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舟山市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doc

  • 资源ID:21474903       资源大小:83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文币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舟山市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doc

1、舟山市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为更好地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推动舟山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根据舟山市建设海洋文化名城战略规划(20092020),制定本规划。一、“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的基本情况过去五年,我市围绕海洋文化名城建设这一总体目标,充分挖掘和整合全市文化资源,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强化文化市场监管,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满足海岛百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文化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推进了文化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文化发展的保障机制逐步完善。各级党委政府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出发,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

2、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政策、经费、人员等要素保障。全市成立了市委主要领导挂帅的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完善文化工作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管理服务、社会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出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一系列文化政策,编制完成舟山市海洋文化名城建设战略规划(2009-2020)和舟山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十一五”期间,公共财政对文化发展的投入明显增加,据统计,全市财政投入文化事业费4.14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56.84%。文化队伍建设成效显著,至2010年,全市文化系统共有文化干部512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58名,乡镇(街道)专兼职文化干部115名,专

3、业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比例超过10。另外,全市组建了由5000余人参加的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88支。(二)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围绕打造十五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全市初步建立了由1个市文化艺术中心、9个县(区)文化场馆、4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96个社区文化室、329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服务点组成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满足了群众就近、便利参与、享受文化的需求。2009年,我市在全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综合评估中总体水平名列前茅,其中,普陀区位列全省第三。至“十一五”末,我市每千人均公共文化设施达到125平方米,处全省平均以上水平。(三)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把文化作为民

4、生工作来抓,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公益性文化艺术机构的功能与作用,广泛发动社会和群众参与,通过实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零费用制、开展“送文化”“种文化”活动、实施“文化低保”工程、培植“一乡一品”特色文化等多形式多层次的文化服务,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十一五”期间,全市共送戏下乡近1600场,放映农村电影2.1万余场次,赠送图书25万余册,新建图书流通站30个,向贫困户家庭赠送电视机近3000台,为近6600个低保户家庭免费安装并开通有线电视。(四)城市海洋文化品牌形象有较大提升。海洋文化艺术精品不断涌现,五年来,全市共有400余件作品获省级以上奖项,其中,有3个文艺节目获全国“群星

5、奖”。积极开展舟山海洋文化的对外宣传和整体推介,五年来,全市共引进国家级和国外文艺团队演出60余场次,建立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采风基地、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舟山工作站等国家级基地和工作站点2个,举办承办省级以上文化活动10余场。(五)海洋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目前,全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4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5处,市级58处。全市共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5个,省级29个,市级6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14人,市级29人;省级传承基地2个,省级传承教学基地5个,市级传承基地11个,市级传承教学基地5个。水下文物普查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建立了国家博物馆水下考

6、古中心在全国的第四个工作机构,全市共勘核已发现的舟山海域水下遗存疑点65处,新发现6处沉船(群)遗址和5处古港遗址。对“双屿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也取得重大突破,成立了舟山市双屿港历史文化研究会。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取得实效,全市现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处,省级历史保护村镇2处,普陀山风景名胜区(观音文化)入选省级“非遗”旅游经典景区,嵊泗黄龙乡完成了东海石村峙岙原生态渔村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并申报省级“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试点)。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有9座博物馆建成并开放,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含民办)共37家,五年来共接待国内外观众千万人

7、次。(六)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海洋文化旅游业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节庆会展业、工艺美术品制造业、文化产品制造业和娱乐业等海洋文化产业初具雏形。2009年底,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和个体户近4000个,从业人员2.61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4.2%。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出40.75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16.45亿元,增加值比2008年增长8.7(未扣除价格因素),占全市GDP的比重为3.1%。(七)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以市电影公司、市演出公司、市广电信息网络公司、舟山日报印刷厂、舟山日报现代传媒公司、舟山报友广告发展公司等6家单位为重点的企业改制工作基本完成,改制企业的

8、市场经营能力得到提升。以舟山市艺术剧院组建为标志的文艺院团改革顺利推进,通过对原舟山剧院、舟山市越剧团两家单位的重组合建,我市艺术院团的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院团的公共文化服务和市场化运作能力明显提升。二、“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期间,文化建设将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各种加快发展的机遇正在形成,文化建设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为有利的发展环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从国际看,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从国内看,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在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经营性文化产

9、业越来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为文化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十七大把文化建设摆上空前重要的位置,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新号召,要求更加主动、更加自觉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近年来,中央对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进行了密集部署,为文化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同时,从中央到省市,各级领导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有力地推动了文化建设。三是经过了“十一五”的迅猛发展,文化发展基础良好。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形成了强劲的推动力。舟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多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社会各界积

10、极参与文化建设,共建共享的社会氛围初步形成。社会大众的文化自觉逐步提高,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较高。四是经济的转型升级,将为文化发展提供有利空间。文化具有反经济周期运行的特点,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将给文化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尤其是进入大桥时代的舟山,正积极建设海洋开发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不断加快先行先试步伐,为舟山文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我市文化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文化消费需求得到更大的释放,而我市的文化产品不论是总量上还是质量和结构上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尤其是渔农村文化供给继续相对不足。二是区域

11、之间、城乡之间文化事业发展不够协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仍将存在较大差距。三是文化产业总体实力不强,总量规模偏小,质量档次不高,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四是文化投入与需求相比明显不足,政策法规不够完善,文化发展的保障依然较脆弱。五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改造、经济建设的矛盾仍然存在,文化遗产利用能力有待提高,文物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三、“十二五”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海洋文化名城建设这一总体目标,立足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舟山城市文化内涵和品质,建立完善与

12、舟山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具有海洋特色的文化发展体系,使舟山成为中国富有特色的海洋文化体验地,国内海洋文化产品生产、展示的重要基地、长三角最具海洋文化品位的港口宜居城市,为舟山提升三大定位、推进四海建设、加快国家级海洋开发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创建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公平合理、基本均衡”的理念,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

13、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着力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均等化,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注重发挥文化的教育引导功能,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坚持弘扬海洋文化。注重舟山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体现舟山文化的区域性特色和时代性;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不断增强舟山文化的影响力。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推动文化发展理念、发展方式转变,探索新颖有效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的内容、形式、方式、方法、传播手段和文化业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14、。推进文化与经济、科技的融合发展,不断推出文化创新成果。坚持全民参与。建立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统一、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建设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热情与文化创造活力,努力形成多方共建的强大合力。坚持率先发展。根据“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要求,立足舟山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形成亮点,力争在重点工作、关键环节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形成舟山文化发展新优势。(三)总体目标。到2015年,初步建成与舟山海洋城市定位相匹配的,文化底蕴厚重、海洋特色鲜明、发展体系健全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现代海洋文化名城。全市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特色

15、鲜明的海洋文化和现代开放的文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文化在城市综合实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文化凝聚力、竞争力、创新力、辐射力进一步增强,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和文化综合实力处于全省平均水平以上。文化发展的环境进一步优化。文化发展的保障机制更加完善,文化投入明显增加。文化的社会教育和价值导向功能进一步发挥,城乡文明程度有较大提高,文化自觉进一步形成。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协调发展、区域优势互补、社会共建共享的文化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县(区)、乡镇(街道)、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城乡每百人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在全省领先;在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

16、效率、公共文化体系的组织机构、综合服务水平以及群众的满意度和综合收获感受等方面有较大提升。至“十二五”末,力争实现“五个全覆盖”,即: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全覆盖;公益性文化场馆实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零费用制全覆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全覆盖;海岛渔农村、产业集聚区和外来民工集中地公益性文化服务全覆盖;困难群体基本文化权益保障全覆盖。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和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到2015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本地GDP的比重达到4%左右,海洋文化产业成为全市重点扶持的海洋新兴产业和海洋优势产业,初步确立起具有舟山特色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加强。初步建立具有舟山

17、特点的物质与非物质并重、水下与陆地并进的海洋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全市各级文保单位和非遗保护项目得到有效保护,有效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发工作与城市品质提升、新渔农村建设及文化旅游的互动良性发展。文化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与国内外研究机构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更加密切,海洋文化研究初现成效,海洋文化精品的创作、生产和传播机制基本形成,推出一批在国内国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名景、名人、名作、名品和名企,提高舟山海洋文化名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建立完善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形成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文化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布局更加合理、效益更加明显。海岛

18、城市形象整体建设取得突破。舟山城市标准色系、城市特色建筑元素、海岛城市建筑美学等方面的规划初步形成,打造定海老城、临城新区、沈家门老街、东港新城海洋特色区域。四、“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举措(一)着眼文化民生,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实施文化阵地建设工程。着力打造新城文化中心。按照全市文化中心的定位,研究制订新城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发展策略,合理布局新城文化服务网络,增强新城文化中心的集聚和辐射功能。重点建设标志性文化设施,建成舟山市海洋文化艺术中心并投入使用;完成舟山大剧院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和方案设计工作,力争开工建设;开展舟山海洋创意文化中心的立项研究。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完善布局

19、合理、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市、县(区)、乡镇(街道)、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强化市县(区)统筹力度,合理调整市县(区)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推进县(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县(区)图书馆、文化馆、多功能影剧院、文化广场、博物馆或展览馆等设施和功能。扎实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与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到2015年,70%以上乡镇建成“浙江省东海文化明珠乡镇”,100%乡镇建成“舟山市海岛文化百花乡镇”;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率达100%;100%的城市社区建有文化活动中心,100%行政村建有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2实施文化信息化建设工程。按照“统筹规划、共建共享、提升服务”的基本思路,着力推进文化系

20、统城域网建设,开展“蓝色记忆”文化记录活动,推进舟山本土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到2015年,建成功能齐全、覆盖全市文化系统各下属机构,在全省处于前列的文化系统城域网,使数字文化城域网成为全市文化系统的网络管理中心、网上办公中心、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文化产业资讯中心、海洋文化线上体验中心和数字文化资源中心。3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工程。充分发挥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文化站等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作用,广泛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逐步形成市、县(区)、乡镇三个层面相互贯通、互为补充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以新城海洋文化艺术中心为龙头,提升新城居民文化生活品质,加快凝聚新城文化形象。启动建设中国海洋

21、文化博物馆、舟山数字图书馆、全市公益性文化艺术培训基地、文化艺术创作生产中心,加强市县(区)联动,积极探索推行有利于促进城乡资源共享、提升服务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全面开展优质的、多样化的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4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优先安排和解决关系海岛百姓基本文化权益的服务设施和项目,进一步加大公益性文化场馆的免费或优惠力度,不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受众面。建立完善“送文化”、“种文化”长效机制,探索全市共建共享的“菜单式”服务运作模式,到2015年,全市年均送戏下乡400场次以上,送电影5000场次以上,送辅导100期以上,引导群众自发、自觉参与、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着力保障贫困家庭、外来民工、残

22、疾人士等困难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逐步建立起能满足全市困难群体基本文化需求的权益保障机制。采用政府补助与企业赞助相结合的办法,为全市产业集聚区和外来民工集中地提供公益性文化活动与服务,覆盖面达到100%。进一步加快实施广电惠民、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工程,积极推进船载移动卫星电视“广播电视进渔船”工程建设。(二)围绕海洋主题,健全城市品牌构建体系。5深化海洋文化研究。加强与国内外研究机构的合作,开展对海洋文化名城建设内涵、途径、载体及海岛城市美学、群岛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研究,建立完善海洋文化名城建设的指标体系。6加强文化精品创作。完善海洋文化精品的创作、生产和传播机制,扶持重点艺术精品生产。

23、开展政府文化奖评选,积极扶持引导文化艺术团队和文学艺术专家,创造出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优秀作品,打造反映海洋文化主题的文艺精品;大力培育来自基层的业余文学艺术爱好者,鼓励出新人、出新作,提高我市文学艺术的创作水平。加强与高校、社科联、文联以及相关专业机构的合作,整理出版舟山海洋文化历史史料,出版海洋文化系列丛书,为海洋文化名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7打造海洋文化品牌。着力打造中国海洋文化节、沈家门海鲜美食文化节、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朱家尖国际沙雕艺术节等节庆文化品牌,舟山锣鼓、舟山渔民画、舟山渔民号子、印象普陀等舟山本土文化品牌,以及城乡互动的市民大展厅、市民大舞台、市民大讲堂、市民书房

24、等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组织办好新年音乐会、全民阅读、社区文化节、走读昌国、全民K歌赛等已有的影响广泛的公益性品牌文化活动,尝试举办中国海洋歌会、新媒体艺术纪录片展映等新的品牌性文化活动。8实施文化跨海战略。加强舟山本土文化的对外宣传和整体推介。加强与国外研究机构、文化机构、团队和文化艺术名家的交流与合作,组织开展以舟山海洋文化为主题的演出、展览、研讨会等国际交流活动。积极开展区域文化合作,主动融入长三角,实现区域优质文化资源共享,以文化开放促进舟山发展。“十二五”期间,新建立1-2个国家级文化艺术创作、采风、研究基地。(三)坚持水陆并进,健全海洋文化资源保护管理体系。9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

25、。促进文化遗产保护“由单体到整体”、“由陆上到水下”、“由文物非遗各自为阵到形成文化遗产保护合力”等三大工作重心的转移,初步建立海洋文化资源点、线、面保护利用相结合的系统网络。健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充实人员配置。建立完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门联动机制,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发工作与城市建设、新渔农村建设以及文化旅游的良性互动发展。10加强文物保护工作。以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基础工作。到2015年,力争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总量达15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到5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达到10处。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做好定海古城、东沙古镇、马岙史前遗址的规划

26、、保护和修复工作。做好文化古镇、古村落的保护,注意保护好古镇、古村落的基本格局、整体风貌,对古镇、古村落内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提出抢修保护方案,按计划有序实施。重点开展水下考古工作。探索建立水下文物考古与保护工作机制,加强水下文物保护执法力度。建立水下文物保护实验室和舟山市水下文物遗存数据库,发掘保护一批有价值的海底文物;成立双屿港历史研究会,加大研究力度,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在双屿港研究方面有实质性的突破。积极开展海洋系列博物馆建设。以博物馆新馆建设为龙头,以各类海洋文化专题博物馆建设为主线,整合市、县(区)博物馆功能,着力建设海洋渔业文化生态博物馆,新建水下文物博物馆、双屿港博物馆、舟山名

27、人系列纪念馆、普陀渔港博物馆和嵊泗渔业博物馆,鼓励兴办民间博物馆、展览馆,逐步形成具有舟山海岛特点和海洋文化主题鲜明的博物馆体系。11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一步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做好传承基地、传承人工作考评和非遗研究基地建设工作。开展区域性原生态文化保护,积极创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科学调查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舟山市海洋文化资源保护地图,确定保护的等级、区域范围、种类和项目等,做到不同保护对象不同保护措施。12加强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研究探索海洋文化资源保护的新思路和新途径,变文化遗产单纯的封闭保护为对文化资源开放的积极开发利用,把富有海洋文化特色的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

28、源,纳入文博业、旅游业、影视业、休闲娱乐业发展体系,走出一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新路子。(四)着力培育扶持,完善海洋文化产业促进体系。13完善文化产业发展配套政策。把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纳入制度化框架,使海洋文化产业成为全市重点扶持的海洋新兴产业和海洋优势产业,逐步建立起具有舟山特色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研究制定舟山市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设立文化产业发展监测体系,并以此统计和监测结果作为政策制定和调整的重要依据。14扶持重点文化产业,培育文化市场主体。根据舟山现有的产业发展状况和海洋文化资源优势,重点推进文化旅游业、节庆会展业、文化用品生产和销售业、现代传媒业、文化娱乐业、

29、文化创意产业等重点行业发展,并重视新兴海洋文化产业业态的培育,形成舟山文化产业特色鲜明、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不同产业门类互动发展的格局。同时,依托一批重大基础性、功能性项目,推进产业融合、集聚以及产业链整合,以大项目为中心,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和文化产业基地建设。以主题化、品牌化、规模化为指导,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丰富多样的企业群,推动、引导各县(区)按功能定位和发展需求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市场。15完善文化产业项目库,开展投资推介活动。继续深化和完善文化产业项目库建设,采取“储备一批、发展一批、壮大一批,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方法,推出并培育一批示范性强、市场前景好的文化产业项目,提升舟山文化产

30、业档次。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推介会,并建立相关网络平台,推广文化产业项目。(五)提升社会服务,健全社会文化和文化市场监管体系。16推进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组织机构和应急机制,加强技术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技术监测监管和调度指挥体系,初步形成以舟山广播电视监测中心为龙头,各县(区)监测站为骨干,遥控监测站和流动监测站为补充的全市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新媒体监测系统。到2015年,完成市广播电视监测中心机房建设和各县(区)级广电监测站的建立工作,建立移动监测站,根据移动视听服务的发展实现我市各种视听节目的全方位监测。17加强广播影视传播能力建设。构建传输快

31、捷、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统筹协调的广播电视现代传播体系,利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提高广播影视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持续提升和维护广播影视的自身价值。到2015年,基本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编辑、传输、播出、发布等环节的全程全网,实现快捷、高效、安全、可靠的制播流程;到2015年底,全市基本完成整体转换任务,并停止模拟广播电视节目的传输。18加强新闻出版管理。建立完善报刊出版评估体系,加强出版物审读工作,综合运用市场、法律、行政等手段,形成报刊优胜劣汰、违规出局的长效机制。强化印刷行业管理,调整印刷业结构,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先进印刷水平、规模效益突出、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骨干印刷企业或集团。到2015

32、年,力争全市20%印刷企业年产值超1000万元以上;承接市外、省外印刷业务达到总产值的10%以上。19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与服务。进一步巩固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强化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文物等各个领域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加强对新媒体业务的研究与监管。利用信息化技术对网吧、歌舞娱乐演出场所、电子游戏场所、宾馆饭店境外卫视实现远程动态监控,对网络文化市场实现自动监控。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继续稳步推进企业软件正版化工作。加强渔农村文化市场监管,建立权责明确,组织健全、运行顺畅,监管有效的渔农村文化市场监管网络体系,逐步改变偏远海岛渔农村文化市场监管力量不足和缺失的处境。“十二五”期间,文化市场违规率控

33、制在2%以内;网吧违规接纳未成年人和登记不规范的现象基本杜绝;出版物市场正版率达到95%以上;歌舞娱乐、演出场所和电子游戏市场等经营规范;文化市场力争实现数字化执法。(六)坚持分类推进,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20进一步理顺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加强全市公共文化发展的统筹与协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公共文化管理体制,明确和落实市、县(区)、乡镇(街道)等各级政府的文化管理职能,规范机构设置。探索建立“县乡共管”的渔农村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完善公益文化政府采购制、项目招标制、委托承办制等,探索政府对社会文化机构的资助和扶持办法。扶持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和文化社团发展,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公益文化活动

34、,制定对民办文艺团体的资助实施办法。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评估考核机制。21分类推进文化单位体制机制改革。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在增加投入、转换机制、改善服务的总体要求下,深化人事和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准公益性文化单位要在艺术生产机制、营销机制、分配激励机制和多渠道筹资机制上下功夫,提高市场化运作能力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经营性文化单位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实行公司化改造,确立文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七)加快文化人才培养和储备,奠定文化发展的基础。22健全文化队伍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引进、管理、使用、考核、评优等一系列制度,优化工作环境,提高工作待遇,使文化岗

35、位成为各行业中较具吸引力的工作岗位。针对文化行业急需紧缺人才情况,分层次、有计划地引进一批能够提升专业水平、发展新兴学科的学术专家、文化艺术领军人才和优秀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建立考核评优机制,完善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的人才薪酬体系,鼓励冒尖、激励先进,建立人才专项资金和特殊人才津贴制。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改革人才评价方式,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选拔机制。建立文化人才信息库,重点建立完善文化管理人才信息库、文化经营人才信息库、文化专业人才信息库、离退休文化专业人才信息库、文化志愿者信息库、外地文化名人(含在外工作的舟山籍文化人才)信息库、文化后备人才信息库,动

36、态掌握文化人才信息。23完善文化人才培养培训机制。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建立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构建人人能够成长、人人得到发展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采用合作、委托、挂牌等方式,确定一批市县(区)级培训场所,努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艺术人才培训基地。坚持学以致用,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需求,通过全员培训、专题培训、骨干培训、提高培训、脱产学习等多种形式,根据按需施训的原则,有计划、分级分类地对文化系统人才进行培训、轮训,全面提升文化队伍人员素质。建立挂职锻炼、岗位交流等制度,确保人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推动文化人才教育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

37、学化。24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扶持业余文艺团队建设,通过规范管理、加强业务指导、增加活动平台等途径,引领业余文化团队向特色化、品牌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构建市、县(区)、乡镇、社区四级文化志愿服务网络,形成一支由文化专家、高校师生和其他热心文化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文化志愿者队伍,作为文化专业队伍的有效补充。五、“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的保障措施(一)加强领导,促进文化繁荣与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把文化作为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民生幸福的重要因素,切实把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从领导、政策、资

38、金和人员等方面予以优先保障。建立健全考核考评机制,把文化建设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党委宣传部门充分发挥协调指导作用,相关部门积极支持、密切配合,文化管理部门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形成推动文化发展的合力。(二)落实文化政策,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文化投入专项资金制度,力争做到“两个高于”:财政文化投入的增幅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十二五”时期文化事业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高于“十一五”时期。设立文化产业投入引导基金。研究落实“百分之一公共文化计划”。制定和完善支持文化建设的相关经济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

39、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投资文化产业,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鼓励推动文化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三)争取各方支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效能、提高服务水平,切实把服务作为政府机关履行职责、行使职能的起点,建设为民、务实、清廉、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机关。营造规范有序的法治环境。逐步健全文化政策体系,加强依法行政,坚持加强和改善政府对文化市场的依法监督,完善属地管理,强化依法监管能力,努力形成日渐规范有序的文化发展的法治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人才发展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形成全社会尊重文艺创造、尊重文艺人才、尊重创作权益的良好氛

40、围。营造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各类行业协会的协调自律作用,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18 附件1“十二五”时期舟山市文化发展重点指标(一)社会文化建设相关指标指标名称“十二五”目标省定目标省级以上文化先进县占全市县级数比例5060%进入省级文化先进县行列的欠发达县(市)占全省文化先进县数比例20%20%“浙江东海文化明珠”示范乡镇比例1010%省级示范村(社区)50650“舟山市海岛文化百花乡镇”比例100%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五个全覆盖: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全覆盖;公益性文化场馆

41、实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零费用制全覆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全覆盖;海岛渔农村、产业集聚区和外来民工集中地公益性文化服务全覆盖;困难群体基本文化权益保障全覆盖。文化下乡数量全市年均送戏下乡400场次,送电影5000场次,辅导及培训100期。(二) 重大文化艺术活动重大文化艺术活动舟山群岛中国海洋文化节中国海洋歌会新媒体艺术纪录片展映庆祝建党90周年文艺活动舟山市专业艺术展演活动舟山市全民阅读活动舟山市社区文化节文化体验与保护系列活动市民大展厅、市民大舞台、市民大讲堂、市民书房等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双屿港论坛(三)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工作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门类文化旅游业、节庆会展业、文化用品生产

42、和销售业、现代传媒业、文化娱乐业、文化创意产业重点组织参加的文化会展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工作文物保护力争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总量达15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到5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达到10处。拓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保护体系的覆盖面,全市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总数达5处左右。重点做好定海古城、东沙古镇、马岙史前遗址的规划、保护和修复工作。每年重点扶持一批陈列展览项目。组建一支水下文物保护执法队伍。建立水下文物保护实验室和舟山市水下文物遗存数据库。双屿港研究方面有实质性的突破。以海洋文化专题博物馆建

43、设为主线,整合市县(区)博物馆功能,新建水下文物博物馆、双屿港博物馆、舟山名人系列纪念馆、普陀渔港博物馆和嵊泗渔业博物馆。发掘一批有价值的海底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完善市、县两级代表作名录体系,对相关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施抢救性保护。县(区)新公布名录40项左右,市级公布20项左右,力争有10个项目入选省级名录,力争有5项左右入选国家级名录。扶持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市确定5个项目为保护重点,县(区)确定25个项目为保护重点。省、市、县三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民间艺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民族民间艺术特色队伍数量增加。命名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试点保护区和传统节

44、日保护基地。命名市级传承基地10个,传承教学基地20个,县(区)级传承基地40个,设立2个市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3个市级传统节日(民俗活动)保护示范地。制定舟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图,建立非遗数据库。建设非遗展示场馆,纳入中国海洋文化博物馆体系中。(五) 文化跨海战略重点工作文化跨海战略开展海洋文化交流品牌活动,每年(或隔年)确定一个国家举办“舟山群岛海洋文化节”活动。争取参加省里每年在欧洲、美洲、亚洲等重要国家和地区举办的大型文化展示活动。推进文化艺术产品项目输出,重点打造12个对外文艺精品。力争在市内举办12次国际一流水准的艺术演出和展览活动。每年组织开展12次以舟山海洋文化为主题的演出

45、、展览、研讨会等国际国内交流活动。建立12个文化友好城市,积极开展区域文化合作。新建立1-2个国家级文化艺术创作、采风、研究基地。附件2 “十二五”时期文化设施建设重点项目市本级重点文化设施中国海洋渔业文化生态博物馆、新城海洋文化艺术中心(续建)、舟山大剧院(筹建)、舟山海洋创意文化中心(非政府性项目)县(区)级重点文化设施定海文化产业园区(双桥浬溪畈朝村)、定海中大街海洋文化一条街干览镇原生态海岛艺术创意谷(太阳谷)、马岙“海岛第一村”、普陀大剧院、鲁家峙文化创意园区、岱山县文体艺术中心、岱山县文广大楼、嵊泗县博物馆。乡镇、社区文化设施干览镇文体中心文体楼及电影院、盐仓文化广场、岱西文化大楼每个乡镇(街道)有一站(综合文化站),每个行政村(社区)有一室(文化活动室)。7


注意事项

本文(舟山市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doc)为本站会员(ewewa)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文库网用户QQ群:731843829  微博官方号:文库网官方   知乎号:文库网

Copyright© 2025 文库网 wenkunet.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