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周恩来在广州生活的这几个地方,过了一个世纪还能找到

WKNZFB


1924年,一名英俊青年从法国巴黎学成归国,受组织之托,前往广州领导工人运动。


在广州生活的两年多时间,他组建军队攻打军阀、为工人农民争取权利,还在这里完成了终身大事。并且在此后三十多年间,不断用自己的力量,带领广州走得更好更远——他就是周恩来


我们重走了一遍周恩来在广州生活过的6个地方,还原了周总理的广州生活。



1925年8月,一艘从上海来的游轮,停泊在广州码头。


码头上的来客是一名身着白衫黑裙的女孩,她拿着一封信,来赴一场婚约,并开始一份新事业。



这个女孩就是邓颖超。


这是自周总理旅欧,两人阔别五年之后的第一次重逢。他们在远渡重洋的信件中确定了情谊,并决定携手共度革命人生。


而当时的周总理正忙着指挥省港大罢工,只得把接新娘的任务交给秘书陈赓,给了张邓颖超的一寸照,来到码头上寻人。


DSC06828.jpg
DSC06770.jpg

原以为周恩来会在码头上等待的她,却左右等不到人。好在她知道周恩来在文德里的寓所,于是喊了辆人力车,直奔文德楼而去。


文德楼3号二楼,是他为她准备的新婚居所。


张书桌、一个藤编书架、几把藤椅、一张双人木床、一个玻璃门衣柜、浅色的家具。虽简单,但是朴素淡雅。



窗台上还摆着两盆盛开的鲜花,都是早晨特意让人买来的,只因周恩来记得,「小超最喜爱鲜花」。


看到这一切的她,内心的不悦瞬间烟消云散。




隔年3月,「中山舰事件」发生,国民党右派开始反共,文德楼的寓所暴露。


于是周恩来两口子迁移到三百米开外万福路190号的南华银行二楼,在这里居住、办公。



当时,南华银行二楼中间是一个大厅。


入门右边,有周总理办公用的桌椅;而西边的房子则是两人的住所,摆着一张西式的双人床和一些行李杂物。



二十多年后,周恩来在路过文德楼的时候,触景生情,提笔写信给当时在北京养病的邓颖超。


「昨天车过广卫路,发现了广卫楼(即文德楼),不能不引起回忆。明天拟再过万福路,看看南华银行大楼在否?」



如今的文德楼尚有居民居住,而万福路190号重新修葺后,里头的摆设都精心打理过,虽是旧物但却一尘不染。


这段两人怀念一生的时光,也被如今的广州人民珍视着。



新婚伊始,他们在太平馆西餐厅摆了两桌简单的茶点,宴请当时同在黄埔军校的同事陈延年、邓演达等人。


而因广州酷热,流鼻血的老毛病又犯了的蒋介石,则错过了政治部主任的婚礼。



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曾两次到太平馆请客。第一回是请当时的省级干部们。


席上周总理站起来对大家说:「30多年前,我和小超在此地结婚,张申府先生宴请我们,今天按当年摆设请大家坐坐。」



周总理的眼里不仅有席上的贵客,席前忙前忙后的服务人员也受到了一致的友好对待。


上菜递巾时一定会点头致意,离开时还和他们一一握手,上车后不忘挥手道别。



第二回,是带红线女等一众粤剧演员,过来太平馆吃夜宵。临走前还托付市长回餐厅,告诉大家,他自掏腰包请大伙儿吃炒面。


被周总理请吃炒面的珍贵经历,成为了当时餐厅员工记挂一辈子的美好回忆。


因为总理曾在三楼用餐,如今太平馆的三楼就叫「总理厅」,并悬挂着许多周总理和邓颖超的照片。



餐厅还将周恩来每回来必点的乳鸽以及邓颖超爱吃的牛扒,制成菜单,推出了「总理套餐」和「总理夫人套餐」,至今仍是太平馆的招牌。


DSC07158.jpg
DSC07354.jpg

哪怕是工作日的中午,太平馆也是座无虚席。


来客几乎都是头发花白的老先生老太太,个个仔细穿着,在这里找回旧日仪式感。



周恩来的侄孙女周晓瑾曾说过,在中国任何一座城市都不会出现这样的景象。


唯有在广州,才能在民居、餐馆和学校,看见周恩来和邓颖超新婚之时的幸福合照。



建国之初,对于民族文化的重视,也让周恩来格外珍视和艺术家之间的关系。


他曾经自己掏钱买了戏票,到北京前门外的大众剧场去看一代粤剧宗师红线女的演出,还给了粤剧「南国红豆」的别致雅称。



红线女一生中拍的近百部电影,大多数都是在香港完成。当时一个星期拍一部电影就能赚到一万多块钱。


正是在周恩来的邀请下,1955年12月,她放下在香港如日中天的电影事业,回到了广州。



不像传统社会对于文艺工作者的不尊重,在下决定的那一年,她赴京参加国庆观礼,梅兰芳亲自过来同她握手,周恩来还在国宴上给她敬酒。


这让她意识到,搞文艺工作也能在这个社会有位置,人家当你是个人,不像父亲说的「不成人」。



红线女爱惜声带,不喝饮料不喜辛辣,每天喝某种茶叶护嗓。


在北京时,周恩来得知红线女茶叶用完后,还特地让粤剧团的工作人员回去广州取茶。



为了保证红线女能够潜心艺术,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陶铸特事特办,在华侨新村友爱路划出吉地,建了座有独立花园的三层洋楼供她居住,也就是现如今的红线女旧居。


周恩来也曾到这里看望她和她的妈妈。走进书房后,他看到红线女亲笔写的「吾日三省吾身」,大受触动,并找她要走了这幅字。



周总理去世后,这幅用以自勉的题字,又回到了华侨新村的书房中。


邓颖超亲手转交给红线女,「我现在把它交还给你,希望你也能记住总理。」



每年占据广州GDP 4%的广交会,也与周恩来息息相关。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大量建设物资都需要倚赖进口,而彼时西方国家正对我们实行经济封锁。而冲破这一局面的,还是有着多年一口通商历史的广州。


1956年11月10日,第一届广交会在中苏友好大厦展开,周总理亲自视察了每个场馆。



当来自港澳及东南亚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1735家客商,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抵达羊城时,举国为之轰动。


由于广交会全名「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很长,外国人很难记住,周总理果断改叫广交会,英文就叫「Canton Fair」。


缩短的不止是名字,更是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在1972年的秋交会上,由于外宾踊跃参会,导致车辆不足。周恩来得知后当即决定,从北京抽调80辆国产小汽车,并配备80多名熟手司机,搭乘专机来粤支援。


这支车队,被广州人民亲切地唤作「周总理派来的友谊车队」。


广交会成功了,旧馆面积已无法容纳庞大的展览需求,周恩来又马不停蹄地筹备位于起义路的新馆建设(海印缤缤广场)



他还亲自当起广交会的讲解员,只为能够身体力行地让各省领导重视并支持出口工作。


直至2004年琶洲展馆建成,广交会一共经历了四度易址。每一次广交会搬迁,广州就变好一次。


✍️


广州之于周恩来,是革命抱负的初次实践,也是个人爱情的萌芽生长。


他在这里完成了和邓颖超的终身大事。


当生命走到尽头时,仍留下一封信与爱人告别,「我这一生都是坚定不移的唯物主义者,唯有你,我希望有来生。」


而周恩来之于广州,是文化遗产和现代化进程的有力后盾。没有他,难有红线女让粤剧艺术走向世界,也难有广交会如今的盛况。

Ref.

1.《周恩来——“广交会”上的特别讲解员》

2. 《特稿:周恩来总理与邓颖超在广州结婚的地方——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张卓辉 北欧绿色邮报网

3. 《周恩来和艺术家们关系亲密,曾自己买票看红线女的演出》

4. 《红线女旧居正式对外开放》广州市文广 新局

5. 《【逝者】红线女》周琪 南方人物周刊


原件地址:周恩来在广州生活的这几个地方,过了一个世纪还能找到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分享本文章目的在于学习,如有侵权,请邮件告知删除,本站将在收到删除告知信息的情况下,24小时内删除,并给予道歉,谢谢支持!

请使用微信客户端打开页面并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或者微信直接搜索文库网。

[ 微信公众号ID:WENKUNET ]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还可以输入500字符   

暂无回复,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文库网用户QQ群:731843829  微博官方号:文库网官方   知乎号:文库网

Copyright© 2025 文库网 wenkunet.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