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

  • 资源ID:2941082       资源大小:178.50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注册后免费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

1、第2课时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胶体及分散系的概念;了解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实际应用。2.实验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在胶体的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胶体的概念及性质教学难点胶体的概念及性质教具准备3只100 mL的小烧杯、蒸馏水、CuSO4溶液、泥水、FeCl3饱和溶液、胶头滴管、激光笔(或手电筒)教学过程教学推进学生自学阅读

2、P25最后一段并对分散系进行分类。 师:什么是分散系? 生:回答板书分散系 师:对分散系进行分类是树状分类还是交叉分类? 生:交叉分类 师:根据分散质或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它们之间有几种组合方式?请同学们画出分类图。板书(请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学生完成并讨论。9种分散系思考与交流 师:请试着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分散系的实例,并讨论交流。 生:讨论并交流。答案:见从容说课的思考与交流2 师:对以上9种分散系,取出分散剂是液态(包括水)的分散系进行再分类。分类的依据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请同学们阅读P26第三段、第四段,画出溶液、胶体、浊液的分类图。 生:自学并试着画分类图。板书(请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3、)教学推进 师:溶液和胶体怎样区别呢?科学探究.Fe(OH)3胶体的制备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加入12 mL饱和FeCl3溶液,继续加热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将所得到的Fe(OH)3胶体与CuSO4溶液、泥水比较。2.把盛有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杯中的液体,从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学生完成下列表格:光束照射时的现象是否产生丁达尔效应Fe(OH)3胶体CuSO4溶液 师:通过探究,同学们可以得出区别溶液和胶体的方法。板书结论:可以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与胶体。过滤后的现象Fe(OH)3胶体泥水 师:哪位同学可以举出一些日常

4、生活中常遇到的胶体?同学讨论回答: 生:土壤胶体;牛奶;墨水;烟雾;水泥;烟水晶。课堂总结 师:(微笑)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通过大家所举的实例,我们可以看出:在日常生活中胶体的用途十分广泛。 师: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分散系的概念,进一步了解了胶体的定义,学习了胶体的性质,知道了溶液、胶体、浊液的本质区别在于其粒子的大小,学习了胶体的一些重要用途,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由学生完成,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比较,完成下表)分散系溶液浊液胶体分散质粒子的直径100 nm1100 nm分散质粒子单个小分子或离子巨大数目的分子集合体许多分子的集合体或高分子实例酒精、氯化钠溶液石灰乳、油水Fe(OH)3胶

5、体、淀粉溶胶性质外观均一、透明不均一、不透明均一、透明稳定性稳定不稳定较稳定能否透过滤纸能不能能能否透过半透膜能不能不能鉴别无丁达尔效应静置沉降或分层丁达尔效应板书设计分散系9种分散系活动与探究1.将FeCl3饱和溶液逐滴加入沸水中,制得Fe(OH)3溶胶,为了除去其中所含的盐酸,得到较纯净的Fe(OH)3胶体,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A.加入NaOH溶液中和B.加入AgNO3溶液,反应后进行过滤C.插入石墨电极,通入直流电进行电泳后再过滤D.装入半透膜中,扎紧袋口,将其全部浸入蒸馏水中,并每隔一定时间更换蒸馏水2.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您应用本节课的有关知识解决或解释了哪些实际问题。例如:在豆浆

6、里加入盐卤(主要成分是MgCl2)或石膏(CaSO42H2O)为聚沉剂,使其中的蛋白质和水等物质一起聚沉而成豆腐。明矾净水是利用明矾水解后产生的带正电荷的氢氧化铝胶体粒子与带负电荷的水中悬浮物、泥沙等聚沉达到净化水的目的。_随堂练习.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胶体外观不均匀 B.胶体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C.胶粒不能通过滤纸 D.胶体不稳定,静置后容易产生沉淀答案:B2.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质的根本区别是( )A.是否为大量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 B.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C.能否透过滤纸或半透膜 D.是否均一、稳定、透明答案:B3.关于胶体和溶液的区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7、A.溶液呈电中性,胶体带有电荷B.溶液中的溶质粒子不带电,胶体中分散质粒子带有电荷C.通电后,溶液中溶质粒子分别向两极移动,胶体中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D.溶液与胶体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前者小于1 nm,后者介于1100 nm之间答案:D4.下列关于Fe(OH)3胶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Fe(OH)3溶胶与硅酸溶胶混合将产生聚沉现象B.Fe(OH)3胶体在电场作用下向阳极运动C.Fe(OH)3胶体粒子不停地做布朗运动D.光线通过Fe(OH)3溶胶时会发生丁达尔效应答案:B5.用下列方法来制备溶胶,可行的是( )0.5 molL-1 BaCl2溶液和等体积2 molL-1硫酸

8、相混合并振荡 把1 mL饱和三氯化铁溶液滴加入20 mL沸水中,边加边振荡 把1 mL水玻璃加入10 mL 1 molL-1盐酸中,用力振荡A. B. C. D.答案:C6.有一胶体溶液,在电泳时它的胶体粒子向阳极移动;将这胶体溶液分别加入下列物质蔗糖 硫化钠 硅酸胶体 氢氧化铁胶体中,不发生聚沉的是( )A.和 B.和 C.和 D.和答案:C7.下列事实与胶体的性质有关的是( )用盐卤点豆腐 用明矾净水 医药上用三氯化铁止血 江河入海口形成三角洲A. B. C. D.全部答案:D8.用半透膜把分子或离子从胶体溶液中分离出来的方法叫( )A.电泳 B.电解 C.聚沉 D.渗析答案:D9.向氢氧

9、化铁溶胶中逐渐加入一种液体,先使溶胶发生聚沉而沉淀,继续加入该液体又使沉淀溶解。这种液体是( )A.KOH溶液 B.氨水 C.稀盐酸 D.NaCl溶液答案:C习题详题1. 2.根据酸能电离出的H+数目分为3.答案:由单质构成的混合物:合金、钢,由化合物构成的混合物:煤、石油点拨:混合物又可分为由单质构成的混合物或由化合物构成的混合物。例由单质构成的混合物:合金(Mg、Al合金)、钢(Fe、C)等;由化合物构成的混合物:煤、石油等。4.答案:科学文献分类法的应用。点拨:分类法对于研究庞大化学物质有着重大意义,如分类法对于化学科学文献的查找资料等。5.答案:分散系分散质粒子大小主要特征举例浊液10

10、0 nm不均一、不稳定泥浆溶液1 nm均一、稳定、透明NaCl溶液胶体1 nm胶体粒子100 nm均一、较稳定、透明Fe(OH)3胶体 点拨:主要利用课本中介绍的几种分散系的概述,即可完成表格内容。6.BD7.答案:(1)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胶粒直径在1100 nm之间。(2)明矾净水点拨:明矾净水原理是利用胶体的性质(聚沉)。备课资料1.树状分类法单质金属冶金分类黑色金属Fe,Cr,Mn有色金属除Fe,Cr,Mn外的金属按密度分类轻金属Na,Mg,Al等重金属Fe,Cu,Hg,Ag等常规分类常见金属Fe,Al,Cu等稀有金属Zr,Nb,Mo等非金属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式,其中包括稀

11、有气体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NO,CO等成盐氧化物酸性氧化物SO2,CO2等碱性氧化物Na2O,CaO等两性氧化物Al2O3,ZnO等化合物碱溶解度大小可溶性碱NaOH等难溶性碱Fe(OH)3等碱性强弱强碱KOH,NaOH等弱碱NH3H2O,Fe(OH)3等酸是否含有氧元素含氧酸H2SO4等无氧酸H2S等可电离出H+数目一元酸HCl,HClO等二元酸H2SO4,H2S等三元酸H3PO4等氧化性(酸根)强氧化性HNO3,浓H2SO4等非氧化性HNO3,H2SO4等酸性强酸稀硫酸,盐酸等弱酸H2S,HClO等盐正盐Na2SO4等酸式盐NaHSO4等碱式盐Cu2(OH)2CO3等复盐KAl(SO4)2等

12、络盐Ag(NH3)2Cl ,Fe(SCN)3等有机物有机化学部分再研究混合物溶液,胶体,浊液2.混合物状态固体玻璃,合金等液体雪碧等气体空气等挥发性易挥发酒等难挥发硫酸铜溶液等颜色有高锰酸钾溶液等无氯化钠溶液熔点高沸点浓硫酸等低沸点碘酒等其他方面 3.相关的资料 化学物质的分类 化学物质是化学运动的物质承担者,也是化学科学研究的物质客体。这种物质客体虽然从化学对象来看只是以物质分子为代表,然而从化学内容来看则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涉及许许多多物质。因此,研究化学物质的分类就显得非常重要。 按照物质的连续和不连续(分立的)形式,首先可以把化学物质分为连续的宏观形态的物质,如各种元素、单质与化合物,

13、以及不连续的微观形态的物质,如由分子、离子、原子构成的物质。(1)化学粒子的分类 化学粒子的种类也是纷繁多样的。根据现代化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原子、分子、离子、自由基、胶粒、络合粒子、高分子、活化分子、活化配位体化合物和生物大分子等等。这些物质粒子中的每种粒子都有其自身的组成和结构。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然而又是相互联系的。 原子被看作是化学变化中保持本性不变的最小粒子。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粒子,是化学运动的主要承担者,在化学反应中发生质变。 离子是原子(或原子团)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的带电粒子。 自由基是含有未配对电子的不带电荷的物质粒子。它主要是从有机化合物分子进行分解而形成的,又

14、称游离基。 胶粒是在分散体系中线性大小介于1100 nm(1 nm=10-7 cm)的带电分散质粒子。它是由分子聚集成的胶核和离子组成的复杂粒子。 络合离子现今通称为配位粒子。它是由中心离子(或原子)与其他一些粒子(离子或分子)通过配位键结合起来的带电荷的或电中性的复杂粒子。 高分子则是由大量原子以共价键结合起来的大分子。相对分子质量高达几千到几百万(而一般有机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约在500以下)。如以来源划分,可分为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质、淀粉和纤维素等)和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如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如以组成和结构划分,又可分为由同一结构单元(单体分子)多次重复联结成的高聚物高分子(

15、如聚乙烯、聚丙烯等),以及由不同结构单元形成,并具有特殊生命功能的生物高分子(如蛋白质和核酸等)。 随着化学科学的发展,本世纪以来又相继发现了诸如活化分子、活化配位体化合物等一些新的物质粒子。在上述这些化学粒子中,原子是基础,原子核外的电子是桥梁,其他粒子则是以原子为基础通过电子的转移、结合(配对)、接受而形成的。 研究化学粒子的分类,可以充分证明化学粒子多样性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这是我们确立化学科学在自然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在化学科学内部进行分类的重要基础。化学粒子是化学研究内容所包含的物质客体。它使化学同物理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相区别;同时这些学科又从不同角度研究一些相同的化学粒子,又使化学同

16、物理学和生物学等学科发生联系和相互过渡。在化学科学的内部,随着人们对化学粒子多样性的深入研究,不断分化出许多新的分支学科。例如19世纪在原子分子学说的基础上,人们把化学分成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等;后来发现了配位粒子,人们就从其中分化出配位体化学;再往后又分化出研究离子行为的电化学和溶液化学,研究胶粒及其组成的分散体系的胶体化学,研究高分子物质的高分子化学,研究生物大分子行为的生物化学等。可以预料,随着化学的发展,还会发现新的化学粒子,人们对化学粒子分类的研究,也必将日益深入。(2)化学元素的分类 化学物质的宏观连续状态,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大类,而它们又都是由元素构成的。 人类认识的元素目前已

17、达112种。其中有94种是在自然界中已找到的天然元素,18种是人造元素。 对元素的分类早在19世纪初就开始研究了。在门捷列夫之前已有不少化学家从事过化学元素的分类研究。例如波登科弗、格拉法斯通、杜马、尚古都等人从各个角度出发对元素进行分类。或以元素电化序为分类标准,或以原子价,或以相对原子质量顺序为分类标准等,其中比较重要的分类成果是“三素组”“八音律”和“迈尔曲线”。 “三素组”是1829年由段柏莱纳创立的。他把已知元素中的十五种分作五组,每组中包含着三个性质相似的元素,故称“三素组”。他指出在三个同组的元素中,中间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等于前后相邻的两个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算术平均值。而英国人纽

18、兰兹则试着把元素按相对原子质量大小的顺序排列起来。1865年他发现“第八个元素是第一个元素的某种重复,就像音乐中八度音程的第八个音符一样”,被称为元素分类的“八音律”。德国化学家迈尔经过细致的分类研究,指出“元素的性质为相对原子质量的函数”。他把相对原子质量作为横坐标,以原子体积为纵坐标,绘成了原子体积曲线,结果是相似的元素在曲线上都占据着类似的位置。如此,显示了原子体积和相对原子质量的函数关系。这就是著名的迈尔曲线。 1869年,门捷列夫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对元素的综合性分类。他指出“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在元素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之间一定存在某些联系因此就应该找出元素特性和它们相对原子质

19、量之间的关系”。他把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进行分类,首次创立了元素周期表(下表)。下表是门捷列夫第一次发表的元素周期系(1869年)OITCCTEIEHTOBOCHOBaHHOHaXaTOMHOMBCXMeCKOMCXOCTB。 Ti=50 Zr=90 ?=180. V=51 Nb=94 Ta=182. Cr=52 Mo=96 W=186. Mn=55 Rh=104.4 Pt=197.4 Fe=56 Ru=104.4 Ir=198, Ni=Co=59 Pl=106.6 Os=199.H=1 Cu=63.4 Ag=108 Hg=200. Be=9.4 Mg=24 Zn=65.2 Cd=112 B=11 Al=27.4 ?=68 Ur=116 Au=197? C=12 Si=28 ?=70 Sn=118 N=14 P=31 As=75 Sb=122 Bi=210? O=16 S=32 Se=79.4 Te=128? F=19 Cl=35.5 Br=80 I=127Li=7 Na=23 K=39 Rb=85.4 Cs=133 Tl=204. Ca=40 Sr=87.6 Ba=137 Pb=207. ?=45 Ce=92


注意事项

本文(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为本站会员(教育咨询)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文库网用户QQ群:731843829  微博官方号:文库网官方   知乎号:文库网

Copyright© 2025 文库网 wenkunet.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