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HJ-T 373-2007 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试行).pdf

  • 资源ID:485031       资源大小:261.87KB        全文页数:30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文币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HJ-T 373-2007 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试行).pdf

1、丙烯睛的“排放浓度”。8.4丙烯睛有组织排放的“排放速率(kg/h)”计算按GB/T 16157-1996中11.4计算丙烯睛的“排放速率”。8.5丙烯睛的“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值”计算8.5.1一个监控点的丙烯睛平均浓度计算按下式计算一个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的丙烯睛平均浓度。“万。 一一式中:c-一个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的丙烯睛平均浓度;一个样品的丙烯睛浓度;n一一一个无组织排放监控点采集的样品数。85.2“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值”的计算按GB 16297-1996附录C中C2. 3计丙烯睛的“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值”。HJ/T 37-19999精密度和准确度9. 1精密度浓度为14. 1 mg/m,和3

2、2. 2 mg/m的丙烯睛标准样品,经五个实验室分别测定,得到精密度数据见下表统一标样浓度,mg/m14. 132. 2重复性标准差S.0. 260. 70重复性相对标准差,0/n1. 92. 2重复性r0.732. 0再现性标准差SR0.440.88再现性相对标准差,%3. 22.8再现性R1.32.59.2准确度用浓度为14. 1 mg/m和32. 2 mg/m,的丙烯睛标准样品。经五个实验室测定,得到方法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000已.中华田.24 20 16 12 8保留时间min1一丙烯s2一丙烯腑图A1.3一乙睛HJ/r 37-1999附录B(标准的附录)色谱柱的制备和老化B1填

3、充物的处理用适量的环己烷(分析纯)作提涤剂,在索氏提取器中对GDX-502洗提数小时,然后在30-40C下干燥之。待环己烷基本挥发后,将GDX-502置于真空干燥箱内(或在氮气气氛下),经130 C真空干燥2-3h后,待温度降至室温,取出装柱。B2色谱柱装柱玻璃柱的一端用玻璃棉塞住,连接一个缓冲瓶和一个控制活塞,然后接真空泵。柱的另一端接一漏斗,在开启真空泵抽吸的同时,将处理过的干燥填充物GDX-502慢慢加人漏斗装进玻璃柱内,用活塞控制抽气速度,边抽气,边填装,同时轻轻振动玻璃柱(可用小型电动按摩器,对玻璃柱作持续的按摩振动,约20 min)直至填充物在柱内填充得紧密、均匀。填装完毕后,用玻

4、璃棉塞住色谱柱的另一端B3色谱柱老化将装好的色谱柱接人色谱仪进样口,出口端不接检测器,以30 ml/min流量通过N:气,逐步升高柱温至150 C,老化7-10 h,至基线平稳。附加说明: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本标准由复旦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潘循哲、张祥民、袁顺庆、侯惠奇。本标准委托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解释。.2.1核电厂辐射环境监测HJ/T 61一20015.2.1.1运行前环境辐射水平调查a)调查内容调查环境Y剂量水平和主要环境介质中重要放射性核素的比活度。b)调查时间环境辐射水平调查的时段连续不得少于两年,并应在核电厂投人运行前一年完成c)调查

5、范围环境Y辐射剂量水平调查范围以核电厂为中心、半径50 km。环境介质中放射性核素比活度调查范围以核电厂为中心、半径10 km.d)监测项目与频次由于各核电厂的自然环境、气象因素及所选堆型不同,监测方案理应有所差别。监测方案可参照表2压水堆核电厂辐射环境监测方案制定表2压水堆核电厂辐射环境监测方案监测对象布点原则11采样频次分析测量项目气溶胶厂区边界厂外地面最高浓度处,主导风下风向距厂区边界“,4aCs.0,vFu:00Kr,ixvt.、 svTc沉降物1次/月总a、总P, soSr.aavCs, xasPus0Kr, ins1, s0Tc水1次/半年总a、总P洲Sr,uC.,“Pu,z01,

6、“Ni,U动植物1次/年“Sr, -1、 -Cs,xa,Pu土壤1次/年svSr,ixsl、 saCs,avspu7辐射剂量1次/季度下外照射剂量率5.2-4.2运行期间环境监测在后处理厂开始运行前3-5年中,运行期间的环境监测范围、项目、频次与运行前环境辐射水平调查基本相同。除设置7辐射剂量率连续监测外,在取得足够运行经验和环境监测数据后,可适当调整监HJ/T61一2001测范围、项目和频次5.2.4.3运行期间流出物监测a)气态流出物监测气态流出物监测点设置在废气排放口。主要监测项目为吕飞r、9嗯r、,汀c、灯、35、3平u。b)液态流出物监测液态流出物监测点设置在放射性废水排放门,主要监

7、测项目为阶Ni、,Osr、q汗c、乞恤、3?cs、?污,u、U5.24.4应急监测根据事故类型,按事故应急机构制定的应急监测计划进行监测5,2.4.5退役监测根据核燃料后处理厂退役时的放射性废物源项调查,酌定监测对象和频次,主要监测项目为C、3NI、9OSr、,丁,c、1291、37Cs、2丸,Pu。5.3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应用的辐射环境监测5.3.1应用开放源的环境监测5.3.1门应用前的环境辐射监测a)监测时间开放源启用前。b)监测范围以工作场所为中心,半径50一500m以内。c)监测对象与项目见表8应用开放型放射源环境监测的前四项5.3.1.2应用期间的环境监测监测方案见表8。表8应

8、用开放型放射源环境监测监测对象监测点监测颇次/(次/年)监测项目下辐射剂量以工作场所为中心,半径50300m以内12了辐射空气吸收刘量率土壤以工作场所为中心,半径503。m以内1应用核素地表水废水排放口上、下游500m处12应用核素底泥废水排放口外沪l应用核素废水废水贮存池或排放口12应用核素废气排放口1应用核素放射性固体废物贮存室或贮存容器外表面1一2下辐射空气吸收剂董率,a币表面污染水平5.3.1.3应用开放源事故监测a)监测事故场所的放射性污染水平和污染范围。b)监测事故场地去污后残留污染程度。C)监测去污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的比活度。53.1.4工作场所退役监测参照表8,并增加监测

9、工作场所和设备的污染水平。5,3.2应用密封型放射源(密封源)环境监测5.3.21了辐照装置环境监测a)运行前环境辐射水平调查1)调查时间装源前。2)调查范围以辐照室为中心,半径50一500m以内。情情%,居世界第九;2000年上升至6.0%,居世界第四;2007年达到13.2%,居世界第二;2010年为19.8%,跃居世界第一。2、中国制造2025提出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2016年,我国制造业总产值达21.6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9%以上,与2012年相比增长34%。过去五年来,国内制造业总产值以年均6%的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3、技术创新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

10、动力。技术创新会对产业发展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产业发展又能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带动产业投资,激发技术进步。因此,必须把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围绕关键技术攻关,鼓励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科技制高点,赢得市场竞争优势,支持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多种不确定性,不存在唯一正确的技术创新模式需要,也是顺应世界工业化趋势特别是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必然要求。从世界范围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再工业化战略,同时以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服务化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我国制造业发展既面临严峻挑战,也迎来重大历史机遇。从

11、挑战来看,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背景下,我国制造业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必须转向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模式。从机遇来看,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经济基础、指明了发展方向。作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我国必须抓住这次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大力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加快建设制造强国。2、随着中国制造2025发布,中国制造业将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已进入攻坚克难、力求实现突破的新阶段。“十二五”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重点行业竞争力明显提升,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稳步推进,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我国作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的

12、地位更加巩固。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产业结构中仍存在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为主线,以HJ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HJ/T 370 2007 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 胶印油墨 Technical requirement for environmental labeling products Offset printing ink (发布稿) 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 2007 11 02 发布 2008 02 01 实施 国 家 环 境 保 护 总 局 发 布 2 前 言

13、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有效利用和节约资源,减少胶印油墨在生产、使用和处 置过程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低毒、低挥发性产品的生产和使用,制定 本标准。 本标准对胶印油墨中的苯类溶剂、重金属、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芳香烃化合物、植物油提出了 控制要求,同时对产品的安全使用做出了规定。 本标准参考了日本、澳大利亚、韩国、新西兰等国家的环境标志标准,并综合考虑我国胶印油 墨生产企业的技术现状和产品环境特性而制定的。 本标准为指导性标准,适用于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发展中心、中国日用化工协会

14、油墨分会、北京绿 色事业文化发展中心、天津东洋油墨有限公司、杭州杭华油墨化学有限公司、茂名阪田油墨有限公 司、天津天女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迪爱生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市通州实大油墨有限公司、上海 油墨泗联化工有限公司、上海牡丹油墨有限公司。 本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7年 11 月 2 日批准。 本标准自2008年2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解释。 3 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 胶印油墨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胶印油墨环境标志产品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技术内容和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除辐射固化油墨之外的胶印油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

15、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186 涂料产品的取样 GB/T 6751-1986 色漆和清漆挥发物和不挥发物的测定 GB/T 9758.1-1988 色漆和清漆 “可溶性”金属含量的测定 第一部分:铅含量的测定 火焰原 子吸收光谱法和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GB/T 9758.4-1988 色漆和清漆 “可溶性”金属含量的测定 第四部分:镉含量的测定 火焰原 子吸收光谱法和极谱法 GB/T 9758.5-1988 色漆和清漆 “可溶性”金属含量的测定 第五部分:液体色漆的颜料部分 或粉末状色漆中六价铬含量的测定 二苯卡巴肼分光光度法 GB/T 9758.7-1988 色漆和清漆

16、“可溶性”金属含量的测定 第七部分:色漆的颜料部分和水 可稀释漆的液体部分的汞含量的测定 无焰原子吸光谱法 GB 16483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定 GB 18581-2001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 溶剂型木器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胶印油墨 适用于各种胶印印刷方式的油墨。 3.1.1 单张胶印油墨 适用于单张胶印机的油墨。 3.1.2 热固轮转胶印油墨 通过加热而固着干燥的卷筒纸油墨。 3.1.3 冷固胶印轮转油墨 4 在常温下而固着干燥的卷筒纸油墨。 3.1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 在 101.3 kPa 压力下,任何初沸点低于或等于

17、250的有机化合物。 3.2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 产品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含量,表述为质量百分比(%) 。 3.3 苯类溶剂 本标准中的苯类溶剂是苯、甲苯、二甲苯和乙苯。 3.4芳香烃化合物 本标准中的芳香烃化合物是指多环芳烃化合物。 4 基本要求 4.1 产品质量应符合各自产品的质量标准的要求。 4.2 企业污染物排放应符合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 5技术内容 5.1 产品中不得人为添加表 1中所列的物质。 表 1 产品中禁止人为添加物质 禁用种类 禁用物质 元素及其化合物 铅(Pb)、镉(Cd)、汞(Hg)、硒(Se)、砷(As)、锑(Sb)、六价铬(Cr 6+ )等 元素

18、及其化合物 5.2 产品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煤沥青作原材料。 5.3 产品使用的矿物油中芳香烃的百分含量应小于3%。 5.4 产品中有害物限量应满足表2要求。 表 2 油墨中有害物限量要求 限量要求 控制指标 注1单位 热固轮转 单张、冷固轮转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 % 25 4 苯类溶剂含量, % 1 铅、镉、六价铬、汞总量 注1铅 镉 六价铬 汞 mg/kg 100 90 75 60 60 注1:产品应按照所标注的粘度最低值进行配比 5 5.5 企业应向使用方提供符合GB 16483要求的产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5.6 产品中所使用的植物油含量应满足表3要求。 表 3 植物油的含

19、量要求 控制指标 单位 限值 单张胶印 % 20 热固轮转胶印 % 7 冷固轮转胶印 % 30 6. 检验方法 6.1 产品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的检测按照附录A的方法进行。 6.2 产品中苯类溶剂含量的测试按照附录B进行。 6.3 产品中汞、铅、镉含量的测试按照附录C的方法进行。 6.4 产品中六价铬含量的测试按照附录D的方法进行。 6.5 技术内容的其他要求通过现场检查进行验证。 6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产品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的测定 A.1 原理 称取一定量的产品使其在一规定的温度下保持数小时,其损失的质量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A.2 测试方法 A.2.1 取样:产品按 GB 31

20、86的规定进行取样。 A.2.2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测定 称取均匀的样品 1g 左右,准确至 0.0001g。放置 5cm5cm0.5cm(长宽高)铝箔盒中。 按 GB/T 6751测定产品中挥发物质量分数,试验条件:1102,保持 2h。 A.2.3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VOC)按下式计算: V VOC = (1) 式中:VOC 油墨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 V 油墨中挥发物质量分数,。 两次测试结果的相对偏差不得大于 5。 A.3 精确性 A.3.1 重复性限r 一个数值 r,在重复性条件下,两次测试结果之间的绝对值不超过此数的概率为 95%。重复性 条件是指在同一实验室,由

21、同一操作者使用相同设备,按相同的测试程序,并在短时间内对同一被 测对象相互独立进行的测试条件。 以重复性变异系数表示的、使用此测试方法得出的五个重复测定值的重复性变异系数在 1%和 8%之间。 A.3.2 再现性限R 一个数值R,在再现性条件下,两次测试结果之间的绝对值不超过此数的概率为 95%。再现性 条件是指,在进行测试的实验室、操作者、测试设备、测试程序(方法) 、测试时间有所本质变化的 情况下,对同一被测对象相互独立进行的测试条件。 以再现性变异系数表示的,使用此测试方法而得的再现性变异系数在 2%和 11%之间。 表 A.1 两个实验室的试验结果 参数 单张胶印油墨 热固轮转胶印油墨

22、 实验室数量 2 7 重复测定数量 4 5 平均值,以质量百分比表示(%) 4 20 再现性标准差 0.01 0.12 再现性变异系数 10.4 2.0 重复性标准差 0.01 0.17 重复性变异系数 2.6 1.5 7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胶印油墨中芳香烃化合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分析法 B.1 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胶印油墨中苯、甲苯、乙苯、二甲苯的测定。 检出限量:苯 10 mg/kg、甲苯 20 mg/kg、乙苯 50 mg/kg、二甲苯 50 mg/kg。 B.2 方法原理 试样在顶空进样器中平衡后将样品瓶中气体导入气相色谱仪中,经毛细管柱使被测组分分离, 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

23、,标准加入法定量。 B.3 仪器设备 B.3.1 气相色谱仪 仪器设备应根据制造商的相关说明进行安装和使用。所有与测试试样接触的仪器部件都应该由 耐试样的材料(如玻璃)制成,并且不会产生化学变化。 B.3.2 配备分流进样的进样系统 气相色谱仪应有一个配备分流装置的进样口,分流比应可以调整且能够受到监控。 B.3.3 柱烘箱 柱烘箱的温度应能够在 40至 300进行等温和程序升温控制操作。柱烘箱温度波动不应超过 1。程序升温的最终温度不应超过毛细管柱的最高使用温度。 B.3.4 检测器 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 ,使用温度可达 300。为了防止冷凝,检测器温度应至少高于色谱 柱的使用温度 1

24、0。检测器的气体流量、进样量、分流比和增益设置应进行最优化处理,从而使得 用于计算的信号(峰面积)与物质数量成比例。 B.3.5 毛细管柱 毛细管柱应由玻璃或石英玻璃制成。色谱柱的长度应能足够分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组分,其最 大内径可以是 0.32 mm,并涂以适当膜厚度的二甲基聚硅氧烷涂层,以提供良好的峰的分离。可以 选择固定相和柱长度以符合特殊分离的要求。 B.3.6 进样器 能满足分析条件的任何型号的顶空进样装置。 B.3.7 样品瓶 使用由化学惰性材料(如玻璃)制成的样品瓶,其可用合适的瓶盖(如以聚四氟乙烯涂层的橡 胶膜)密封。 B.3.8 气体过滤器 过滤器应安装在气相色谱仪的连接管中

25、以吸收气体中残留的杂质。 B.3.9 气体 B.3.9.1 载气:干燥、无氧氦气、氮气或氢气,纯度至少为体积分数 99.995%。 B.3.9.2 检测器内气体(燃气和助燃气) :纯度至少为体积分数 99.999%的氢气以及空气(制 8 备) ,不含有机化合物。 B.3.9.3 辅助气体(隔垫吹扫和尾吹气) :与载气具有相同性质的氮或氦。 B.4 试剂 B.4.1 校准化合物 B.4.1.1 苯,其纯度应至少为质量分数 99%,或已知纯度。 B.4.1.2 甲苯,其纯度应至少为质量分数 99%,或已知纯度。 B.4.1.3 乙苯,其纯度应至少为质量分数 99%,或已知纯度。 B.4.1.4 二

26、甲苯,其纯度应至少为质量分数 99%,或已知纯度。 B.4.2 稀释溶剂 使用适于配制标准溶液的稀释溶剂,其纯度至少为质量分数 99%,但不能含有任何干扰苯系物 测定的物质,如造成色谱图上与苯系物峰重叠的物质。应进行单独注射溶剂的操作以便观察污染物 以及可能存在的干扰峰。例如甲醇。 B.5 取样 取出确有代表性的试样进行测试。 B.6 程序步骤 B.6.1 气相色谱分析条件 B.6.1.1 所使用的气相色谱分析条件取决于将进行分析的产品,而且每次都应该使用已知校准混合 物对其进行最优化处理。 B.6.1.2 进样量和分流比应匹配,以便不超过色谱柱的容量,并在检测器的线性范围内。不对称峰 可能会

27、给出气相色谱系统过载的提示。 B.6.1.2 被测物保留时间的测定:在顶空样品瓶中加入被测组分的标准物,置于顶空进样器中,按色 谱条件,待仪器稳定后,由顶空进样器向色谱仪自动进样,记录各组分的保留时间。各组分的保留 时间顺序如下: 图1 峰 1甲醇,峰 2苯,峰 3甲苯,峰 4乙苯,峰 5间.对二甲苯,峰 6邻二甲苯 2 1 5 4 3 6 9 B.6.1.3 定性检验样品中的组分:在样品瓶中加入 0.1左右样品,按上述条件进行检测,从色谱图 中确定是否存在被测物。如果检测出被测物,记录下被测物的峰面积。 B.6.1.4混合标准溶液的配制:按定性检测出的被测物以甲醇为溶剂配制混合标准溶液。混合

28、标准溶 液中各组分的量,按下述要求配制:a.确定加入到试样中混合标准溶液的量,按所取试样量的 10% 左右。b.混合标准溶液中每个标准组分在色谱图上的峰面积应小于试样各被测组分在色谱图上的峰 面积。 B.6.1.5 样品测定:称取 0.1g 左右的试样,精确至 0.0001g,分别注入两个样品瓶中,准确吸取混 合标准溶液,注入其中一个样品瓶中, 吸取混合标准溶液的体积按上述方法确定,并尽快封闭样品 瓶。把已称好试样的样品瓶置于顶空进样器中,加热平衡。待平衡后开始测试,并计算测试结果。 B.7 计算 按式 1计算各被测物的浓度 C x (质量百分比,%): 4 10 2 1 1 2 1 = S

29、S S S Std Std S x W A W A C V A C (1) 式中: A S1试样 1在色谱图中的峰面积; A S2加入标准溶液的试样 2在色谱图中的峰面积; C x被测物含量,%; C Std混合标准溶液中被测物的标准组分的浓度,g/ml; W S1试样 1的质量,g; W S2试样 2的质量,g; V Std加入到试样 2中混合标准溶液的体积,ml。 计算结果应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B.8 精密度 B.8.1 重复性: 在重复性条件下,两次测试结果的相对偏差不应超过 5 %。 B.8.2 再现性: 在再现性条件下,不同实验室间测试结果的相对偏差不应超过10 %。 10 附录C

30、(规范性附录) 胶印油墨中重金属汞、铅、镉含量的测定方法 C.1 方法原理 试样经混酸(硫酸+高氯酸+硝酸)消解后,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及无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 试液中金属元素含量。 C.2 仪器和设备 C.2.1 仪器 5ml大肚移液管; 100ml高型玻璃烧杯; 10.0ml刻度移液管; 电热板; 50ml、100ml容量瓶;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 铅、镉、汞空心阴极灯。 C.2.2 试剂 硝酸 (GB 626-78)、高氯酸 (GB 623-77)、硫酸 (GB 625-77)。 C.2.3 混酸:(硝酸+高氯酸+硫酸=3+1+1)。 C.2.4 1(V/V)硝酸溶液。 C.3 测定步

31、骤 C.3.1 试验溶液的制备 称取0.5g左右样品于100ml高型玻璃烧杯中,精确至0.0001g,加入混酸(硝酸+高氯酸+硫酸 =3+1+1)10ml并放置在电热板上缓慢加热,待试样完成氧化后,逐渐升高电热板温度直至烧杯中的 残余溶液少于2ml。冷却到室温后加入适量的水并将其转移至50ml容量瓶中待测,如果烧杯中有不 溶物应过滤。同时作空白。 C.3.2 胶印油墨中铅含量的测定按GB/T 9758.1-1988中第3章进行。 结果计算按式1进行(所得结果表示至个位) F V S C C kg mg Pb = 0 ) / ( (1) 式中 C o 空白试验溶液铅的浓度,g/ml; C 从标准

32、曲线上查得的试验溶液铅的浓度,g/ml; F 稀释因子; S 试样质量,g; V 试样溶液的体积,ml; C.3.3 胶印油墨中镉含量的测定按GB/T 9758.4-1988中第3章进行。 结果计算按式2进行(所得结果表示至个位) 11 F V S C C kg mg Cd = 0 ) / ( (2) 式中 C o 空白试验溶液镉的浓度,g/ml; C 从标准曲线上查得的试验溶液镉的浓度,g/ml; F 稀释因子; S 试样质量,g; V 试样溶液的体积,ml。 C.3.4 胶印油墨中汞含量的测定按GB/T 9758.7-1988进行。 结果计算按式3进行(所得结果表示至个位) F V S C

33、 C kg mg Hg = 0 ) / ( (3) 式中 C o 空白试验溶液汞的浓度,g/ml; C 从标准曲线上查得汞的浓度,g/ml; F 稀释因子; S 试样质量,g; V 试样溶液的体积,ml。 12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胶印油墨中重金属六价铬含量的测定方法 D.1 方法原理 试样经0.07mol/L盐酸浸取后,用二苯卡巴肼显色后,在波长约为540nm处,用分光度谱法测定 此颜色。 D.2 试验步骤 按GB 18581-2001中B.4.1、B.4.2进行。 D.3 测定步骤 按GB/T 9758.5-1988进行。 D.4 计算 按式1计算胶印油墨中六价铬含量(所得结果表示至个位) F V S C C kg mg Cr = + 0 6 ) / ( (1) 式中 C o 空白试验溶液铬的浓度,g/ml; C 从标准曲线上查得的试验溶液铬的浓度,g/ml; F 稀释因子; S 试样质量,g; V 试样溶液的体积,ml。


注意事项

本文(HJ-T 373-2007 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试行).pdf)为本站会员(Koalabear)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文库网用户QQ群:731843829  微博官方号:文库网官方   知乎号:文库网

Copyright© 2025 文库网 wenkunet.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