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江西省十四五国土空间 生态修复规划.doc

  • 资源ID:9056294       资源大小:694.50KB        全文页数:7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0文币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0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江西省十四五国土空间 生态修复规划.doc

1、江西省十四五国土空间 生态修复规划目录前言一、规划基础和面临形势(一) 自然地理格局与生态状况(二) 生态修复工作成效(三) 面临的主要问题(四) 机遇与挑战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规划目标三、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布局(一)总体布局(二)生态修复分区四、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一)重点任务(二)重大工程五、规划实施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二)创新政策机制(三)加强科技支撑(四)强化资金保障(五)鼓励公众参与六、附图附图1 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图附图2 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工程分布图前言生态修复工作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生态修复规划是实

2、施生态修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依法履行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筹和科学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维护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遵循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设定目标,按照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通知(自然资办发202045号)、江西省发展改革委

3、关于“十四五”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编制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赣发改规划2020347)等文件精神要求,结合全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现状和形势,编制了江西省“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主要确定“十四五”时期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明确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布局、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是指导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规范有序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特别是国土空间“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基本依据。规划以2020年为规划基期年,2025年为规划目标年,展望至2035年。规划范围为江西省行政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土地,土

4、地总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一、规划基础和面临形势(一)自然地理格局与生态状况江西省地处中亚热带暖湿季风区、长江中下游南岸,区内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丰沛,省域范围与鄱阳湖流域基本重合,形成了独特而完整的山、江、湖大流域生态系统。江西省地势整体表现为三面环山、南高北低。境内东南西三面群山环绕,内侧丘陵广亘,中北部平原坦荡,北部盆地河流湖泊密布,地表径流呈向心状,沿北汇聚注入鄱阳湖,再经湖口注入长江。山水相济、水陆相连的自然地理格局孕育了丰富的地形地貌,为江西省良好的生态环境创造了基本条件,境内山川秀美、丘陵岗地遍布、河谷平原富饶、湖泊湿地众多,山、水、林、田、湖、草共同构成了全省生态系统的

5、核心要素。森林覆盖率高。全省森林面积1021.0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3.1%,位居全国第二。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生态功能较好的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面积比例达到40%以上。水资源丰沛。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1640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564.9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1545.4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379.97亿立方米,可用水资源丰富。河川多年平均径流总量1385亿立方米,折合平均径流深828毫米,径流总量居全国第七位,人均居全国第五位。空气质量优良。全省气候宜人,2020年全省PM2.5年累计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名列中部省份第一。PM10年累计浓度为42微克/立方米,全年

6、空气优良天数达94.7%。生物多样性丰富。全省记录有野生脊椎动物、高等植物6112种,生物资源种类位于全国前列,列入国家重点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的植物有55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野生动物有211种。境内鄱阳湖是长江流域最大的通江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是国内外著名的“候鸟王国”和“淡水鱼库”。(二)生态修复工作成效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根据江西省独特的山、江、湖流域生态系统的特点,采取立足生态、着眼经济、系统开发、综合治理的原则,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大力推进国土绿化、水土保持、河湖与湿地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综合整

7、治、矿山修复等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自然生态系统状况总体稳定向好,生态功能不断增强,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1.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稳步提升通过实施重点防护林建设、退化林修复(低产低效林改造)、森林抚育、公益林和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全省森林资源呈现面积、覆盖率、活立木蓄积稳步增长,单位面积蓄积量逐步提高,林分结构不断优化的良好态势。全省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32.7%跃升到2020年的63.1%,并连续多年排名全国第二,2020年全省活立木蓄积量、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相比2009年分别增加4

8、5%、46%,天然林保护面积稳定在6600万亩,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达11%,全省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得到稳步提升,生态优势进一步夯实。2.水土流失防治持续推进通过持续开展国土绿化,在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等一系列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支持下,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大幅下降,侵蚀强度显著降低,水土流失面积由2000年的3.35万平方公里降至2020年的2.36万平方公里,下降29.55%;强烈以上侵蚀面积由2000年的1.08万平方公里降至2020年的0.09万平方公里,下降91.67%,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3.河湖与湿地保护修复进

9、展明显通过建立健全河长制、湖长制和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持续推进河道综合整治、流域生态补偿与保护、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等河湖保护修复工程,全省河湖水质与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湿地面积持续扩大。截至2020年底,全省主要河流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92.6%;湿地保有量稳定在91.01万公顷,省级以上重要湿地46处,湿地保护小区656处,湿地保护率达到61.99%,比2016年提高26%,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成效明显。4.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加强通过不断推进全省自然保护地网格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实施“重点防护林工程”“湿地恢复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

10、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一系列生态工程,全省生物多样性生境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物多样性保护状况总体呈现趋稳向好态势。截至2020年,全省自然保护地达547处,其中各级自然保护区191处(国家级16处),湿地公园109处(国家级40处)、地质公园15处(国家级5处),世界遗产5处,自然保护地数量居全国前列,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率达95%,被誉为“白鹤世界、珍禽王国”的鄱阳湖湿地候鸟保护工作得到国际广泛认同。5.国土综合整治加快实施通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等一系列国土整治工作,在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农村

11、土地整治示范建设工程、原中央苏区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等一系列工程支持下,全省粮食安全基础更加扎实,节约集约用地水平进一步提高、国土空间布局得到有效优化。截至2020年,全省修复完成废弃矿山3222座,修复治理土地面积14.02万亩,新增高标准农田1179万亩(2017-2020年),国土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废弃矿山治理“寻乌模式”、绿色发展“靖安模式”、城市双修“景德镇模式”、萍乡海绵城市建设等已成为全国典型。6.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试点成效显著通过深入开展赣州国家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使得赣州革命老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提升,

12、生态服务功能显著增强。截至2020年底,试点完成废弃矿山治理面积34.1平方公里,崩岗治理4675处,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060平方公里,退化林修复(低产低效林改造)347.9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2.5万亩,试点区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三)面临的主要问题1.自然生态系统质量亟需提高,自然保护地体系有待优化全省生态状况总体良好,但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不高,特别是面积占比最大的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不高。截至2020年底,全省退化林(低产低效林)面积超过3000万亩,亩均蓄积量(5.26立方米)不及全国平均水平(6.41立方米)。此外,全省森林结构不够合理,针叶林占比过大(48.9

13、0%),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的比例仅为20.40%,赣南、赣中等丘陵盆地湿地松、马尾松等树种分布面积较广。红壤本身的理化性质加上林分结构不合理,导致赣南、赣中、赣东北红壤丘陵区土壤酸化退化的趋势有增未减,过度的农业和工矿开发导致水土流失现象时有发生。总体来看,全省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力较强,但仍需加大保育保护力度。城乡、交通、农业、水利开发建设对河湖湿地自然生态系统空间的侵占使得赣、抚、信、饶、修等主要干流天然湿地面积萎缩、功能退化。鄱阳湖等大型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直接与城乡空间接壤,周边农田、湿地等缓冲带建设滞后,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湖区采砂、围湖养殖、围堰造田等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对湿地生

14、态影响显著,湿地生境遭受破坏,河湖生态质量下降。总体来看,全省河流湖泊天然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力中等,需加大保护力度,同时辅与人工恢复措施。此外,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尚未形成,自然保护区之间缺乏统一完善的网络化保护体系,保护区呈离散化、孤岛化分布,空间连通性差,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较低。2.农业生态系统有所退化,农田与农村生态建设有待加强全省农业生态系统有所退化,农田生物多样性下降,耕地景观破碎度仍较高。山地丘陵区地形陡峭、地表破碎,坡耕地坡降大,平原区农村居民点建设无序,均造成耕地景观破碎化。此外,果业开发、围湖造田、围垦养殖等开发方式挤占林地、湖滨岸线,侵占了部分生态空间,尤其在“五

15、河”流域上游山区和鄱阳湖滨湖区,生态空间胁迫问题较为突出,而有色金属矿山周边耕地土壤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农药化肥过量施用、利用率低。截至2020年底,全省农药、化肥利用率仅为45.1%、42.1%,加上长期单一的稻田耕作制度,全省农田生物多样性下降,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净化能力减弱,抗灾能力不足。总体来看,全省农田生态系统恢复力中等,亟需加强保护力度,加强人工恢复措施。此外,农村居民点点多面广,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仍不够完善,人居环境整治压力较大。2020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73.8%,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仅为20%。同时,农村居民点布局散乱、风格杂乱,整体景观不协调,农村自

16、然风貌亟需加强保护。3.城镇生态质量存在短板,蓝绿空间结构有待优化调整全省各城镇内部蓝绿灰(水体、绿地和不透水地表)空间结构不合理,不透水地表比例较高,尤其是南昌市、九江市和抚州市等城市不透水地表比例较高,城市热岛效应问题较为突出。全省城镇绿地总量不足,城市规划中对大型结构性绿色空间预留不足,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区的园林绿地欠缺,分布不够均衡,规划设计不够科学。各城市老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九江市、赣州市和新余市绿地比例较低。城市内部绿网连通性较差,绿道网络未成体系。各主要城市内部蓝网连通性相对较好,但“一江两岸”的城市建设格局,导致河流自然湿地萎缩和过度硬化,部分水体水

17、质较差。城市管网规划设计缺乏合理性,加之城市内部蓄水滞洪的湿地和湖泊不足,城市雨水蓄滞能力逐年减弱,老城区极易发生内涝。其中,南昌市、景德镇市、九江市、上饶市内涝风险较大。此外,城市开发活动挤占生态空间,各主要城市周边缺乏生态缓冲区和屏障带。全省城镇内部生态系统恢复力较弱,亟需加强人工干预措施。4.矿山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绿色矿山建设任务艰巨全省矿山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矿山开采占用、破坏植被和土地,导致生态环境退化,废渣废水不达标排放造成水土污染,地下采矿造成采空塌陷及地裂缝,矿山抽排地下水造成水均衡破坏及岩溶塌陷,废渣不合理堆放及露天开采造成的崩滑流等生态环境问题时有发生。截至2020年

18、底,全省废弃矿山数量仍有1840座,面积达6000公顷,其中废弃矿山数量较多的区域为上饶市、赣州市、宜春市和吉安市等,数量分别达341座、338座、317座和210座。全省已治理恢复废弃矿山面积仅占总面积的60.76%,废弃矿山治理修复任务繁重。此外,全省在产矿山点多面大,但截至2020年底,绿色矿山已建成数量仅为199座,绿色矿山建设任务仍任重道远。5.生态保护修复统筹不足,治理体系有待健全对山水林田湖草作为生命共同体的内在机理和规律认识仍然不够,与落实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理念和要求仍有差距。在管理过程中,权责对等的管理体制和协调联动机制尚未建立,纵向贯通、横向融合的一体化治理结构

19、和治理体系尚未形成,统筹生态保护修复面临较大压力和阻力。护山、治水、养田各自为战的单要素治理模式忽视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部分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治理措施相对单一,某些项目存在拼盘、拼凑问题,忽视了水资源、土壤、光热、原生物种等自然禀赋以及区域自然环境之间的差异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提升成效不明显。旧问题尚未彻底解决却又产生了新问题,部分地区甚至出现生态系统再退化问题。某些项目存在生态治理工程超前、系统研究示范滞后、缺乏科学途径与技术支撑等问题,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材料和装备亟待创新。6.“两山转换”机制存在短板,生态补偿机制有待完善“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双向转换通道存在短

20、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缺乏有效途径,社会资本进入意愿不强,生态保护修复市场化投入机制、激励社会资本投入生态保护修复的有效政策和措施仍然较少。修复工程建设仍主要以政府投入为主,投资渠道较为单一,资金投入整体不足。生态补偿机制不够完善,缺乏纵向与横向、补偿与赔偿、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四)机遇与挑战经过近40多年来坚持不懈的生态保护和治理,全省生态状况大为好转,但在长期以来人类活动及自然变化影响加剧情况下,各类生态空间受胁迫压力加大,带来了众多的环境、社会及经济问题。新时代,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被赋予了全新的职责和更重要的使命,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1.面临机遇(1)生态文明

21、思想下的政策红利不断涌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方兴未艾,国家陆续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63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689号)、全国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2016-2030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等一系列有关生态修复保护政策文件和重大规划。关于加强生态环保资金管理推动建立项目储备制度的通知(财资环2020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自然资源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

22、2019号)、自然资源部关于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自然资规20196号)等一系列有关生态修复资金利好政策也不断推出,这些政策红利有力地支持了我省生态修复保护工作,为“十四五”期间生态修复工作指明了方向。(2)高质量发展中生态保护动力不断加强“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发展的殷切希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是我省“十四五”时期和2035远景目标的中心指导思想。国家批复江西省建设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推进全省国土空间保护带来重大利好,“一圈、两轴、多群”的全省国土空间网络化开发格局,

23、对生态资源保护与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宏观战略和我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江西篇章战略目标对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动力不断加强。(3)美好生活的生态产品需求不断提升全省人民对实现美好生活的生态产品需求不断提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绿色发展,提升国土空间品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实现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为此,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构建具有江西特色的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在加强保护前提下促进生态优势向新兴发展动力价值转化,依托生态修复治理推动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模式转型发展,构建高效、集约与可持续利用的国土空间资源利用方式,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

24、式,具有深厚的民意基础和广阔的现实需求。2.重大挑战(1)生态保护压力依然较大江西省位于南方红壤丘陵脆弱区,土壤酸化退化严重,森林质量普遍不高,在生态修复治理方面历史欠账多,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且面临“旧账”未还、又欠“新账”的问题,生态保护修复任务十分艰巨,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一些地方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还存在差距,个别地方还有“重经济发展、轻生态保护”的现象,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挤占和破坏生态空间,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全球气候变暖对我省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深远,台风频次和强度增加致使全省降雨时空分布更趋不均衡,副热带高压北移、极端寒潮导致的

25、旱涝急转和冰冻灾害天气,对生态环境构成新的威胁,提升全省生态系统质量尤其是森林和河湖生态系统质量、水环境质量的需求迫在眉睫。(2)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保护利用的矛盾依然存在我省虽然是资源大省,矿产资源、农业资源、水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但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加大。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十四五”期末全省“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国第一方阵”,而随着全省都市圈(城镇群)不断培育壮大,以及中心城市集聚和城市规模扩张,在保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保护的压力不容小觑。此外,资源约束趋紧和无序开

26、采、粗放式开发共存,矿山污染、工业污染、养殖污染和生活污染等环境治理问题,仍将是今后一段时期我省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主要内容。高龄化、三胎政策导致的人口总量不断递增,资源环境承载力面临进一步的考验,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保护利用的矛盾依然存在。(3)协调统一的生态修复体制机制尚未建立省域国土空间是一个有机的生命共同体,涉及森林、河流、农田、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等多个生态要素和矿山、农村、城镇、城市等多个区域。生态治理迫切需要协调统一的体制机制,才能在修复过程中抓住全省主要生态问题和明确主攻方向,集中力量办大事。总结过去一段时间以来我省在生态修复治理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各自为战、多头管理的现象大幅减少

27、,但是在生态修复规划、项目设计、工程实施和验收过程中,甚至在审计、督察、问责方面,依然存在体制机制难以协调统一的障碍。确立系统规划、综合治理、协调推进的系统治理理念,构建相应的一体化管理体制机制框架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面临的重大挑战。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遵循绿色发展理念,突出系统治理、精准治理,以保持鄱阳湖“一湖清水”,构建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重要屏障,促进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实现“一湖清水、万山翠绿”美好愿景为目标,统筹山水

28、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科学布局和组织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着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切实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全面扩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推进形成生态保护和修复新格局,最终为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二)基本原则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保护优先,遵循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倡导自然恢复理念,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避免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过多干预,实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坚持以水破题,系

29、统治理。按照江西省典型的“山、江、湖”大流域生态系统特点,围绕保持鄱阳湖“一湖清水”的要求,遵循“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的治理思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综合修复治理,以全省主要干流赣、抚、信、饶、修等五大水系为修复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合理安排治山理水的修复工作。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深入分析全省主要生态问题,聚焦问题重点区域,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妥善处理保护和发展、整体和重点、当前和长远的关系,立足中长期目标,针对重点生态系统、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主要生态问题,优先布局重点修复工程。坚持科学治理,综合施策。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遵循生态系统内在机理,统筹流域上中下游,以及生态、农

30、业、城镇空间,尊重自然、因地制宜、整体谋划,科学配置保护和修复、自然和人工、生物和工程等措施,推进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三)规划目标1.近期(2025年)规划目标到2025年,全省森林、农田、河湖、湿地、草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状况持续优化,生态质量明显提升,生态功能明显提高,生态稳定性明显增强,生物多样性不断提高。全省农田生态质量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城市人居生态品质稳步提高,矿山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机制更加健全,山清水秀的生态格局更加稳固,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基本绘就,绿色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森林生态质量持续提升。着力扩大

31、绿色增量、巩固绿色存量,增强绿色碳汇能力,推进生物多样性提升,助力全省“碳达峰、碳中和”。到期末,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天然林保有量660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到8.0亿立方米,生态保护红线占国土面积占比不低于24.74%,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率不低于95%,自然保护地占国土面积比例不低于11.5%,森林植被碳储量上升到4.0亿吨,全省山川秀美、景色怡人的生态本底基调得到进一步巩固。河湖生态质量不断改善。全力推进“一江、一湖、五河、三屏”全流域生态治理。到期末,力争全省湿地保护率达到62%,河湖水域面积保有率稳定在7.7%,全省监测断面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3.4%,河湖

32、生态流量科学合理,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545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86.57%,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河湖生态景观。农田生态质量稳步提高。推进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着重加强农田耕地质量提升,改善农田生物多样性。到期末,全省耕地质量提升0.2个等级,新建高标准农田610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7以上。通过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灾毁农田复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工程,着力实现沃野千里、生态和谐的农田新风貌。农村人居生态质量持续提升。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积极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继续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统筹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治、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加强农

33、村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到期末,基本建立城乡一体化人居环境治理体系,形成一批“节约高效、整洁美丽、和谐宜居”的绿色生态家园示范村庄。城市人居生态品质不断提高。统筹开展海绵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积极推进以“山、水、湖、园”为节点的城市生态廊道建设,合理配置城市蓝绿空间。到期末,力争全省70%的城市(县城)达到江西省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标准,40%的镇达到江西省生态园林镇建设标准,形成一批“空间布局合理、蓝绿空间适度、基础设施生态宜居、文明富裕和谐”的新时代城镇建设示范点。矿山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大力开展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保护,推进在产矿山边采边治,积极推动“绿色矿山”建设。重点开展德兴市、赣州

34、市、永丰县3个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引导和鼓励其它地区开展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筑牢全省生态安全屏障。到期末,基本完成全省1840座废弃矿山治理,矿山治理面积6000公顷,绿色矿山数量稳步提升。2.远景(2035年)规划目标到2035年,全省森林、农田、河湖、湿地、草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实现根本好转,生态系统更加稳定,结构更加合理,物种更加丰富,生态服务功能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进一步增强,生物多样性得到全面提升。全省水土流失、沙化土地、污染土地、采矿损毁土地得到全面治理,退化生态系统得到系统修复,生态脆弱区、生态受损区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全省废弃矿山得到全面治理,绿色矿山体系基本建成。生态空

35、间山清水秀、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基本实现,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生态基础基本建成。专栏2-1 “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指标体系序号指标单位2020年基期值2025年目标值属性生态质量类型1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率)%9595预期性生态质量2森林覆盖率%63.10保持稳定约束性3森林蓄积量(活立木总蓄积)亿立方米6.858.00预期性4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1111.50预期性5生态保护红线占国土面积比例%24.74不降低预期性6天然林面积保有量万亩66006600预期性7水土保持率%85.8786.57预期性8湿地保护率%61.9962预期性9地表

36、水水质优良比例(省考断面)%92.693.4预期性10森林植被碳储量亿吨3.44.0预期性11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系数0.5150.57预期性农田生态质量12高标准农田面积万亩22902900预期性13省级生态园林镇占比%-40预期性城市生态质量14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占比(县城)%-70预期性15矿山恢复治理面积公顷-6000预期性矿山生态质量16废弃矿山治理数量座32225062预期性三、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布局(一)总体布局贯彻落实国土空间“一江双心、五河三屏”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依托“一江、一湖、五河、三屏”的自然本底和“山水相济、水陆相生、山清水秀”的生态本底,遵循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37、理念,瞄准提升全省生态系统质量、改善生态系统功能、加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总目标,突出对“长江大保护”“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圈引领、两轴驱动、三区协同”等国家和全省发展战略的生态支撑,以及“以水破题、系统治理”的修复思路。在统筹考虑大江、大湖流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理单元的连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并与相关行业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衔接的基础上,将全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布局划分为“一带、二核、三网、六区”。“一带”指长江干流生态岸线(江西段),“二核”指鄱阳湖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核心区和赣南山地丘陵水源涵养保护修复核心区,“三网”指自然保护地网、交通干线生态防护带网(绿网)、“五河”干流生

38、态缓冲带网(蓝网),“六区”指六大综合分区,包括饶河流域矿山与农田生态修复区、抚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修复区、赣江中游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修复区、修河流域自然生态空间保护与农业生态修复区、信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工矿治理生态修复区、赣西流域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城市工矿生态修复区。(二)生态修复分区1.“一带”“二核”“三网”(1)长江干流生态岸线(江西段)区域范围:包含长江干流江西段(152公里)以及干流临江区域(以分水岭为界),涉及瑞昌市、彭泽县、柴桑区、濂溪区、湖口县、浔阳区等6个县(市、区)的临江区域。自然生态概况:本区地处长江干流江西段南岸,区域内以低山、丘陵、河岸为主要地貌

39、类型,河岸周边区域九江市是江西省重要交通枢纽城市,也是江西北部经济重镇,沿江港口码头众多、河流湿地遍布、石材资源丰富,是最大淡水湖-鄱阳湖通江口岸。主要生态问题:受经济因素驱动,区域内沿岸山区露天矿石资源开采较多,造成地表植被破坏、土壤退化和农田污染,部分岩溶地区荒漠化现象加剧,河流湖泊湿地面积萎缩、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河流岸线生态破坏较为严重、河湖连通性差、湿地保护滞后,小流域森林质量不高。主攻方向:以长江干流岸线河流湿地修复整治为主攻方向,努力构建长江经济带江西绿色生态廊道。开展河岸码头治理、河道清淤、河岸复绿,推动湿地公园和湖湾港汊整治修复。推动长江干流江西段-鄱阳湖入江口沿湖

40、沿岸河网水系连通及沿岸生态缓冲带建设,推进沿湖沿岸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和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开展沿湖沿岸重要山塘水库和水源地生态保护修复。实施瑞昌、彭泽、湖口等县(市)沿湖沿岸沙化土地治理和岩溶地区石漠化生态治理。开展沿岸废弃露天矿山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打造长江最美岸线。(2)鄱阳湖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核心区区域范围:以鄱阳湖环湖区为主,包含南昌市全市、上饶市部分市域和九江市的部分市域范围。涉及南昌市的青云谱区、西湖区、东湖区、进贤县、青山湖区、红谷滩区、南昌县、新建区,上饶市的万年县、余干县、鄱阳县,九江市的共青城市、德安县、庐山市、都昌县共15个县(市、区),以及彭泽县、柴桑区、濂溪区、湖口

41、县、浔阳区等5个县(区)部分区域。自然生态概况:本区位于长江中下游交界处南岸,属湖泊湿地平原区,是省会城市南昌市所在地。全区承纳赣、抚、信、饶、修等五大河流来水,属于过水性、吞吐型、季节性的湖泊,湖区周边城镇密布、水系发达、水资源充沛,鄱阳湖平原、赣抚平原物产丰富,河湖湿地生态系统发达,是国际重要湿地和长江中下游重要生态功能区,也是全省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主要生态问题:受“五河”和长江干流来水影响,叠加全球气候变化,近20年鄱阳湖湖泊水位呈现枯水期提前、枯水期延长、生态水位不足的问题,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明显,恢复力较弱。同时,湖区内自然保护地孤岛化严重,环鄱阳湖生态保护网络体系尚未建立。受

42、沿湖城乡发展、工业建设、农业开发和捕鱼捞沙等因素影响,湖区湿地面积有所萎缩、生物多样性下降、水环境质量不高。同时,鄱阳湖局部湖体水面与城乡开发边界直接相连,河流湖泊被不透水面取代,水系连通性变差,水体交换能力减弱,局部水质恶化。湖区其它大部分边界与农田、养殖区域相连,生态较为脆弱,农药化肥面源污染直排入湖,缺少生态缓冲带净化过滤。主攻方向:以保护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提升生物多样性为主攻方向,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大力开展鄱阳湖河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合理构建生态缓冲带,扩充湿地环境容量,提升水环境质量,合理保障湖区生态水位,维护湖区生物多样性。大力推进“五河”尾闾水系连通工程,积极

43、推动鄱阳湖自然保护地生态网络体系构建。加强鄱阳湖沿岸农田生态治理,推进临湖城乡人居生态环境整治,大力开展临湖生态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推进沿湖城市雨污管网设施建设。(3)赣南山地丘陵水源涵养保护修复核心区区域范围:包含赣江市全市,涉及章贡区、南康区、赣县区、龙南市、定南县、全南县、寻乌县、信丰县、安远县、崇义县、会昌县、上犹县、瑞金市、于都县、石城县、兴国县、宁都县、大余县共18个县(市、区)。自然生态概况:本区地处武夷山脉、南岭九连山脉与罗霄山脉的交汇地带,区域内高山、丘陵、岗地、河谷盆地交错纵横,地貌类型丰富多样,地势由南向中北部依次下降。区域内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雨量丰沛、日照充足,河流众

44、多,水资源丰富,是江西“母亲河”赣江源头区。全区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76.23%,保存有完整的亚热带和热带过渡区山地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是我省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生物多样性重点功能区。全区水质优良,2020年国考、省考断面优良率均为100%,是全省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全区气候宜人,空气质量优良,2020年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达到96.7%。主要生态问题:受历史人为活动、气候和土壤等自然因素影响,流域上游低山低丘区域森林生态系统质量普遍不高,森林土壤水源涵养能力不足,全区大部分区域水源涵养能力普遍低于30万m3/km2。区内部分生态空间与农业空间相接地区,矿山开采、果业开发等导

45、致的生态问题仍较为严重。农业空间耕地破碎、无序,景观分离度高于其他流域,山区灌溉系统破旧失效,坡耕地撂荒现象严重。化肥农药施用较为粗放,农田生态系统退化。废弃矿山量多面广,部分粘土开采和砖瓦窑场生产导致耕地破坏、耕地质量下降。城镇空间老旧城区蓝绿空间占比低,城市热岛效应范围和强度增加明显,城镇河岸湿地硬化占用明显。主攻方向:以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森林水源涵养能力为主,立足南岭-武夷山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重点生态功能区,在全面保护常绿阔叶林等原生地带性植被的基础上,精准实施森林质量提升、中幼林抚育和退化林地修复。同时,加强山区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保护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增强自

46、然保护地连通性。推进中低丘陵山区林下水土流失和崩岗综合治理,开展松材线虫等有害生物防治,筑牢南方生态安全屏障。加强绿色矿山建设,大力开展流域源头区稀土、钨矿等废弃矿山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积极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加强农田生态系统修复和城乡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乡老旧城区低效无序空间整理,推进蓝绿空间扩围增效和水环境综合治理。(4)蓝网、绿网、自然保护地网区域范围:包含由赣、抚、信、饶、修等主要河流及其沿岸生态缓冲带组成的“五河”干流生态缓冲带网(蓝网),由全省主要高速公路、铁路(含高铁)、国道及其沿途生态缓冲带组成的交通干线生态防护带网(绿网),由全省自然保护地沿主要山脉、河流水系组成的

47、自然保护地网络体系。主要生态问题:本区的蓝网、自然保护地网是全省重要生态功能区、主要生态系统保护区,也是我省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绿网是全省重要的生态景观带和生态修复重建的重要区域。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全省主要干流湿地面积萎缩,河岸生态退化,河流缓冲带破坏严重;主要交通干线沿线受工程建设影响,沿途植被、土壤被扰动,原生生态系统退化,脆弱性加剧,复垦复绿后植被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全省自然保护地数量多,但面积小,生境破碎、连通性差,缺乏完善、统一的保护网络体系,各保护地之间缺乏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的有效流通,无法满足优良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主攻方向:以推进自然保护地网络体系建设和主要河流、交通干线生态缓冲带网络建设为主攻方向。着力开展五河流域主要干支流河流岸线湿地保护恢复,推进沿岸河流生态缓冲带建设,形成全省统一完善的河流湿地保护网络体系。积极推进全省主要交通干线森林植被复绿复垦,加大重点区域森林“绿化、美化、彩化、珍贵化”建设,推进沿途生态缓冲带建设,构建生态优良、美丽干净的交通绿色网络体系。积极推进全省自然保护地生物连通廊道构建、重要野生动物能量通道建设,加大廊道内重要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构建互联互通、有机统一的自然保护地网络体系。2.六大综合分区(1)饶河流域矿山与农田


注意事项

本文(江西省十四五国土空间 生态修复规划.doc)为本站会员(13426650027)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文库网用户QQ群:731843829  微博官方号:文库网官方   知乎号:文库网

Copyright© 2025 文库网 wenkunet.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