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儿童教育的基本追求何在——基于对课堂“陪读生”的思考_雷晓庆.pdf

  • 资源ID:17264231       资源大小:1.61M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文币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儿童教育的基本追求何在——基于对课堂“陪读生”的思考_雷晓庆.pdf

1、2023年第1期福 建 教 育 学 院 学 报摘要:工业革命以来,儿童教育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基本取向,过于重视教育的实用价值,进行同质化教育,忽略了儿童天性发展的差异性,背离了儿童教育本真。基于对课堂“局外人”“陪读生”的审视,一种没有选择、没有“儿童生活”、服务于未来的儿童教育基本上违背了儿童天性自由发展的需要,使得儿童教育往往处于迷失的混乱状态。遵循道家“无为而治”的理念,儿童教育理应尊重每个儿童,顺应儿童天性,以儿童为本;保护儿童天性,坚守“种子法则”;引导儿童天性,发现儿童。关键词:儿童教育;儿童天性;陪读生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884(2023)

2、01-0106-04收稿日期:2022-10-22基金项目:宁夏回族自治区大中小学“课程思政”精品项目“基于儿童生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故事教学探究”(课题编号:NXSZ20203002)。作者简介:雷晓庆,女,宁夏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儿童教育的本质在于让每个孩子的天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然而,受“社会本位论”的冲击,现代儿童教育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基本取向,以知识学习为主要内容。“天性自由”与“规则规训”两者之间形成了强烈的斥力。有部分儿童无法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自己、约束自己,无法按时完成定量的知识学习,常常被遗忘在教室的角落,被“边缘化”,沦为课堂中的“局外人”。基于对这一现象的反思不禁想问:当代儿

3、童教育的基本取向何在?或问:儿童天性为何会在受教育过程中日消殆尽?进而追问,现代教育究竟怎样才能消除或减少“陪读生”的存在,让每个儿童都能从教育活动中受益呢?一、“围墙里的局外人”:从“陪读生”的由来说起顾名思义,所谓“陪读”即陪伴读书。当前,随着“择校”等教育热点问题,“陪读奶奶”“陪读妈妈”“陪读家长”等词汇应运而生。各大期刊报纸经常性地报道出与“择校”相关的“陪读”事件,但我们似乎都忘了“陪读”一词的最初指向受教育者,忽略了对当代课堂中“陪读生”的关注。(一)“陪读生”“同质教育”的产物按照洛克“白板说”的说法,儿童生来就是一张白纸,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一原理在工业社会教育中备受尊崇。为

4、满足工业对劳动技工的大量需求,教育成了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类似工业大生产,学生处于工业生产流水线之中,教师按照同一个进度,以统一的标准,进行批量生产,以期塑造统一规格的学生。尽管卢梭主张“自然教育”,杜威提倡“以儿童为中心”,但这些都未能改变工业时代人们对“教育即工具”的认知取向与实践行动。信息时代亦是如此。“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深入人心,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知识学习成为走向成功的必要工具,考试成为社会选拔人才的唯一途径,因此,知识学习成为儿童教育的全部内容,学生学业成绩是我们衡量儿童教育的关键标准,同质教育备受青睐。学校、家庭、社会自成一体,家庭配合学校,学校模拟社会,共同监督儿童

5、知识学习。不可否认的是,知识传递能够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然而,值得思考的是,是不是所有儿童都适合体系一致的知识学习呢?“人人生而不同”,尽管每个儿童都需要进行知识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内容、方式也是要高度统一化、标准化的。显然,基于个体差异性,儿童在智力、能力方面是不尽相同的,以同样的标准要求不同的学生恰恰违背了儿童与儿童之间与生俱来的差异性,束缚了儿童天性,限制了儿童的个性化发展。“唯教育而教育,唯知识而知识”“分数决定分儿童教育的基本追求何在基于对课堂“陪读生”的思考雷晓庆(宁夏大学教育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第2期2017年2月NO.7July.2017福建教

6、育学院学报第1期2023年1月NO.1Jan.2023福建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FUJ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2023年1月第1期类”,儿童也不再是儿童,被对象化为教育的客体。儿童与教育的关系出现了异化,教育不再以“儿童为中心”,背离了儿童教育的终极目标;面对种种无法适应的教育教学,儿童也在试图做出无声的反抗,沦落为课堂中的“局外人”,以“陪读生”的身份存在于课堂,逐渐在反抗中失去了自我发展。(二)“陪读生”课堂中的“局外人”雅斯贝尔斯曾言:“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1可见

7、,天性发展是儿童教育的最终目的。一切教育都应从对儿童天性的理解开始。但现实是,儿童在进入学校之后,首先面临身体行为的“规训”,教师通过“刺激强化”的途径,训练学生掌握正确的站姿、坐姿、行姿等,试图控制儿童方方面面的发展,制定各式各样的规矩、规则,将成人的意志强加于学生,使得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出现了混淆。毋庸置疑的是,儿童自出生之日起,就与成人世界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儿童不是成人,儿童世界也绝不是成人世界,成长中的儿童在经历着当前成人世界的同时,也在创造着一个不同于当前成人世界的成人世界。因此,面对充满规则、规训的成长环境,儿童被迫有意识地选择以逃避的方式拒绝教师控制行为,厌恶学习、拒绝发展

8、等。康德认为“人是唯一必须受教育的被造物”。2儿童教育是儿童的教育,指向所有儿童。显而易见的是,在以标准化、群体性为特征的教学观的引导下,普适性教育成为教育主线,而“陪读生”与生俱来的“野性”却与之针锋相对。在这种情况下,“陪读生”成为课堂中的“隐形人”,被割裂在儿童教育之外。显然,这违背了儿童教育的本质,无法使所有儿童天性得到自由发展。二、现实中儿童教育的迷失:基于对“陪读生”的反思儿童从出生开始,就面对着一个已经建构完善的、由目的和经验共同构筑明晰、透明的世界。3所以,儿童生活在一个“旧世界”,但世界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将世界和人类事物领域从通常的 自然 毁灭中拯救出来的奇迹是新人的出生和

9、新的开始,是由于降生才可能的行动”4。所以,生活在“旧世界”的儿童也在创造着一个“新世界”,所有儿童都是新旧世界交换更新的推动者、促进者。因此,“儿童”是儿童教育的基本追求,但“陪读生”的存在现实说明,儿童教育的基本追求受到了严重挑战。当前的儿童教育是一种没有选择、没有“儿童生活”、只为服务于未来的儿童教育。(一)没有选择的儿童教育教育在本质上是一项成全生命的事业,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唤醒受教育者潜在的生命本能,即促使学生对生命的理解由模糊转向清晰,由无意识走向有意识,并不断地自我超越,最终由自然地发展转向自觉地发展,建构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但是,自柏拉图“理性美学”诞生以来,理性教育逐步

10、凌驾于情感教育、身体教育之上,知识获取、理性发展占据着教育的主导地位。因此,现代教育将儿童教育视为一种认知教育,着眼于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从成人的角度设计儿童教育、实施儿童教育,早早地诱惑儿童进入成人世界,改造着儿童,扭曲着天性。儿童接受的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没有选择的教育。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言“教师的嘴是喷泉”,教师以“填鸭式”“灌输式”的方式向儿童输入人类已有知识文化,儿童被动接受知识,在固定的空间接受人类社会发展经验,在一种无选择的学习过程中挣扎着、存活着。“陪读生”的存在恰恰也说明了这一点,当儿童教育不能满足儿童学习兴趣、适应儿童学习能力、风格时,儿童自然会“退避三舍”。(二)没有“

11、儿童生活”的儿童教育型人类生存、发展和延续的两个基本范畴“教育”和“生活”。在永恒主义看来,教育是生活的准备,服务于将来生活;在存在主义看来,教育服务于当下生活,追求的是一种独特的个性化的生活模式;进步主义代表人物杜威也提出“教育即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教育必须作用于人的生活。由此可见,生活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儿童教育需要儿童生活。如卢梭所言“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他的地位”。5 82所以,儿童有儿童自己的生活,这种生活与成人生活是截然不同的,否则人们怎会经常发出“孩子就是孩子”的感叹呢?但是,反思现代教育,“成人的符号世界包围了儿童”6。

12、因为儿童是幼稚的、什么都不懂的“小人”,所以,我们习惯于用成人的观点来教育儿童,儿童自然而然地沦为学习科学世界中书本知识、人类知识经验的工具,变成了人可以利用的对象,被动接受主流意识观念、道德秩序、价值观念、伦理制度。正因为“我们对儿童是一点也不理解的总是把小孩子当大人看待”。5 2所以,随着成人的强势干预与控雷晓庆:儿童教育的基本追求何在1072023年第1期福 建 教 育 学 院 学 报制,现实中的儿童教育旨在服务于儿童未来的可能生活,缺乏对儿童当下生活世界的关注,游离于儿童生活之外,论证了卢梭“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5 6的判断。(三)服务于未来的儿

13、童教育“为我们的完美生活做准备是教育应尽的职责。”7在“社会本位论”的影响下,儿童教育具有一种准备式的内涵,即当下的儿童教育着眼于儿童的未来生活。在心理学史上有一个经典的故事:看着维也纳街头到处可见的那些精明世故、能言善道的擦鞋儿童,有人问弗洛伊德,这些儿童最后都会做什么呢?弗洛伊德斩钉截铁地说:“以后他们都会变成擦鞋匠的。”实事果真如弗洛伊德所料,这些看似精明的儿童最后真的只是成了擦鞋匠。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部分儿童成长得快,而正是因为太快,他们错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代儿童时代,他们的人格特质过早被成人化,早在童年早期就基本处于定型状态,因此,很难再有发展。人们常说:“成长是一种慢的艺术

14、。”但当下儿童教育普遍流行一种“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为使儿童能够拥有一种完美的未来生活,“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过早对儿童进行专门化的成人生活训练。事实表明,这种“全心全意、一门心思着眼于未来的儿童教育”确实违背了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诚然,儿童成人化是教育不可推卸的任务,但过早干预只能是一种破坏性行为。在陈鹤琴看来,儿童生来就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儿童天生就是好动的,儿童喜欢野外生活,而现实中的儿童教育却割裂了儿童与自然的联系,着眼于儿童的未来生活,寄无限美好的未来生活的希望于儿童教育。当儿童教育全然着眼于未来生活,儿童教育无疑指向了一个不确定的、模糊的

15、目标。很多年以前,计算机刚产生时,人们预测计算机的外形会越来越大,大到可能会占用3个房间那样,但谁都没想到,计算机会变成今天这样轻便、精美。所以,任何人都无法预测未来是怎样的。如果儿童教育一味地于服务未来生活,其所造成的伤害的不仅是儿童,而且也可能是整个社会。因此,儿童就是儿童,教育应把儿童看作儿童,把成人看作成人。三、“无为”:破解当代儿童教育困境的路径选择老子 讲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8天地万物运行的变化、排序的方式,最终遵循的其实是“自然”。这里的“自然”不仅仅指向我们常说的天地自然,而且更多地指向规律。所以,道家的政治主张是遵循自然规律,“无为而治”。这种“无为”并非

16、“碌碌无为”“无所作为”,而是一种“看似无为,胜似有为”的最高境地,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争”;二是能够放得下,有所不为,淡然处世。然而,审视当前儿童教育,无论是将其视为认知教育、行动教育,抑或是为未来做准备的教育,成人都扮演着过多干预的角色,所以,从根本上改善儿童教育现状,道家的“无为”思想未尝不是一种合适的选择。儿童教育属于儿童,理应以儿童天性为中心,顺应儿童天性、保护天性,并引导天性,使其得到充分发展。(一)顺应天性之道儿童教育应以儿童为本“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9所谓天性,即人的天生本性,是人的自然属性,是自然对人的发展的规定性,指向人的生存和发展。如裴

17、斯泰洛齐所言,“人的全部教育是促进自然天性并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10,因此,“天性为教育立法”11,我们有充分且足够的理由将儿童的天性视为儿童教育的出发点。“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12这是庄子所讲述的“浑沌之死”的故事。透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尊重客观规律,不能只从主观想象和主观意愿出发。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最终都将得到自然的严惩,人类社会亦是如此。蒙台梭利也说过:“儿童所有的歧变都有一个根源儿童不

18、能实现他发展的原始计划。”13这里的“歧变”实际上是脱离儿童天性而产生的一种异化现象,“原始计划”则指天性发展。因此,儿童教育应以儿童为本,遵循“无为”的理念,顺应儿童天性,遵守儿童成长规律,办多样的、有选择的教育,为所有儿童提供适合的教育,“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儿童教育应让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都能得到自由发展。(二)保护天性之道坚守“种子法则”“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儿童的天性既是儿童发展的起点,同时决定了儿童发展的“终点”。儿童的天性决定了儿童并非一张可以肆意图画的白纸,强加于天性以外的东西往往会阻碍人的发展。“陪读生”的现实境遇说明了这一点。所以,顺应儿童天性1082

19、023年1月第1期是儿童教育的根本。同时,保护儿童天性是儿童教育的关键。曾有人做过实验,播下5000粒种子,遵守种子的自然成长规律,该浇水时浇水,该锄草时锄草,但长成大树的总数却远远低于5000棵。其中主要原因就在于受狂风暴雨等自然天气的影响,很多幼苗经不住打击便早早地枯萎了,这一实验也被称为“种子法则”。所以,如同“禾苗虽然需要雨水,但不需要暴风雨;幼苗需要阳光,但不需要暴晒”,既要顺其自然,也要护其成长。儿童的成长需要顺应儿童的天性,但也离不开成人的保护;儿童的天性不仅需要得到成人的承认,而且也需要成人的呵护。因此,儿童教育必须坚守“种子法则”,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保护儿童天性。(三)

20、引导天性之道发现儿童人是自然的产物。从终极意义上来说,让每个儿童的天性都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是公正的儿童教育,也是最真实、最有效率的儿童教育。但“儿童是未知的人”,儿童的天性虽然是不能受到约束的,但也是需要引导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自然生长的草木参差不齐,看上去杂乱无章,但经过园丁修剪过后,焕然一新,生机盎然。所以,适当引导是促进儿童完整生命的关键。纵观西方儿童教育理念,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出“教师即园丁”。夸美纽斯曾强调:“我们不必从外面拿什么东西给一个人,只需把那暗藏在身内的固有的东西揭开和揭露出来,并重视每个个别的因素就够了”14,也就是说,只要注重儿童各自所具有的天性,并对其正确引导,

21、使之得以发展就是最好的教育。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幼儿教育家都是如此,主张作为“园丁”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儿童天性发展。然而,现代教育却在大力反对这一观点,认为“园丁”(教师)的修修补补是造成儿童天性丢失的关键。无可否认的是,现代“园丁”确实像个“刽子手”,无情地扼杀着儿童天性的发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是园丁”这一观点是错误的,错的只是园丁手里的“那把刀”抑或是园丁的“技术”。试想,没有园丁的花园会充满生机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所以,植物尚是如此,更何况是有欲望、激情的人呢?其实,“教育很简单”。作为教育的基础,以儿童为指向的儿童教育应以“儿童为本位”,遵循儿童成长发展的规律,关心

22、爱护儿童,保护儿童天性,发现儿童并帮助儿童,使每个儿童按原始计划得到发展,就是最好的儿童教育。只不过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尽管我们都已深谙其中的道理,但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去做到”或“如何去做”又是问题。因此,如何彻底解决课堂中“陪读生”问题,如何使儿童教育回归儿童教育本质等问题仍需我们在实践中进行进一步思考。参考文献1 德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M.上海: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1:3.2 德 康德.论教育学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3 潘跃玲.儿童教育误区的反思及其重构 J.中国教育学刊,2015(7).4 美 汉娜 阿伦特.人的境况 M.上海:上海人民出

23、版社,2009:192.5 法 卢梭.爱弥儿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82,2,6.6 牟映雪,余超,唐贞兰.教育学视域下儿童文化缺场与重构 J.中国教育学刊,2012(6).7 英 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1.8 王育颐.中国古代文学词典:第 4 卷 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546.9 魏承思.荀子解读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158.10 瑞 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0.11 刘晓东.天性为教育立法:兼评“打破儿童的自然成长”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3).12 陈宗川.走进庄子的世界 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20:66.13 孙瑞雪.爱和自由 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3:149.14 捷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30.雷晓庆:儿童教育的基本追求何在109


注意事项

本文(儿童教育的基本追求何在——基于对课堂“陪读生”的思考_雷晓庆.pdf)为本站会员(爱文献爱资料)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文库网用户QQ群:731843829  微博官方号:文库网官方   知乎号:文库网

Copyright© 2025 文库网 wenkunet.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