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浅谈GPS-RTK在山区地形测量中的应用.doc

  • 资源ID:380748       资源大小:245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文币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浅谈GPS-RTK在山区地形测量中的应用.doc

1、侧,因受断层牵引影响,倾角局部变陡。在 5 至 7 剖面线处可达 18 度以上。井田内褶曲构造因地层倾角平缓,褶曲幅度又不大,所以形态不甚明显。 井田含煤地层平均总厚为 250m,可采煤层有 3 上、 3 下、6、10 下、12 下、15 上、16 上及 17 共八层,平均总厚 10.32m,含煤系数为 4.1%。其中主要可采煤层为 3 上、3 下及 16 上、17 煤层,平均总厚 7.36m,占可采煤层总厚的 71.3%。又以 3 上、3 下煤层两层厚度较大,平均厚度达6.22m,占可采煤层总厚的 60.2%。3 上煤顶板主要为灰白色粉砂岩,厚 0.3227.35m,局部有厚0.504.39

2、m 的粉砂岩与细砂岩直接顶和厚 0.160.65m 的泥岩或粉砂岩伪顶。岩性、厚度变化较大,为浅水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积,其横向变化也比较大,分布特点是呈现透镜状。粉砂岩抗压强度为 54MPa,普氏硬度为 6.3,根据顶板岩性和抗压强度,参考岩层厚度、层理、构造、裂隙和硬度等综合指标,将 3 上煤顶板划分为不稳定中等稳定顶板。 底板以泥岩、粉砂岩为主,抗压强度为 31.048.3MPa,多为不坚固岩石。东南部分布有厚 0.100.55m 的泥岩、铝质岩伪底。底版为不稳定底版。 3 下煤顶板以中砂岩、粉砂岩、细砂岩为主,厚 0.4860.00m。粉砂岩顶板主要分布在首采区东部、中部和西部,其他较

3、大面积顶板为砂岩。山东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2伪顶分布较零散,主要为泥岩和粉砂岩伪顶,厚 0.100.45m,伪顶之上的直接顶板主要为中、细砂岩,厚 0.7429.65m。抗压强度平均值,粉砂岩为 54MPa,细砂岩为 77.2MPa,中砂岩为 67.6MPa。 底版在矿井北部多分布中等坚固的泥岩,厚 0.406.65m,首采区中部底板细砂岩、粉细砂岩互层,其中粉砂岩厚 0.6011.90m,粉细砂岩互层厚0.60,13.32m,湖区及南部地区为粉砂岩、沙质泥岩底板。泥岩底板为中等稳定底板,细砂岩、粉细砂岩互层底板为稳定底板,粉砂岩、沙质泥岩底板为不稳定 中等稳定底板。表 1.1 工作面位置及井

4、上下关系表 煤层名称煤 3 下水平名称-518 水平 采区名称 十六采区工作面名称163 下02c地面标高(m)+33.33 +33.4 +33 .36 工作面标高(m)- 652.4 - 632.2-642.3地面的相对位置工作面地表位于工业广场西北部,东西介于南阳湖农场四分场与高庄、坞庄之间的农田。回采对地面设施的影响回采对地面设施无影响。井下位置及相邻关系位于十六采区中部,东临 163 下 02 工作面(已回采) ,西临163 下 03 工作面(已回采) ,该工作面设计停采线南距北区回风巷巷中 80m,切眼中心线南距北区回风巷巷中 826m。山东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3表 1.2 工作面煤

5、层情况煤层厚度(m)2.36.44.07 煤层结构 简 单煤层倾角() 063可采指数 1 变异系数 (%) 25.32 稳定程度 较稳 定煤层情况回采煤层为山西组 3 下 煤层,结构简单,属半亮型煤,层状构造,贝壳状平整状断口,玻璃光泽,f=12。工作面东南部煤层相对较厚,西北部受冲刷影响变薄,最薄处为 2.3m。平均煤厚 4.07m,为较稳定的厚煤层。工作面北部赋存 3 上 煤层,南部为冲刷区,3 上 煤层厚 01.10m,与 3 下煤层间距 31.0037.95m,平均 34.68m。Mad(%)Aad(%)Vdaf(%)Qb,ad(MJ/kg)FCad(%)St,ad(%)Y(mm)工

6、 业 牌 号2.51 11.56 37.24 28.95 53.98 0.58 11.90 QM45煤质情况 低灰、低硫,高发热量气煤,为炼焦配煤。 表 1.3 煤层顶底板情况表 顶底板名称岩石名称厚度(m) 岩性特征老顶 中砂岩25.3230.9528.13灰白色,成份以石英为主,次为长石,含少量暗色矿物,分选性好,粘土质胶结,具交错及斜层理,较坚硬,完整性好,f=810。直接顶 粉砂岩01.020.55浅灰色,成份以石英为主,夹较多暗色矿物,泥质胶结,夹薄层状细砂岩,f=46。伪 顶直接底 泥岩03.301.52深灰色,下部以粉砂岩为主,向上泥质含量逐渐增多,波层状,水平层理,遇水膨胀,f

7、=24。山东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4老 底细砂岩及粉细砂岩互层15.6320.8618.26细砂岩:灰白色,参差状断口,粘土质胶结,中下部夹有薄层粉砂岩,呈互层状,具水平层理,f=68。粉、细砂岩互层:浅灰色灰色,以粉砂岩为主,微波状层理发育,稍具裂隙,方解石充填, f=46。1.3 水文地质情况煤矿为第四系覆盖下的隐蔽井田,开采 3 上、3 下煤的直接冲水含水层为 3 煤顶底部砂岩、三灰以及上侏罗统下部砂砾岩含水层,间接充水含水层为第四系下组。侏罗系底部砂砾岩含水层,岩性以中细砂岩为主,局部含砾岩,正常情况下,覆岩导水裂隙波及不到侏罗系底部砂砾岩含水层。上述含水层富水性等级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8、,可见,矿井直接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属中等极弱,补给条件以露头补给为主,有一定的补给水源,但补给条件一般。 根据 20012007 年的矿井涌水量观察资料 ,矿井年平均涌水量为335.6m/h,矿井最大涌水量为 552.5m/h,2001 年 12 月,。矿井涌水量主要来源为 3 煤定底部砂岩裂隙水、上侏罗统下部砂砾岩裂隙-孔隙水,以巷道、工作面淋水、小股水流及采后涌等形式涌出。预计未来矿井正常涌水量为 593 m/h,最大涌水量为 806 m/h。1.3.1 含水层分析直接充水含水层:3 下煤顶板砂岩含水层,岩性以中、粉砂岩为主,局部夹粉细砂岩互层,含裂隙水,富水性不均一,以静储量为主,有突发涌

9、水特点。间接充水含水层:侏罗系底部砂砾岩含水层,岩性以中细砂岩为主,局部含砾岩。煤 3 下顶板距上侏罗统底部砂砾岩含水层距离为山东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5107.7180.8m,正常情况下,覆岩导水裂隙波及不到侏罗系底部砂砾岩含水层。1.3.2 涌水形式工作面东临 163 下 02 工作面(已回采) ,西临 163 下 03 工作面 (已回采) 。163 下 02 工作面回采期间最大涌水量为 30m3/h,正常涌水量 515m 3/h,163 下 03 工作面回采期间最大涌水量为 25m3/h,正常涌水量 12m3/h。163 下 02 采空区共有 2 个积水区,163 下 02c 胶顺掘进期间

10、已疏放,共疏放水量 23168m3,目前仍有 2 个探孔出水,水量 5m3/h。预计 163 下 02c 工作面回采期间涌水形式为顶板淋水及采空区涌水,以采空区涌水为主。1.3.3 涌水量1、预计方法:工作面充水条件与 163 下 02 工作面相类似,视为同一水文地质单元,故采用相关因素比拟法预计涌水量。2、涌水量预计:比拟因素:煤厚、回采面积、工作面正常涌水量。计算公式: 00QSh参数选取: :163 下 02 工作面回采时正常涌水量 15m3/h;:163 下 02 工作面回采面积 440210 m2;0: 163 下 02 工作面煤 3 下平均厚度 4.77m;hS:163 下 02c

11、 工作面回采面积 96814m2;h:163 下 02c 工作面煤 3 下平均厚度 4.07m。瀟瀟学逻辑的研究现状;、案例分析法:观摩几位教师的数学课堂,从课程结构、数学概念、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能力等方面分析教师对数学课程等整体把握现状。调查问卷法,从上述几个角度调查教师对数学课程特别是代数课程的整体把握的状况,了解教师在一线课堂中如何呈现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及逻辑性。研究的思路见下图:明确研究目的,制定研究计划文献检索,寻找理论依据分析教材 分析教师教学实录 设计问卷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完 成 人: 班 级: 学 制: 专 业: 地理科学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目录摘要 .(1)0 引言 .(1)1 现行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1)1.1 体系设置较为陈旧,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 .(2)1.2 重自然、轻人文,课程设置的比例不合理 .(2)1.3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用性不强 .(3)2 课程设置的建议 .(3)2.1 突出“重基础”课程,扎实基础课程 .(4)2.2 强化专业基础课程 .(4)2.3 及时调整选修课,课程设置尽量灵活多样化 .(4)2.4 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实用型”人才 .(4)2.5 设置研究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注意事项

本文(浅谈GPS-RTK在山区地形测量中的应用.doc)为本站会员(wo7103235)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文库网用户QQ群:731843829  微博官方号:文库网官方   知乎号:文库网

Copyright© 2025 文库网 wenkunet.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