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甘肃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研究.pdf

  • 资源ID:21772674       资源大小:1.44M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文币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甘肃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研究.pdf

1、资源环境-63-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 979万人,占36.11%。虽然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数量逐渐减少,但目前中国农村人口数量依然很大。农村是中国几亿农民群众的归宿,也是农民群众乡愁的主要依托。近几年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这些污染问题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求的减少农村环境污染和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对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挑战。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逐年提高,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城乡之间各方面差距也在逐渐缩小,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受到了各级党和政府、专家学者的关注。农村环境的优劣对农民生产生活产生巨

2、大影响,和农民生活质量、幸福指数密切联系,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指示精神指引下,甘肃省农村污染治理工作有序推进,甘肃省城乡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对改善农村村容村貌、保障广大农民群众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一些地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还存在多部门分片包干、各自为营的现象,导致解决跨边界问题难度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谋划和推进缺乏系统性、全局性、协同性;耕地污染、养殖污染、垃圾随意倾倒、垃圾堆放点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在部分农村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1。总体来看,甘肃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突出,污染治理的整体水平还有提升空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全

3、过程兼顾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同时,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可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动力,可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供新的契机。本研究以甘肃农村为研究对象,从分析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原因、污染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探究,为甘肃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理论和现实支撑。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是衡量人们生活幸福感、获得感的直观体现,也是保障农民群众身体健康有效的方式。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改变,对大多数农民来说,美好幸福的生活需求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优良生活环境的需求。甘肃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既是顺应当前广大农民群众迫切需求、推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甘肃与全国同步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之

4、举。1 甘肃农村环境污染现状1.1 农村生产性污染1.1.1 化肥使用对农村农业环境污染化肥严重污染农业农村环境,根据统计约有70%损耗在环境中 2,造成了农业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随着农业退水、地表径流,一部分化肥进入水库、河道,向地下水渗透,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导致农村水体富营养化。目前,甘肃农村很多群众都是通过水库自来水作为饮用水源,还有一些村民为了防止自来水停水带来不便,在没有净化功能的情况下,将自来水储存在水泥窖中,作为封闭储存水体设施的水泥窖长期储存饮用水,水泥窖处于厌氧状态,储存时间2个月后,各种有害病菌会大量滋生,同时窖水中的硝酸盐氮、氨氮、亚硝酸盐氮等会严重超标

5、,加速形成致癌物质,村民饮用后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特别是饮用生水后,更容易产生严重危害;二是土壤酸化和板结,化肥不合理使用,导致营养成分供给不协调,造成耕地功能减退;三是化肥中含有对作物品质有影响的有害物质,如无机盐等,食用后会变成致病因子;四是不合理施用化肥,不仅会造成氮肥中氮素逸失,而且逸失的氮素还会以NO、N2、N2O等气体形式逸散到大气中,造成温室效应,同时这些气体还会与大气中的水蒸气、悬浮物等结合,造成酸性沉降,最终对臭氧层、农田、建筑物等造成破坏。1.1.2 农药污染化学农药大多是有机的,不仅有剧毒,还难降解、易残留,一旦土地被污染,持续时间久,难以被分解。据统计,施用农药后留

6、在作物表面的仅占30%左右,其余70%进入土壤、大气 收稿日期 2023-02-21 作者简介 陈亚州(1990),男,甘肃平凉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能源与资源环境管理。甘肃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研究陈亚州(甘肃省经济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00)摘要 针对甘肃农村环境污染点多面广、农村群众环保意识不强、环保资金缺乏、污染物主要源自农业生产和养殖业等现状,从污染物治理、发展新能源、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高农村群众环保意识、加强相关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切合实际的防治甘肃农村污染措施,为保护甘肃农村群众身体健康、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依据。关键词 甘肃农村;环境;污染现状;污染治理 中图

7、分类号 X71 文献标识码 A陈亚州:甘肃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研究资源环境-64-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3 年第 34 卷第 14 期(总第 562 期)和水体,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还会进入牲畜和水产品,人们食用后在体内蓄积,损害免疫系统和生殖系统,甚至可以致癌。逸散到大气中的农药还会扩散到其他地方,造成更大面积污染。另外,有些农药中含有重金属,进入到土壤中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被农作物吸收后在果实中积累,并随着人们的食用进入人体,难以排出体外,成为人体很多疾病的诱因。1.1.3 污水灌溉污染工业城市前几年存在污水灌溉情况,如白银市部分地区前几年沿河未处理的生活污水排入河道,造成河道内有机

8、、无机毒物增多,含有这些毒物的污水浇灌后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土壤盐碱化、板结等,导致土壤质量下降;沿河工业废水排放到河道中,导致河道重金属含量超标,农民用这些被污染的水灌溉后,土壤和农作物受到污染,重金属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并大量富集,给人类健康带来很大风险。1.1.4 秸秆焚烧污染农业种植产生的秸秆有效利用率较低,根据调查发现,农业种植中秸秆整体剩余量高达70%80%,利用率只有33%,少部分经过技术处理后利用率也只能达到26%。甘肃农村群众将秸秆进行焚烧,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会污染大气和土壤。秸秆焚烧能清理农田垃圾,还能增加灰分,提高土壤肥力,但同时也会造成二氧化碳和降尘含量的增加,造成大气污

9、染。1.1.5“白色污染”“白色污染”是人们对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的称谓。主要是指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难以降解的各类生产生活塑料制品经使用后,弃置成为废物后导致环境污染的现象。造成白色污染主要来源有食品塑料包装袋、泡沫塑料填充包装、农用薄膜、种植苹果等使用的反光膜等。1.2 农村生活性污染随着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甘肃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生活性污染也日益严重,生活垃圾不断增加。调查显示,农村每人每天可产生0.86 kg垃圾,每年可产生1 607万t垃圾。随着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经济社会继续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农村居民

10、现代生活方式呈现多样化,伴随着的是农村垃圾产生量逐年递增,垃圾的处理难度不断加大。农村的垃圾主要是由厨余、纸类、橡塑类等构成,约占垃圾总量的83.37%,其中瓜果、菜帮、菜叶等餐厨类垃圾占比达37.83%;其次为灰土,占比达26.49%;橡塑、玻璃、纸类、纺织和金属类可回收垃圾含量只占30.66%。甘肃农村缺少垃圾箱,也没有固定垃圾倾倒点,村民随意丢弃垃圾,沟渠和河道里的垃圾不仅造成视觉污染,还会污染土壤和水体。调查研究资料显示,农村养殖污染治理率仅为20%,80%的养殖场未采取任何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3,随着近几年农村养殖业的增加,大量致病菌微生物、寄生虫卵的滋生和环境中致病菌种类增多,造成人

11、畜传染病的蔓延。2 甘肃农村环境污染原因分析2.1 农户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不足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农村群众经济来源有限,在生活和生产经营决策时优先考虑如何发展经济和提高收入,有时候会主动牺牲环境来保障自己的经济利益;受地理位置的影响,甘肃农村群众远离城市,较难受到环境宣传教育和有关部门的约束,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破坏后后果的严重性认识不足,缺乏对农村环境保护意识。2.2 农民经济收入低,改善环境意愿不够甘肃是全国欠发达地区之一,经济底子薄、农民收入渠道狭窄。据统计,202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 931元,而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1 433元,全省农村居民

12、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低7 498元。在地膜回收、垃圾处理、污水灌溉、农药化肥等环境污染问题上,由于收入水平不高,农村居民不愿自己掏钱改善或缓解环境污染。2.3 农村环保制度不健全,管理和监管效能不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关乎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关乎乡村振兴的顺利实施,具有明显的公共物品特点和较强的外部性。然而,在城乡二元结构下政府对城市环保投入的重视程度更高,而对农村投入较低,导致农村环境保护缺乏资金、技术、人才、配套设施,加上政府监管效能相对不足,短期内农村环境状况颓势难以扭转。甘肃农村居民由于居住分散,接受教育能力有限,造成环境监督管理机构执法难、宣传难,监督管理能效底下。2.4 农村自然资源开发

13、利用不合理,影响生态平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对原材料的需求剧增,导致农村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城市建设所需要的水泥很多来源于耕地的土壤,农村耕地大量减少;城区建设需要开发河道沙石,沿河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河道过量采沙,致使河床严重下切,影响防洪功能,自然灾害加剧,威胁沿河村民生命安全;建筑垃圾难以处置,固废污染状况日趋严重。2.5 农村污染物处置能力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甘肃农村农副资源环境-65-产品种植和家畜养殖中的地膜难以分解、土壤板结和重金属残留、动物尸体和污水难以处置等,存在污染源点多面广、污染监管和治理难度大等特点

14、;二是农村人员缺乏环保意识,环保专业人才欠缺,加之资金缺乏,造成污染物处置难以达到国家及地方规定的标准。3 甘肃农村环境保护措施3.1 加强农村环境污染点源治理3.1.1 加强污水治理目前,全国已有多个县区建设了污水处理厂,但甘肃大部分县区缺乏相应的污水处置设施,农村生活性污水和养殖废水难以处理。甘肃农村很多村庄人口分散,人口数量不多,可以建设排水沟和氧化池,这样能接收大量污水;可以种植水生植物,进一步对污水进行净化,净化后的污水可用来灌溉等循环利用 4。3.1.2 加强垃圾治理甘肃农村产生的垃圾分散,可沿公路安装公共垃圾箱,尽量将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投入资金建设一批垃圾集中处理设

15、施,还可就近利用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处理生活垃圾。对于难以再利用的垃圾,集中堆放在固定区域内,做好统一的收集和处理工作。推广应用全生物降解地膜,在马铃薯、果蔬等经济作物种植过程中使用满足作物生长需求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减少“白色污染”4,推动废弃农膜回收工作,下大气力解决农膜污染难题。3.1.3 加强粪便治理甘肃农村养殖业这几年发展迅速,饲养数量逐年上升,为当地农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保证了居民菜篮子供应,增加了农民收入。但由于养殖场以分散小规模为主,养殖专业户资金不足,粪便处置不达标,导致农村环境污染。可进一步推广使用沼气池,无害化利用化处理粪污。农村养殖大户建设小型污水处理池,保证从源头对粪污进行

16、控制和处理。同时,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畜禽养殖废弃物,利用这些废弃物生产有机肥。3.1.4 发展新能源“双碳”目标的提出助力新能源发展。甘肃农村新能源主要有太阳能、沼气和秸秆等,应结合各地农村实际情况,进一步推广相应的新能源。一是开发利用太阳能,不仅在洗澡、照明、烧水等日常生活中使用太阳能,还可以在采暖中使用太阳能,减少冬季农村地区因烧煤取暖而造成的大气污染。二是综合利用沼气,甘肃农村沼气利用有先天的优势和条件,但农村沼气利用率并不高,因此农技部门可以进行大力推广,宣传沼气利用的优势,培训村民使用沼气的方法,让农村群众接受和认可沼气,主动利用沼气改圈、改厕、改厨等,确保沼气应用生态化、农

17、业化,同时成立农村沼气实体服务点和网络服务点,让农村群众使用沼气没有后顾之忧。3.1.5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农村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图1)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资源化利用畜禽养殖垃圾。以畜禽养殖废料和农作物秸秆为沼气原料发展新能源,以沼渣沼液为农作物有机肥发展绿色种植,形成循环发展的现代化规模养殖场;二是农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甘肃农村秸秆量大,利用率低,大部分村民将秸秆在田里燃烧,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还导致资源浪费,因此可推广建设秸秆加工利用企业,打造秸秆综合利用中心,利用秸秆快速分解技术,使小麦秸秆直接还田,玉米秸秆可用于生产生态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建立起“秸秆-饲料-养殖业”产业链,形

18、成区域农业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体系;三是农村循环系统模式。高效利用农业资源,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循环系统,甘肃农村农业资源丰富,可形成农业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体系,为农村绿色循环发展提供保障,形成“养殖有机肥绿色谷物、果菜秸秆饲料养殖”循环产业链 5。图 1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模式3.2 加强农村环境污染面源治理3.2.1 提高农村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农村群众的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观念保守、生产技能落后以及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等是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导致了农村面源污染,也使自身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直接受害者。因此,农村治理农村环境污染要引导农村居民摒弃陋习,倡导科学文明的思想观(下转第118页)陈

19、亚州:甘肃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研究区域经济-118-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3 年第 34 卷第 14 期(总第 562 期)转化。通过引入创新服务机构,建设产业试验站和示范基地,依托科技龙头企业,科技成果创业孵化,精选科技特派员以及发展科技推广信息平台等多种途径推进成果向核心区内外转移转化,让园区的创新成果真正转化为经济效益,持续性地带动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推进农民增收致富。参考文献1 霍 明,周玉玺,柴 婧,等.基于AHP-TOPSIS与障碍度模型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与制约因素研究华东地区42家园区的调查数据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17):54-60.2 周华强

20、,邹弈星,刘长柱,等.农业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创新研究:功能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6):140-148.3 钟甫宁,孙江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7(1):21-27.4 杨敬华.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研究J.农村经济,2008(8):107-110.5 李晓萍,霍 明,徐宣国,等.基于CPM和Morans I指数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与空间格局研究160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创新能力监测数据J.世界农业,2020(9):47-55,73.6 何 伟.基于DEA方法的农业科技园区投入产出综合效益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7(2

21、4):154-156.7 郑宝华,王志华,刘晓秋.农业科技园区创新环境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4(12):103-109.8 霍 明,张 亮,谢玲红,等.价值链视角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效率测度与空间格局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划,2022,43(6):1-9.9 翟虎渠,曾希柏,沈贵银,等.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1):40-44.10 张 贵,吕长青.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与创新效率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7,36(10):12-21.(上接第65页)念和生活方式,提高农村群众的环保意识,倡导他们在生活中尽量使用无

22、污染或低污染的环保用品,提倡清洁生产,倡导绿色消费;增强农村群众提高环保意识、提高清洁生产技能。3.2.2 加强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中央对农村发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从“重城轻乡”转变为城市与农村同时兼顾,解决农村的环境问题,制定建立激励机制,配套有效政策,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引导社会力量关注甘肃农村污染问题,建立适合甘肃农村特点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从源头上解决农村污染问题。3.2.3 加强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我国陆续出台了关于农村环境污染和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甘肃农村也出台了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在此基础上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有序开发资源,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对

23、不符合农村实际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要予以取消,对破坏农村环境的开发行为要加大监管和惩处力度;形成有组织、有依据的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氛围,引导广大农村群众通过法律手段参与环境管理 6。参考文献1 封诗睿.乡村振兴背景下甘肃农村人居环境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D.兰州:兰州财经大学,2021.2 张 娥.浅谈甘肃农村的农业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J.甘肃科技,2005(7):20-21+99.3 张娟娟.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法治路径初探J.现代农业研究,2022,28(6):145-147.4 王智超.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分析及保护对策思考J.清洗世界,2022,38(6):108-110.5 张亮亮.生态循环引领现代农

24、业产业园建设及发展路径探索以芮城县为例J.山西农经,2022(15):156-158.6 张 丽.甘肃农村环境问题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12):95-97.(上接第107页)参考文献1 纪志耿,罗倩倩.习近平关于乡村振兴重要论述的发展脉络与创新性贡献J.经济学家,2022(4):5-16.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2-06(1).3 金罗漪,林海忠,李 迪.黄岩红糖质量控制及技术规范J.农业工程技术,2017,37(32):68.4 明庆忠,李志飞,徐 虹,等.共同富裕目标下中国乡村旅游资源的理论认知与应用

25、创新J.自然资源学报,2023,38(2):286-304.5 张 静.聊城市特色农产品市场创新营销策略及路径展望J.南方农机,2022,53(21):113-115.6 林铭亮,王 敏,刘 飞,等.数字乡村建设下农旅资源整合及其空间效应以广州市从化区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23,38(2):375-386.7 孙旭璟,王慧智.浙江省农家特色小吃产业发展的做法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22(16):209-212.8 赵英杰.基于农业元素的体验性设计方法探讨以农业嘉年华为例J.现代园艺,2021,44(9):145-147.9 张光远.中国古法制糖简史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2(4):197-204.10 田立法,张妍彬,赵娅娅.农村数字文化赋能农业发展的商业模式研究J.农业考古,2022(4):260-265.11 林 峰.移动短视频:视觉文化表征、意识形态图式与未来发展图景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7(6):144-149.12 李 任.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文旅融合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理论月刊,2022(1):88-96.


注意事项

本文(甘肃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研究.pdf)为本站会员(爱文献爱资料)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文库网用户QQ群:731843829  微博官方号:文库网官方   知乎号:文库网

Copyright© 2025 文库网 wenkunet.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