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doc

  • 资源ID:3245255       资源大小:322.50KB        全文页数:5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文币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doc

1、.江苏省规范基桩质量检测工作实施导则第一章 总 则 1.1 为确保基桩(地基和桩基)的工程质量、为设计和施工验收提供可靠依据,规范基桩质量检测工作十分重要。 1.2 基桩质量检测工作应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操作规范、数据准确、评价正确的原则,满足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的要求。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等现行技术标准,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特制定规范基桩质量检测工作实施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1.3 导则在江苏省行政区域内适用。凡在江苏省从事基桩质量检

2、测工作都必须取得基桩质量检测机构资质证书,在资质证书规定的范围内开展工作。并取得计量认证合格证书。 1.4 从事基桩质量检测工作的所有检测人员包括技术负责人必须经江苏省建设厅培训、考试合格后上岗。检测人员不得同时在两个及两个以上检测机构内兼职。 1.5 基桩质量检测使用的检测仪器、设备的性能指标和使用参数应符合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的规定,所用计量器具应经检定合格在有效期内使用。 1.6 导则中的“基桩质量”是指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中的主控项目“桩体质量(桩身完整性)”和“承载力(地基承载力)”。第二章 基本规定 2.1 基桩质量的检

3、测方法包括检测桩身完整性的低应变法、高应变法、钻芯法和声波透射法,检测承载力的静载试验、高应变法。静载试验又分为竖向抗压试验、水平试验和竖向抗拔试验。 2.2 基桩质量检测应严格执行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中的各条强制性规定。 2.3 评价地(岩)基的质量应经过承载力检测,评价桩基的质量应经过桩身完整性检测和承载力检测。具体工程的检测内容及采用的检测方法应能满足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的要求。 2.4 桩身完整性检测的结果评价,应按照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表3.5.1的原则,依据各种具体方法的实测数据和特征并参考勘察

4、、设计和施工等资料综合分析。 2.5 承载力检测的结果评价,应符合设计所采用的规范要求。设计所采用的规范要求不明确时,应符合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的要求。 2.6 检测工作程序应按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图3.2.1(检测程序框图)进行。 2.7 检测前的主要准备工作 2.7.1 调查、收集资料的内容有: 1设计文件要求和委托方的检测目的; 2工程名称、工程地点、建设、监理、勘察、设计、施工单位名称; 3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基础设计图纸、基础施工记录等,及施工中出现的异常情况; 4工程的场地环境条件。 2.7.2 根据设计文件要求和委托方的检测目的,

5、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确定检测方法,制定检测方案。检测方案应满足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的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并明确以下内容:工程概况、检测目的、检测方法及其依据的技术标准、检测数量、被检桩(点)的位置、参加的检测人员、计划检测工期、采取的安全措施,所需配合机械及其对场地要求等。 2.7.3 检测前应检查仪器、设备,确保正常运行。 2.7.4 检测场地的道路、供电等满足检测要求后,检测设备方可进场。第三章 检测方法 3.1 静载试验 3.1.1静载试验的试验目的是确定基桩承载力。为工程提供设计依据的试验应加载至出现极限荷载,为工程提供验收依据的试验应加载至不少于设计

6、要求的承载力特征值的2倍。 3.1.2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的加载方法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维持荷载的精度不大于每级加载增量的10%。 3.1.3常规静载试验反力有锚桩反力、压重反力、锚桩压重联合反力三类。静载试验仪器、设备、试验反力的安装除必须满足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第4.2.1-4.2.5款的规定外,还必须符合: 1反力容量不得小于最大加载量的1.2倍。 2反力装置应设有足够能力的安全支墩,预防偏心、失稳;压重反力应采用固体、规则形状荷载物(反力容量500kN时可使用袋装砂、土),全部压重反力应于检测前一次整齐码放到位。 3对大吨位(10000KN)的静载试验,应增加变形

7、基准的辅助测量。 4严禁采用静力压桩机或类似的打桩机架作为竖向抗压试验的反力平台装置。 5作业环境应安全、防风、遮雨,满足计量器具的使用条件。检测人员必需在压重反力装置下操作时,应增加安全监控措施。 3.1.4静载试验提倡使用自动控载、自动记录方式。静载试验的原始记录应统一格式,记录内容必须包括: 1每一观察时刻及其对应的分级(包含加、卸载)荷载值、实际荷载值、各点沉降值; 2使用人工抄表时,应有每次维持荷载的过程记录; 3终止加荷时的荷载值、沉降值应有第二检测人的核对签字; 4试验过程中的关键数据和异常现象(包括未达到设计要求)的记录,及检测人的现场处置(包括告知本单位的技术(质量)负责部门

8、并通知委托方的过程)记录; 5现场检测人的签名。 3.1.5对水平承载力试验, 被检桩的控制条件应尽可能和实际设计条件接近;对竖向抗拔承载力试验,被检桩不宜选择桩身中、下部有明显扩颈和中间有接头的桩,若被检桩中间有接头须由委托方提供接头抗拔强度验算资料。 3.2 高应变检测 3.2.1高应变方法可以检测符合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第3.3.6条规定的预制桩、灌注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 3.2.2高应变检测应具有本地区相近条件下的可靠静动对比验证资料,并按照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采用实测曲线拟合法进行承载力分析计算,输入的桩、土参数应在岩土

9、工程的合理范围内。 3.2.3高应变检测的操作必须强制符合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第9.2.3、9.2.4、9.4.2、9.4.5、9.4.15各条的规定。 3.2.4高应变法不得检测桩身质量出现明显缺陷、桩身截面多变或局部扩颈扩底的混凝土桩。 3.3 低应变检测 3.3.1低应变法可以检测混凝土桩的桩身完整性,判定桩身缺陷的程度和位置。 3.3.2低应变检测应综合地质条件、设计要求、施工工艺等因素按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表8.4.3对桩身完整性判定。 3.3.3 每棵桩根据桩径大小对称布置2-4个测点,每个测点记录的有效信号不得少于3条。 3.3

10、.4检测仪器的采样时间间隔或采样频率应根据桩长、桩身波速合理选择,采样点不宜少于1024点,时域信号记录的时间长度宜在2L/C时刻后延续不少于5ms。敲击锤的材质、重量和锤垫应根据桩型、桩长、桩径及地质条件合理选择。通过调节敲击能量、改变冲击入射波脉冲的宽度和频率成分,可以改善检测效果。 3.3.5低应变法不宜检测设计桩身截面不规则的桩和异型桩。 3.4钻芯法 3.4.1钻芯法可以检测大直径灌注桩(D800mm)的桩长、桩身混凝土强度、桩底沉渣厚度以及桩身完整性,判定桩端持力层岩土性状。 3.4.2钻芯法应确保钻机在钻芯过程中不发生倾斜、移位,钻芯孔垂直度偏差不大于0.5%。 3.4.3钻芯法

11、应根据混凝土芯样的特征(如钻进深度、芯样连续性、完整性、胶结情况、表面光滑情况、断口吻合程度、骨料大小分布情况、气孔、蜂窝麻面、沟槽、破碎、夹泥、松散等)按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表7.6.4对桩身完整性判定。 3.4.4对持力层的描述应包括持力层深度、岩土名称、颜色、结构构造、裂隙发育程度、坚硬状态、风化程度等。 3.4.5芯样混凝土强度由具备相应资质的机构按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GB/T50081-2002)检测。 3.4.6同一根桩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钻芯孔时,应考虑各钻芯孔的芯样情况进行综合判断桩身完整性。 3.5声波透射法 3.5.1声波透射法适用于预埋声测管

12、的灌注桩桩身完整性检测,判定桩身桩身缺陷的程度和位置。 3.5.2声测管的布置数量根据桩径D确定:0.6mD0.8m时为2管,0.8mD2.0m时为3管,D2.0m时为4管。声测管应固定且相互平行。 3.5.3为使同一桩各检测剖面的结果具有可比性,便于综合判定,对同一桩的各检测剖面,声波发射电压和仪器设置参数应保持不变。 3.5.4相邻测点间的垂直距离不宜大于250mm。出现桩身质量可疑的测点时,应采用加密测点或斜测、扇形扫测的方法进行复测,以进一步确定桩身缺陷的位置和范围。 3.5.5按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表10.4.7对桩身完整性判定。第四章 检测位置与检测数量

13、4.1检测位置(被检桩(点)的确定 4.1.1为工程提供设计依据的检测位置由设计单位确定,并形成文档。 4.1.2为工程提供验收依据的检测位置由建设(监理)单位会同勘察、设计、施工单位共同确定,并形成文档列入报告附件。选择具体位置时,除满足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第4.1.2条外,还应考虑下列因素: 1 施工桩长与设计桩长偏差较大或施工记录有疑问、离散性较大; 2 桩身材料有明显变化或更换施工设备、施工队伍; 3 局部地质条件复杂。 4.1.3每一检测位置都应具备委托方提供的施工记录。 4.1.4每一检测位置都能满足相应检测方法的可操作性。 4.2承载力检测对被检桩(点)

14、的要求: 1成桩工艺、质量标准和其他施工参数与工程一致。 2桩身混凝土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或混凝土龄期达到28d,且桩顶部分应平整、密实、桩顶面中轴线与桩身中轴线重合。不满足设计强度、已破损、不平整、不密实的受检桩应加固补强,加固后的混凝土强度也应达到设计强度。 3当采用高应变法时,被检桩还应满足桩顶部分的自由长度大于2倍桩径且和桩身(桩端)截面基本一致。 4被检桩的休止期应满足相应设计规范的规定。提前检测的,应有委托方的书面要求并列入检测报告附件。 4.3完整性检测对被检桩的要求: 1低应变法要求桩顶材质、强度、截面尺寸与桩身相同,检测面平整、密实、干燥,桩身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以上

15、或混凝土龄期不少于7d。 2钻芯法要求受检桩桩径不小于800 mm、长径比不宜大于30,桩顶开挖裸露。 3声波透射法要求受检桩在灌注过程中预埋2根或2根以上的声测管。 4.4承载力检测的检测数量: 1为设计提供依据的承载力检测,必须采用静载试验。检测数量在同一条件下不少于总桩数的1%且不应少于3根;当总桩数在50根以内时不应少于2根。 2符合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第3.3.5条规定的工程桩承载力验收检测,应采用静载试验: 同一条件下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且不得少于3根;当总桩数在50根以内时不应少于2根。 对于采用多节预制桩的工程(仅指二节及二节以上且单节长度4米

16、),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2%且不得少于5根。 3对于挖孔大直径灌注桩,当受设备或现场条件限制无法采用常规静载试验反力检测单桩承载力时,应同时采用下列方法: 浇注混凝土前,采用深层平板载荷试验(岩基载荷试验)方法检验桩端持力层的特性。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2%,且不得少于5根; 浇注混凝土后,采用钻芯法测定桩底沉渣厚度并钻取实际桩端持力层岩芯芯样检验桩端持力特性。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2%,且不得少于5根。 4对于其他类型的大直径灌注桩, 当受设备或现场条件限制无法采用常规静载试验反力时,可以采用预埋荷载箱进行桩端承载力检测。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且不得少于3根。 5符合建筑基桩

17、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第3.3.6条规定的工程桩承载力的验收检测,可采用高应变检测,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5%,且不得少于5根。 4.5完整性检测的检测数量: 1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工程和道桥工程中的大直径(D800mm)灌注桩应全部采用低应变法检测; 2设计柱下三桩或三桩以下的承台,每一承台采用低应变法检测的数量不得少于1根; 3地质条件复杂的工程和采用沉管灌注桩及其它成桩质量可靠性较低的灌注桩的工程,采用低应变法检测的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50%,且不得少于30根;其它桩基工程采用低应变法检测的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30%,且不得少于20根; 4对大直径(D800mm)灌注桩,还

18、应增加采用声波透射法或钻芯法检测,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0%,且不得少于10根。第五章 验证检测与扩大检测 5.1验证检测 5.1.1对于静载试验结果有争议时,应查明原因。在被检桩的桩身完整且没有改变承载模式时,可重新试验。必要时,可增加试验数量。 5.1.2对于高应变法提供的单桩竖向承载力有争议或高应变法检测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采用静载法验证,并以静载试验结果为准: 1桩身存在缺陷,无法判定竖向承载力; 2单击贯入度大,桩底同向反射强烈且反射峰较宽,侧阻力波、端阻力波均反射弱,波形反映竖向承载性状与地质资料明显不符。 5.1.3对于嵌岩桩,通过高应变检测发现桩底同向反射强烈、且在时间2L/

19、C后无明显端阻力反射的情况,可采用钻芯法校核桩端持力性状。 5.1.4对于低应变检测结果有争议时或通过低应变检测发现对下列情况之一者,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静载法、钻芯法、高应变法、开挖等适宜的方法进行验证: 1不能明确完整性类别的桩或能确定的类桩; 2桩身截面阻抗变化幅度较大; 3桩身存在明显缺陷或预制桩接头处存在明显裂隙(接头脱开),且不宜评价缺陷(接头)以下的桩身质量时。 5.1.5对于声波透射法检测结果有争议时,可重新检测。必要时,可在同一桩身中用钻芯法验证。 5.2扩大检测 5.2.1当基桩工程的承载力、成桩质量未达到设计要求或建设(监理)、勘察、设计单位认为必要时,应扩大检测。扩大检测

20、的方法和数量由建设(监理)单位会同勘察、设计、施工及检测等有关单位共同确定, 并形成文档。 5.2.2扩大的承载力检测数量不应少于前一批检测数量。扩大检测的结果应单独评定,若扩大检测的承载力结果仍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由设计单位提出处理意见。 5.2.3低应变法检测桩身完整性所发现的、类桩之和大于被检桩数的20%时,应加倍检测,直至全部工程桩检测。 5.2.4声波透射法和钻芯法检测桩身完整性所发现的、类桩之和大于被检桩数的20%时,可增加钻芯法检验,增加的数量不应少于5根。第六章 检测报告 6.1检测报告应内容全面、数据真实、结论准确,用词规范。报告内容分为通用部分和专项部分。通用部分应包括以

21、下内容: 1委托方名称,工程名称,工程地点,建设、监理、勘察、设计和施工单位名称,基础形式,设计要求,检测目的,检测依据,检测数量,检测日期; 2地质条件描述,包括土层分布及主要物理力学指标; 3被检桩(点)的编号、布置和相关施工记录; 4检测方法,检测仪器设备,检测过程叙述; 5与检测内容相适应的检测结论; 6检测中异常情况的说明; 7检测机构认为有必要说明的问题; 8检测、分析、校核、审批人员(技术负责人)签名,加盖检测机构报告专用章(包括骑缝章)和计量认证章(CMA章),有网上备案页。 6.2检测报告还应包括如下专项部分的内容: 6.2.1静载法检测报告 1被检桩(点)对应的地质柱状图;

22、 2被检桩(点)的桩身截面尺寸及配筋情况; 3荷载分级和实际维持荷载的范围和控制方法; 4各被检桩(点)的实测数据,符合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要求的计算分析曲线和表格; 5承载力的判定依据和实测结果; 6提供反力类型、反力装置、测量系统的技术参数(如荷载检定系数、系统最大反力、锚桩的尺寸及配筋、压板面积、荷载箱工作面积、工作压力及布置图等)和相关照片。 6.2.2低应变法检测报告 1被检桩的实测信号曲线,符合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要求的曲线时域信号时段所对应的桩长长度标尺,指数或线性放大的范围及倍数。 2.被检桩的桩身波速取值、桩身完整性描述、缺

23、陷位置及桩身完整性类别; 3.本次检测的桩身完整性统计结果; 4桩身完整性的判定依据。 6.2.3高应变法检测报告 1被检桩对应的地质柱状图; 2被检桩的桩身截面尺寸及配筋情况; 3被检桩的实测力与速度信号曲线、实测贯入度; 4符合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要求的被检桩拟合分析曲线、土阻力沿桩身分布图,包括所选用的桩身波速值和Jc值、各单元桩土模型参数、拟合分析结果、桩身完整性分类。 5检测使用的重锤尺寸、重量(型号、类型),试打桩和施工监测时得到的锤击数、桩侧和桩端静阻力、桩身锤击拉应力和压应力、以及能量传递比随入土深度的变化。 6.2.4钻芯法检测报告 1钻芯设备情况;

24、 2检测桩数、钻孔数量、每孔总进尺(架空进尺、混凝土芯进尺、岩芯进尺)、混凝土试件组数、岩石试件组数; 3按照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附录D附表D.0.13的格式编制每孔的柱状图; 4芯样单轴抗压强度试验结果; 5全部芯样彩色照片; 6.2.5声波透射法检测报告 1.声测管布置图; 2.受检桩每个检测剖面声速深度曲线、波幅深度曲线,并将相应判据临界值所对应的标志绘制于同一座标系; 3若采用主频值或PSD值进行辅助分析判定时,绘制主频深度曲线或PSD曲线; 4缺陷分布图。 6.2.6 预埋荷载箱法检测报告 1.荷载箱在受检桩中深度和布置图; 2.荷载箱工作面积、工作压力和荷

25、载箱的检定系数。 6.3检测报告采用江苏省基桩检测报告统一格式。 6.4 基桩检测档案由检测单位自行管理。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检测合同、检测方案、使用的计量器具检定书、检测原始记录,检测报告副本,档案的目录、页码应清晰完整,档案应长期保存。第七章 附 则 7.1 对混凝土桩和钢桩的质量检测,还应符合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的规定;对支护桩的质量检测还应符合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的规定;对各类地基的质量检测还应符合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的规定。 7.2 施工过程中对基桩工程的原材料(钢筋、混凝土等)及桩位偏差等指标的检测仍按照有关规

26、定进行。 7.3 本省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基桩质量检测工作的监督管理。以前有关规定与导则.右脑开发训练手册u 自我催眠法1. 仰卧躺着,有意识地使劲,使全身充满了力量,然后放松。2. 闭上眼睛,在心里对自己说“是的”,想象自己的身体变得就像木棒一样地坚硬,让全身充满力量,分三个阶段使脊柱上弯曲,想象自己就像变成了一根坚硬的木棒。3. 让三四个人帮忙抬着肩膀和两只脚,用椅子倚住身体,然后让一个人骑在自己的腹部。4. 让人把自己从椅子上放下来,自己解除催眠。在心里从10数到1,并暗示自己:“身体变得很柔软了,心情变得很好,已经清醒过来了。”在心里自我暗示:“10、9、8,身体一下子变得非常

27、轻松;7、6、5,意识渐渐地清晰起来;4、3、2、1,心情变得很愉快,大脑非常清醒。”u 全身放松法全身放松法是一种让肌肉放松的练习。通过肌肉紧张及放松,使身体感受到放松的状态,从而舒缓紧张的情绪。首先选择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然后坐在椅子上,闭上双眼,尽量不做思考,让全身放松。以下每种肌肉拉紧的动作大约维持5秒,放松约10秒,重复23次。手将双手向前伸,水平地放置,用力握紧拳头,然后放松,重复数次后将双手垂下,感受肌肉放松的状态。额头把额头用力往上扬,让肌肉拉紧,然后放松,重复动作。脸将眉头、鼻子和嘴往中间拉紧,然后放松,重复动作。牙齿用力咬紧嘴巴,把舌头抵住下面的门牙,然后放松,重复动作。

28、头坐直身体,将下巴抵住胸前,两手向后用力伸,使胸膛向前挺,然后放松,回复原来坐姿,重复动作。腰坐直身体,向后弯腰,然后回复原来坐姿,重复动作。深呼吸做两个深呼吸脚将两脚用力向前伸,达到水平位置,拉紧肌肉,然后放松,重复动作。全身放松让全身放松约510分钟。每个练习大约需要1520分钟完成。每天练习12次,逐渐能使技巧纯熟;在熟练后,甚至可以在没有做拉紧的动作时,仍然能将整个身体自然地放松下来。u 丹田呼吸法吐5秒钟的气,吸5秒钟的气,憋5秒钟的气。随着我们习惯了这一系列的动作以后,就把每个动作都延长到10秒钟、15秒钟、20秒钟。1. 首先我们先来深深地吐一口气。(5秒钟)2. 接着吸一口气。

29、(5秒钟)3. 然后把肺部吸的满满的气体挤压到丹田部位。(5秒钟)4. 把气吸入丹田,使丹田变得硬梆梆的。这样你就得到了勇气和健康。反复地练习上述动作。一次练习要做10分钟以上,通过练习你的精神能够得到令人惊异的集中。u 小人想象1. 冥想、呼吸,使身心放松。2. 暗示训练者的身体逐渐变小,比米粒和沙子还小,变成了肉眼看不见的电子一般大小的小人,能进入任何地方。3. 让训练者想象自己走进合着的书的里面,看看书里面写的什么故事,画的什么样的画。u 木棒想象首先让身体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想象自己僵直得如同木棒一般,然后再逐渐松弛下来,放松身体。反复重复上述训练可以起到深化你的冥想能力的作用。1.

30、在床上静卧,闭上双眼。按照自己的正常速度,重复进行三次呼吸。2. 然后重新恢复到正常呼吸状态,接下来想象自己的身体变成一根坚硬的木棒,当我说“开始”的时候,努力想象自己的身体变得像木棒一样坚硬,感觉自己仿佛变成了一座桥梁,在空中画出一道有韧性的弧线,如此重复。好,身体开始变得僵直、坚硬。3. 好,感觉身体开始松弛、变软。4. 再次僵直、变硬,变得越来越坚固,好。5. 好,迅速恢复松弛、柔软的状态。6. 好,再一次变得僵硬起来,好。7. 好,身体重新松弛下来。下面,重复进行三次深呼吸。在呼气的时候努力进行更深层次的放松,感觉大脑处于一种冥想的出神状态,并逐渐上升至更高级别的层次。8. 下面我会从

31、1数到10,在我数数的过程中,想象你自己冥想的级别也在逐步提升,努力认真想象自己冥想的级别在不断地深化。9. 下面我开始数:1、2,冥想的级别在逐渐深化。3、4,进一步深化。5、6,更进一步地深化。7、8,更为深入地深化。9.10,已进入较深层次的深化。10. 接下来,让我们开始进行颜色想象训练。一开始,先想象在自己面前30厘米处出现一个屏幕,然后想象屏幕上出现红、黄、绿等颜色。首先进行红色的想象,然后,看到眼前出现红色。对,一定要努力去想象。看到红色了吧。11. 下面,红颜色消失,逐渐变成黄色。好,就这样想象下去。看到黄颜色了吧?12. 接下来黄颜色消失,逐渐变成绿色。好,继续想象,看到绿颜

32、色了吧?13. 好,下面开始想象你自己家正门的样子,已经开始逐渐看清楚了吧。对,想得越细越好。直到完全可以清楚地看到为止。14. 下面,打开房门,走进去,看看屋子里面是什么样的。15. 好,现在可以清醒来了。我开始从10数到0,感觉自己心情舒畅地醒来。10、9、8、7,身体放松。6、5、4、3,好,感觉自己逐渐恢复知觉。2、1、0,好,感觉自己已经浑身舒畅地醒来,身体已经完全恢复到刚开始的状态。u 夕阳想象请翻开本书所附夕阳想象彩卡,凝视夕阳场景彩图的同时,按照下面的指示进行训练。Step 11. 慢慢坐到椅子上,闭上眼睛,使全身各部位都处于一种不使力的放松状态,放松2. 注意控制自己的呼吸,

33、深吸气,同时感到自己的腹部在吸气过程中逐渐膨胀。3. 好,屏住呼吸。4. 好,慢慢深呼气。5. 然后慢慢吸气,好,再次屏住呼吸,然后再慢慢呼出。6. 重新深吸气,感觉腹部膨胀到最高点,好,屏住呼吸。7. 然后慢慢 将腹中气体全部呼出,好,再屏住呼吸。8. 再次深吸气,感觉腹部膨胀,然后重新开始正常呼吸。Step 21. 接下为,在我说“开始”的时候,握紧双手,同时努力使自己处于一种全身紧绷的状态。好,开始,感觉全身紧绷2. 下面,当我接着说“停止”的时候,把紧握拳的手立刻松开,同时让全身处于一个种完全不使力的放松状态。3. 好,停止!马上放松全身肌肉,身体处于一种放松状态。4. 当我再说“开始

34、”的时候,马上再一次握紧双手,同时全身紧绷。5. 好,开始!全身紧绷,紧绷6. 好,迅速放松全身肌肉,感觉自己的身体一下子回到放松状态。7. 好,再次全身紧绷,然后马上再次迅速放松全身肌肉。Step 31. 好,下面为了让你自己能够进入更深层的右脑形象的世界,再次放松,感觉从头顶到足尖全身肌肉放松,消除紧张意识2. 先将注意力集中到天灵盖一点,在呼气的同时迅速放松全身肌肉,努力使自己感到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好,现在开始呼气。3. 好,继续,感觉从额头到眼睛周围,然后是眼球都刷地一下开始放松,刷地一下就全部处于一种放松状态。4. 接下来,感觉太阳穴、鼻子以及鼻腔都一下子放松下来。好,在呼气的同时

35、感觉上述部位一下子进入放松状态。5. 然后再迅速放松从上颌到脸颊间的部位,好,开始放松6. 下面是嘴部,口腔一直到咽喉部位的放松,好,迅速开始放松。现在感觉整个头部都处于一种无力可使的放松状态,感觉大脑处于一种虽然有些忧郁,出神但很舒服的状态。7. 下面感觉从头到肩膀一下子都没有了用力的地方。好,从肩膀开始放松,不要使用任何力量,双肩自然下垂,好,自然下垂,不要用力。8. 感觉双肩开始由于重力作用自然下沉、放松,不要用力,感觉下沉。9. 因为你的手掌是和整个胳臂连成一体的,开始感觉自己从指尖、手掌一直到肘部、肩膀所有肌肉都处于一种不使力的放松状态,软软地垂下,好,感觉刷地一下胳膊由于放松变得柔

36、软,并且这种柔软的感觉会随着放松而逐渐扩大。10. 好了,想象你的两臂完全处在一种不使力的放松状态,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把力量从双臂撤出。11. 感觉双臂由于不再使力而逐渐发沉,腕部开始有一种发沉的感觉。12. 一点一点地逐渐撤力,感觉腕部发沉。13. 好,进一步放松撤力,感觉腕部越来越沉。14. 下面开始从胸部到腹部放松、撤力,好,放松,放松,不要用力。15. 然后是从腰部到大腿,从膝盖到足尖,刷地一上全部放松,注意不要用力,好迅速放松。16. 感觉由于全部力气在一点一点地撤出,全身产生一种下沉的感觉。17. 好,现在全身都没有用力的部位了,呼吸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平缓起来,你的身体和心灵都处于一

37、种深层的放松状态,产生一种舒服的感觉。Step 41. 下面我将从1到5开始数数,当我数到5的时候,你感到自己一下子产生一种昏昏欲睡的感觉,同时感觉自己就像在睡梦中一样,可以看到各种现实生活中所看不到的现象。2. 好,现在开始,1,2,想睡的感觉,越来越想睡想睡3. 3,好,一种舒服的、想睡觉的感觉。4. 4,现在你已经睁开了自己潜意识中的眼睛,但仍可以清楚地听到我的声音。5. 5,好,现在是更加快要睡着的感觉,你的眼前会看到一些平常看不到的东西。6. 好,现在想象你正坐在傍晚海边的沙滩上,可以看到西边天空中那红红的夕阳,夕阳已经有一半在海平面以下。7. 感觉自己好像是在做梦一样,你看到了眼前

38、的这些景象。8. 好,圆圆的落日将美丽的余晖洒满海面,金色的、粼粼的波光在你面前闪动。9. 夕阳的光芒照在你的身上,夕阳在你的面前亮得有些耀眼。10. 一种耀眼、炫目的感觉,现在你的眼睑后面便是粼粼闪耀的波光。11. 眩目耀眼的波光已经使你连大海都有些看不清了。12. 好,光不是那么耀眼,现在你感觉自己的眼睑后面全部都是光。13. 好,现在落日已经完全沉到大海里了,向天上望去,天空已经被落日的余晖染成了一种迷人的暗红色。14. 夕阳已经完全沉下去了,天空渐渐暗了起来,你面前的光亮也在逐渐全部消失。现在你觉得自己的心情已经非常沉静了。15. 好,现在让我们从梦境中醒来,在我从10数到0的过程中,

39、你将感觉到自己心情十分舒畅地醒来,醒来之后,感觉自己的大脑格外地清凉、清醒。10、9、8,感到身体十分放松。7、6、5,感到体力又恢复了。4、3、2,周围变得明亮起来。1,0,好!清醒过来了,心情非常好。u 一点凝视训练这个训练能够培养集中力,扩大视野。准备“一点凝视训练卡片”。这个训练要凝视一张中央映有3.5厘米直径的黑色圆形的白色卡片。长时间凝视,在黑色圆形的位置出现比原来大得多的圆形。坚持每天练习,直到能够看到这样的大的圆形为止。此过程中需要知道正确的用眼方法。用眼方法有以下两种:1. 通常的看的方法:将焦点集中于对象物来看。2. 视野扩大的看的方法:同时看对象物及其周边。采用方法2能够

40、看到对象物周边变大的残像。训练时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1. 先准备一张中央印有3.5厘米直径的黑色圆形的“一点凝视卡片”。2. 将这张卡片放在一米以外的地方,视力的焦点集中在卡片中央的黑色圆形,凝视一分钟。暗示自己圆形变得越来越大,充盈于心,并据此来想象。3. 当圆形谈到最大时,再让它回复到原来的大小。(请想象它变回原样)这样重复四次。4. 用3.5厘米直径的黑色圆形做完练习后,再用5厘米、2.5厘米直径的圆形来训练。3.5厘米直径的黑色圆形5厘米直径的黑色圆形2.5厘米直径的黑色圆形u 眼睛训练下面介绍的眼睛训练能够改善眼球肌肉的机能。通常,我们眼睛的视野集中于中心位置,离中心越远,我们所看的

41、对象就越难进入视野。眼睛训练可以改善眼球的机能,使视野变大,扩大可以将瞬间看到的物体收入视网膜的范围,可以在速读时提高一眼读取内容信息的能力。眼睛有6种眼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外直肌、上斜肌和下斜肌。“贝茨理论”认为6种共同作用,使映像正确成像于焦点。训练这6种眼肌正确发挥作用,能够扩大眼睛视幅,培养“照相记忆”眼就能够看到一整页书的内容并记忆下来的能力。眼肌训练1:上下运动准备“上直肌、下直肌训练卡片”。沿着箭头的方向,从上到下地看卡片上的线。这时候脸不要动,只让视线移动。时间为10秒。从出发,沿着箭头朝着的方向左右移动视线,头部保持不动。到达之后,再次返回左上处,沿着和刚才同样的路径

42、移动视线。这个训练和训练1不同,不要在到达时顺着箭头逆向向移动视线。10秒钟时间可以来回做多少次呢?至少要做3次。可以先来回做2次,在此基础之上再增加次数。每天10秒,每天做1次就可以了。请不要多做。长时间练习会使眼肌疲劳,起到相反效果。眼肌训练2:左右运动准备“内直肌、外直肌训练卡片”。从出发,沿着箭头朝着的方向左右移动视线,头部保持不动。到达之后,再次返回左上处,沿着和刚才同样的路径移动视线。这个训练和训练1不同,不要到达时顺着箭头逆向移动视线。这个训练也是每次10秒,每天1次就足够了。10秒钟内做几次呢?每天训练,争取做到10秒钟内可以重复5次。眼肌训练3:上斜、下斜运动准备“上斜肌、下

43、斜肌训练卡片”。从出发,沿着箭头的方向,按照的顺序移动视线,到了的时候折回处,继续按照的顺序重复。首先,这个练习要在10秒以内完成,至少做10次,最好做15次以上。这是上斜运动。然后按照的顺序移动视线。也做10秒。这是下斜运动。不论哪个运动都要保持头部不动,只移动视线。每个运动每天做1次即可。u 3D图片训练开拓右脑视觉最重要的是要在阅读过程中使用“软焦点”的视觉方法。所谓软件焦点,是指在阅读过程中不将视觉集中集中于一点,而是尽量使焦点变得模糊、分散,通过这种训练,将你的肉眼所看到的映像转化为思维形象,从而在你的脑海中得以清晰显现。这种眼部肌肉运动方法的训练,也被称为心理视觉输入法。当然,这种

44、方法并非十分容易地就能够被人们掌握,而要在一次又一次的训练的基础上才能出现,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使你具有从容地获得右脑视觉形象的能力。不仅如此,在经过一系列的进阶训练之后,才能做到即使不闭上眼睛也可以看到这些形象。在平时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练习:1. 用软焦点视觉方法去注视3D卡片,在不到10秒钟时间内你就可以看到立体效果的图像。2. 在10秒钟之内注视510件物品,然后将其全部撤去,通过这种方法进行印象中的残留记忆的训练。3. 用同样的方法,训练自己将一眼看到的1行5行的文章内容依据残留印象记忆全部默写出来。这些方法的共同之处就在于,通过模糊、分散视觉焦点的方法来观察视觉对象。通过这种训练,

45、开拓对大多数人来说尚属崭新世界的右脑视觉回路,从而清晰地看到以往我们所看不见的内容,并通过视觉将其铭记心中。训练方法1. 双手拿起本书所附的3D彩色卡片,放到距双眼3040厘米处,调节视觉焦距进行观察,并用双手将卡片直接向自己的眼睛靠近。2. 重复上面的操作,注意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图片中由开始浮现的一些立体的映像。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有不少读者看不到任何的立体图像,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一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立体图像。最为重要的是要坚持,反复进行训练,直到可以看到图像为止。u 黄卡训练将黄卡放在距离眼睛3040厘米的地方,凝视30秒,然后闭上眼睛,眼前出现残像。再凝视30秒后,迅速拿开卡片,将视线

46、移到一张白色纸片上,这时会在白色纸片上看到残像。凝视残像。开始时残像大约维持2030秒就消失了。随着训练的次数增多,残像保持的时间可以延长至七八十秒,有的甚至可以维持大约3分钟。将残像维持在眼前的时间尽可能延长。凝视黄卡时,请尽量不要眨眼。看到的残像会发生如下变化。起初,残像是蓝色纸片上出现黄色圆形的补色。不断进行残像训练,残像留存的时间就会越来越长,看到的将不再是补色,而是原来的颜色。有些人从一开始就能够直接看到原来的颜色。这不是因为这些人有什么奇怪,而是因为他们的想象力非常好,所以请大家放心。如果看到的残像是原来的颜色,此时描绘想象图像的力量就已经被激活了。即使不看黄卡,也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地看到想看的彩色圆形,所以要坚持训练,不要半途而废。在下一阶段中,将能够改变最初出现的残像的颜色和形状。蓝色变成黄色,形状也可以从圆形变成方形、星形等,随心所欲。请大家自已练习。再下一阶段,将能够自发地看到想象图像。闭上眼睛发动意识就能够到达这个水平就大功告成了。残像训练的4个阶段如下所示:第一阶段看到补色(颜色反转)第二阶段颜色不发生反转第三阶段可以改变残像的颜色和形状。


注意事项

本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doc)为本站会员(顺达)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文库网用户QQ群:731843829  微博官方号:文库网官方   知乎号:文库网

Copyright© 2025 文库网 wenkunet.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