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血色黄昏——试论骆一禾诗歌救赎意识.doc

  • 资源ID:11155       资源大小:51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注册后免费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血色黄昏——试论骆一禾诗歌救赎意识.doc

1、血色黄昏试论骆一禾诗歌救赎意识作者:张标明内容提要:骆一禾是新生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一方面呼应 80 年代文化寻根热潮,从单纯的生命意识走向家园意识,生发出麦子、河流、黄昏等著名意象,以麦子的光芒照耀精神虚空;另一方面,意图从史诗方向上对生命的存在及神性做一个宏大的阐释,寻求对生命的救赎。本文将从他诗歌的几个重要意象及其神性因素着手,对其救赎意识进行阐释。关 键 字:救赎 家园意识 神性我感受吾人正生活在大黄昏之中,所做的乃是红月亮流着太阳的血,是春之五月的血。骆一禾水上的弦子1986 年后,在实验性诗歌狂热喧嚣的“大展”节日之外,有一些诗人被忽视他们也主动游离这一切:海子、骆一

2、禾的写作,充当了这垮掉的时代硕果仅存的老式吹号天使角色。他们对人类诗歌伟大共时体有着更自觉的理解。对神圣价值缺席的不安,使之发而成为一种重铸圣训、雄怀广被的歌唱。海子显得激烈、紧张、劲哀, “有如冰排的冲击、有如烈焰的呼啸” ;骆一禾则沉稳、宽徐, “有如前往麦加的颂恩方阵” 。帕斯卡尔曾经说过:“没有一个救世主,人的堕落就没有意义。 ”但是, “在一个没有基督教传统的国家,诗人这种近乎天意的绝对诉说,更多是源于个体生命的悲怆、激愤。 ”1正如骆一禾所说, “中国文明在寻找新的合金,意图焕发新的精神之火,而这一努力,迄今尚未完成,中国的有志者,仍于 80 年代的今日,寻找自己的根,寻找新思想以

3、冲刷陈腐的朽根,显露大树的精髓,构成新生。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紧迫感的内在原动力。 ”2 纵观新生代诗歌,我们看到了诗人不懈的努力,也看到了他们与前辈诗人及传统深深割裂的鸿沟:流派纷争,口号浮于形式,在某种程度上,缺少对生命的拷问和对现实的关注,显得虚空而肤浅。正是在新生代式微的时候,海子、骆一禾揭竿而起,以一种宗教般虔诚的态度,叩问生命,宣扬救赎意识,获得了历史的高度。海子、骆一禾抱持古典诗歌精神,试图以人生的热情和浪漫情怀完成对诗歌的拯救。可以说,这是从新生代诗人中裂变出来的一种理论向度。在他们的诗歌言说中,遍布麦地、土地、天空、河流、草原、马等预示生命的广度和深度的意象,以纯洁的先锋写作启

4、示着缺乏精神和价值尺度的时代去重新审视、认识诗歌和生命。如果说海子因为自杀而获得空前的关注外,那么骆一禾则像是“成熟于凄厉秋天的一株高贵的植物”3,更多的时候成为黄昏时寂寞的风景。这与他对诗歌的贡献显然是不匹配的。实际上,骆一禾与海子几乎同时发现了“麦地”这个“中国的向日葵”这个意象,而共同被评论家唐燎原称为“孪生麦地之子”4,而在个人化写作上,骆一禾也体现了作为天才诗人与其好友海子的不同之处。他以一个早熟的长者的形象,带着对现世喧嚣的深刻认识,用自己的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精神救赎的世界。一、从生命意识到家园意识英国诗人艾略特总致力于这样一种倾向:“最真的哲学是最伟大的诗人之最好的素材;诗人最后

5、的地位必须由他诗中所表现的哲学以及所表现的程度如何来评定。 ”在这里, “最真的哲学”即是必须或无意识但却是不得不进行的思考。人的生命意识问题是人类首先而且一直面临着的问题。生命意识便无须称辩的充斥了这一思考。现代汉诗历来就注重对生命意识的阐释,所谓诗言志,这个“志”即是诗人的自身抱负,而抱负又主要通过生命的坚毅不屈来完成。文革结束,艾青等人即是唱着“归来者的歌”重回诗坛的。而“鱼化石”“礁石”等意象也成为了他们精神最贴切的注脚。朦胧诗人希图建立一种二元对立模式的政治意味的诗学秩序,他们关注的是生命意识在社会层次上的深化。北岛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以高度的概括力描述了

6、扭曲的社会存在,同时也展现了人的生命本身在荒谬的社会真实中的无奈和负向选择。顾城宣称“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表达了对自身生命内涵的返归,却最终在斧头举起的刹那崩塌。在朦胧诗后,以 1986 年推出的“两报诗歌大展”为标志,诗坛又掀起一次诗歌浪潮,即“新生代”诗人群。他们抛弃“朦胧诗”表现的愤懑、哀怨和寄托,撕碎含蓄、象征和意象等手法,张扬“生命意识” ,回复朴素平易的诗风,形成声势浩大的诗歌浪潮。感性已经突破旧的理性防线,一些前所未有的诗歌形式如决堤的洪水,一夜之间充斥了中国诗坛。自此以后,数十万中国青年诗人们开始自由野性的思想放纵和感情放纵,宣泄与混乱,吵闹与刺激,自由与冲动汇成了一场大纷

7、乱,创造了空前绝后的诗的神话。 “新生代”的诗人都很年轻,大都还是大专院校的学生。他们不屑“朦胧诗”倡导的人道主义,而痴迷于人的内心体验。这又导致他们在后期脱离生活现实,专注于纯粹的生命体验和潜意识,堕入了无聊、无病呻吟的怪圈,与初衷背道而驰,越走越远。 “当多种多样的语言、文体和修辞手段被竞相演示出来,直至形成奇语喧哗(语言的狂欢)场面时,一种对于主流语言和精英独白的消解意义已有意无意地然而又必然地出现了。 ”5 海子骆一禾在众生喧哗中,独辟蹊径,或者说达到了更高的层次,比同时代的诗人多走了一步,从“生命意识”走向“家园意识” 。他们怀着神圣的启蒙使命感,在大中国这个广大的意义上寻找意象,构

8、筑精神的家园。这之中,海子的偏于伤感,体现出对死亡的迷恋。而骆一禾的则咏叹着他眼中那充满了母性关怀的麦地,雪山,草原,果树林,乡村大道,还有那“刺伤我眼睛的大黄昏”(黄昏(三) ) 。下面,本文将着重考察骆一禾诗中几个重要的意象,看看骆一禾是如何体现家园意识,并因此而实现其救赎理想的。1. 中国的向日葵麦子热风里的人们/让金黄的麦地永远抚慰你吧麦地(一) “向日葵是平民之花自十七世纪以来,西欧世界和美术界就一直对向日葵寄托了一种神圣的情思。 向日葵的含义中有对崇高者的爱 ”(张承志金牧场 ) 。中国艺术界的向日葵情思几乎是从张承志对梵高的追认开始的。而它直接作为众多中国诗人的抒情对象、被热爱的

9、“崇高者” ,则表明了他们对痛苦燃烧的人生和炽热艺术理想的理解及其心理趋向。6 中国的向日葵麦子,是被众多醒悟了的青年诗人寻找而由海子骆一禾最先找到并且说出的。由这个词延伸开去的村庄、人民、 、马匹、瓷碗、树木、河流、汗水的意象系列,对良心、美德和崇高的追认和进入,几乎囊括了中华民族本质的历史流程和现时的心理情感,从而成为中国人的心理之根。 “艺术能够更新我们对生活经验的感觉” 。麦子是我们这个农耕民族共同的生命背景,那些排列在我们生命经历中关于麦子的痛苦,在它进入诗歌之后便成为折射我们所有生命情感的黄金之光。成为贫穷崇高的生存者生命之写实。作为家园的歌唱者,海子骆一禾同样的选择了“感恩的麦地

10、之子”这样一个抒情主体角色,也共同具有忧伤脆弱的女性气质。骆一禾自称“生为弱者”:“我背起善良人/深夜的歌曲 /玉米和盐/还有一壶水” ;海子曾这样倾诉:“在这个下雨的夜晚/如今只剩下我一个/ 为你写着诗歌” 。在艺术中,男人的这种脆弱的女性气质,是智性情感触及到人类生命之根时心灵的彻底通透。骆一禾因此而孤独,坐在那个无人可与说话的高处,独自承受着整个世界浓缩在他心里的情感。此时,被孤独抽成韧丝的语言便成了最能颤动我们灵魂的琴弦因为女人或者母亲就在我们生命的血缘之中。这是那种潜在的语言力量。另外,当孤独的领悟被“说出”的欲望所冲决,语言又会在“高烧”的惑乱和执迷中形成燃烧的白金。两种语言指向都

11、达到了终极性的力量。骆一禾这些“麦地”系列的诗歌大都写于 85 年88 年这个时间区段。这一时期中国诗坛所发生的令人眼花缭乱的“藩镇割据”以及几个有影响的群体实验阵容,而他却一直是寂寞的(在这方面,海子境遇还比他好些)几乎是在一直湮没的危险中,坚持着朴素、热忱的“麦地劳作” ,深入麦子与民族精神间的本质意蕴。我们于这个事实中不难觉出诗歌与他的灵魂、生命的关系。他这种专注也是通过麦子找到自身生命与大地的对应关系后,对由此放射开去的民族大灵魂的投入。形成对生命的拷问和救赎。由生命抵达语言,在语言的生命化中烧结艺术的白金。“骆一禾的书斋气息显然是极浓重的。他采取了一种静悟的方式,以心灵的修炼而获得内

12、在的空明、热烈,进而抵达远在的光明。 ”7 骆一禾是前瞻的,以内心的光明之核笔直地朝向远在的光明之境。在他的诗中,那些麦子的意象系列呈一条渐至升高递增的广阔光带:“我们在黄河与光明之间手扶着手,在光明/与暗地之间手扶着手/ 从这支光烛走到那支光烛/我们就是一对熟人 ”。在这条光带中跳动的,是黄河、大太阳,是四匹在大道上奔驰的骏马、农民的女儿、钴蓝色瓦盆上怒放的心神,是亘贯在历史中革命和穷人的美德(见为大地歌唱 黄河等) 。这条由衷地在诗歌中投射出的光带,构成了一个民族的去年心史。至此,我们已足以此中觉出骆一禾由一个纤弱的麦地少年到大地歌手的生命转化。他 87 年完成的长诗屋宇 ,无疑显示了他生

13、命熟稔期最本色的风度。那种囊括生命万象于从容辽远中的徐徐行歌,标志着他对生命节奏和艺术法则的深邃把握。骆一禾用自己丰裕的生命温情晕染“黄昏中盛大地之流布的殿堂”麦穗的破浪于胸中辟阖起伏。深入人生、深入广阔场景中民族的心理之根,以麦子的光芒照耀现实生命的空缺进而抵达乡村中国血汗生命的精神领空,这便是骆一禾和海子诗歌的共同主题。在他们麦地意象系列的核心人民,作为一种品质和道德的象征,是被放入一个特定的时空中加以观照的。他贫穷中的美德、迟钝中的坚韧、苦难中的革命在怀着沉重的现代道德精神忧虑的他们心中,成为神圣的良心和激活现实生命的精神源头。他们深刻的现实生存忧患和崇高人格的热切追取,以及灵魂直裸于生

14、命质询时的坦诚以及自省精神,都对当代中国诗歌重新开始了对朴素的关注,对情感与心灵的关注。2血色黄昏不知为什么/黄昏使我这样忧伤 /黄昏里总有什么在死亡骆一禾 春天在古典诗歌中,黄昏这一意象的审美意蕴与伤春、悲秋一样,包涵着诗人对人生易逝的体验与感慨。抱持古典诗歌精神的骆一禾很好的吸取了典籍的营养,进而把“黄昏”这一意象推到了新的高度。 “我们几乎都各自据有某种独特的诗歌心象,从而将占有的相同语汇转变为不同的语流和语境,使一份词汇表、一种语言学符号成为有构造的诗歌语言。 ”8在某种意义上, “黄昏”成为了骆一禾的生命标签。以“黄昏”命名的黄昏(四)献给故友赵仕仁是诗人在黄昏之中体验生命易逝的悼亡

15、诗作。整首诗被置于黄昏的背景下,笼罩着浓厚的感伤氛围,充满了生命悲凉。“废墟像一只瓦盆/一个古老的椎形水瓶 /在眼中微微凸起 ”亡友的墓地就在这凄清荒凉的废墟之中,孤独的是眼中微微隆起的土包。 “洼地是一片鲜艳的血红色/淋漓着满天的霰子”血,是生命的颜色,鲜艳夺目;但血也总是与死亡紧紧相联系。黄昏用自己的如血残阳给这洼地着上鲜艳的血红色,不仅给诗抹上了浓浓的伤感,充满了生命悲凉,而且契合了黄昏意象的内涵。 “你在那个世界/那个我叫它兄弟的低矮的山冈/ 你看到你自己/要用人类的镜子/我在这儿呢 你在哪里”诗人抒发了与亡友生死阻断,阴阳相隔带来的痛苦。让人不禁想起苏轼江城子悼亡爱妻的诗句“料得年年

16、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古典与现代意韵相通,在近乎自语的呼告中催人泪下。骆一禾不仅对“黄昏”的悲凉哀伤的寄寓加以继承延伸,他走得更远。骆一禾独特的贡献是在阐发这个古典意象内涵的同时,对其本体价值进行思考,表达出对黄昏的独特体验。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黄昏代表一天的结束,而结束则代表着事件的终结评判。因此,在骆一禾的笔下,黄昏成为了生命 “坦荡”的价值坐标。 “迎着黄昏歌唱你便走到黑夜的那边/迎着黄昏歌唱你将走入白天 ”(世界的血飞行 )诗人便因而把黄昏作为自己努力企及的高度,作为倾诉的母性对象,甚至带“血”也不悔。 “我常常走来看望你/鲜血流遍全身/我已经带有了许多往事 /万有的

17、黄昏 记得我吗 /你的双手触摸着我的眼睛” , “谷子 家园和地母/碧绿的花粉生息/我是否愧对黄昏” (黄昏(二) 作为家园意识的载体之一, “黄昏”让诗人感动不已,作出了“热爱生命” “并且质朴无畏”的宣言。骆一禾说“对黄昏易逝的感受包含着人对时间的觉察,是生之春天的感受,活力的衰退概与时间敏感的丧失共在。 ”9 对时间概念的觉醒,进而热爱这由时间组成的生命,是生活在麦地之上的我们的不可推卸的责任。热爱生命,骆一禾对茫然徘徊于喧嚣世界的我们发出挚子般真诚的呼喊。“我感受吾人正生活在大黄昏之中,所做的乃是红月亮流着太阳的血,是春之五月的血。 ” 10 从这句话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发生在骆一禾诗

18、歌中的普遍现象,那就是骆一禾喜欢用“血”来修饰“黄昏” ,把“春天”和“黄昏”类比。前文说过,鲜红的“血”可以增强伤感悲怆的气氛,同时也契合黄昏的内涵。是如何契合的?夕阳西下,残阳如血。黄昏,预示着生命的深度和广度,预示着价值的实现与毁灭。而血,则是生命运转的必备条件。血和黄昏结合,就是生命的两个向度的高度统一,是对生命救赎意识的巨大而醒目的警示。而把黄昏和春天做比,正是代表着诗人的理想:热爱生命,走过黄昏,就是万物复苏的春天,就是“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的春天。春天是亮色,黄昏是暗色。春天鲜艳,黄昏浑厚。春天是新生命的大世界,黄昏是生命历练的血色熔炉。 就像艾略特选择“荒原”一样,骆一禾选

19、择了黄昏。在诗意内涵方面,现实心灵情味与深沉的历史悲怆浑然交织,具有震撼心灵的艺术效果。3果树林渴望着一片树林/我们上一代人 /在直射的阳光下工作我给祖国一个生命,如果没有爱,只是一具行尸走肉。在十年代的诗坛,多的是对自身潜意识的过度沉沦,多的是津津乐道的主义、诗派,游离了生命最本真的所在。所幸爱的缺失在海子、骆一禾的诗歌中回归。海子在自杀前还要把幸福“告诉每一个人” ,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骆一禾则沉入诗歌,精心寻找到一个意象来展示自己的所爱,并在诸多诗作中反复出现。这个意象就是“果树林” 。与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泛化之爱相比,骆一禾的爱更贴近“家园” ,爱也更痴情、更火热

20、。“果树林”是骆一禾诗中出现频率多却未能获得广泛重视的一个意象。树林是生命盎然的一种暗示,同是也是一种群体的象征。这个群体既可能是一个集体的量数,也可能指一个个体所具有的诸多品质。带着倾斜的姿态/枝条开放着 /那种没有暮年的/青春气息突破风雪地平线上/一抹青灰/那是远去树木的下场突破风雪树林在此代表着青春和活力,因而,远去树木,也就面临着黯淡的结局。果树林除了具有上述这些内涵外,还包含着收获,果树林给人的感觉是喜悦,丰实,散发着果实的芳香, “苹果树放出不开花的芳香” (远方给友人 ) 。而诗人坚信, “果汁沉淀着爱情”(腾空之美 ) ,于是,获得了这样一个抒情对象之后,诗人的灵感联翩而至。我

21、亲爱的/果树林一样清新的 /水一样给人纯洁和生命的 /果树林/大地/是属于你的给我的姑娘果树林/你温柔 不安而摇响/ 安静的蓝月亮/松开了你的头发 沉落了/无数的果实 滚在你的身体上爱的印象走上岸来/你就长成了/一片黝黑的果树林/蓬勃地展现在初冬里/空气中布满光洁的枝子爱情(二) 你在我的心中/旋转着 挂满泪珠的果树林激动果树林是美的象征,这个美又因为“圆圆的果实”而免除了单薄的意味。诗人就想象亲爱的姑娘正化身其上,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或动或静,温柔而纯洁,可以给以自己生命和力量:“果树林鲜红地摇晃着 颤抖着/穿透我急剧铺平的黑暗” (头 )有时甚至因为太过欢喜而害怕:沙沙作响的果树林

22、/我怕看见你圆圆的果实/ 摇曳在皎洁的叶间(爱的忧愁 ) 。当然,爱是复杂的,诗人也可能迷惑,而发出“果树林/你怀中的河要向哪里去” , “果树林/你要什么样的幸福呢? ”爱的河的追问。但这些都是属于爱的喜剧,因为“果树林隐现着春天” (滔滔北中国 ) 。80 年代,文坛上曾经有一股“寻根”的热潮。骆一禾在诗歌创作中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或者说,他和海子本来就是诗坛上苦苦追寻的一类人。他们拷问“土地” (土地的题辞:有时候我很想质问土地) ,麦子、果树林也是扎根土地的意象。因此,它们是有着同源关系的。土地,是家园的根基,是生命得以支撑的所在。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骆一禾为什么用“果树林”来诠释爱

23、。二、骆一禾诗歌的神性因素在用神话结构构件中国新诗史诗这方面,令人感动的两位探索者是两位早逝的诗人:海子和骆一禾。海子和骆一禾虽然在气质上均属于浪漫型诗人,但他们又都能准确把握 20世纪的精神状态,准确地解剖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及至以前的全部诗歌传统(包括对艾略特、庞德的解剖) ,从而悟到:要走出 20 世纪的精神氛围,拯救人类精神,只有依靠神话结构构架的史诗。结果有了海子的太阳七部书和骆一禾的世界的血 。11检索一下骆一禾已经发表的诗篇就会发现,它收集了大量上古神话元素:太阳、月亮、高山、河流、海洋、土地、故乡、祖先、人民、丰收、狩猎、处女和王子粗拙质朴的民间感性与阔大崇高的经典文献,

24、这两种势力驱赶着元素羊群,把它推入幻象的话语花园。因此有人断言:所有骆一禾的写作成果,都可以纳入诗歌神学的形而上框架:这个概念最适当地指称了先知所企及的各种严重事物,但它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神明的屈从和跪拜,恰恰相反,这神学是对人的生存根基进行终极追问的体系,或者说,是针对世界之暗的一种极端的精神反抗运动,它聚集着人的全部怀疑、智慧、勇气和激情。12 这同时也是骆一禾对生命救赎理想所做的最大的努力。这里已经蕴含着某种只有伟大的心灵才能作出的反应,它是一种难以言喻的义愤与悲伤(这与“黄昏”等的指示意义是一脉相承的) ,起源于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极度关怀,并藉此获得进入观察人类命运的契机。在他们的极端痛苦

25、经验的尽头,家园出现了;而在另一个尽头,出现了神的缄默身影。神的维度从灵魂里面伸出,照亮了家徒四壁的在所和稿纸上的诗句。这种神话标记,正是对于传统母亲神话、人民神话和土地神话的回归:“这是大地的力量/大雨从秋天下来,冲刷着庄稼和钢 ”(骆一禾) 。耐人寻味的是,在对神话的价值规定方面,海子和骆一禾之间出现了最深刻的分歧。海子企图用“幻象”的虚幻性去消解他所建立的神话,而骆一禾则恰好相反:他拒绝着外在的消解指令。基于一种对世界之明的固执信念,他永久地住进了他的神话家园。在这个家园里,骆一禾一方面,有他带有史诗意味的长诗来建构理想, “从悲剧知识上说,史诗指向睿智、指向启辟鸿蒙、指向大宇宙的循环,

26、而悲剧指向宿命、指向毁灭、指向天启宗教。 ”13 另一方面,又以一种先知的视角,关注弱者。长诗的写作是他救赎意识纵向上的延伸,对弱者的关注则是在横向上的铺展覆盖。1以世界的血为代表的长诗创作在骆一禾的诗歌言说之中,遍布着想象的造型元素。 “诗歌成为一种动作,它把经历、感触、印象、幻想、梦境和语词敬臣斯渴想凝聚,获得诗境与世界观的汇通,并通过这凝聚把启示说得很洗练:某种感撼人心的东西骤然变为能所见似的,从而体验今人的生命。 ” 14 先验、永恒、宏大、威严,织入挣扎的悲剧性吟唱结构,原始或古典梦想放射出苏醒的美与光辉。浪漫,就是从永不枯萎的神话风景中找到实存的意义,也就是让幻象成为个人生命的内在

27、中心。骆一禾的世界之血在某种意义上响应了那巨大紧张的缄默。尽管它远离着启示文体,却拥有更完整的预言功能:一方面自述着绝境生命的孤独与恐惧,一方面却构筑了世界奇迹和人类博大生命的“屋宇” 。越过安魂与弥撒式的段落,也就是在无限飞行的轮回中,灵魂再遇了精灵与生机、朝霞和光线。世界的血分 6 章:第一章飞行(合唱) ,第二章以手扶额(祭歌) ,第三章世界之一:绿色生命(孤独动力) ,第四章曙光女神(颂歌) ,第五章世界之二:本生生命(恐惧动力) ,第六章屋宇给人的儿子和女儿。这部长诗是谨严构思的产物,排除了一时一地的思想火花,放弃了仅仅依靠灵感的写作方式。这部长诗以血为核心,以人的孤独与恐惧为两翼,

28、展开生命的主题。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种大气象,人与自然共在的整个宇宙,人唯有在此生命的幻象之中,才获得了结构之深切存在,抛却了他沧海一芥的命运。飞行与屋宇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精神历程:“只有在屋宇的筑造当中巨大的日轮在我们的光里呈现这才是我们获得的:今天这人类所产生的都会消失那产生了的,儿女们仍要一一经历”在飞行和屋宇的巨大气象中,所歌唱的乃是人之博大生命。骆一禾这样理解“博大生命”:“所谓博大生命或伟大生命是指那些说出了大文化风格中主导精神的导师的总和。他们相对于我这种凡夫俗子,是生存在大文化风格时间和命运中的。 ”这个时间是与今天共时的,因此不同于十年一代,百年一纪的物理时间,也不同于时代

29、性的,以盛衰我标志的历史时间中,他们也就不仅有时代意义,而且回复了“纯粹个人的伟大价值” 。152 “生为弱者”在我们这个时代,要成就高迈的诗歌、宽广的诗歌,必要求诗人以其人格的力量做后盾;屈原、鲁迅,所有属于开辟文学未来的人们,必要求其文学观和世界观的同一:这是由于,就纯文学领域而言,我们目下的种种努力无异于空谷足音,60 年来我们可资汲取的新文学财富不多比较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前者不是太过丰盛,而是较为苍白。一禾从他开始文学思考以来一直坚持这种观点。由于他对诗人天生的弱点、矛盾和高尚的了解,他首先升华了自己,同时带给了我们强大的光照。16 在他眼中,代表着权势的“龙”,只是“一种罪恶” “

30、一种大而无当的谎言” , (滔滔北中国 )他从广大“世代相失的农民”身上投注了巨大的热情,看到了希望:北方的大树啊是献身者的大树是弱者的树木,只有弱者才能献身才有明朗的简朴的笑容和沉郁的火热的眼泪才有河水有天上轻快的云滔滔北中国“生存如山/需要杂乱而众多 /旷观被外力所压碎” ( 生为弱者 )为了实施对生命的拯救,骆一禾是崇尚献身的;他肯定了自己作为弱者的身份,同时宣称“只有弱者才能献身” ,把自己放在了数以亿记的百姓的代言人身上,为自己所拥有的美好品质而自豪。我不希望我的河流上/飘满墓碑 /我的心是朴素的/我的心不想占用土地滔滔北中国 、 生为弱者骆一禾在自豪中又隐隐带着忧伤,带着畿语似的悲

31、观。在一首诗中重现另一首诗的章节,除了他对这些诗句特殊的偏爱外,肯定还有着他想引起读者注意的地方:“我不希望我的河流上/飘满墓碑” ,骆一禾是热爱生命的, “要你活着/ 要你活着/哪怕你痛苦” (爱的祈祷 ) 。这也同时是中国所有弱势群体的心理期待,坚韧,像树一般,痛苦的活着,默默的奉献。这才是滔滔中国最可贵的生命!三、最后的救赎我终要流落/注入沙漏/听一夜一夜的风声/记数那不愿走的走过的路四月“诗人何为?”海德格尔曾如此拷问过诗人所禀赋的全人类的历史使命。他认为在这个世界陷于贫困危机境地之际,惟有真正的诗人在思考着生存的本质,思考着生存的意义。17 诗人以自己超乎常人的敏锐,以自己悲天悯人的

32、情怀,以自己对于存在的行而上的感知,以自己诗的追寻蕴涵着整个人类的终极关怀,把对终极目的沉思与眷顾注入到每一个个体生命之中,去洞见生存的意义和尺度。惟有真正的诗人才可能不计世俗的功利得失而把思考的意象超越现象的纷纭表象而去思索时间,思索死亡,思索存在,思索人类的出路,而当他自身面临着生存的无法解脱的终极意义上的虚无与荒诞之时,他便以身殉道,以自己高贵的证明和烛照生存的空虚。骆一禾这样描述自己的诗歌创作, “每写一次,就在燃烧一次自己” “诗已是我生命律动的损耗” (春天 ) 。1989 年的 3 月 26 日海子躺倒在山海关附近的黄昏,之后 65 天骆一禾脑溢血躺在了广场之上。孪生的麦地之子先

33、后抵达生命的归属,以他们的生命实现着对世俗生命的最后救赎。 “白马跃向长空/扑落崖底/ 还摔不成一条路吗? ”(青春激荡 )他的生命陨落了,留下的路究竟有多少人追寻开拓,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背负着“空空的长布袋”的诗人,涉过“沼泽”的深深足迹:而我也穿过沼泽地/背负着原来的 /空空的长布袋青春激荡也许/一切海浪都锁在蚌中 /但是我们自海岸出发/涉过海岸 深处的沼泽/背着空而且长长的布袋告白对于背起布袋的人/穿涉沼泽的时刻里 /力是生命唯一的定义河的传说背着长而空的布袋,穿涉沼泽,何如玄奘的西天取经?!又何如佛主释迦摩尼扛着双草鞋点化世人?如今这位麦地之子永远的去了,他行走在血

34、色的黄昏里留下的是赤子般的真诚。尽管他坚持“永恒是不值得达到的” ,可是他却比我们所有人都走得远,他在生命的彼岸对我们进行着最后的救赎。相信我假如有什么失去了也一定能够再回来平静而且真诚地注释:1陈超以梦为马新生代诗卷编选者序2骆一禾水上的弦子 骆一禾诗全编 张玞主编 上海三联书店 1997 年 2 月第 1 版 828-8313朱大可先知之门海子与骆一禾论纲4燎原孪生的麦地之子骆一禾、海子及其麦地诗歌的启示5王小川 中国形象诗学 1985 至 1995 年文学新潮阐释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1998年 1 月第 1 版 57 6燎原孪生的麦地之子骆一禾、海子及其麦地诗歌的启示7燎原孪生的麦地之子骆

35、一禾、海子及其麦地诗歌的启示8张玞主编 火光骆一禾诗全编 上海三联书店 1997 年 2 月第 1 版 847-8549张玞主编 春天骆一禾诗全编 上海三联书店 1997 年 2 月第 1 版 825-82710张玞主编 水上的弦子骆一禾诗全编 上海三联书店 1997 年 2 月第 1 版 828-83111王桂荣 20 世纪中国诗歌创作的现代化探寻 北方论丛2003 年第 3 期 95 12朱大可 先知之门海子与骆一禾论纲13张玞主编 海子生涯骆一禾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 1997 年 2 月第 1 版 869-87314张玞主编 为十月 诗歌版的引言 骆一禾诗全编 上海三联书店 1997 年 2 月第1 版 85515Z:F 大生命论屋宇和飞行16西川 怀念17转引自刘小枫拯救与逍遥第 75 页参考资料: 陈思和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引进与影响 杨小滨 从象征到寓言:八十年代末的后朦胧诗 郑敏 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 王光明 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 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3:419-680 王庆生 中国当代文学(下卷)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404-417肖鹰 无限的渴望:诗人之死 天津社会科学 1996 年第 3 期


注意事项

本文(血色黄昏——试论骆一禾诗歌救赎意识.doc)为本站会员(李静文)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文库网用户QQ群:731843829  微博官方号:文库网官方   知乎号:文库网

Copyright© 2025 文库网 wenkunet.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