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昆山市气象灾害防御“十三五”规划.docx

  • 资源ID:21735285       资源大小:136.04KB        全文页数:7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文币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昆山市气象灾害防御“十三五”规划.docx

1、昆山市气象灾害防御“十三五”规划目录一、引言4(一)地理地貌4(二)气候概况4(三)气象灾害概述4二、发展情况5(一) “十二五”期间气象事业发展成就51.城市气象综合监测系统52.生态环境监测系统 63.气象灾害预警公共服务系统64.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工程75.网络安全保障工程 8(二)存在的问题8(三)必要性分析101.气象防灾减灾需要 102.应对气候变化需要 103.经济转型升级需要 114.生态文明建设需要 11三、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12(一)指导思想12(二)基本原则121(三)规划目标 13四、主要任务151.智慧气象昆山城市气象灾害防御综合指挥体系 171.1 多普勒

2、雷达建设工程 171.2 基于多普勒雷达的城市气象灾害防御系统 182.生态宜居城市与城乡一体化气象服务体系 212.1 城市生态环境监测分析系统 212.2 自然生态环境监测系统 252.3 农业生态环境与“三农”气象服务系统 263.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273.1 电视天气预报高清影视制播 273.2 交通旅游气象 293.3 精细化公共气象服务系统 293.4 气象信息(包括监测数据) 共享发布与用户查询系统 303.5 数据库建设与网络安全 304.昆山市气象灾害中长期防御规划编制 324.1 规划目标324.2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主要任务(非工程性措施)334.3 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性措

3、施 344.4 气象灾害防御的保障措施 35五、进度安排和经费概算36六、保障措施392(一)加强组织领导 39(二)强化法规建设 39(三)健全投入机制 39(四)依托科技创新 39(五) 注重教育培训 393一、引言(一)地理地貌江苏省昆山市位于东经 1204821 1210904、北纬 3106 34 313236,处江苏省东南部、上海与苏州之 间。北至东北与常熟、太仓两市相连,南至东南与上海嘉定、青浦 两区接壤,西与吴江、苏州交界。东西最大直线距离 33 公里,南北 48 公里, 总面积 931.51 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占 23.1%。昆山属 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境内河网密布,地势

4、平坦, 自西南向东北略 呈倾斜, 自然坡度较小。地面高程多在 2.8 3.7 米之间(基准面: 吴淞零点),部分高地达 5 6 米,平均为3.4 米。北部为低洼圩区,中部为半高田地区,南部为濒湖高田地区。(二)气候概况昆山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属北亚热带南部季风气候区,季风明 显, 四季分明;冬冷夏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雨热同季, 降水 充沛,光能充足,热量富裕; 自然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年平 均气温 16.1,极端最高气温 40.6(2013 年 8 月 7 日), 极端最低 气温-11.7(1977 年 1 月 31 日);年平均降水量 1097.1 毫米,年最 多降水量 1522.4

5、毫米(1991 年),年最少降水量 667.1 毫米(1978 年); 年平均降水日数 126.8 天,年最多降水日数 150 天 (1977 年),年最 少降水日数 96 天 (1998 年);年平均日照时数 2085.9 小时,年平均 无霜期 237 天,初霜期 11 月 15 日,终霜期 3 月 26 日,年平均风速3.7 秒/米,秋冬季盛行东北风和西北风,春夏季盛行东南风。(三)气象灾害概述昆山市位于北亚热带南缘,季风盛行, 四季分明,气候温和, 雨水丰沛,光照充足,气候条件较为优越。但与此同时,温度、雨 量等气象要素年际差异大, 时空分布不均, 台风、暴雨、暴雪、雷 电、干旱、大风、

6、冰雹、大雾、高温热浪、低温冻害等时有发生, 由气象条件引发的城市内涝和农业气象灾害等也较为严重,对经济社会发展、工农业生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生态环境造成4较大影响。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各类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气 象灾害的强度和影响程度不断加重。尤其是近年来,地方经济发展 和城市化进程加快, 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呈进一步加重的趋势。二、发展情况(一) “十二五”期间气象事业发展成就根据昆山市气象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要求,在“十二 五”期间实施完成了五项系统工程,使我市气象现代化建设水平和 气象服务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1.城市气象综合监测系统按 5 10 公里网格点密度完成全市

7、五要素自动气象站的布设, 在灾害易发区实现自动站 5 5 公里格点覆盖。采用 “总线式自动气 象站”,提高了供电可靠性和数据采集密度,所有自动站均采用太 阳能供电,数据采集以分钟型。建成天空成像仪、云高探测仪、太 阳辐射仪,加强了对天空云量、云状、云高等气象要素的自动观 测。安装雨滴谱仪,满足了气象和水文的传感探测器需求,可在所 有天气状况下观测降水过程,并提供完整的图像记录和准确的降水 类型以及强度报告。开展大气边界层综合观测,安装微波辐射仪, 增强了近地面低对流层垂直方向的风向风速、温度、水汽的探测能 力。围绕我市高速公路和主要道路布局,建成四套由能见度监测 仪、路面温度传感器、雨量传感器

8、等探测设备组成的高速公路气象 灾害监测系统,对沿线能见度、路面温度、降雨、结冰和交通实景 等进行监测,实现对道路天气条件的实时自动监测,并与苏州全区 实现联网。城市气象综合监测系统的建成,全面提高了气象要素的采集时 效和质量,特别是提高了大气综合水汽含量和可降水量的测量准确 度,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和发展进行更有效的监测,为气 象防灾减灾提供第一手资料。在充分整合监测资料的基础上, 能够及时掌握灾害性天气对我市影响的起始时间、强度分布、主要落区5和受灾情况全过程,为提高突发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时间、精度等 综合能力奠定了基础。2.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完善大气灰霾监测系统, 开展 PM10、PM

9、2.5、PM1.0、臭氧、有 机碳、黑碳和无机水溶性离子等监测,安装水汽和 CO2 通量、气溶胶 离子色谱仪、 EC/OC 分析仪等仪器设备。安装激光雷达,对大气边界 层进行观测。建立城市“热岛”监测网,形成市区过渡区公园郊区的监测网络,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的地方成因,与城市建筑群 及走向的关系,城市公园、水体对热岛效应的减缓作用,为科学合 理的城市发展规划提出决策建议。开展阳澄湖水源地气象、水质、水文综合监测,增设水上能见 度、天气现象、水气界面 CO2 通量观测仪、便携式藻密度仪等观测 设备。积极与环保、水利等部门合作,开展监测预警,撰写年度监 测报告, 为政府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蓝藻预报、预警

10、服务。建设完成温室气体监测站,开展温室气体的监测,可以测量和 分析昆山市空气中的各种温室气体的浓度变化,摸清昆山温室气体 的本底数据和时空分布规律,评估它们的辐射效应,判断气候变化 的趋势, 为政府节能减排、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决策依据。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的建成,加强了与环保、水利、卫生等部门 监测数据的共享,初步摸清了我市空气污染基数、气象条件对内、 外源性污染扩散的影响及作用、昆山灰霾的时空变化规律,为气象 与环保联合开展大气重污染扩散气象条件和空气质量指数 ( AQI ) 预 报提供了基础保障。与环保局环境监测站联合编写年度昆山霾天气 及空气质量监测报告,为预防和控制大气重污染、研究制定具有针

11、 对性、可操作性的灰霾防控治理措施、实施“蓝天工程”提供科学 依据。城市“热岛”监测报告为昆山申报“全国生态园林城市”提 供了精准的分析过程和数据。通过对阳澄湖水源地气象、水质、水 文综合监测,初步摸清了昆山阳澄东湖蓝藻生长的年际规律,及其与气象、水质、水文条件的关联性,并与环保、水利、自来水公司开6展阳澄东湖蓝藻藻密度、水华情况的应急联运和预报预警,为进一 步开展蓝藻形成机理与气象、水质、水文条件关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3.气象灾害预警公共服务系统全市新增新一代气象灾害预警显示屏 50 块, 完成村一级基层气 象预警显示终端布设的全覆盖,所有的行政村都有一种以上畅通的 气象信息获取途径,真正实

12、现气象公共信息全覆盖。修订发布昆山市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明确气象灾害的监 测、预报预警发布、预案的启动条件、相关部门的职责、灾情的处 置、灾后重建等相关工作。在政府应急办和市应急指挥中心的领导 下,依托我市组建的应急救援大队,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工作。 逐步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与民政局联合组建了一支由社区、村干部担任的防灾减灾信息 员队伍。定期开展气象灾害预警、灾情统计报送、防灾减灾等方面 基本知识的培训,不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开发完成气象信息员网络 管理信息系统,积极探索通过远程方式对基层防灾减灾信息员进行 管理、培训、预警信息发布及灾情信息上报。气象灾害

13、预警公共服务系统的建成,使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实现 了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各类显示屏等多途径,从政府到社会,从 城区、社区到工厂、农村、主要公共场所,从防汛、安全工作人员 到防灾减灾信息员、气象志愿者的全覆盖,气象应急从组织、参与 到部门协作、演练、总结的全过程,体现了气象作为公共服务的社会职能, 全面提高了我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4.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十二五”期间,建成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完成作业 场所的选定、作业设备购置和作业平台建设等,发挥人工影响天气 在防灾减灾、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多领 域的作用。建立干旱、暴雨洪涝、台风、低温雨雪、高温热浪、寒潮等重7大气象

14、灾害风险区划技术方法,初步编制完成昆山市气象灾害风险 区划。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的建成, 提升了我市云水资源开 发、重污染天气应急和重大活动保障能力。昆山市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为编制昆山气象灾害防御中长期规划提供了技术准备。5.网络安全保障工程完成气象信息网络优化升级,建成一套数据库存储系统。增设 安全网关、网络入侵防御系统( IPS ) 设备。二层交换机升级为三层 交换机,提高内部网络的数据转发能力。增加上联苏州市局专用的 路由器,保证更高的网络链路可靠性, 同时,该路由器还可用来负 责政务网等其他接入的连接和访问数据的转发。增加防火墙, 以提 供最基本的网络防护能力,采用统一的网络架构使得

15、网络管理人员 可以极为方便地对网络进行统一管理,极大降低维护成本,提高维 护效能。网络安全保障工程的建成,提高了气象业务运行、现代化装备 作用发挥的保障机制能力。经过“十二五”建设,我局以气象现代化装备为支撑的气象防 灾减灾的能力得到增强,政府统一领导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基本形 成,气象预测预报预警能力和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的提升,对减少气 象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二)存在的问题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气象工作 的作用日益显现,全社会对气象服务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与 此相比,我市气象事业发展水平总体上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

16、社会发 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求,主要表现为:一是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气象灾害监测网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 一些气象灾害易发地区的监测密度还不够,气象预报预测8预警能力,尤其是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城区短时强降水的预警 能力急待提高。受到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过程监测能力、精细化 预报技术的本地化运用能力、突发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时效、暴雨 面雨量和落区预报能力影响,在突发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城市短 时强降水,雾的落区、形成时间,空气重污染扩散条件等关键天气 预报预警方面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要求。二是生态气象综合监测预报能力, 生态环境应急处置能力、部 门监测数据

17、的共享合作能力急待加强。涉及各部门生态环境气象等 监测数据的共享、处理和应用能力不强;大气灰霾监测方面,本地 污染源的时空分布基数,外源性污染源的特征、来源,影响规律, 各类污染源的组成、时空分布和影响份额,污染源的垂直分布规律 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大气重污染扩散气象条件和空气质量 指数( AQI ) 预报的数值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预警时效有待进一 步提高; 阳澄湖水源地蓝藻生长和爆发的形成机理、水汽通量的影 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蓝藻水华爆发预警机制还要完善;植被、土 壤等自然生态环境监测、预警、评估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及对应 的气象服务工作尚未启动。三是公共气象服务能力还不能做到全

18、天候无缝隙全覆盖。气象 灾害防御体系建设还不能满足公共气象服务的需求,气象预报、预 警信息的发布,气象监测数据共享、气象公共服务产品提供、预报 时效、传播效率与智慧城市、海绵型城市建设要求还有较大的差 距; 气象预报产品和信息公共服务形式与“互联网+”结合的能力、 创新能力不强,手机 APP 等自媒体传播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能力有 待提高;作为群众关注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形式单板和内容单 调,信息量少观众参与度弱;一般气象和生态监测实时数据对部 门、公众开放还不能满足需求; 涉及气象灾害和气象衍生灾害等突 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还不强。四是气象灾害防御科普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宣传和

19、培训不够普及,手段方法不够贴近生活,气象灾害防御的意识9还不高, 全社会防灾减灾综合体系的整合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三)必要性分析1.气象防灾减灾需要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城市人 口增加,城市建筑物的体量、高度和密度增加,造成城区主导风向 多变、风力减弱,静风概率增大,严重影响城市通风廊道作用,造 成城区污染物扩散能力减弱,产生堆积,加剧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 小气候的恶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日益凸现。受全球气候变化影 响,强暴雨、台风、雾霾、高温干旱和低温冰冻等极端天气事件发 生频率明显增多,强度增强,受灾后经济损失也明显增大,严重威 胁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0、。如何尽量避免人员伤亡, 减少经济损失成为当前气象灾害防御的重心。这就要求气象预警信 息不仅仅作为一个消息发布,更应如发令枪般,在发布之后形成社 会联动、部门协调配合的机制。一旦出现气象灾害,气象部门很快 就可以根据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的程度作出预估,立即通知各个 部门各个行业按照各自的职责迅速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的响应行动, 起到“发令枪”的作用。特殊行业对气象防灾减灾也有强烈需求。例如恶劣天气对航空 安全会造成严重威胁,尤其是城市低空空域天气情况复杂,成为制 约通用航空安全、容量和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低空开放和通 用航空飞行气象服务需求广阔, 昆山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其通用航空的市场开拓,对我

21、们的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2.应对气候变化需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高温热浪、强降水、台风、雾霾、雷电等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水资源环境、大气环境、土地资源 环境等问题已成为昆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为积极应对气候 变化,迫切需要气象在城市建设设计规划、农林水利工程建设、风 能和太阳能开发利用、云中水资源开发、雨水资源综合利用、缓解大气污染以及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电网电力、通讯线路等规划10与布局方面开展气候事件影响评估、大型建设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 证、气候资源的调查分析,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3.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昆山市在“十三五”期间提出发展总体定位是,建设在

22、长三角 城市群中具有鲜明特色和影响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宜居城市。气象作 为是重要的公益性、基础性和科技型事业,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应 对气候变化,达到趋利避害目的,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效率、生态文 明建设水平、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与可持 续发展能力。一方面生态环境制约,要求企业注重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减 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吸引新兴产业和高端人才集聚,形成良 好的产业业态;另一方面,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的提高, 能最大限度 地减少损失,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高城市交通出行便利和交通秩 序,物流运输能力。生态文明建设能力提高,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 和小气候改善,避免出现内涝“城市看海”、

23、雾霾“隔街无视”等 负面新闻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完成昆山气象灾害防御中长 期规划的编制和发布,有利于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充 分调动和发挥地方部门的合作优势,加强气象预报业务、服务能力 建设,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和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为昆山市经济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保障。4.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随着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需求的提高,迫切需要建立气象、 生态、环境信息共享机制, 以便能及时、方便地获取天气变化、气 象灾害防御、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开展对灰霾、阳澄湖蓝藻、温室 气体和城市热岛等生态环境的监测与分析,及时掌握生态环境变化 动态,开展预报预警和应急响应,适时提出改进和保护生态

24、环境的 方案, 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为建设创新创业生态宜居城市提供保障。11三、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一)指导思想“十三五”期间昆山气象工作要以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 为根本遵循,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 会精神,坚持紧紧围绕 “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 理念,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 求,面向昆山经济社会的发展,面向政府决策服务水平的提高,面 向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提升, 以气象灾害防御、公共气象服务、应对 气候变化和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 以发展现代气象业务为主线,推 进气象事业发展和气象科技创新,提高气象预测预报

25、和公共气象服 务的准确性、及时性和针对性,建设全国一流、 结构完善、功能先 进的现代化气象业务体系,努力实现气象事业与地方经济同步发 展,为实现“强富美高”新昆山,建设智慧昆山、和谐昆山而努力奋斗。(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需求牵引、服务至上的原则。坚持“气象服务民生” 的原则,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气象服务日益增长的需要;继续扩大 公共气象的覆盖面,提高人民的满意度;努力实现气象对人民群众 按需发布、按时发布, 完成“智慧昆山气象服务平台”的建设。二是坚持协同合作、集约共享的原则。加强与环保、水利、广 电、公安、安监、国土、交通、城管、住建、农业、消防等部门的 合作,实现各部门生态建设、防灾减灾监测

26、数据的集约共享,实现 一般实时气象监测数据向社会和市民公开发布。加强与国家、省、 市气象事业发展的衔接,借鉴兄弟单位在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建设、 气象灾害预警预报平台研发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加强资源共享机 制,避免重复设计,形成一个功能完善、接口友好、布局合理的气 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增强昆山城市气象灾害防御的能力。三是坚持防灾减灾、预防为主的原则。以服务于人民群众福祉安康和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宗旨,健全预防为主的气象灾害防御机12制,充分发挥各部门、各行业的作用,综合运用科技、行政、法律 等手段,加强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的落地建设和气象应 急救援队伍、应急响应能力建设,统筹做好气象灾害监测

27、预报、预 警发布、应急处置和风险管理工作,努力提高气象为防灾减灾、应 对气候变化的综合服务能力,充分发挥防灾减灾气象“发令枪”作 用。四是坚持绿色发展、率先发展的原则。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 明建设, 以“绿色、低碳”为导向, 围绕为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服 务,加强风能、太阳能和空中云水资源等气候资源的监测、评估和 开发等工作,加强大气环境、水环境的监测预警和评估,为实现绿 色发展、率先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五是坚持科技创新、协调发展的原则。紧紧围绕气象预报预警准 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提高, 围绕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提升,加强科技创 新,积极扩大开放合作,广泛开展局校合作、局院合作、局局合 作,借智引智,加强

28、先进气象科学技术本地化应用;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推进昆山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三)规划目标总体目标:到 2020 年,建成具有昆山特色、结构完善、布局合 理、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智慧气象现代化体系。使我市气象监测 预报的准确性、灾害预警的时效性、公共气象服务的主动性、应急 防范的科学性进一步提高, 同时, 使气象监测、预报覆盖到乡 (镇),大范围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 95%以上,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 90%以上,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平均时效提高到 30 分钟以上, 24、48 小时天气晴雨预报准确率达 90%以上,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 达 95%以上,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达 9

29、5%以上,气象业务服务综合能 力位居全国前列。具体目标:一是建成全国一流的现代气象综合监测系统。通过三维气象自动观测网和现代化大气探测系统的建设,可以精确地监测到覆盖昆13山区域的各种尺度的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实时跟踪各种大气现 象,准确把握昆山气象的变化规律,提高重大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 水平。“十三五”期间, 昆山市气象局将联合环保、交通、公安、 水利、住建、规划等部门,着重加强城市高空气象探测系统、城市 交通网气象监测系统、城市重要社区和广场气象监测网的建设,做 好现有气象自动监测站网的更新和加密工作。同时加强对昆山城市 空气质量和大气环境的快速、准确的监测,为提高昆山空气质量、 改善昆山

30、大气环境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撑。二是建成全国一流的智慧气象业务、服务平台。智慧昆山气象 业务、服务平台将集成现有各个专业子系统,并研发智慧昆山气象 服务数据库平台、智慧昆山气象综合监测子系统、智慧昆山气象灾 害影响评估和预警子系统、智慧昆山城市气象服务子系统、智慧昆 山生态气象服务子系统、智慧昆山气象信息智能发布子系统、智慧 昆山市气候影响评估和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子系统等,建立可扩展、 能共享的开放式、智能化气象服务集成平台。通过智慧昆山气象服 务系统集成平台的建设,增强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和短时灾害性天气 监测能力,突发灾害性天气临近预报、落区预报、精细化预报能 力,实现“准确高效、快速、一体化”和“

31、可持续发展”的业务应 用目标, 以解决当前实际业务工作中应用系统众多、多头管理、信 息交互不便、难以维护、服务智能化程度低等问题,率先在全国实 现智慧气象服务的宏伟目标。三是建成全国一流的气象灾害预警公共服务系统。充分发挥新 媒体的传播潜能、防灾减灾信息员和气象志愿者的作用,扩大气象 灾害预警信息的传播范围,充分发挥气象预警信息在防灾减灾和安 全生产中的作用。在“十三五”期间,建成技术领先,兼顾传统媒 体和“互联网+”新媒体发布, 内容形式新颖、互动性强的媒体气象 预报制作发布系统,实现公共气象信息和一般生态气象实时监测数 据的网上公开发布,使全市人民群众方便、快捷、高效地获取气象信息,真正实

32、现气象公共信息全覆盖,力争气象服务公众满意率达14到 95%以上。四是建成全国一流的生态环境监测与分析、预报系统。开展阳 澄湖水文、水质气象影响条件的监测和预报预警,增加涡度相关观 测系统,监测水气相互作用和大气成分对阳澄湖水质的影响, 以实 现对阳澄湖生态系统的立体监测。继续加强与环保、水利等部门合 作,开展阳澄湖蓝藻形成机理与气象条件关系的研究,对湖区蓝藻 发生动态、水华暴发进行预警预报,为水源地生态安全提供气象保 障。加强大气灰霾监测,完善大气重污染扩散气象条件和空气质量 指数( AQI ) 预报的数值模式, 提高预警时效。在关注 PM2.5 监测分 析、预报预警的同时, 重视 O3 的

33、监测, 科学分析昆山 O3 垂直分布和 时空分布、演变特征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强对昆山区域温室气 体源汇和输送轨迹的监测,及时获取温室气体排放和外来源信息, 实时掌握昆山境内温室气体的时空变化特征,适时提供影响温室气 体排放的气象条件分析报告,科学解析昆山市工业、农业和第三产 业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通过与国内外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 作,研发出适用于昆山地区的温室气体排放预报模型,为政府部门的节能减排、生态昆山建设供科学依据。四、主要任务根据“十三五”气象灾害防御和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目标、战略重 点的总体要求,并考虑与“十二五”已建项目紧密衔接,“十三五” 时期重点实施以下四项硬件和软件建设

34、,即: 智慧气象昆山城市气象 灾害防御综合指挥体系、生态宜居城市与城乡一体化气象服务体系、 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昆山市气象灾害中长期防御规划。15多普勒雷达建设工程基于多普勒雷达的城市气象灾害防御系统城市生态环境监测分析系统生态宜居城市与城乡一体 化气象服务体系自然环境生态监测系统农业生态环境与“三农”气象服务系统电视天气预报高清影视制播交通旅游气象公共气象服务系统精细化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图 1 集成平台详细结构图智慧气象昆山城市气象灾 害防御综合指挥体系昆山市气象灾害防御集成平台气象信息(包括监测数据)共享发布与用户查询系统数据库建设与网络安全昆山市气象灾害中长期防御规划编制161.智慧气象昆山

35、城市气象灾害防御综合指挥体系1.1 多普勒雷达建设工程昆山位于中国气象局 10cm 波长雷达监测网中常州雷达站、南通 雷达站和上海雷达站之间的过渡区域,由于地球表面弧度的影响, 易 形成监测“死角”。其原因是: 昆山与常州、南通、上海三站的直线 距离均在 100km 以上,对出现在昆山站上空的云体按雷达观测最低仰 角 0.5计(一般观测仰角为 2),这三站能观测到的昆山云体的最 低高度均在 900m 以上(目前昆山能接收到的昆山地区云体的雷达回 波云底高度在 2000m 以上),无法监测到 900m 以下云体的结构特征, 而云底高度在 900m 以下的云体大多为积状云,最易产生强风、雷暴、 闪

36、电、暴雨、冰雹、龙卷等强对流性天气。同时昆山气象局目前能接 收到的中国气象局雷达监测网实时传输的雷达拼图间隙为每近 10 分 钟一张,对于生命周期以分钟计数的强对流性天气系统信息监测滞 后,无法及时判断其生消和强度演变,影响突发性天气的预警时效; 随着小型多普勒天气雷达的技术发展,其在强对流天气系统、短时强 降水雨量估测方面的精细化监测, 预报预警能力不断提高, 为解决城 市突发灾害性天气、短时强降水预警时效等难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 案。昆山的地理位置和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气象灾害防御需求 为布设这样的小型天气雷达提供了基础和可能。1.1.1 建设任务拟建雷达规格: C波段 NEXRAD、

37、波长为 5cm 的多普勒天气雷达。雷达站选址: 为了既不影响雷达的正常监测, 能及时获取完整而 准确的天气信息, 同时又不影响地方经济、人民生活,昆山 C 波段 5cm 多普勒天气雷达站最佳建站地址为: 昆山主要天气系统上风方向, 锦溪澄湖边。建设工程包括天气雷达监测站的土建建筑、多普勒雷达 设备安装与调试等。建设工作程序(按先后顺序)主要包括建设规划、 提交项目建议书、提交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交初步设计、提交实施方 案、施工准备、组织施工、现场验收、业务验收、工程决算、工程审 计、竣工验收等阶段。17人才培养:依托相关高校资源建立雷达开放实验室, 引进与培养 雷达相关人才。1.1.2 预期目标

38、完成昆山市多普勒天气雷达监测站的建设, 使新一代C波段 5cm 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能顺利投入昆山市气象灾害监测与防御的业务 运行,与昆山“十二五”已建监测网、“十三五”其它监测硬件等配 套, 显著提升昆山市气象现代化的业务和服务水平, 使其软硬件环境 均处于全国先进行列。在未来 5 年内利用该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逐步实现以昆山市为 中心、覆盖周边地区 100 公里半径范围内降水、风场的准确估测和 200 公里半径范围内台风、暴雨、飑线、冰雹、龙卷等灾害性天气的 有效监测和精确预报。使昆山境内强雷暴、短时强降水和大风灾害的 监测率达 96%以上,对龙卷、冰雹等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发现率达 83%

39、以上。使昆山城市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警预报能力和水平保持全国县 级气象局的领先水平。1.2 基于多普勒雷达的城市气象灾害防御系统1.2.1 强对流天气预警预报常规天气雷达的探测原理是利用云雨目标物对雷达所发射电磁 波的散射回波来测定其空间位置、强弱分布、垂直结构等。新一代多 普勒天气雷达除能起到常规天气雷达的作用外,还可以利用物理学上 的多普勒效应来准确测定降水粒子的径向运动速度,精确推断降水云 体的移动速度、风场结构特征、垂直气流速度等,动态反演出云系回 波、天气系统、天气过程和大气湍流的时空分布特征,有效监测暴雨、 雷暴、闪电、冰雹、龙卷、强风等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发展; 同时还具有良好

40、的定量测量回波强度的性能, 可以定量估测大范围降 水。波段 5cm 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可以对台风、暴雨等大范围强降水 天气的监测距离大于 200 公里并能获取 150 公里半径范围内的降水区 降水及风场信息, 可对 100 公里半径范围内的降雨进行较准确的估18测,可监测到位于垂直地面 8 12 公里的高空中的对流云层的生成和 变化,判断云的移动速度,其产品信息达 72 种,天气预报的精确度 比以前将会有较大的提高。它所采用的多普勒信号处理技术和自动产 生灾害性天气警报的能力都是世界一流的。可以自动形成和显示丰富 多彩的天气产品,极大地提高对超级单体、雷暴、降水、风切变、下 击暴流、龙卷、锋面

41、、湍流、冰雹等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报 能力。( 1 )建设任务为使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更好服务于气象预报业务、服务于当地 气象灾害的防御决策, 我局将与上级气象部门、国内相关高校和科研 机构合作,研发基于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的短时预报预警业务平台, 平台由雷达产品实时传输、灾害性天气资料库、短时预报学习与培训、 信息自动采集处理、气象信息加工分析、短时预报产品制作、气象灾 害决策服务、系统管理及灾害预警语音文字自动提示等八部分组成。通过以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为核心的昆山市气象灾害短临预报 预警业务平台的构建, 充分利用测雨雷达在强降水、大风等强对流灾 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方面的技术优势,建立影

42、响城市的暴雨面雨量 和风力扩展预报模型, 研发暴雨总量预报和暴雨系统分区预报模式, 同时建立降水量和水位关系及城市雨水蓄存、排洪能力雨量等级模 型。根据雷达实时监测分析、提前预报城市主要街道、住宅小区、主 要交通线路段雨量、风力等级,定点发布易积涝地区、城市立交桥、 涵洞和防汛堤圩薄弱地段、民防工程等重点防御区域的雨量、风力预 报信息,并实现对防汛人员分区定点预警信息和防御措施的发布, 实 现提前定点设防。对重点区域, 像危险化学品集中区、重点立交桥、城市危旧房区 域建立大雨、大风防御分级设防系统, 建立暴雨受淹动态模拟图, 科 学测算内河预升和预降水位,合理安排有限的专业抢险队伍和抢险物 资

43、, 既科学利用宝贵的雨水资源, 又确保把气象灾害损失和影响降到 最小程度。19(2) 预期目标成功构建昆山市基于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的短时预报预警业务 平台,使昆山气象业务水平和服务地方防灾减灾的能力居于全国前 列。使暴雨预警时间达 24 小时以上;台风预警时间达 24 小时以上; 强风(飑线)预警时间达 12 小时以上;强雷暴预警时间达 6 小时以 上; 冰雹、龙卷等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达 1 小时以上。能较早地探测 到晴空下威胁飞机航行的大气湍流和发生灾害性洪水、城市内涝、风 灾的可能,为海绵型城市建设、水资源的管理决策提供极有价值的信 息。通过这一系统的建成和业务化应用显著增强对台风、暴雨、

44、强风、 冰雹、龙卷等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警能力, 进一步提高降水 预报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分辨率, 实现降水预报的定点、定量、定时化, 达到降水空间预报精细化到乡镇,面雨量分区预报达 3km 3km 网格 点,及时而准确地预测出雷击点及其雷电的强度变化范围。1.2.2 城市内涝预警预报短时强降水是影响城市秩序的主要灾害性天气。由于城市建筑密 度、自然水体退化和地表大量硬化,雨水主要通过道路进入城市地下 管网。短时暴雨导致雨水集中在城市相对低处,加上受外河水位和管 网排水能力影响, 短时无法及时外排, 直接导致城市内涝、 道路堵塞、 车辆损坏甚至人员死亡。目前, 由于城市内涝导致的灾害,影响到

45、人 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城市秩序,加上互联网信息扩散负面影响大, 容 易引起新闻和社会关注。(1)建设任务依据基础地理信息, 建设易涝点水位电子标尺监测网, 收集普查 城市易涝点,依据水文气象模型建立城市内涝模型,进行城区道路、 社区、立交桥等内涝灾害等级预报预警,并实现内涝预报预警信息的 及时分区、定点发布, 把有限的排涝能力提前布置在最需要的地方, 提高城市内涝防御能力。(2)预期目标20利用雷达估测降雨量和道路、河流水系及城市管网地理信息数 据, 结合水文模型, 建立城市内涝模型,和道路、社区、立交桥等内 涝易涝点雨量阀值指标,实现昆山市城市内涝灾害预报预警、 灾中实 时评估和灾后评估。1

46、.2.3 高温热浪预警预报高温是影响城市正常运行的又一气象灾害,随着以全球气温升高 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加上城市自身人口、工业、热量集聚导致城 市“热岛”效应,高温的影响会越来越严重。(1)建设任务基于现有气象预报预测业务系统和气象监测系统各种观测资 料, 建立高温热浪预测预警模型, 快速、准确、精细的进行高温热浪 灾害预报预警服务,最大程度的满足政府各级部门和社会的需求。(2)预期目标基于均生函数统计模型较长时间的预测特征和神经网络非线性 预测原理,依托预报模式的业务产品和高温实况以及大气环流、海温 等观测资料, 建立昆山城区高温热浪预报预警模型, 为社会和公众提 供预警服务。2.生态宜居

47、城市与城乡一体化气象服务体系2.1 城市生态环境监测分析系统城市环境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或人工的外部条件 总和。城市的不合理发展和过度膨胀会导致地域环境和城市内部环境 的恶化。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遭遇多种城市环境问题, 包括城 市空气污染物浓度增加、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城市空气流通不畅等。 为此, 针对上述主要问题,建立智慧型、精细化的城市环境生态监测 和城市气象服务系统。2.1.1 建设任务( 1 ) 空气污染(含灰霾) 监测与预警、预报利用数值预报数据、台站观测数据和风廓线雷达观测数据, 通过 污染物(包括雾霾) 扩散模型(高斯模型、 ADMS 模型),实现城市污21染物监测和模拟、预警。主要建设内容如下:本地污染源调查:通过实地调查,获取本地污染分布、污染排放 和排放物种类等;外地污染源调查:外源调查包括两种方式, 一是通过实地调查获 取;二通过仪器观测, 以及观测时主导风向,依据污染物扩散模型, 反算解求外源信息;实时监测:实现污染物和雾霾的实时监测, 并及时预警。污染物(雾霾)扩散模型研究:研究 WRF-CHEM 模型或ADMS 模型 的本地化。(2)臭氧监测系统昆山市大气污染


注意事项

本文(昆山市气象灾害防御“十三五”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ewewa)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文库网用户QQ群:731843829  微博官方号:文库网官方   知乎号:文库网

Copyright© 2025 文库网 wenkunet.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