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说课稿.docx

  • 资源ID:17430975       资源大小:12.05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00文币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说课稿.docx

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说课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说课稿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主要是围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共分三个层 次:第一层,以历史事实说明一些世界古老文明相继衰落、中断或湮灭,而中华文化则具有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并薪火相传;第二层,以汉字和史学典籍为见证,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第三层,近代中华文化走向衰微,因而我们要再创中华文化辉煌。本节课是政治知识与历史知识结合非常紧密的一节课,知识的综合性很强。二,教学目标:作为文化生活知识,它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使学生在了解文化常识的同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而作为高二年级的学生,在相关的历史知识与文化知识方面有一定

2、的积累,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通过多种方式获取知识的能力,据此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 知识与能力:通过师生的探究互动学习让学生了解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的辉煌历程,掌握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了解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的原因和重要见证就是汉字和史学典籍,了解中华文化的现状与未来。2. 过程与方法:结合实际,采用情景创设法、探究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课外探究、搜集和获取有关人类古代文明源流、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汉字、史学典籍等方面的材料,并通过分析、整理,对信息资源收集整合,去粗取精,从而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整合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激发学生的

3、生活智慧与学习智慧。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回顾古代中华文化的辉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通过了解中华文化的现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引导学生自觉肩负起振兴中华的使命。三、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的教学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发挥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探究达成教学的目标。四、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处理。本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特殊,结构虽然简单,但是知识跨度大,是一节横跨政治与历史知识的课程,因此就要通过多媒体、资料收集与整理等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水

4、平,并在原有教材内容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扩展与延伸。这对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也提出了挑战。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目标,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探究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全体学生,重视差异,进行合理的组织。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选取典型、具有感染 力的视频资料、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贯彻以上理念,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一)直观演示法:利用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二)情景教学法:通过情景和问题的引导,启

5、迪学生思维,主动探索知识。(三)历史对比法:其他古老文明与中华文明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感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四)合作探究法:通过问题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讨 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气氛,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同时形成了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2、学法:在学生学法上力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讨论学习等方 式。六,教学过程坚持以问题探究或活动探究为线索来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的探索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世园会、长安塔所蕴含的 “天人合一”的思想来引

6、出中华文化之源远流长。2、设计探究问题 1“古国文明各如何?”,通过学生对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进行对比,发现其他古国的文明中断或湮没,而唯独中华文化薪火相传。3、探究活动 2“面对奇迹深思索”。通过观看秦始皇兵马俑的视频来引发学生的思索,感知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文化创造力。4、探究活动 3“文明长河共追索”,采用学生小组展示的方式进行。通过展示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所走过的辉煌历程和创造的灿烂文化,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5、探究问题 4“源远流长在哪里,触摸你?”引出中华文化源远流 长的两大见证汉字和史学典籍。结合多媒体的视频资料了解中国汉字的发展 演变历程,并适当扩展书法艺术的发展轨迹,了

7、解中国史书典籍作为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其具有规模大、存留丰的特点。在本问题的探究中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突出重点。6、探究活动“风雨之后,期待辉煌!”通过对近代历史的回忆思考中华 文化衰微之遭遇,通过小组讨论来为中华文化之再创辉煌出谋划策,形成知识上和思想上的提升。本节课在设计上的.创新点在于通过探究问题或者活动的串接来引导课堂 流程和学生的学习思路,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环环相扣,增强教学的效果。七、教学媒体的使用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问题的展示引导教学过程,通过一些图片的展示和视频的播放引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的思维,使教学更加立体化和形象化,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

8、感染力。八、教学评价课堂的教学评价非常地重要,通过评价,可以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可以及时地对学生进行信息反馈和学习效果反馈,从而进行有效的调整与指导。在教学中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及时跟进的方 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在评价中把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与生生评价相结合,更重视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调整与提升,提高教学的效果, 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九、教学反思:1、本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1) 、在课堂导入环节上,选用了我们西安世园会与长安塔的材料,既拉近了与学生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有典型的代表性。因为世园会是我们西安的一个盛会,长安

9、塔是它的标志性建筑,他们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正好证明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2) 、在教学设计思路上,打破教材框目设置的束缚,以五个探究问题和探究活动为线索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环环相扣的问题中顺流而下进行学习,引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教学流程,增强教学效果。(3) 、在教法和学法上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选取典型而有感染力的视频资料并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中采用了直观演示法、情景教学法、对比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学生学法上力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

10、高。(4) 、在教学媒体的使用和教学材料的设置上作了充分的准备和恰当的运用。采用多种教学资源和扩展材料,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知识视野、生动了教学过程、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5) 、在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上,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而到位的点评,肯定学生的优点所在、及时纠正存在的不足。2,遗憾之处。1、时间上比较紧张。因为本节课设计了学生小组学习成果展示活动,学 生展示活动的时间比较长,超出了预想的时间。所以后半段教学时间比较紧张,因此适当的进行了教学内容的压缩处理,并压缩了后面学生问题讨论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效果。2、由于是公开比赛性质的课,学生在上课的前半程表现很紧张,有想法 不敢表达,怕出错,因此影响到了教学的气氛。在小组活动展示环节,学生有过于依赖发言稿的情况。


注意事项

本文(《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说课稿.docx)为本站会员(最好的沉淀)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文库网用户QQ群:731843829  微博官方号:文库网官方   知乎号:文库网

Copyright© 2025 文库网 wenkunet.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