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电子版.doc

  • 资源ID:7034081       资源大小:322KB        全文页数:6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9.99文币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9.99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电子版.doc

1、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基本信息】作者:中央党史研究室著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6月出版【图书介绍】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发行。2010年7月,XXX同志提出编写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的任务,并在编写工作启动后亲自审定编写工作方案,作出长篇重要批示,给予重要指导。本书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室务委员会具体领导下,历时六年编写完成。在编撰过程中,注意吸收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二卷和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的精华,并积极吸收党史研究最新成果。在本书编撰过程中,恰逢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为了记述内

2、容的完整性,将时间下限向后顺延,反映了19212012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全书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三册,共60余万字。本书随文插图400余幅,图文并茂、准确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90余年的奋斗历程、光辉业绩和取得的伟大成就。这部权威通史类党史基本著作的出版,是党史学界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也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习党史提供了一部重要的教科书。【延伸阅读】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党史研究室、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认真组织学习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的通知启示当下 烛照未来中央党史研究室负责人就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出版答记者问历史就

3、是我们的一切写在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出版之际一份献给党的生日的最好礼物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出版座谈会综述一部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线的党史基本著作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目录1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一、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任务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二、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北洋军阀的统治和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及其活动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四、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开展工农运动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工人运动的高潮和农民

4、运动的初步开展第二章 在大革命的洪流中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国共合作的建立革命新局面的形成和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二、五卅运动和大革命高潮的到来五卅运动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国民党新老右派的限共、反共活动和共产党的退让三、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湘鄂赣工农群众运动的高涨党的建设的推进和组织的发展四、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大革命失败国内外反动势力以蒋介石为中心的集合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及其后的形势危急形势下召开的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大革命的失败及其教训第三章 掀起土地革命的风暴一、以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和革命

5、的低潮八七会议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二、毛泽东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向赣南闽西进军古田会议与党和红军建设纲领的制定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三、革命走向复兴时的“左”倾错误的纠正和红军反“围剿”斗争的胜利革命的复兴和“左”倾冒险错误的出现及纠正红军的反“围剿”斗争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和各方面建设四、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左”倾错误的严重危害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和左翼文化运动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五、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遵义会议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红军北上

6、,一、二、四方面军会师南方红军游击战争和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六、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制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总结历史经验,迎接抗日高潮的到来第四章 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和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二、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敌后战场的开辟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三、克服右倾错误,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四、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战略相持阶段到来后的局势和党的方针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和百团大战沦陷区人民的抗日斗争打退和制止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高潮五、克服严重困难,

7、巩固抗日民主根据地敌后军民艰苦的反“扫荡”、反“清乡”斗争克服经济困难,开展大生产运动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六、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民主运动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爱国民主运动的高涨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七、加强党的建设,开展整风运动提出加强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统阐明新民主主义理论整风运动和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八、党的七大和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第五章 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战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和党的方针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二、以积极防御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全面内战爆发打败

8、蒋介石进攻的政治方针和军事原则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三、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危机学生运动的高涨人民运动的广泛发展四、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挺进中原和战略进攻的全面展开土地制度改革运动的发展和整党运动五、夺取全国胜利纲领的制定和实施阐明夺取全国胜利的政治、经济纲领和军事原则增强全党的政策和策略观念六、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爱国民主运动的新发展民主党派的历史性抉择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局面的形成七、伟大的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战役抓住战略决战的有利时机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八、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将革命进行到底为新中国绘制蓝图中国人民

9、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共同纲领的制定小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基本经验和伟大意义目录2第六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形势和党的任务执政之初面临的考验地方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新中国外交方针的制定和实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稳定物价和统一全国财经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二、抗美援朝战争、土地制度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废除封建土地制度镇压反革命运动社会各方面的民主改革三、恢复国民经济和各项建设的展开调整工商业和扩大城乡交流民主建政和统一战线工作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除旧布新“三反”“五反”运动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四、为实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而奋斗党

10、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引导个体农业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五、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各项工作的推进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宣传思想工作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军队和国防的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于建设的国际和平环境加强执政党建设和为增强党的团结而斗争六、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确立的意义第七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的良好开端和曲折发展一、党的八大和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十大关系”和一系列新方针的提出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八大后的进一步探

11、索和“一五”计划的完成二、全党整风和反右派斗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提出全党整风反右派斗争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纠“左”过程中的曲折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九个月的初步纠“左”“反右倾”斗争和继续“大跃进”的严重后果四、对国民经济和社会政治关系的调整八字方针的提出和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调整方针的初步贯彻七千人大会及其后的进一步调整五、经济上调整任务的完成和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发展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错误批判三年继续调整的决策和三线建设布局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和“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宣布六、坚持独立自主,

12、反对霸权主义中国和亚非拉国家关系的发展中美对抗和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苏论战和反对大国沙文主义七、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总结十年建设成就和探索中积累的主要经验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创业精神探索中的挫折及其原因第八章 “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和对内乱的抵制与抗争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全面内乱“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两次中央会议对“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全面夺权”导致全面内乱和对内乱的抵制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二、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和纠正极左思潮的努力“斗、批、改”运动九一三事件和纠正极左思潮的努力党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三、经济建设和科技等方面工作的艰难进展70年代

13、初的国民经济及三线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国防和科技战线取得的新成就四、打开对外工作新局面中美关系的突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对外关系的新发展五、1975年的全面整顿及其中断“批林批孔”运动和围绕筹备四届全国人大的斗争全面整顿的展开和“四五”计划的基本完成六、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以天安门事件为中心的全国抗议运动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小结党在1949年至1976年的历史性巨大成就目录3第九章 伟大历史转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在徘徊中前进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拨乱反正任务的基本完成指导思想的

14、拨乱反正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和调整社会关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拨乱反正中各项事业的发展三、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改革开放的起步调整国民经济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展开对外开放和创办经济特区政治体制改革的启动四、党的十二大和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以城市为重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六五”计划的完成与“七五”计划的制定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五、党的十三大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确立党的十三大“三步走”发展战略继

15、续推进改革开放治理整顿的开始六、外交、国防战略的调整和“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外交政策的调整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构想与初步实践七、经受政治风波的考验和治理整顿的完成1989年政治风波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和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应对国际风云变幻治理整顿的成效和“七五”计划的完成八、邓小平南方谈话第十章改革开放新阶段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一、党的十四大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党的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纲领的制定与实施经济发展实现“软着陆”和“八五”计划的完成二、党的十五大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

16、党的指导思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三、跨世纪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外开放“走出去”战略四、政治文明、先进文化建设和人民生活实现总体小康依法治国和政治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建设稳步发展“九五”计划完成和人民生活实现总体小康五、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和两岸交流的扩大推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关系新格局六、扎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明确党的建设总目标和两大历史性课题扎实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和开展“三讲”教育活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

17、第十一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一、党的十六大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纲领的制定党的十六大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二、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十五”计划的完成和“十一五”规划的制定三、党的十七大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部署党的十七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概括和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四、深化改革开放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应对各种挑战和“十一五”规划的完成积极稳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大

18、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二五”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五、新世纪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外交工作与祖国统一大业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一国两制”实践,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六、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推进党的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七、党的十八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确定结束语 坚定不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后记外交、国防战略调整和“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1979年1月28日,邓小平赴美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新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美。在

19、八天的访问中,邓小平向美国社会各界介绍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治经济政策,双方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取得共识,还签署了一系列协定。这一重要外交活动表明,中国的外交政策正在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外交政策的调整党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后,中国外交工作的指导方针作了重大调整。这就是明确外交工作的主要任务,除一如既往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反对霸权主义之外,还要配合国家经济建设,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为此,党和政府逐步对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在外交上作出两个重大决策:一是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二是实现中美建交。这为随后的改革开放提供了一个更稳定、更有利的国

20、际环境,是外交政策调整的重要开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对国际形势判断的变化,开始对外交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这一时期,中央对战争与和平问题有了不同看法,改变了战争不可避免并迫在眉睫的观点。1980年初,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对外政策,就本国来说,是要寻求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实现四个现代化。”他还明确提出“争取二十年的和平环境是可能的”。中美建交后,两国关系发展并不顺利,其中最主要的障碍是台湾问题。1979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与台湾关系法”,给中美关系造成损害。1982年8月17日,中美两国政府虽就分步骤直到最后彻底解决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发表联合公报,但后来美国政府并

21、未完全兑现自己的承诺。在美苏争霸的战略格局中,苏联日渐处于衰势,多次提出希望同中国改善关系。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开始改变联美抗苏的“一条线”战略。1982年,为争取和平、寻求建立更均衡的对外关系,中国政府开始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合作,作为新时期基本的外交政策。邓小平强调,我们提出维护世界和平不是在讲空话,是基于我们自己的需要,当然也符合世界人民的需要,特别是第三世界人民的需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们真实的政策,是我们对外政策的纲领。同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郑重申明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发展同各国的关系。报告还着重说明中国共产党

22、愿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发展同各国共产党和其他工人阶级政党的关系”。后来,这四项原则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成为中国共产党同世界各国政党建立和发展党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到80年代中期,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判断。他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1985年6月4日,邓小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更加清楚地阐述了中国外交方针的两大战略转变。他说,第一个转变,是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认

23、识。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认为世界战争的危险还是存在的,但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第二个转变,是我们的对外政策。过去一段时间,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我们搞了“一条线”战略,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这两个重大转变,对于中国的内政、外交都具有重大意义。第一个转变,有利于使中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指出:“没有这个判断,一天诚惶诚恐的,怎么能够安心地搞建设?更不可能搞全面改革,也不能确定我们建军的正确原则和方向。”第二个转变,则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特点更加鲜明。“

24、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我们奉行独立自主的正确的外交路线和对外政策,高举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帜,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谁搞霸权就反对谁,谁搞战争就反对谁。”1986年4月,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从十个方面全面阐述了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作了归纳和总结。这表明,中国基本完成了外交方针的调整。外交方针的重大调整,使中国在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到1989年,中国的建交国总数达到137个。在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方面,中国在发展同朝鲜、巴基斯坦等国传统

25、友好关系的同时,重视妥善处理与一些邻国的历史遗留问题,注意严格区分党际关系和国家关系,与相关国家的关系有了明显改善和发展。在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方面,中国提出“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经济合作四项原则,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经济合作,使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有了更深厚的经济基础。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中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广泛参加各种国际多边条约和国际公约,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中国强调自己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努力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致力于推动南北对话、南南合作。处理中美、中苏关系,是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的主要方面之一。尽

26、管因售台武器等问题中美关系曾受到严峻考验,但总的来说,20世纪80年代两国双边关系保持稳定发展,两国间的各层级交往有所加强,经贸、科技、文教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扩大,文化交流逐年增加。中苏两国从1982年开始就关系正常化问题进行磋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苏关系的几个障碍基本解决,两国关系逐步好转。1989年5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共中央XXX戈尔巴乔夫访华,破裂20多年的两党两国关系终于实现正常化,为建立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新型大国关系,提供了良好基础。经过对外交方针政策的调整,中国外交得到全方位发展,一个有利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外部环境初步形成。军队建设指导思想

27、的战略性转变国际国内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的变化,要求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随之发生转变。1985年五六月间召开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作出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重大决策,即从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准备状态转到和平时期建设轨道上来,要求充分利用大仗打不起来的这段和平时期,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走精兵之路,抓紧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以现代化为中心的根本建设,减少数量,提高质量,增强军队在现代条件下的作战能力。人民解放军以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成功开创了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为了适应上述战略性转变,1985年6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作出减少军队员额100万的决

28、策,通过了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改革体制、精简整编的根本目的,是要逐步把人民解放军建设成为一支机构精干、指挥灵便、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反应快速、效率很高、战斗力强的精兵。1985年开始的百万大裁军,将大军区数量由原来的11个调整为7个。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和各大军区机关都在原定额基础上精简近一半。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合并为国防大学,撤并部分其他院校。保留陆军的军统一整编为集团军,将装甲兵部队全部,炮兵、高炮部队大部及部分野战工兵部队编入陆军集团军序列,有的增编了电子对抗分队,有的还组建了陆航团。陆军集团军的组建,是人民解放军建设现代化合成军队的重要一步。以军队建设指导思想

29、战略性转变为机遇,军队的全面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思想政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1987年1月,中央军委作出关于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的地位和指导思想,提出加强以思想、纪律为重点的思想教育等8个方面的内容。1990年1月,中央军委颁布军队基层建设纲要。各地各部队广泛开展了创建“双拥”模范城(县)活动,拥政爱民、拥军优属发展为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1988年7月,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这一条例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官服役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干部暂行条例构成新时期人民解放军干部制度的基本框架,是人

30、民解放军向正规化建设迈出新步伐的重要标志。1988年9月14日,中央军委授予17名军官上将军衔。10月1日,人民解放军正式实施新的军衔制度。全军更换新的制式服装。人民解放军在保卫国家领土主权斗争中作出新贡献。在中越边境,继1984年收复老山后,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老山坚守防御作战。1988年3月14日,我海军舰船对窜到我赤瓜礁海区进行挑衅的越南海军舰船进行还击。这些自卫还击作战,保卫了我国领土主权完整,维护了国家尊严,展现了人民解放军威武之师的形象。按照党中央、中央军委的要求,人民解放军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坚持过紧日子,克服诸多困难,国防和军队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与此同时,为适应改革开

31、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人民解放军主动为国家排忧解难,积极参加国家和地方的重点工程建设;腾出部分机场、港口、设备和空闲的营房、仓库、场地等为地方建设服务;全军医院和大部分服务设施向地方开放;军工企业走军民结合的道路,积极发展民用产品生产,1980年至1992年民用产品的产值年均以20%的幅度增长。这些举措和行动,都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人民解放军还积极担负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等任务。1987年五六月间,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和空军部队为扑灭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北部地区特大森林火灾作出了重大贡献。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构想与初步实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关于争取和平解放

32、台湾思想的基础上,正视历史和现实,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开辟了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的新途径。“一国两制”构想最早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中美建交和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解决台湾问题被提上党和国家重要议事日程。1977年8月24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国务卿万斯时指出,中国“力求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会考虑台湾的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政策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的统一”。1979年1月1日,在中美两国正式建交的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同日,中国政府以国防部长徐向前的名义发表声明,宣布从即日起停止对大

33、、小金门等岛屿的炮击。1981年8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台湾、香港知名人士时,进一步阐明了中央对台湾的政策,他指出,台湾不搞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不变,台湾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外国资本不动,甚至可以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即使使用武力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台湾的现状也可以不变。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进一步阐述了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明确指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和外国

34、投资不受侵犯。”这九条方针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对台政策,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基本构想。1982年1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滋时指出,九条方针“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两种制度是可以允许的”。这是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宪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体现了“一国两制”构想,为国家在香港、澳门设立特别行政区提供了直接的宪法依据。根据“一国两制”构想,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

35、六条方针。主要内容是:“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司法独立,终审权不须到北京。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都由台湾自己来管。中央政府还要给台湾留出名额。”这六条方针,进一步充实了“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使其更加具体化、系统化。“一国两制”构想虽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但在实践中首先被运用到解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问题上,并取得成功。香港问题是英国殖民主义者侵略中国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1840年鸦片战争后,英国政府强迫清政府相继签订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

36、条等不平等条约,强占中国的香港岛、九龙并强租新界地区。按照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的规定,新界租期为99年,至1997年6月30日期满。新界占整个香港地区面积的92%,香港的能源和主要工业都在这里,离开新界,香港岛和九龙无法单独生存。1979年,新界租期还有18年即将期满。由于面临新界土地契约能否跨越“九七”,投资者开始裹足不前。英国政府此时提出了香港未来地位问题,试图借中国百废待兴之机向中国施加压力,取得管治香港的长期权力。1979年3月29日,邓小平会见香港总督麦理浩时说,我们历来认为,香港主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问题本身不能讨论。但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们也会尊重香港的特殊地位。邓小平表示不

37、能同意麦理浩提出的在1997年6月以后新界仍由英国管理的建议。1981年12月,中共中央作出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的决定。中国政府对处理香港问题确定了两条原则:一是一定要在1997年收回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不能再晚;二是在恢复行使主权的前提下,保持香港的稳定和繁荣。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正式拉开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的序幕。会谈中,撒切尔夫人强调香港的繁荣有赖于英国的统治,并说如果现在对英国的管理实行或宣布重大改变,将对香港产生灾难性影响,强烈表示不能单方面废除有关香港的三个条约。对此,邓小平明确指出,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和英

38、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如果中国在1997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8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邓小平还强调,如果在15年的过渡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如果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做出决策。”邓小平同撒切尔夫人的谈话,鲜明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原则立场和按时收回

39、香港的坚定决心。通过这次会谈,中方掌握了收回香港的主动权,解决香港问题的基调就这样按照中国人民的意志定了下来。1982年10月,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正式开始。1984年9月,中英双方在中方政策基础上达成协议。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从此,香港进入回归祖国的过渡期。香港回归进入过渡期后,中国政府开始制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0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把中央政府对香港的各项方针政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当香港回归进程启动之后,澳门回归问题也随之提上日

40、程。澳门,包括澳门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6世纪以后被葡萄牙逐步占领,成为我国和平统一过程中面临的另一个历史问题。1986年6月,中国和葡萄牙两国政府开始就澳门问题举行谈判。谈判比较顺利,1987年4月13日,中葡两国政府正式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进入回归祖国的过渡期。1993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为“一国两制”构想在澳门的实践提供了法律保障。香港、澳门回归进程的启动,证明“一国两制”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充分考虑到香港、澳门

41、等地的历史和现实,是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创造性方针,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国家间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范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历史转折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粉碎“四人帮”后,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面,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重新奋起。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内外发展大势都要求中国共产党尽快就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政方针作出政治决断和战略抉择。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徘徊中前进和真

42、理标准问题讨论“四人帮”虽然被粉碎了,但他们的帮派势力仍遍布全国许多部门和地区,有些还掌握着相当的权力,一部分地区的动乱尚未停止。稳定局势成为当时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党中央首先着手清查“四人帮”帮派体系,部署开展揭发批判“四人帮”的运动。经过艰苦努力,到1977年上半年,派性造成的武斗和动乱基本被制止。到1978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和单位的清查工作取得显著成果,人民群众期盼已久的安定政治局面开始形成。然而,十年内乱留下的后果十分严重,要在短期内消除它在政治上思想上造成的混乱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这种混乱的形成,固然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兴风作浪有直接关系,但也与在错误方针指导下作出的一些

43、决定和采取的一些措施有关,与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有关。而这种情况在粉碎“四人帮”后不仅没有得到纠正,相反却得到延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提出和贯彻“两个凡是”错误方针。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种拒绝对事物作任何分析的方针,在理论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践上为新形势下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设置了障碍。“两个凡是”提出不久,1977年4月,尚未恢复领导职务的邓小平在给党中央的信中提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

44、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此后,他在不同场合多次批评“两个凡是”。陈云、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也反复强调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抵制“两个凡是”的推行。在全国局势逐步稳定的基础上,1977年7月召开的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在1976年被撤销的全部职务。邓小平复出后,主动要求分管教育科学工作。1977年8月,他在中央召开的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17年,教育战线、科研战线的主导方面是红线,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他推翻了林彪、江青等人鼓吹的“文艺黑线专政论”“教育黑线专政论”,号召尊重脑力劳动,尊重人才。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在会上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并且指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中的一部分。由此,党扭转了多年来对知识分子的“左”的政策,知识和知识分子重新受到重视。这使科学、教育、文艺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分子受到极大鼓舞。一大批被长期禁锢的电影、戏剧及其他中外优秀文艺作品得到解放,文联、作协等群众团体重新恢复工作,各种文艺创作逐步活跃起来。19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电子版.doc)为本站会员(zhengtu342)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文库网用户QQ群:731843829  微博官方号:文库网官方   知乎号:文库网

Copyright© 2025 文库网 wenkunet.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