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水池施工方案 (2).doc

  • 资源ID:3235495       资源大小:1.29M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文币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水池施工方案 (2).doc

1、制。当北侧为东西向布置的居住建筑,南侧为南北向布置的建筑时。 其间距L不小于8米其间距L应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6倍当南侧建筑为高层建筑时,其间距应不小于18米当南北向布置的居住建筑的东侧为东西向布置的建筑时。 其间距L不小于8米其间距L应不小于东西向布置的建筑高度的0.6倍当东侧建筑为高层建筑时,其间距应不小于18米当东西向布置的居住建筑的东侧为南北向布置的建筑时。 其间距L应不小于南北向布置的建筑高度的0.6倍南北向建筑面宽a为12-30米时,按电式建筑间距控制。 备注:凡其中一幢建筑为高层建筑时,应同时按消防要求予以控制,多、低层建筑间的最小间距 不得小于8米。 中高层住宅间距参照多层

2、住宅间距要求控制,并须同时满足消防要求。 1、居住建筑一般不宜采用东西向(方位角大于450的建筑)布置,确实无法避免时,其间距为东侧建筑高度的0.9倍。 2、多层点式建筑长度超过30米的,其正向间距按条式建筑控制。当长度小于、等于30米时,其正向间距在旧城改造地段内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0倍;在新区不小于1.1倍。 3、特殊情况可根据日照阴影分析等确定。 (二)多层居住建筑底层为商店或其他非居住建筑的,其间距计算应包括底层高度,但在旧城改造地段内可调整为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9倍,在新区不小于1.0倍;当两侧或一侧有裙房时,裙房与裙房或裙房与多蹭住宅之间的净距离在旧城改造地段内不得小于南侧

3、建筑高度的0.8倍,在新区不小于1.0倍。并同时保证北侧建筑住宅部分的间距在旧城改造地段内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扣除北侧建筑裙房等高度后)的1.1倍,新区不小于1.25倍。同一裙房之上的居住建筑,其间距计算可扣除裙房高度。 (三)砖混结构住宅底层均布置有层高2.4米以下或框架结构住宅底层均不知有层高2.5米以下的车库等附属设施的,以及北侧住宅底层布置有车库等附属设施的,其间距计算可扣除车库的高度,反之则不能扣除。 (四)高层建筑(含中高层住宅,下同)与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按下列规定确定: 1、居住建筑的朝向为南北向的,面宽大于30米的高层建筑与其北侧的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得小于高层建筑高度的1.0倍,

4、并且其最小间距应大于24米。 2、面宽小于和等于30米的高层建筑与其北侧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不应小于高层建筑高度的0.6倍,并且其最小间距应大于24米。 (五)在符合本条(一)至(四)项间距规定的前提下,低层建筑与其北侧多层居住建筑的最小间距不得小于8米;多、低层建筑与北侧高层建筑、中高层住宅的最小间距不得小于13米。 (六)当低层居住建筑南侧建筑为一、二层时,其最小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5倍;当南侧建筑为三层时,其最小间距不消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25倍;新建一类低层住宅,其间距为南侧低层建筑高度的2倍以上。 (七)多层建筑的山墙端距,应按下列规定确定:当较高一幢建筑为六层时,端距应不小于

5、6米;六层带车库时,端距应不小于6.5米。当较高一幢建筑为七层时,端距应小于7米;七层带车库时,端距应不小于7.5米。低层与低层的山墙端距应不小于5米;低层与多层的山墙端距按多层层数予以控制。遇小区道路通过的,其端距按批准的小区规划道路宽度执行。当与消防等有关规定有矛盾时,以二者的较大值控制。 新建、改建的居住建筑,均应在前款规定的条件下,通过改进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积极改善居室日照条件、自然通风条件和环境质量。 第十五条 医院病房大、休(疗)养建筑、幼儿园、托儿所和大、中、小学教学楼的建筑间距,除必须符合消防、卫生及声廊等规定外,还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南侧为多层建筑或中高层住宅的,其间

6、距在新区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5倍,在旧城改造地段,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25倍。 (二)南侧为高层建筑的,其间距应通过日照分析来确定,保证被遮挡的前述建筑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日照有效时数。 第十六条 除十五条规定的建筑之外的其他非居住建筑(不包括零星附属设施,如配电房、门卫、围墙等)的建筑间距除应满足城市设计、景观环境、消防、卫生防疫、环境保护、工程管线、人防疏散、建筑保护和施工安全等有关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多层建筑(含多层居住建筑)的北侧为非居住建筑时,其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7倍。 (二)高层建筑(含高层、中高层居住建筑)的北侧为除十五条规定的建筑之外的非居住建筑时

7、,其与北侧建筑的最小间距为18米。 第十七条 沿建筑基地边界线布置的各类建筑,应与边界线保持适当的间距,并同时符合消防间距的要求: (一)当界外是空地,建设项目性质未明确时,南北向布置的低层或多层建筑与基地边界的南北向的间距按不小于建筑高度的0.6倍控制,与基地边界的东西向的端距多层不小于5米、低层不小于4米东西向布置低层或多层建筑与基地东西向的间距为不小于建筑高度的0.45倍,与基地南北向的端距多层不小于5米、低层不小于4米。面宽小于和等于30米的高层建筑或中高层住宅与基地边界线的正向间距按不小于建筑物高度的0.3倍控制,且最小间距不得小于12米。侧向端距按不小于建筑高度的0.15-0.2倍

8、控制。 (二)在旧城改造地段,当界外是旧民居的且在规划中又属需改造地段的,可按本条第(一)项的要求执行。 (三)当界外是河流、道路、绿地、桥梁、高压线走廊时,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控制。第六章 建筑退让 第十八条 沿建筑基地边界和城市道路、公路、河道、山体、铁路两侧以及电力线路保护区范围内的建筑物,其退让距离除必须符合消防、防汛和交通安全、景观、环保等方面的规定外,应同时符合本章规定。 第十九条 新建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影剧院、游乐场、体育场、展览管、大型旅馆、办公楼及大型商场等重要建筑物,其主要出入口面向城市道路的,在符合道路后退规定后,应根据道路的等级分别再退6-10米,并应

9、妥善安排好出入口位置和停车场地,不得影响城市交通。 第二十条 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物,后退规划道路红线的距离应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未编制详细规划的,其后退距离应视规划道路红线的宽度、道路的性质和视距三角形的要求确定。视距三角形的后退,宽路与窄路相交的交叉口按窄路控制(窄路的宽度为24米及24米以下),宽路与宽路相交的交叉口按较宽路控制,具体按表七执行(特殊情况除外)。 后 退 道 路 红 线 表道路红线宽度(米)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的最小距离(米)高层建筑多、低层建筑或裙房交叉口1283816、181041020、24、281251232、341461442、441681650

10、、64181218注:1、高层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应与第三十条第(一)项综合考虑。2、交叉口后退距离已经包括视距三角形要求后退距离和建筑后退道路红县距离(不含不规则的交叉口)。交叉口后退距离如遇立交时,按立交用地控制。1、 中高层住宅后退道路红线距离按高层建筑与多层建筑或裙房后退道路红线距离的平均值控制。2、 宁波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三江片、北仑片及镇海片之间的联系道路沿线两侧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一般为20米,特殊情况除外,如遇快速路、轻轨交通另定。3、 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要求后退距离是按照主要道路车速50公里/小时、次要道路车速40公里/小时计算的。4、 当与公路、高速公路等后退距离有矛盾时,按高限

11、控制。 第二十一条 在旧城改造地段执行本规定第十八条至第二十条有困难时,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核定退让距离。但建筑物的地下构筑物如化粪池、净化池、地下油罐、地下水池等一般不得逾期退后的边界线。 第二十二条 沿铁路线布置建筑物时,除按有关专业规范规定执行外,建筑物与最外侧铁路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35米。 第二十三条 建筑物沿城市道路的围墙、基础、地下室、化粪池、台阶、管线=外挑部分垂直投影、附属设施和地下构筑物等一般不得超过建筑不可逾越线。 第二十四条 当建筑物旁有电力线时,建筑物最外侧边缘与电力线的最小水平距离应满足表八的要求 电力线边线与建筑物最外侧边缘的最小水平距离 单位:米电

12、压等级(千伏)一般地区市区和城镇人口密集地区最大风偏时一般情况1051.53.5351037.51101241222015515500208.520 第二十五条 凡在城市重要道路两侧及重要广场四周建设的建筑物,应按经批准的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确定的规划道路红线以及后退规划道路红线要求执行。第七章 建筑高度 第二十六条 建筑物的高度除必须符合日照、建筑间距、消防、抗震等方面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章的规定。 第二十七条 在有净空、高度限制的机场、气象台、电台和其他无线电通讯(含微波通讯)设施周围新建、改建建筑物的,其控制高度应符合有关净空、高度限制的规定。 第二十八条 在文物保护单位、建筑保护地段

13、周围及风景名胜区规划控制地段新建、改建建筑物的,其高度应符合文物保护和建筑保护的有关规定,并按批准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应先编制城市设计或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视线分析,提出控制性高度和保护措施,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二十九条 建筑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无电梯的住宅除底层架空层及车库外,总层数应不超过六层; (二)中学教学楼不宜超过五层; (三)小学教学楼不宜超过四层; (四)幼儿园、托儿所不宜超过三层。 第三十条 面临城市道路的建筑高度,除应符合消防、日照和沿街景观等要求外,同时宜符合下列规定。 (一)沿路建筑高度(H)一般控制在1.2-1.5(W+S)W-道

14、路红线宽度S-建筑后退距离 (二)道路交叉口的建筑高度,按宽路计算,但沿窄路部分的建筑长度超过30米时,其超过部分按窄路确定。 (三)城市主要道路和中心地段的建筑高度可视建筑空间环境、天际轮廓线等要求决定。第八章 居住区规划 第三十一条 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表九的规定,其规划结构可以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居住区小 区组 团户数(户)10000-150002000-40000300-700人口(人)30000-500007000-150001000-2500第三十二条

15、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应包括居住区用地和其他用地两类。居住区内各项用地所占比例的平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十的规定。 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序号用地构成居住区小 区组 团1住宅用地(R01)45-6055-6560-752公建用地(R02)20-3218-276-183道路用地(R03)8-157-135-124公共用地(R04)7.5-155-123-8居住区用地(R)100100100第三十三条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及规模配置参照国家及本市相关规定执行。第三十四条 人均居住用地控制指标应符合表十一的规定。第三十五条 居住区内各类建筑应体现地方风格,并具有个性特点,群体建筑与空间层次应在协调

16、中求变化。居住区内应精心设置建筑小品、绿地、组织好户外的休闲和体育活动场地,丰富和美化环境。第三十六条 合理安排市政配套设施。配电间、开闭所、水泵房、公共厕所、垃圾收集站、气化站等宜结合其他建筑布置,并注意设计的美观与整体的协调。消防及生活水池应埋入地下,地面覆土深度不少于0.5米,并适宜绿化。第三十七条 居民委员会及物业管理用房等宜与其他建筑组合或集中布置,避免单独、分散设置,以减少小区建筑密度,增加绿化面积。 人均居住用地控制指标(平方米/人)居住规模层数宁波市规划区居住区多层16-22多层、中高层15-20多层、中高层、高层13-17多层、高层13-16小区低层20-25多层15-20多

17、层、中高层14-20中高层13-15高层10-13组团低层20-23多层14-16多层、中高层12.5-15中高层12.5-14多层、高层10-13高层8-10 注:本表各项指标按每户3.0人计算第三十八条 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小区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量控制,其出入口间距应不少于150米。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米或总长度超过220米时,应设不小于4米*4.5米的消防通道;人行出入口间距不宜超过80米。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长度不应大于120米,并应设不小于12米*12米的回车场地,当为高层住宅时需满足大型消防车回车要求。 居住区道路:红线宽

18、度应在16-24米 小 区 道 路:路面宽应在6.0-12米 组 团 道 路:路面宽应在3.5-6.0米 宅 间 道 路:不宜小于3.0米第三十九条 住宅区内应按表十五的规定配置机动车车位,其中室外停车外应占总停车位的20%左右。第九章 城市道路、广场、停车场、加油站第四十条 城市道路规划应严格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以及有关专业规划要求执行。第四十一条 按城市道路在路网中的等级、交通功能和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市区的道路可分为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只路四类。 道路用地由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分隔带和绿化带等五部分组成。各类规划道路行车速度与规划红线宽度参见表十二。 各类规划道

19、路行车速度与红线宽度 道 路类 别 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支 路道路行车速度(公里/小时) 60-80 40-50 30-40 20-30规划道路红线宽度(米) 50-108 34-64 24-34 12-24第四十二条 道路横断面规划应在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道路红线宽度范围内进行,道路横断面原则上应按表十三布置,特殊情况需要采用表十三以外断面的,须经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道路横断面布置 断面宽度人行道非机动车道(辅道)分隔带(绿化)机 动车 道中 心分隔带机 动车 道分隔带(绿化)非机动车道(辅道)人行道1084122012121220124684841212124846448

20、41281248450552122122554444.51.5112111.54.544055216255343.54.511614.53.52858285244164163103122.572.5第四十三条 道路纵断面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 非机动车车道的坡度不宜超过3%,机动车车道的坡度不宜超过6%,并应按有关规定控制坡长。第四十四条 道路与道路交叉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道路相交宜采用正交,必须斜交时,交叉角不应小于45度,不宜采用错位交叉、多路交叉和畸形交叉。 (二)交叉口分平交和立交两种。高速公路与快速路、快速路与快速路交叉必须采用立交,并必须按规划留足立交用地。 (三)快速路、主

21、干路或中央设隔离带的城市干道,一般应根据交通要求建设人人行天桥或地道。第四十五条 道路平面交叉口建筑红线必须满足视距三角形后退要求。道路交叉口的转弯半径一般按以下要求控制:主干路为30米至40米;次干路为15米至25米;支路为10米至15米。第四十六条 主干路及次干路的平交路口应根据车流量、流向等实际情况,采用渠化交通。渠化交通的拓宽车道宽为3.5米,其进口车道的直线长度一般为40米至70米,出口车道的直线长度一般为30米至60米。第四十七条 在城市干道上严格控制开设车辆出入口,一般可按主干路每200米、次干路每100米设一个。有大量车辆出入的单位确需开设出入口的应尽量在次要道路或专用道路上开

22、设,并须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第四十八条 停车场(库)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机动车停车场(库)的服务半径,在城市中心地段一般不超过500米;在一般地段不宜超过800米。 (二)停车场(库)的出、入口不宜设在主干路上,可在次干路或支路上开设,距主干路交叉口距离应大于50米,且应有单独的车行道。停车场(库)单位车辆的停车面积应符合表十四的规定。 露天(平方米/车位)室内(平方米/车位)路边(平方米/车位)机动车停车场25-3530-3516-20自行车停车场1.5-1.81.8-2.01.0-1.5 注:1、表内机动车车位面积以小型汽车为计算当量。 2、各类机动车辆与小型汽车位的面积换

23、算系数为: 微型汽车:0.7 中型汽车:2.0 大型汽车:2.5 铰接车:3.5第四十九条 各类建设工程实施停车位配建指标控制要求宜符合表十五的规定。 建设工程停车配建位指标序号类别单位指 标备注机动车自行车01一类住宅车位/户1.0-1.5高层02二类住宅车位/户0.2-0.53.0公寓03市属行政办公车位/百米2建筑面积0.5-1.24.0机动04非市属行政办公车位/百米2建筑面积0.25-0.84.0车05博物馆、群艺馆、科技馆、图书馆、展览馆车位/百米2建筑面积0.64.00.306文化活动中心车位/百米2建筑面积1.04.0-0.507会议厅、礼堂车位/百座3.0-3.53008剧场

24、、市级电影院车位/百座4.02009一般电影院车位/百座2.02010大型体育场车位/百座3.02011中小型体育场车位/百座1.53012大中专院校车位/百学生0.54513中学车位/百学生0.38014小学车位/百学生0.32015市、区级综合医院车位/百米2建筑面积0.3-0.55.016其他医院、诊疗所车位/百米2建筑面积0.23.017疗养院车位/百米2建筑面积1.01.018商场车位/百米2建筑面积0.6-1.220.019农贸市场车位/百米2建筑面积0.615.020饭店、酒家车位/百米2建筑面积1.54.021高中档宾馆车位/客房0.4-0.61.522普通宾馆(招待所)车位/

25、客房0.3-0.51.023火车站车位/高峰日每千旅客3.08.024长途汽车站车位/高峰日每千旅客2.08.025公交枢纽站车位/高峰日每千旅客1.52026旅游区车位/1公顷游览面积4.01027城市公园车位/1公顷游览面积4.0100 注:1、本表机动车停车位以小型汽车为标准当量表示。其他各类机动车辆与小型汽车停车场的面积换 算系数参见表十四的注2; 2、本表不包括单位内部职工的停车指标; 3、本表为最低指标。第五十条 I、II类地上汽车库、停车数大于100辆的地下汽车及停车数大于50辆的地面停车场的出入口不得小于两个,其中一个出入口的宽度不得小于7米,出入口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10米。除

26、此以外还可另设一个不小于7米宽的出入口。第五十一条 新建城市道路和城市大型文化、体育、商业、服务、公共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和居住区应按有关规定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第五十二条 公共加油站按以下要求设置: (一)市区范围内的公共加油站宜按1.0公里至1.5公里的服务半径设置。 (二)加油站应大、中、小型结合,以小型为主。其用地面积可参照表十六确定。 加油站的用地面积级 别一二三油罐总容量(立方米)61-15016-6015用地面积(公顷)0.25-0.300.16-0.200.10-0.14 (三)加油站的进、出口宜设置在次干路上,并应附设车辆加油等侯车道。 (四)加油站的选址应符合放火

27、规范要求。 (五)加油站污水应经过石油截流设施(废水、油脂和残渣的截流)后才能排入城市 排水管道 第五十三条 公共交通停靠站宜按下列要求设置: 市区公共停靠站的间距一般为500米至600米,道路交叉口附近的站位一般应设在交叉口的出入道一测,距交叉口的直线段距离应在50米以上。 城市干道上的停靠站应采用港湾式停靠站,其车道宽度为3.0米,直线段长度为20米至40米。第五十四条 在城市道路上建造建筑物、构筑物时,必须满足通车净高,其中城市干道的通车净高应不少于5.0米,其他道路应不少于4.5米。第五十五条 新建城市主干道的绿化面积占道路用地的比例为15%,快速路、游览性道路、滨海路以及其他有美化要

28、求的道路,其绿化地率应不低于20%。第十章 管线工程第五十六条 在城市重要地段、主要道路以及居住区内的各种工程管线一般应埋入地下。 对现有架空线应根据规划结合旧城改造逐步该为地下敷设。第五十七条 各类管线应平行道路红线敷设,走向顺直。地下管线之间的水平净距不宜小于表十七规定。地下管线的覆土深度,在快车道下应不小于1.0米;在慢车道下应不小于0.7米;在人行道下应不小于0.5米。各类地下管线之间的垂直净距不宜小于表十八规定。 居住区内的各类管线之间的水平及垂直净距,应遵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的规定执行。管线间的水平、垂直净距确因实际困难不能达到规定要求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视实际情况确定。 地下管线间的最小水平净距 (单位:米)管线名称给水管排水管(雨污)燃气管热力管电力电缆电力排管电信电缆电信导管给水管0.81.01.01.01.01.01.0排水管(雨、污)


注意事项

本文(水池施工方案 (2).doc)为本站会员(顺腾)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文库网用户QQ群:731843829  微博官方号:文库网官方   知乎号:文库网

Copyright© 2025 文库网 wenkunet.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