2 真

42、菌毒素限量:应符合GB 2761的规定。 5.5.35.5.3 农药残留限量:应符合GB 2763的规定。 5.65.6 微生物限量微生物限量 5.6.15.6.1 致病菌限量应符合GB 29921的规定。 5.6.25.6.2 微生物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表 3 3微生物指标微生物指标 项目 采样方案 a及限量 检验方法 ncmM 菌落总数 b/(CFU/mL) 5210 2 10 4 GB 4789.2 大肠菌群/(CFU/mL)52110GB 4789.3 中的平板计数法 霉菌/(CFU/mL)20GB 4789.15 酵母/(CFU/mL)20GB 4789.15 a样品的采样及处理按

43、 GB 4789.1 和 GB/T 4789.21 执行。 b不适用于活菌(未杀菌)型乳酸菌饮料。 T/LYFIA 0042019 6 5.75.7乳酸菌要求乳酸菌要求 应符合表4要求 表表4 4 乳酸菌活菌数指标标乳酸菌活菌数指标标单位为cfu/mL 项目 指标 乳酸菌饮料 活性乳酸菌饮料非活性乳酸菌饮料 乳酸菌110 6 注:乳酸菌的指标规定为产品出厂时的要求。 5.85.8 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营养强化剂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营养强化剂 5.8.15.8.1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符合GB 2760的规定。 5.8.25.8.2 食品营养强化剂的使用应符合GB 14880的规定。 5.95.9净含量及

44、允许短缺量净含量及允许短缺量 应符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05第 75 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 5.105.10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 5.10.15.10.1食品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质量应符合相应的标准和规定。 5.10.25.10.2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的品种和使用量应符合GB 2760、GB 14880及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食品 添加剂、营养强化剂公告的规定。 5.115.11 其他其他 5.11.15.11.1 乳酸菌饮料产品标签应表明活菌(未杀菌)型或非活菌(杀菌)型,标示活菌(未杀菌)型的产 品乳酸菌数应10 6CFU/mL。 5.11.25.11.2(未杀菌)

45、型乳酸菌、需冷藏储存和运输的饮料产品应在标签上标识贮存和运输条件。 6 6生产加工过程卫生要求生产加工过程卫生要求 应符合 GB 14881 和 GB 12695 的规定。 7 7检验方法检验方法 7.17.1感官检验感官检验 取 100mL 被测样倒入无色透明的容器中,置于明亮处,迎光观察其色泽、组织状态,嗅其气味,品其 滋味。 7.27.2理化检验理化检验 7.2.17.2.1蛋白质蛋白质 按 GB 5009.5 规定的方法测定。 T/LYFIA 0042019 7 7.2.27.2.2 苯甲酸苯甲酸 按 GB/T 5009.29 规定的方法测定。 7.37.3微生物检验微生物检验 按表

46、3、表 4 及 4.5.2 规定的方法检验。 7.47.4净含量检验净含量检验 按JJF 1070规定的方法检验。 8 8检验规则检验规则 8.18.1组批组批 同一班次,同一条生产线生产的包装完好的同一种产品为一组批。 8.28.2抽样抽样 批量在 250 箱以下,随机抽取 6 箱,每箱取样 2 瓶,其中 8 瓶用于检验,其余 4 瓶留样备查。 8.38.3检验检验 8.3.18.3.1出厂检验出厂检验 8.3.1.18.3.1.1检验项目检验项目 包括感官指标、净含量、蛋白质、菌落总数(非活菌型产品)、大肠菌群、乳酸菌活菌数(活菌型产 品)。 8.3.1.28.3.1.2产品出厂产品出厂

47、每批产品须经厂质量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并签发质量合格证方可出厂。 8.3.28.3.2型式检验型式检验 8.3.2.18.3.2.1正常生产时每半年进行一次,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进行: 新产品投产前;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 更换设备、主要原辅材料或更改关键工艺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时; 停产半年及以上,再恢复生产时; 国家监督部门提出进行型式检验要求时。 8.3.2.28.3.2.2检验项目为本标准的规定的全部项目。 8.48.4判定规则判定规则 8.4.18.4.1检验项目全部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判该批产品为合格产品。 8.4.28.4.2微生物指标如有一项不符合要求,即判该批产品为不

48、合格。其他项目如有一项以上(含一项)不合 格,应在同批产品中加倍抽样复验,以复验结果为准。若复验项目仍有一项不合格,则判该批产品为不合 格品。 9 9标志、包装、运输、贮存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9.19.1标志标志 产品包装储运图示标志应符合GB/T 191的规定,标签应符合GB 7718和GB 28050及相应要求的规定。 9.29.2包装包装 9.2.19.2.1产品内包装采用塑料复合包装袋材料的,应符合 GB 4806.7、GB/T 19741 和 QB/T 1231 的规定; 采用聚丙烯瓶材料的应符合 Q/CDS 01、GB 4806.7 的规定。 T/LYFIA 0042019 8

49、 9.2.29.2.2产品外包装为瓦楞纸箱,外包装箱应符合GB/T 6543的规定。 9.2.39.2.3包装要牢固、防潮、整洁、美观、无异气味,便于装卸、仓储和运输。 9.39.3运输 9.3.19.3.1产品运输工具应清洁无污染,运输产品时应避免日晒、雨淋,不得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或影响 产品质量的物品混装混运。 9.3.29.3.2搬运时应轻拿轻放,严禁扔摔、撞击、挤压。 9.49.4贮存贮存 9.4.19.4.1产品应贮存在阴凉、通风、干燥的成品库中,离地离墙存放。不得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挥 发、易腐蚀的物品混储。 9.4.29.4.2产品在本标准规定的条件下运输贮存,采用塑料复合包装袋材料、聚丙烯瓶包装的活菌型产品, 在2-10条件下保质期为14天;采用塑料复合包装袋材料、聚丙烯瓶包装的灭菌型产品,在常温条件下保 质期为6个月。


注意事项

本文(20XX年XXX矿区工作报告(普查阶段性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林小宇)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文库网用户QQ群:731843829  微博官方号:文库网官方   知乎号:文库网

Copyright© 2025 文库网 wenkunet.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