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22∕T 3020-2019 “多规合一”空间地理信息底图编制规程(吉林省).pdf

  • 资源ID:5624872       资源大小:489.04KB        全文页数:51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25文币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5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22∕T 3020-2019 “多规合一”空间地理信息底图编制规程(吉林省).pdf

1、 ICS 07.040 A 75 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22/T 30202019 “多规合一”空间地理信息底图编制规程 Regulations for the compilation of multi-plans integrationspati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2019 - 05 - 27 发布 2019 - 06 - 17 实施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发 布 DB22/T 30202019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数据要求 . 2 4.1 定位基准 . 2 4.2 数据组

2、织形式 . 2 4.3 数据构成与编码规则 . 2 4.4 数据内容与属性信息 . 3 5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 6 6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 6 7 三区三线 . 6 7.1 三区划定 . 6 7.2 三线校核 . 7 8 制图 . 8 8.1 制图要求 . 8 8.2 专题图制作 . 8 9 成果提交 . 8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9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17 附录 C (规范性附录) 空间规划图示符号. 38 参考文献 . 45 表 1 空间规划成果数据构成及编码. 3 表 2 基础数据内容. 3 表 2 基础数据内容

3、(续). 4 表 3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数据内容. 4 表 4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数据属性. 5 表 5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数据内容. 5 表 6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数据属性. 5 表 7 三区三线数据内容. 5 表 8 三区三线数据属性. 6 表 9 等级划分. 6 DB22/T 30202019 II 表 A.1 地形坡度分级表 .10 表 A.2 海拔高度分级表 .10 表 A.3 降水量等级划分表 .11 表 A.4 过境水资源量等级划分表 .11 表 A.5 自然地理条件评价指标分级参照阈值 .14 表 A.6 灾害危险性分级参照阈值 .15 表 A.7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4、集成评价等级 .16 表 B.1 后备适宜用地潜力分级的参考阈值 .19 表 B.2 后备适宜用地潜力评价的因子构成与分级赋值表 .23 表 B.3 生态环境脆弱性单因子分级评价表 .24 表 B.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单因子分级评价表 .24 表 B.5 灾害易损度分级的参考阈值 .26 表 B.6 灾害风险度等级的参考判别矩阵 .26 表 B.7 人口集聚水平评价中 d1(人口集聚强度指数)值的分级参考阈值.27 表 B.8 城镇建设评价中 d2(建成区用地平均增长速率)值的分级参考阈值.29 表 B.9 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等级的参考判别矩阵 .30 表 B.10 交通干线影响分级表 .

5、31 表 B.10 交通干线影响分级表(续) .32 表 B.11 生态功能适宜性评价指标选取 .34 表 B.12 生态功能适宜性参考判别矩阵 .35 表 B.13 农业功能适宜性评价指标选取 .35 表 B.14 农业空间适宜性的参考判别矩阵 .36 表 B.15 城镇功能适宜性评价指标选取 .36 表 C.1 基本图例、颜色、色值一览表 .38 表 C.1 基本图例、颜色、色值一览表(续) .39 DB22/T 30202019 I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吉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航测遥感院、黑龙江省测

6、绘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文利、李占荣、张洪杰、罗研、周柏林、谢岩、高国峰、李琳琳、祝俊。 DB22/T 30202019 1 多规合一空间地理信息底图编制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多规合一”空间地理信息编制的术语和定义、数据要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三区三线、制图和成果提交。 本标准适用于“多规合一”空间地理信息底图编制过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840-1991 制定地方大气污

7、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 GB/T 21010-201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 35764-2017 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要求 TD/T 1014-200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TD/T 1016-2007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resource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承载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自然资源上限、环境容量极限和生活服务功能量底线的总和。 3.2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evaluation of resource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8、自然环境不受危害或维系良好生态系统的前提下, 确定一定地域空间可以承载的最大资源开发强度与环境污染物排放量,以及可以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3.3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 territorial development suitability 国土空间开发的适宜程度。 3.4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evaluation of territorial development suitability 在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和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评价的基础上,对国土空间开发适宜程度进行综合评价。 3.5 生态空间 ecological space 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系统维护、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体功

9、能的国土空间,包括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滩涂、岸线、荒地、荒漠等。 3.6 DB22/T 30202019 2 农业空间 agricultural space 以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 主要包括永久基本农田、 一般农田等农业生产用地,以及村庄等农村生活用地。 3.7 城镇空间 urban space 以城镇居民生产生活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城镇建设空间、工矿建设空间等。 3.8 城镇开发边界 urban development boundary 为合理引导城镇、工业园区发展,有效保护耕地与生态环境,基于地形条件、自然生态、环境容量等因素,划定的一条或多条闭合边界,包

10、括现有建成区和未来城镇建设预留空间。 3.9 三区三线 three zones and three-lines “三区”即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三线”即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 3.10 地表覆盖分类数据 surface cover classification data 以域模型表达地表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空间分布的数据集。 3.11 地理国情要素数据 national geographical factors data 以地理实体形式采集的道路、水域、构筑物以及地理单元四类地理要素数据。 3.12 适宜区 suitable region 适宜划入城镇、农业、生

11、态空间的区域。 3.13 区位优势度 regional advantages 由各评价单元与中心城市间的交通距离所反映的区位条件和优劣程度。 4 数据要求 4.1 定位基准 平面坐标系采用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高程基准采用 1985 国家高程基准。投影系统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根据不同比例尺要求,按 3或 6分带。 4.2 数据组织形式 空间规划工作成果数据格式为 GDB 地理数据库,采用“数据库-数据集-要素类(图层)-要素及属性”的方式进行组织管理,对数据按不同特征类型(点、线、面)进行分层。 4.3 数据构成与编码规则 4.3.1 数据构成 空间规划成果数据由基础数据、评价数据、规

12、划底图数据三部分构成。 4.3.2 编码规则 DB22/T 30202019 3 编码应遵循下列规则: a) 数据库编码的命名规则为数据库中文名称拼音首字母; 示例1:JC 代表基础数据库。 b) 数据集编码的命名规则为数据库编码_数据集中文名称拼音首字母; 示例2:JC_DBFG 代表地表覆盖分类数据集。 c) 要素类 (图层) 编码的命名规则为数据库编码_数据集编码_要素类中文名称拼音首字母_实体类型码。实体类型码有 P、L、A 三种,分别表示点、线、面; 示例3:JC_GQYS_DY_A 代表地理单元数据。 d) 空间规划成果数据构成及编码规则见表 1。 表1 空间规划成果数据构成及编码

13、 数据库 数据库编码 数据集名称 数据集编码 主要构成要素 格式地表覆盖分类数据 JC_DBFGFL 耕地、园地、林地等现状地表覆盖数据等 GDB 地理国情要素数据 JC_DLGQYS 现状道路、水域、构筑物、地理单元等 GDB 基础数据 JC 社会经济数据 JC_SHJJ 人口、GDP GDB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PJ_ZYHJCZNL 土地资源等单指标评价结果、 集成评价结果等 GDB 评价数据 PJ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PJ_GTKJKFSYX 人口集聚等单指标评价结果、 功能适宜性评价结果等 GDB 规划底图数据 GH 三区三线 GH_SQSX 三区、六类分区等 GDB 4.4 数

14、据内容与属性信息 4.4.1 基础数据 基础数据内容见表 2。 表2 基础数据内容 数据名称 几何特征 内容说明 行政区划单元数据 多边形 行政区划包括行政村、乡镇,属性应包含政区国土面积、多年份常住人口数量、GDP、能源消耗量、用水量、税收收入等 地形数据 栅格 包括高程、坡度、坡向,网格大小应为10 m/2 m 地貌类型数据 多边形 戈壁沙漠、山地、丘陵、平地、滨海平原等地貌单元 地质数据 多边形 属性应包含岩性等。 水系 多边形、线 流域、湖泊、河流。 公路 线 高速公路、国/省/县/乡道,属性应包含道路等级。 城镇 点 县级以上和常住人口大于10万的居民地。 地名数据 多边形、点 土地

15、利用/覆盖现状数据 多边形或栅格 多边形最小图斑指标应小于 500 m2 栅格格网间距小于 5 m 土壤调查数据 样点 土壤粗砂、粉砂、粘粒(类型) 、有机质含量、污染物 DB22/T 30202019 4 表 2 基础数据内容(续) 数据名称 几何特征 内容说明 气象观测数据 点位 年平均降水量、潜在蒸发量 月均降水量、气温、相对湿度 年均大风天数;干燥度 水资源数据 多边形 以流域为单元 大气、水环境功能区数据 多边形 属性应包含功能区类型、面积、水环境功能区目标浓度、污染物综合降解系数、大气环境区域总量控制系数、规定年日平均浓度等 地质灾害点位分布数据 点 属性应包含灾害类型、发生时间

16、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与用水量 多边形 以乡镇为单元,无法分解时以市县为单元 污染物排放量 多边形/点 应包括大气、水污染物排放量 多边形以乡镇为单元,无法分解时以市县为单元 点按污染源统计 自然灾害损失情况 多边形 以乡镇为单元,无法分解时以市县为单元,属性应包含人口损失和经济损失电网/能源基地/大型电站/输变电站分布 点 属性应包含能源类型、供应能力、输变电设施的技术和距离参数 4.4.2 评价数据 4.4.2.1 要求 评价数据要求如下: 应采用国家定位基准; 以已发布并仍在有效期内的各类规划数据资料为指导或参考; 资源现状数据应客观真实反映各类自然资源分布、资源量及利用现状; 生态环境相关数

17、据应真实反映地理环境、环境质量和问题、环境保护等情况; 其他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等数据应采用权威部门统计数据; 使用收集到的最新数据资料,现势性宜为空间规划编制时间的上一年度。 4.4.2.2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数据 4.4.2.2.1 主要内容见表 3。 表3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数据内容 数据类型 数据内容 单指标评价结果 土地可利用度、水资源丰度、环境纳污能力、自然地理本底特征值、灾害危险性 集成评价结果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等级 4.4.2.2.2 属性见表 4。 DB22/T 30202019 5 表4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数据属性 序号 字段名称 别名 数据类型 字段长度 约束条

18、件 1 QH 行政区划 Text 50 M 2 SZ 评价数值 Double - M 3 DJ 评价等级 Text 10 M 4 MJ 面积 Double - C 5 BZ 备注 Text 50 C 注:M为必选,C为条件必选。 4.4.2.3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数据 4.4.2.3.1 主要内容见表 5。 表5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数据内容 数据类型 数据内容 单指标评价结果 后备适宜用地潜力、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环境胁迫度、生态敏感度、灾害风险度、人口集聚水平、城镇建成区发展状态、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交通优势度、能源保障度 功能适宜性评价 城镇、农业、生态功能适宜性评价 4.4.2.3

19、.2 属性见表 6。 表6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数据属性 序号字段名称别名数据类型字段长度约束条件1QH行政区划Text50M2SZ评价数值DoubleM3DJ评价等级Text10M4MJ面积DoubleC5BZ备注Text50C4.4.3 规划底图数据 4.4.3.1 主要内容见表 7。 表7 三区三线数据内容 数据类型 数据内容 城镇空间 城镇开发边界(城镇开发建设区) 、城镇发展建设预留区 农业空间 永久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 、一般农业区 生态空间 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红线保护区) 、一般生态区 4.4.3.2 属性见表 8。 DB22/T 30202019 6 表8 三区三线

20、数据属性 序号 字段名称 别名 数据类型 字段长度 约束条件 1 QH 行政区划 Text 50 M 2 MC 名称 Text 50 M 3 MJ 面积 Double - C 5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具体指标及技术方法见附录 A。 6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见附录 B。 7 三区三线 7.1 三区划定 7.1.1 原则 划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科学定位。 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 明确吉林省各市县的主体功能定位, 突出区域发展特色,引导国土开发有序推进; 生态优先。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资源禀赋等差异,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将保护作为

21、发展的基本前提; 底线控制。 坚守自然资源供给上限、 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安全的基本底线, 遵循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的刚性约束, 促进形成安全、 有序、 可持续的空间开发格局; 统筹衔接。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统筹生态保护、农业发展和城镇发展空间格局,注重与吉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区域保护与开发格局的衔接; 清晰界定。三区边界应明确划定,可落实、可管理、可监督。三区应避免相互重叠;除特殊情况下,发生相互嵌套的,应分别计算面积。 7.1.2 三区初划 7.1.2.1 等级划分 功能适宜性等级划分见表 9,等级标准由评价结果确定。 表9 等级划分 功能适宜性 功能适宜程度 生态功

22、能适宜性 农业功能适宜性 城镇功能适宜性 高 高、较高 高 高 中 中、较低 较高、中、较低 较高、中 低 低 低 较低、低 DB22/T 30202019 7 7.1.2.2 类适宜区划定 应结合行政主管部门划定的红线范围及城镇开发边界线划定三区的类适宜区,划分标准如下: 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的区域划入生态空间适宜区(E); 依法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入农业空间适宜区(A); 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的区域划入城镇空间适宜区(U)。 7.1.2.3 类适宜区划定 应根据三类功能适宜性评价高值区划定三区的类适宜区,步骤如下: 7.1.2.1 中未划定区域、生态、农业和城镇功能适宜性评价结果仅有一项为高的

23、区域,划分为对应类型的类适宜区(E、A、U); 生态功能适宜性高且城镇或农业功能适宜性也为高的区域, 宜按照生态保护优先原则, 划定为类生态空间适宜区(E); 城镇功能适宜性高、农业功能适宜性高,且生态功能适宜性为中或低的区域,宜按照粮食安全保障原则,优先划分为类农业适宜区(A); 局部地区宜按照城镇空间集中原则,划为类城镇适宜区(U)。 7.1.2.4 类适宜区划定 根据三类功能适宜性评价中值区和低值区划定三区的类适宜区,步骤如下: 7.1.2.1、7.1.2.2 中未划定区域,生态、农业和城镇功能评价结果仅有一项适宜性为中的区域,划分为对应类型的类适宜区(E、A、U); 功能适宜性评价结果

24、有两项或三项, 适宜性为中的区域应按照贯彻主体功能定位的原则, 划定为与其主体功能定位相一致的空间类型; 功能适宜性评价结果有两项为中, 与其主体功能定位对应的功能类型适宜性为低的区域, 宜按照农业-城镇-生态的优先级次序进行确定、 三种空间类型的空间集中原则或参考三区面积比例等方法进行确定; 三种功能适宜性均为低的区域,宜划定为类生态空间适宜区(E)。 7.1.2.5 e 三区域适宜区初步集成 三区适宜区初步集成方法如下: 全部生态适宜区 EEE为生态空间; 全部农业适宜区 AAA为农业空间; 全部城镇适宜区 UUU为城镇空间。 7.1.3 三区校核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 贯彻主体功能定位、

25、落实红线管控要求以及预留未来发展空间的基本理念进行初划方案校核,调整并修正,确定三区范围。 7.2 三线校核 对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生态保护红线、 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以及城镇开发边界等资料进行校核, 具体步骤如下: 对三线进行空间叠加分析,识别矛盾图斑; 统计三线矛盾图斑类型、面积。 DB22/T 30202019 8 8 制图 8.1 制图要求 8.1.1 确定幅面规格。 8.1.2 确定制图比例。 8.1.3 确定图示符号图示符号见附录 C。 8.1.4 确定命名方法,命名由行政区划名称、专题要素名称、扩展名(.jpg)组成,见示例 4。 示例4:长春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jpg。 8.2

26、专题图制作 8.2.1 要素内容 8.2.1.1 境界 8.2.1.1.1 国界应依据1:100 万中国国界线画法标准样图。 8.2.1.1.2 界桩、界碑不表示。 8.2.1.1.3 国界色带沿界线符号向外侧连续绘制。双线河上的国界色带沿外侧岸线向国外一侧连续绘制。 8.2.1.1.4 省界应依据民政部门勘界成果、管理规定进行绘制。 8.2.1.2 交通、水系 交通、水系要素内容应符合 GB/T 35764-2017。 8.2.1.3 居民地 居民地表示乡镇及乡镇以上的行政驻地及名称。 8.2.2 专题要素内容和表达 8.2.2.1 专题要素内容 要素内容包括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国土空间开

27、发适宜性评价、三区划定三个方面,宜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制作专题图。 8.2.2.2 专题要素表达 颜色符号等见附录 C。 9 成果提交 应提交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系列图、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系列图和三区三线图及数据库。 DB22/T 30202019 9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A.1 评价目的 面向空间规划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本底条件的综合评价, 是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 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合理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形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总图,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合理划定生态、农业、城镇空间,制定空间规划管控

28、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A.2 评价原则 应遵循下列评价原则: 尊重自然规律性。评价应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客观约束,始终坚守自然资源供给上限和生态环境安全的基本底线; 把握评价整体性。评价应系统考虑区域资源环境构成要素,指标体系设计统一完整,综合集成反映要素间相互作用关系,客观全面地评价区域资源环境本底状况; 突出评价针对性。评价应凸显地理区位特征、资源环境禀赋等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地选取评价因子、设置重要参数、确定分级阈值,力求避免评价方法盲目照搬; 注重评价操作性。应与部门已有工作基础充分衔接,确保评价数据可获取、评价方法可操作。评价应采用定量评价与

29、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并合理利用评价技术提供的弹性空间。 A.3 技术流程 遵循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原则,对自然地理条件、土地可利用度、水资源丰度、生态敏感度、环境纳污能力 5 项指标进行单项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综合识别承载力的强弱等级。 A.4 单项评价 A.4.1 土地资源评价 A.4.1.1 评价方法 土地资源评价方法见式 A.1。 ),(321AAAfA . (A.1) 式中: f函数; DB22/T 30202019 10 1A地形坡度,单位为度(); 2A海拔高度,单位为米(m); 3A地表覆盖类型; A土地可利V用度,农业发展、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可利用程

30、度,需具备一定的坡度、高程条件,同时应扣除不可利用的地表覆盖类型,如水域、戈壁、沙漠等。 A.4.1.2 评价步骤 A.4.1.2.1 地形要素空间分析 基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 DEM 数据,计算坡度和海拔,生产地形坡度分级图和海拔高度分级图,地形坡度和海拔高度分级见表 A.1及表 A.2。 表A.1 地形坡度分级表 坡度范围 3 3 8 815 1525 25 地形坡度分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表A.2 海拔高度分级表 高程范围 500 m 500 m1000 m 1000 m2000 m 2000 m3000 m 海拔高度分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A.4.1.2.2 土地可利

31、用度评价与分级 以地形坡度分级结果为基础,结合海拔高度、土地利用现状,将土地可利用度划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低 5 种类型。如海拔高度在 2000 m3000 m 之间的,应将地形坡度分级降 1 级作为土地可利用度等级。 当现状土地地表覆盖类型为水域、戈壁、沙漠的,土地可利用度一般应作为低等级。 A.4.2 水资源丰度评价 A.4.2.1 评价方法 水资源丰度评价方法见式 A.2 及式 A.3。 ),(21BBfB . (A.2) 式中: f函数; B水资源丰度; 1B降水量, 单位为毫米(mm); 2B过境水资源量,单位为立方米(m3)。 )(32BMaxB . (A.3) 式中: DB

32、22/T 30202019 11 2B过境水资源量,单位为立方米(m3); Max最大值; 3B过境河流年径流量,指过境河流的多年平均径流量,评价中选择径流量最大的河流来描述过境水资源丰富程度,对于未流经评价单元,但空间距离较近、具备用水条件的河流,评价中仍可以视为过境河流。 A.4.2.2 评价步骤 A.4.2.2.1 降水量评价 收集整理评价区域内与邻近地区气象站的长期观测资料(一般应大于 30 年),计算各气象站多年平均降水量并进行空间插值,得到年降水量栅格数据。降水量等级划分见表 A.3。 表A.3 降水量等级划分表 单位为毫米 年平均降水量范围 w1600 800w1600 400w

33、800 200w400 W200 降水量等级 很湿 湿润 半湿润 半干旱 半干旱 注:w 年均降水量,单位为毫米(mm)。 A.4.2.2.2 过境水资源量评价 计算三级流域内主要河流径流量的多年平均值,并按径流量划分过境水资源量等级,划分指标见 表A.4,选择过境河流中径流量最大的河流,取其划分等级作为评价单元的分级结果。 表A.4 过境水资源量等级划分表 单位为立方米 径流量范围 V1000 亿 300V1000 亿 100V300 亿 10V100 亿 10 亿 过境水资源量等级 很大 大 较大 一般 较小 注:V 径流量。 A.4.2.2.3 水资源丰度评价与分级 水资源丰度分为丰富、

34、较丰富、一般、较不丰富、不丰富 5 个等级,应根据降水量、过境水资源量的分级结果,确定水资源等级。宜以 2 项指标中较优的分级结果为准,也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A.4.2.2.4 针对特殊地理条件的辅助性评价 对评价单元内地域分异显著,区域利用过境水资源的便利程度存在较大差异的区域,宜选择河流距离、提水高程等要素作为补充性指标,综合评估过境水资源丰富程度与利用条件。 A.4.3 纳污能力评价 A.4.3.1 评价方法 纳污能力评价方法见式 A.4、式 A.5 及式 A.6。 DB22/T 30202019 12 ),(21CCfC . (A.4) 式中: C环境纳污能力; 1C大气环境

35、污染物排放限值,以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颗粒物(PM10、PM2.5)等主要污染物为评价对象; 2C水环境污染物排放限值,以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等主要污染物为评价对象; f函数。 SCCC431. (A.5) 式中: 1C大气环境污染物排放限值,以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颗粒物(PM10、PM2.5)等主要污染物为评价对象; 3C大气环境区域总量控制系数,按照 GB/T 3840-1991 中各地区总量控制系数进行确定; 4C规定年日平均浓度; S大气环境功能区面积。 987652CCCCCC. (A.6) 式中: 2C水环境污染物排放限值

36、,以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等主要污染物为评价对象; 5C水环境功能区目标浓度,可根据水环境功能区类别,按照国家或者地方关于水环境质量标准中所规定的相应目标浓度得到; 6C可利用地表水资源量; 7C污染物综合降解系数; 8C可利用地表水资源量; 9C水环境功能区目标浓度。 A.4.3.2 评价步骤 A.4.3.2.1 污染物排放限值计算 DB22/T 30202019 13 应按照环境功能区划定基础评价单元,确定环境功能区内的污染物目标浓度,计算污染物年允许排放限值。环境功能区以省级区划为基础,可结合地级和县级区划方案进行细分。 A.4.3.2.2 大气环境和水环境评价 应按照

37、排放限值自然分布规律,将各种大气和水污染物排放限值划分为高、中、低 3 个等级,并将等级分布图进行空间叠加,分别确定大气和水环境污染物排放限制高、中、低等级。 A.4.3.2.3 环境纳污能力评价与分级 应将大气和水环境污染物排放限值的高、中、低等级分别赋 5、3、1 分,并将二者平均值作为环境纳污能力得分,根据分值高低划分为能力强、较强、中等、较弱、弱 5 个等级。 A.4.4 自然地理条件评价 A.4.4.1 评价方法 自然地理条件评价方法见式 A.7 及式 A.8。 ),(321DDDfD . (A.7) 式中: D自然地理条件; 1D湿润系数; 2D活动积温,指大于等于 10 的日平均

38、温度的总和,单位为摄氏度()。 3D地貌类型; f函数。 541DDD . (A.8) 式中: 1D湿润系数,年降水量和参考作物蒸散发量的比值,降水量通过气象站观测资料获取,参考作物蒸散发量宜用 Penman-Monteith 公式计算,或用气象站点蒸发量观测值替代; 4D降水量, 单位为毫米(mm); 5D参考作物蒸散发量。 A.4.4.2 评价步骤 A.4.4.2.1 单项要素分级评价 分级参照阈值见表 A.5,原则上按 5 级分级评价,可结合区域具体情况做相应的调整。 DB22/T 30202019 14 表A.5 自然地理条件评价指标分级参照阈值 评价指标 分级阈值 赋值 备注 0.0

39、5 1 0050.20 2 0.200.50 3 0.500.65 4 湿润系数 0.65 5 分值 1 至 5,大致对应的气候类型为极干旱、干早、半干旱、亚湿润干旱和湿润;植被类型为沙漠戈壁、荒漠草原/草原/草甸草原、森林草原/草甸/灌木、森林、雨林。 4500 1 45005300 2 53006400 3 64008000 4 活动积温 10 8000 5 分值 1 至 5 大致对应的气候类型为温带、 北亚热带、 中亚热带、南亚热带、热带;植被类型为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草甸、亚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马尾松、 热带亚热带水果/壳斗科/樟科/橡胶等树种、热带季雨林/雨林。

40、 戈壁沙漠 1 山地 3 丘陵 4 地貌类型 平地 5 戈壁沙漠为地貌分类中划定的相应类型,山地一般相对高差500 m 以上,丘陵一般相对高差 500 m 以下,平地一般相对高差 200 m 以下,包括盆地、谷地、台地。 A.4.4.2.2 单项要素分级图叠加 依据单项要素分级评价数据,进行自然地理条件集成,各评价单元自然地理条件集成方法宜采用式 A.9。 2/ )(ltlwtwD.(A.9) 式中: D自然地理条件; w湿润系数等级赋值; t活动积温等级赋值; l地貌类型等级赋值。 也可采用求平均值的方法,计算结果要便于下一级综合评价分级。 A.4.4.2.3 自然地理条件分级 应根据评价单

41、元自然地理条件,结合评价区域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分级阈值,将自然地理条件划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 5 个等级。 A.4.5 灾害评价 A.4.5.1 评价方法 灾害评价方法见式 A.10。 ),(54321EEEEEMaxE . (A.10) 式中: E灾害危险性; Max最大值; 1E地震灾害危险性; DB22/T 30202019 15 2E地质灾害危险性; 3E干旱灾害危险性; 4E低温冷冻危险性; 5E暴风雪危险性。 A.4.5.2 评价步骤 A.4.5.2.1 自然灾害灾种选择 根据区域自然灾害类型特点,遴选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限制作用的灾种,一般应包括地震、地质、洪水、干旱、

42、低温冷冻、暴风雪等灾种。 A.4.5.2.2 单项灾种危险性评价 收集整理各类自然灾害历史资料,根据灾害发生频率与强度,评价单项灾种危险性。对于有研究或规划成果可供参考的,应在相关成果基础上进行。 A.4.5.2.3 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分级 将单项灾种危险性评价结果,按照表 A.6 对应到灾害综合危险性等级。 表A.6 灾害危险性分级参照阈值 灾害危险性 地震灾害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地质灾害 洪水灾害 热带风暴潮 极大 0.4 较重度 大 0.3 重度 最严重 较大 0.2 中度 严重 高危区 略大 0.10.15 轻度 一般 无 00.05 微度 小/最小 A.5 集成评价 A.5.1 集成评

43、价准则 集成评价应遵循下列准则: 承载能力高值区应具备较好的水土资源基础,即同时要求土地资源、水资源均具有较好的支撑能力; 承载能力高值区应具备较好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即同时要求环境纳污能力较强、自然地理条件较高; 承载能力受生态敏感程度的制约作用,即生态敏感度较高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受到限制。 A.5.2 集成评价方法 DB22/T 30202019 16 集成评价方法见式 A.11。 ),(),(JDCMinBAMinfF . (A.11) 式中: F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A土地可利用度; B水资源丰度; C环境纳污能力; D自然地理条件; J生态敏感度; f函数; Min最小值。 A.

44、5.3 集成评价步骤 A.5.3.1 单项评价结果标准化 将单项评价结果进行分级赋值,1 分为最低等级,5 分为最高等级。其中,土地可利用度、水资源丰度、环境纳污能力、自然地理条件为承载类指标,分值越大,承载能力越强。 生态敏感度为限制类指标,分值越大,承载能力越弱。 A.5.3.2 单项指标叠加分析 根据式 A.11 将各个单项指标的评价结果叠加,生成复合图。 A.5.3.3 集成评价 集成评价应按照表 A.7。 表A.7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等级 Min(土地可利用度,水资源丰度) 集成评价等级 1(差) 2(较差) 3(一般) 4(较好) 5(好) 5(好) 较弱 中等 较强 强 强

45、 4(较好) 较弱 中等 较强 强 强 3(一般) 弱 较弱 中等 较强 较强 2(较差) 弱 弱 较弱 中等 中等 Min(环境纳污能力,自然地理条件) 1(差) 弱 弱 弱 较弱 较弱 A.5.3.4 评价结果修正 A.5.3.4.1 初步集成评价结果为“强”和“较强” ,但生态敏感度评价结果为“高” ,将初步集成评价结果修正为“中等” 。 A.5.3.4.2 初步集成评价结果为“强” ,但生态敏感度评价结果为“较高” ,将初步集成评价结果修正为“较强” ,形成最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等级。 DB22/T 30202019 17 B 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46、B.1 评价原则 应遵循下列评价原则: 尊重自然规律性。评价应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充分考虑资尊重自然和经济规律。评价应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本底与承载潜力,并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确保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统一; 均衡发展和保护关系。评价应坚持发展和保护相协调,将保护作为发展的基本前提,坚守自然资源供给上限、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安全的基本底线,力求塑造安全、有序、可持续的空间格局; 兼顾刚性和弹性约束。评价应遵循部门红线及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中的刚性规定,并合理利用本技术规程中预留的弹性空间,因地制宜地选取评价因子、设置重要参数

47、、确定分级阈值。 B.2 技术流程 遵循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原则,以定量方法为主,定性方法为辅,技术流程见图 B.1。 基础数据库构建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资源环境承载潜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人口集聚水平评价城镇建设评价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评价交通优势度评价人均后备适宜用地潜力评价人均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评价环境胁迫度评价生态敏感度评价灾害风险度评价能源保障度评价生态功能适宜性评价城镇功能适宜性评价农业功能适宜性评价 图B.1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流程 DB22/T 30202019 18 B.3 单项评价 B.3.1 资源环境承载潜力评价 B.3.1.1 人均后备适宜用地潜力评价 B.3.1.1.1

48、 评价方法 人均后备适宜用地潜力评价方法见式 B.1、式 B.2、式 B.3 及式 B.4。 21GGG . (B.1) 式中: G人均后备适宜用地潜力; 1G后备适宜用地潜力; 2G常住人口。 5431-GGGG. (B.2) 式中: 1G后备适宜用地潜力; 3G可利用土地; 4G已有建设用地面积; 5G基本农田面积。 98763)(GGGGG. (B.3) 式中: 3G可利用土地; 6G地形坡度; 7G海拔高度; 8G所含河湖库等水域面积; 9G所含沙漠戈壁面积。 地形坡度海拔高度特定坡度与高程条件下的地域面积; DB22/T 30202019 19 所含河湖库等水域面积、所含沙漠戈壁面积

49、特定坡度与高程条件下地域内的水域面积、沙漠戈壁面积。 1514131211104GGGGGGG. (B.4) 式中: 4G已有建设用地面积; 10G城镇用地面积; 11G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 12G独立工矿用地面积; 13G交通用地面积; 14G特殊用地面积; 15G水利设施用地面积。 B.3.1.1.2 评价步骤 B.3.1.1.2.1 数据预处理。包括DEM进行投影转换、拼接及裁切。 B.3.1.1.2.2 可利用土地评价。基于DEM计算栅格单元坡度,按坡度 3、3 8、815、1525生成地形坡度分级图。按高程500 m、500 m1000 m、1000 m2000 m、2000 m30

50、00 m生成海拔高度分级图。 海拔高度在 2000 m 以下且坡度小于15 或海拔高度在 2000 m3000 m之间且坡度小于8的区域为可利用土地,也可根据研究区实际情况确定阈值。 B.3.1.1.2.3 人均后备适宜用地潜力计算与分级。基于可利用土地评价、土地利用现状,计算后备适宜用地潜力及其人均值,分级标准见表 B.1。 表B.1 后备适宜用地潜力分级的参考阈值 等级 人均后备适宜用地潜力 km/人 后备适宜用地潜力 km/人 丰富 0.00133 320 较丰富 0.001330.00053 320150 中等 00.000530.0002 150100 较缺乏 0.00021/150


注意事项

本文(DB22∕T 3020-2019 “多规合一”空间地理信息底图编制规程(吉林省).pdf)为本站会员(秋儿)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文库网用户QQ群:731843829  微博官方号:文库网官方   知乎号:文库网

Copyright© 2025 文库网 wenkunet.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