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历史知识课件 三国职官表.pdf

  • 资源ID:1065231       资源大小:886.43KB        全文页数:162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0文币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0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历史知识课件 三国职官表.pdf

1、内地;左路军于九月四 日离沈阳,九月二十八日至青山口,乘明军无备,毁边墙突入。清军越过迁 安、丰润,至通州以西地区,绕过北京,南下涿州,向西穿行,分兵八路, 于京师南部各县往来掳掠。 清军蹂躏京师南部数十州县之后,突然转头南下山东。崇德四年(1 6 3 9 年)正月,清军攻陷济南,明朝官员及德王眷属大部被杀,德王朱由枢被清 军活捉并押往沈阳。清军对繁华的济南府城厢,对山东的许多州县,大肆屠 杀掳掠。二月间,多尔衮才率清军经天津卫,渡过运河东归。三月间,仍从 青山口出关,返回沈阳。 此次奔袭战,清军所获战果,据多尔衮和杜度分别向皇太极提出的报告 说:左路共克城 3 4 座,降 6 城,败敌 1

2、7 阵,俘获人口 2 5 7 8 8 0 。右路共克 1 9 城,降 2 城,败敌 1 6 阵,杀明二总督及守备以上官共 1 0 0 余员,生擒亲王、 郡王、奉国将军各一,俘获人畜共 2 0 4 4 2 3 ,掠得金共 4 0 3 9 两,银共 9 7 7 4 0 6 两。 崇德七年(1 6 4 2 年)十月,清军又进行了第三次大规模的奔袭战。以阿 巴泰为奉命大将军,与内大臣图尔格率领满洲、蒙古、汉军各固山额真等军 出发征明。这次清军从界岭口毁边墙进入,攻陷山海关附近的石城和雁门关。 清兵沿运河南下,攻陷山东充州府,杀死明鲁王朱衣孤及乐陵、阳信、东原、 安丘、滋阳诸王、官吏数千人。攻克 3 府

3、,1 8 州,6 7 县,共 8 8 城,降 6 城, 所获黄金 1 2 2 5 0两,白银 2 2 0 5 2 7 0两,珍珠 4 4 4 0两,俘获百姓 3 6 9 0 0 0 口, 牲畜 3 2 1 0 0 0 头,其他锦缎皮货无数。 以上三次大规模的奔袭战,都是绕道边墙隘口,采取突然袭击方式,长 驱直入。大肆掳掠之后,迅速返回,不在内地停留。掳掠的对象主要是人口、 牲畜、金银珠宝和布匹。这种掠夺性的奔袭战,对明国是极大的消耗,而对 于缺乏劳力、物力和财力的清国则是及时的补充。 第六节 入关前夕消除后顾之忧和解决心腹之患 1 6世纪 9 0年代,日本的丰臣秀吉率兵侵犯朝鲜,明朝出兵协助朝

4、鲜打 败了日本侵略军,使朝鲜和明朝的关系进一步密切。朝鲜的存在,是金国势 力发展的后顾之忧。控制朝鲜或征服朝鲜,成为金国对明作战总战略的一个 组成部分。皇太极在战略上是先征服蒙古,再征服朝鲜,最后全力攻明。 天聪元年(1 6 2 7 年)正月,皇太极为了缓解攻明的后顾之忧,决定用武 力迫使朝鲜就范。他派大贝勒阿敏和济尔哈朗、阿济格、杜度、岳托、硕托 等率大军进攻朝鲜。朝鲜防御薄弱,不到半个月时间,就攻陷平壤。朝鲜国 王遣使求和,阿敏派代表与朝鲜订立“平壤之盟”。盟誓之后,阿敏违反誓 约,纵兵抢掠 3 日,获大批财物人畜而回。 金国此次用兵朝鲜,目的在于以武力迫使朝鲜切断与明的关系,使其在 金明

5、交战中倾向于金或保持中立。这个目的并未达到。朝鲜虽然战败,但不 愿就此屈服。对议和条件,采取敷衍态度,仍与明保持君臣关系,以物资和 船只支持明对金的军事行动。至于金国要求朝鲜与明断绝关系一事,朝鲜国 王李倧明确向皇太极表示:“敝邦之于明朝,君臣分义甚重,若贵国要我负 明,则宁以国毙,断不敢从。” 天聪九年(1 6 3 5 年),金国取得了征服漠南蒙古的胜利之后,皇太极从 内部也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决心最后解决征服朝鲜的问题。崇德元年 (1 6 3 6 年)十二月,皇太极亲率大军攻陷义州,势如破竹,平壤、汉城先后 陷落。朝鲜被迫订城下之盟。盟约内容主要有:“去明国之年号,绝明国之 交往,献纳明

6、国所与之浩命册印。躬来朝谒。”“尔以长子,并再令一子为 质。诸大臣有子者以子,无子者以弟为质。尔有不讳,则朕立尔质子嗣位”。 “从此一应文移,奉大清国之正朔”。“朕若征明国,降诏遣使,调尔步骑 舟师或数万,或刻期会处,数目期限不得有误”。朝鲜国王李倧上书皇太极, 表示接受条款,并公开表示:“自(崇德二年)正月三十日以前则为明朝之 臣子,正月三十日以后则为大清之臣子。”自此以后,朝鲜由明的藩属国变 成清的藩属国,清的后顾之忧已经解除,惟一的斗争对象就是明了。 正当清朝势力入主中原的条件正在逐步形成的时候,崇德八年(1 6 4 3 年)八月九日,清国皇帝皇太极突然死去。由于死得突然,来不及确定皇位

7、 继承人,甚至连立嗣的原则也没有来得及确定下来。暂时的权力真空,必然 会引发激烈的权力斗争。当初努尔哈赤提出的关于继承人选的原则,即八贝 勒公推共主、共治国政的原则,已不适用于皇太极新建立的专制主义的政治 体制。 皇太极猝死后,满洲贵族中有实力争夺皇位继承权的,主要有几大势力。 一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论其长子地位、军功和才能,又有两黄旗及正蓝旗 三个旗的支持,是继承皇位的理想人选之一。二是多尔衷,皇太极之弟,能 力强,权势大,威望高,有两白旗和其他旗中个别势力的支持,也是皇位继 承权的有力竞争者。三是代善,资历最老,地位最高,据有两红旗的实力。 但他年老体衰,无意争夺皇位。所以,皇位继承权的斗

8、争,实际上是在多尔 衮与豪格之间进行。而代善在这场权力斗争中,支持谁或反对谁,处于举足 轻重的地位。还有镶蓝旗主济尔哈朗,倾向于任何一方,对权力斗争的结局 都具有重要意义。 皇位继承权问题,经过一番激烈的纷争之后,出现了一个妥协折衷方案。 这个方案是由聪明过人、善出奇谋的多尔衮提出来的。他提出由皇太极的第 九子年仅 6 岁的福临继承皇位,并由叔父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为 辅政王,摄理国政,待福临长大之后再归政。这个方案的主要之点是立了皇 太极的儿子福临,是一个可为多方面所接受的方案。既完全排斥了最强劲的 竞争对手豪格,又安抚了主张立皇子的两黄旗的势力,使他们放弃原来拥戴 豪格的立场。对于

9、起初赞成立豪格的济尔哈朗来说,在这个方案中他是幼年 皇帝的辅政王之一,也是一个受益者,自然不会反对。对于多尔衮来说,他 是这个方案的最大受益者。虽然放弃了对皇位的争夺,但是却得到了辅政王 的地位,为将来攫取更大的权力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对于整个满洲贵族 来说,这个方案避免了一场剑拔弩张的权力斗争,平稳地实现了权力转移, 这对大家来说都是有好处的。 崇德八年(1 6 4 3年)十二月十五日,由摄政的济尔哈朗和多尔衮定议, 召集诸王贝勒大臣等宣布了一个重要决策。这个决策有两个要点,一是宣布 国家大政的决策权,今后属于两位摄政王,不再由众贝勒大臣公议;二是国 家的重要行政部门六部,今后不由贝勒贝子

10、兼理,而改由六部的长官 尚书受理。这样一来,多尔衮实际上掌握了国家最高的决策权,也掌握了 国家的行政权,而把贵族势力排除在外。多尔衮虽然没有登上皇帝的宝座, 但集中到自己手中的权力,却超过了皇太极在世时期。不是皇帝,胜似皇帝。 多尔衮实际上是以摄政王当政。他很想攻下尚在明总兵吴三桂手中的宁 远,以打开山海关大门。但清军的进攻,未能得逞。只要宁远还在明军手中, 清军就不可能通过山海关进入中原。他写信给李自成,建议“协谋同力,并 取中原。倘混一区字,富贵共之”。这封信没有青海师专学报 1 99 1年第 1 魏延论 吴仲强 黄晓阳 兰国时 , 蜀汉偏隅益州 , 良将济济 。 立国之初有关 、 张 、

11、 马 、 黄 、 赵 , 后 期有姜维 , 而 魏延则崛起于蜀汉前期 、 活跃于蜀汉 中期 。 他年轻时率部追随刘备 , 与黄忠一起进军益州 、 驱逐刘璋 。 肩赴汉 中 , 据守 蜀汉北 境 , 确保了 蜀国荆州 、 平南 中时北境无虞 。 诸葛亮督师北 伐 , 数辟魏 延为先锋 , 延功勋卓著 、 为蜀将之冠 , 千古青史自不可湮 没他 的勇猛建树 。 在三国史的研究 中 , 魏延 是一个颇多争议的人 物 。 大凡肯定 其兵出子午 、 与诸葛亮主力 会于长安之计者 , 多褒魏而贬诸葛;而持异见者 , 则认为魏延心胸狭隘 , 以致于诸葛亮死后 延 与杨仪就互相诉 汗 、 兵戎相 见 , 双双

12、不志而亡 。 这两种看 法 虽相左甚远 , 但都有相 当的道 理 , 未可一 概否认 , 只是从尊重史实 、 客观公允 而又全 面地 评价历史 人物 的 立场出发 , 两种 看法或多或少均带有主观 、 片面的局限 。 魏延 的功 绩及其才智不应轻易抹 煞 , 也 不因诸葛亮 死 后其 一时莽撞 铸成大错而否认他应有的历 史地位 。 总 之 , 延 一生瑕瑜互间 、 功过集于一 身 , 但 是功大于过 , 这应 成为实事求是地 评价魏延 历史地位所应持的基本观点 。 魏延字文长 , 义阳(今河南信阳)人 , 年轻 时在刘表手下担任 下 等军官 。 刘表外宽内 妒 , 重用 的只是蔡渭之类的 亲信

13、 , 故荆襄附近的贤士 、 日后成为蜀汉重要 的文武英杰如 黄 忠 、 蒋碗 、 杨仪 、 马良等均不受表大用 。 赵备因赤壁联孙权破 曹操有功 , 入川前曾在荆州四 郡治军积粮 , 魏 延 久仰刘备大名 , 遂 引部曲归 附刘备 , 成为替刘备效力的最早一批 忠臣之 一 。 可以说 , 没有刘备就不会有后 来戎马北 伐才华毕 露的魏 延;而魏延若 不从蜀 , 不仅个人 终生 能否有 为难卜 , 就是 蜀汉北伐也会缺少一 名叱咤风 云的名将 。 魏延从 刘备为 副将 , 辅黄 忠入西川 , 挫败刘璋张任 、 刘 馈 、 冷苞 、 邓贤诸部 , 忠心耿耿 , 为奠定刘备帝主基业 立下 了 汗马功

14、劳 。 刘备对 延亦论功行赏 , 迁 延为牙 门将军 , 统制宫府 卫宿 之师 , 十分信 重 。 当时 , 关 、 张 勇冠三军 , 为一国上将之首 , 无人置疑 。 马 超名门将后 亦见封 , 黄忠年 高功多 , 赵云 戎马护主 , 皆并封 五虎上将 。 魏延因年轻 , 位 居第六 , 但其实权已与黄 、 赵 相当 , 能 独当一 面而 见 用于蜀汉 。 刘备入主益州后 , 北镇汉 中与曹操对垒 , 东委关羽踞荆逼宛 、 洛 , 兼防孙权 。 魏蜀汉中 拉锯战中 , 先是张飞败张都 , 曹洪斩蜀雷铜 、 吴 兰,后有黄忠斩夏侯渊 , 法正 、 赵云坚镇汉 中 。 曹操引军北败韩遂后 。 刘

15、备亦需一 上将留守汉中 、 拱卫蜀汉北面屏障 。 刘备在 关羽留 荆 、 张马黄赵均在附近的情况下 。 破格选 用魏 延 当此大任 , 主要是看 中了魏延兼有文 韬 武 略 、 坚毅干练的特长 , 此举大出众人意外 , 为 了服众 , 刘备特地 当众考察魏 延的应对策 划 。 魏延胸有城府地陈迷了 自己的方略 :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 请 为大王拒之;偏将十 万 之众 4了 至 , 请为大主春之 。 ” 其见识过人 , 攻守战木因时制宜而不拘泥于成法 , 勇而兼敏 , 非常人 可以为之 。 蜀 汉文武 “众皆壮 其言 。 ” 不久 , 关羽为吕父袭杀 , 张飞受戮于部将 , 马超 、 黄 忠先

16、后病逝 , 赵云因竭力 阻 谏刘 备东 伐孙吴 而 被留守成 都 。 刘 备东 征 , 除黄权 、 马良外 , 仅 有冯习 、 马南 、 吴班等庸将 。 刘备出于 对汉 中盆地战略 地位 重要 性有着充分的认识 , 即 使在 贸然大举伐 吴时 , 也不敢轻 易地从汉 中抽出魏延 , 以免魏 军趁 虚南侵 。 而魏延 也确不负刘备 的厚望 。 自刘 备 白帝 城托孤 , 至诸葛亮亨 内修政理 , _ 少平定黄元之 乱 , 挥师南征 , 遣 邓芝使 吴 , 再至誓师北伐 夕 其间 相隔五年 (22 3 至2 2 8年) 。 五年之 间 , 魏军从未侵陵 汉 中蜀军 , 魏延坐镇岿然不 动 , 可说

17、 是重 要原因之 一 。 诸葛亮 能从 容地安定南 中 , 赖 魏延 而无 后 顾 之 忧 , 而出祁山 、 越 陇右 也赖以为大本营 。 驻汉 中之将其 地位大致 是 一军之 副 帅 。 主帅 张飞 、 赵 云 、 黄忠 与曹 操 力战 , 犹互有胜负 , 而 魏 延却因 “善养士卒 , 勇猛过人 ”以寡胜众 , 而 保持 对曹操不 败纪录 , 可见 魏延的睿智勇敢 , 可比关羽 , 更在张 、 黄 、 马 、 赵 之 上 。 北伐 时 , 诸 葛亮因才施用 , 以魏 延为垂相司马 , 实 则已称 延为蜀 军的第一 号将领了 。 诸葛亮六出祁山 , 屡次耀用魏延为先 锋将军 , 亮 自己则

18、为 统军主帅 。 魏 延在与曹军的交 锋中 , 一直稳操 胜券 , 甚为魏军忌惮 。 22 8 年1月 , 魏延力 主统领偏 师褒 中经 子午谷出奇兵 , 与主力异道会于长安 , 且不 论这 一见解是否可行厂但其奇正相 生 、 出人意料的妙计 , 洞察力 和胆量在北伐众将 中实无二人 。 2 2 8年12月蜀粮尽 却兵 , 由魏 延断后 , 伏兵 袭杀前来追 袭的 魏将王双 。 2 2 9年 , 魏 延 与另 一蜀将除式在 武 都( 今甘肃成县) 、 阴平(今 甘肃文县西 北 ) 以寡胜众 , 大 败郭淮部 , 并争取到当地羌 、 氏人的得力支 持 。 高翔 、 吴 班等在 上 卤(今 甘 肃

19、天水 西南)大败 魏主力费耀 、 23 1 年2至6月 , 诸葛亮遣 魏 延 戴陵 、 敦淮 诸军 , 大得其麦 。 是 役易亮调兵回汉屯 沿途布下弓弩 手 , 由魏延指挥 , 在木门(今甘肃天 水东 南)射杀 了魏 国五虎上将之 一的张合队 234年 , 诸葛亮屯兵五文原(今陕西眉县西南) , 魏延代亮率蜀 军 在渭水南岸 与司 马鼓军对 峙 , 时亮已病危 , 魏延统 摄全 军 , 确 保了 蜀军 心的 稳定 。 综观 蜀 汉北伐 , 冲 锋陷阵 , 与曹魏力战的蜀将 , 魏延也 。 诸葛亮对他 的重用并不亚于刘 备之待诸葛 。 如果 诸葛亮猜导魏延 , 相处不 睦 , 魏延决不 能处处忠

20、实执行诸葛亮的 战略 策 划 。 一个不 忠实理解上司意图 、 心存二志 的人 , 断不 至于在不 服 气的 心境中 , 自觉 能动地服 从上 级指挥的 。 诸 葛亮 好稳中 有攻 , 魏延则好攻中见稳 , 两人的军事方 略只是大 同而异 , 两 人的相交绝 没有达到冲 突抵触的地步 。 诸葛亮当时的主将中 , 赵云 年迈 , 心有余而力不足; 王平忠厚持重 , 但 短于谋虑;马逻长于参谏 , 短于实战;姜维年轻 , 一 时难担主将重任 。 而 魏延 正 值年 富力强 , 文能建奇策 、 治军机 , 武 能拔重 镇 、 斩敌将 , 他思虑精明 , 出类拔萃 , 诸葛亮对他 倚重 亲 睐 , 亮

21、 “ 深惜(杨)仪之才干 , 一 凭 魏延 之晓勇 , 一 不忍有所偏废也 。 ” 并拜魏延延为凉州刺史 、 征 西将军 、 南郑侯臣 , 可谓并未夹 杂任何偏 见 。 孙权曾担 心魏延 与 杨仪内争会为祸蜀朝政 , 蜀臣董恢认为北伐 “ 功仪才成 , 业 由才广 , ” 诸葛亮 治 国务军是用 人之 际 , 业未成而计废 贤才决非亮的一 贯作风 , 这 也证明诸葛亮生前并未设计 除掉魏延 。 魏延由于战功高据蜀诸将 之上 , 便 逐渐滋生了自傲 轻众的情 绪 。 而杨 仪资履老 , 精于吏 治 , 不 甘轻从 他 人 , 他与魏延同是怪决强人 , 而杨 仪更是心地 恶 浊 , 是 “性捐 狭

22、 ” 的 “ 偏 小之器 ” , 两人恰 如针尖 对麦 芒 、 水火不相容 , 史载 “延 常举刃拟 仪, 仪涕泪交流 。 ” 诸葛 “常恨二人 之不 平 , ” 特作 甘戚论相劝诫 , 并派费伟从中妥为调解 。 但两人个 性极 以至对诸葛亮的 良苦用心置若 圈闻 。 杨仪更是 在诸葛亮 去世后 , 密 谋诬陷魏 延 , 直 至贪 亮 强 权自杀 , 实属罪有应得 。 遗憾的是魏延 , 此 时挟裹私忿而未能忍辱负重 , 竟称 “公 虽亡, 菩 见在 , 当率众击贼 , 岂可以一人亡 废国家大事乎! ” 这就不尽顾全大 局 而 意气用事了 。 须 知 司 马赘是才 智仅 次于诸葛亮的一 流政治家

23、 、 军事 家 , 而 魏军也是将才济济的 劲敌 。 诸 葛 亮 临终前 , 曾秘密召见 杨仪 、 费伟 、 姜维议生后事 。 据魏 略记载 , 诸葛 亮也单 独召见 过魏 延 , 叮嘱他 “我之死后 , 但谨自守 , 滇勿复 来也, ” 至少也包含有对 延不 要再 与杨仪再搞内 证 、 先督师 回朝再 作计 较之意 。 假如魏延 照此计行 事 , 那么事实昭明后 , 蜀中文 武 自然会理 解他的 , 到时他 再挂帅北 伐 , 也不 会 引起旁人 非议 , 可以给 自己的厉 史标上一个圆满的句 号 。 可 叹他 一时 丧失理 智 , 在南郑 与杨 仅 公开指责 , 此 等举动极 易动摇军 心

24、, 王平 当众呵斥 了魏延 这种不轨行为 , 魏延实属 “知 曲在延 , 莫 为用命 , 军皆叛 , ” 显然是不得人 心、 失道 寡助之举 。 魏延不得已率妻小 孤走 汉 中 , 杨仪 倚众遣蜀往 北将军马 岱追斩了魏延全 家 , 一代 名将 竟如此下场 , 何其 冤哉!魏延的轻率和冲动 引起 有识之士 的唱叹 和遗憾 , 而其本 人可谓 一失足成千古恨 , 不 智之至也!魏延之死 , 杨仪是主要 陷害者 。 诸葛亮临终对 其托嘱 是欠 妥 , 但不 能过 多地 责难 诸葛亮 。 那末 , 如何评价 魏延兵出子午 、 直 袭 长安 之计呢?依笔者拙见 , 此计不尽周 密完备 , 在 可行性上

25、略逊诸葛亮 之计 一筹 。 当时魏淹有雍 、 克 、 青 、 冀 、 并 、 幽 、 徐 、 扬 九州共荆州以 北的广大疆 域 , 兵力为蜀汉的二 十 余倍 , 将士多习骑战突击 , 比蜀军战斗力强 。 秦川以东比 西部富庶 , 是产粮区 , 滨 接径渭水 , 两汉以来即以此为 商品交 易的要突 , 村落 繁荣 , 人口稠 密 。 蜀军如奇 攻 长安得手 , 东邻 的司马爵 、 曹 真 诸部也会不惜一切代 价凭 兵众 粮多 拚死夺回 长安 。 蜀国产粮区不多 , 军粮因秦 岭险塞而难以如期接 济 前方 。 夏候琳 若 弃城而 走 , 则关 中 农 户也会被强徙东 去 , 诸葛亮 所能得 到的大

26、不了是 一座 孤城 , 无兵无民无粮 , 与魏主力 也不 能相持多久 。 何况 , 袭击长安 , 也不能排 除魏军有理伏的可 能 。 不能将 韩信故事比照魏延之 计 , 更 不能与邓艾偷 渡阴平之事类比 。 邓艾 偷 袭阴平 , 是事 先探知蜀 军无 防 , 遂 敢冒此 风 险 。 而且 , 邓艾之军即便受挫于蜀兵 , 对强大的曹魏也 不会有什么过 大的损失 。 蜀军则 不 然 , 蜀 军如弄巧不成 , 就有丧 师 没国的危 险 。 诸葛 亮审时度 势 , 以主力 之师与魏于陇右 、 祁 山一线流动作战 , 适合 长于山林险谷步 战的蜀军特长的发挥 , 是扬长 避 短 、 攻 守平衡 之策 ,

27、 并非 诸葛亮 “ 虑多决 少” 、 “奇谋 为短 。 ” 孙 权 、 陆逊指挥吴军屡 次欲强占合肥及淮南 、 濡 须 坞一 带 , 而因扼守 淮河上游的魏将 张辽 、 满宠的坚 守而不能得 手 。 诸葛亮 二出 祁山时 , 魏 将郝昭仅以偏师据陈仓 之险(现陕西宝鸡) , 逼 得蜀军无功 而回 。 26 3 年 , 姜维 守剑门 , 拒 钟 会数十 万 大军而不 败 。 大凡 据 险而兵众者 , 智帅不可轻敌之 。 鉴于此 , 诸葛亮不打无 准 备之 仗 , 战必克敌的指 导思想是明智的 , 司马爵称其为 “天下奇才” 并 非浮褒 。 魏延 “常 谓 亮为 怯 , 叹己才用 之不尽 , ”

28、显然是急于求 成而 不虑 敌诈 。 后世军事 家评价 诸葛 亮治戎 , , 确有法 度 , 也极少有 人指责他不从魏延之计 。 可见 , 在如 何攻 克 祁山这件事上 , 诸葛亮的考虑是很 切合实际的 , 也是全 面的 。 而魏延奇计既无绝对把握 , 又不 能 象法正计夺定军山那样直 捷 , 行之不 免奇险丛 生 , 也实难对关中魏军构成汁么 过大威胁 。 虽 然魏延 子午奇计 不尽 填密 , 有不全 之虞 , 但不 能就 此轻言魏延为一介武夫 。 撇 开 三国 时期 一 流文武全才周瑜 、 陆 逊 、 羊枯 , 魏延的勇 武及权策断然不亚于魏之张辽 、 张 部 、 徐 晃 , 蜀之关羽 ,

29、吴之吕蒙 、 陆抗 。 在 蜀将 中 , 若 说 前期有关 、 张 , 后期有姜维 , 那么 中期魏 延 堪称技冠群雄 、 功盖蜀将也 毫不 过分 , 整个蜀汉中期的主要战役一一汉 中之 战 、 北 伐之 4分 征 , 都是以魏延为核心的 。 在拿功簿上 , 魏延 没有败绩 , 这个了不起的功绩 , 蜀军将领还 没 有第二人 。 一 正因为魏 延对 蜀汉事业忠心耿耿 、 心怀 坦 荡 , 即使个人有私 怨也不北降曹魏 , 或割据汉 中称霸 一 方 , 所以王 夫 之对 其戎马 一生 而结局 悲惨的命运颇抱 不平 , 他认为 , “延之乱 也 , 不北降曹而南攻 (杨)仪 , 论者谓 其无 叛心

30、 ” , 诚哉斯言!孟达 不东救关羽荆州之围 , 反与 刘封争权 , 阴献 上庸 、 新城于曹王 , 魏 延功德皆盖孟达而以无 异志 , 可见 他不是反复无常 、 念 恋功名富贵之徒 , 更 不 似 钟会 , 居功 自傲 , 拥兵谋反)野心 膨胀 , 落得个千古骂名 。 古来 正统观念以其一 时之失 , 便将其列 入逆将另册 , 委实不 公 。 金 无足赤 , 人无 完人 , 魏延功 大 于过 , 其直率豪爽的性格自有细节不尽如人意之处 , 但 不能舍本逐末 , 抹煞其一生 为蜀汉创 立 巩 固江山所立 下 的 赫赫 功 勋 。 “水至清 则无 鱼 , 人至察则无徒 ” , 刘备倚 重 魏延

31、, 诸葛亮也委延要 任 而未能善终 , 使 杨仪挟私戮贤 , 诸葛亮之疏忽 白难辞其 咎 。 不过 , 魏延自身行事不 够谨慎 也促 成了悲 剧的形 成 。 总之 魏延的个人才智堪 与张辽 、 关羽 、 吕蒙等一流的名将相提 并论 , 是蜀汉北伐及镇 守 汉小的第一 号大将 。 他 智勇双全 , 常 能出奇制胜 , 震慑曹魏 。 他矢 忠于刘 备 、 诸葛亮 , 是个 忠贞豪爽的人 。 虽因 “性 矜高 , 当时 皆避下 之 ” 而 被杨 仪诬陷冤 杀 , 但瑕不掩瑜 , 魏延 功大 于过当为定论 。 至 于其悲剧 的深层原因 , 尚待 史家识者 作 更深 入 的探讨 。 参考文献 晋陈寿撰宋

32、 裴松之注 : 三国志 。 - 晋 常糠畏 、 刘琳校注 : 华阳国志 。 ( 巴蜀书社198 4年7月第一版 ) 宋 司 马光主编 、 元胡三省 音注 : 资治通鉴 。 (中华书局) 明王夫之 : 读通鉴论 。 ( 197 5 年 7 月第一版中 华书局) 明张链 : 千百年眼 。 (河北人 民出版社 19 87午8 月第一版) 。 吕思勉 : 读史札 记 。 ( 上海古籍出版社) 史念 海 : 古代的关中 。 (三联书店 196 2年1 0 月版) 梁玉文 、 李兆成 、 吴天 畏 : 诸葛亮文译注 。 ( 巴苟书社198 8年3月第一版) 张大 可 : 论诸葛亮出师 。 (甘肃人民出版社

33、 三国史研究 198 8年9 月第一版) 万绳楠 : 魏晋 南北朝 史论稿 。 (安徽教育出版社) . 杜风鸣 : 魏 延功高 受戮的历史教训 、 。 (陕嵘汉中 诸葛亮与三 国专样1 98 5年 版) 卜 年第期 辽 宁大学 学报总第期 、 国 一 、 问题 的提出 关于三国时期的人 口数字 , 论者皆引用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 、 田地 、 田赋统计第 页所载的史料 。 就现存魏 、 蜀 、 吴几个人口数宇 而 言 , 虽 无争议 , 却存疑问 。 其一 , 人们往往 叮魏景元四年 魏 、 蜀人口数与 吴末帝天纪 四年人口数合计七 百六十七万余来说明东汉末至三国人卜下 之减耗 。 魏景元四年并

34、不是三 口时期人口最 少的年代建安末年的人 口 耍 比景元四年少得多 。 以三 国末年己增长了的人口来论证三国人口之大减 , 殊 为不妥 。 其二 , 晋书载蜀先主章武元年 有男女口九十万 。 李蜀 书载蜀后主炎兴元年有男女口九 一一 四万 , 四十二年只增 长四万人 , 似有隐漏又 百书载吴 大帝赤乌五年 有男女 门二百四十万人 , 吴末帝天纪四年有男女口二 百三 十万人 , 事隔三十八载人 口反减少十万人 , 颇为可疑 。 其三 , 开书 地理 志 载西晋太 康元 年。有户 , 凌 , , 口 , 这一数字目前公认是较可靠的 。 如果 我们用太康元 年户口数 减去同年魏平吴时吴的户口数 ,

35、 再取魏景元四年魏 、 蜀之户口数 , 则翁 至 。年十七年 中魏 、 蜀旧地户年平均增长率为陆 , 口为之喻 , 这儿乎是 不 可能的 , 整个封建社会都未见这么高的人口增长率 。 退一步说 , 将吴 即年 的户口数算作年 , 则全国至年户年平均增长率为编 , 口为 辣 也是不可能的 。 若是肯定了太康元年的户口数字 , 就意 味着三国时期的人 口数字有误 , 不足为凭 。 可见三 国时期的人口数及其使用 问题 尚未得到解 决 。 想要搞清三 国时期人口变动的详细数字是很困难的 。 魏 、 蜀 、 昊分立 , 李 向军 、 诵 产卜卜 、 、 考 户籍制度紊乱 , 战争中人口大量逃亡与流徙

36、, 此人口之减 , 可能造成彼人口之增 。 频繁的人口机械变动 掩 盖了人口自然变动 , 给计算和判断人口数带来混乱 。 但这并不等于三国人口数完全无从考证 。 史籍中尚 有 一 些被忽略的局部地区人口数字线索可供寻绎 。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 , 大范围的人口移动减少 , 局部的 人 口流徙对整个地区人口数的变化影响不大 。 因此我们可利用这些局部地区的人口史料 , 运用数理统计的 方 法 , 对三 国不同时期的人口数和人口增长率作一初步的探索 。 二 、 三国时期的人口数量分析 三 国时期人口的发展经历了由锐减到恢复这样一个历史过程 。 大致可以魏黄初元年为界 , 分 前后 两个阶段 。“

37、自初平 之元 , 讫子建安之末 , 三十年中 , 万姓流散 , 死亡略尽 , 斯乱之极 也 ” , 这 一阶段由于婚配失时 、 人口年龄构成畸形 、 性比例不平衡 , 使人口出生率下降 , 而 战争 、 灾 荒饥懂 、 疾 疫 、 杀婴等诸因素 , 又使人口死亡率骤增 , 人口再生产趋势陡降 , 人口减耗空前惨烈 。 到黄初元年 , 人 日 数已降至三国时期的最低点 。 黄初元年以后 , 魏 、 蜀 、 吴各 自注意发展生产 , 增殖人口 , 全国人口有了不 同程度的恢复 。 因此 , 公元的至年间 , 人口自然增长率必然是负值 , 年之后 , 才 能真正有所增 长 。 下 面我们依照东汉的版

38、图 , 以全国十三州为基本单位 , 对三国时期的人口增长率及 人 口 数作一分 析 司隶校尉部 。 建安十年 , 曹操 命杜袋为河东太守 , 时 “河东有三万户” 。 从公元盯至 年 , 河东郡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 一 编 。 此后曹操不断徙民充实长安 、 洛阳等地 , 到黄初元年之前 , 司隶 校 尉部人口又有恢复 。 黄初元 年曹不曾 “ 以河内之山邑万户奉汉帝为山阳公 。” 如果年山 阳县以万户 计 , 至 。年山阳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 一 。 编 。 经过三十余年的动乱 , 人口儿乎未减 。 若再加上县内免 赋税之户 , 人口恐 怕还略有增加 。 入晋山阳仍属河内郡 , 河 内每县平均有户

39、 , 户 数 反减 , 也 颇 费 解 。 山阳县的情况应是特殊的例子 。 与它邻近的野王县 , 魏黄初元年 , 曹洪 “ 进封野王侯 , 益邑千户 , 并 前二千一百户 。 ” 诬曹洪原封国明亭侯 , 就算曹洪进封前的食邑也在野王 , 野王至年人 口年平均 增 长率为 一 输 , 同 山阳相差 甚远 , 与河东郡倒根接近 。 因此 司隶校尉部在曹操统一北方后人口虽有恢复 , 仍 远逊东汉全盛时期 。 黄初初王爬为洛阳典农 ,“ 时都徽树木成林 ”, 尚需 “研开荒莱” , 可知当时 洛阳 附近仍土 旷人稀 。 据此估计三国前期司隶校尉部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约为 一 编左右 。 冀 、 青 、 并

40、 、 幽州 。 此四州三 国初为袁绍割据 , 建安四年共有 “ 人户百万 ” , 从至 又 年 户年平均增长率为 一 “。 以后经袁 、 曹之战 , 户口又减 。 建安十年曹操定冀州 , 谓崔淡日 “ 昨案户籍 , 可 得三 十万众 。 ” 可征三十万甲兵 , 最低该有多少人口呢现可供我们进行推测的有以厂 两条材料 甲 、 汉献帝初平三年 , , 曹操破青州黄巾军 ,“受 降卒三十余万 , 男女百余万口 ”。 乙 、 魏正元一中 , 孙吴大将孙壹降魏 , “ 孙壹所率 , 口不至千 , 兵不过三百 。” 上述所云 , 皆为一定人口中可出兵丁的最高限额 。 也就是说 , 如果凡能从军者悉数为兵的

41、话 , 兵丁占 总人口的喻左右 , 将近四分之一 。 若是考虑到冀州刚经过大战 , 百姓已大量从军 , 兵丁又大量死亡逃散 , 当时冀州恐怕最 多户出一兵 。 如一户以五口计 , 三 十万兵可有男女一百五 十万口 。 那 么至年冀州人 口年平均增长率是一 。 曹操定冀州后 , 向冀州境 内移民 。 尤其是士 家多集 中于邺 , 造成人口回升 。 但 移民中不少是从并 、 幽等州迁入的 。 如以四州合计 , 人口回升的幅度不是很大 。 幽州也有几条局部地区的人口史料 代郡 。 三国志卷绍裴潜传曰 “时代郡 大乱 , 以潜为代郡太守 。 潜辞日 代郡户 口殷 众 , 士 马控弦 , 动有万数 。

42、” 裴潜何年为代 郡太守史书未载 , 然潜为太守三年还 , 代郡 乌 桓王即 叛曹 操 , 操命曹彰征之 。 曹彰 征乌桓为建安二十三年 , 故裴潜为代郡太守在建安二十年 。 根据士卒 “动有万数” 来判断 , 代郡人口至少要有六 、 七万 。 如以六 万计 , 至年代 郡人 口平均增长率为 为 一 输 。 琢郡 。 魏文帝时王雄为琢郡太守 。 安定太守孟达推荐王雄时提到 “今琢郡领户三 千” 。 此奏出于何 年不详 。 魏文帝践 位 , 王雄 尚在琢郡太守任上 , 黄 初七年琢郡改为范阳 , 孟达 奏疏 中又称曹王为 “陛下”, 故此 事应 在即至 拓年之 。 如为况 年 , 至年啄郡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 一 理肠 。 辽东 。 魏景初二 年司马豁攻辽东太守公 孙渊 , 破襄平 ,“ 收户四万 , 口三十余万 ” 。 至 日年辽东人口平均增长率为 一 编 。 景初二 年的人口数己较黄初时有所提高 。 如在黄初初 , 增长率还 要 稍低些 。 上三郡基本上 代 丧了幽州各地区人口增 减的水平 , 平均为


注意事项

本文(历史知识课件 三国职官表.pdf)为本站会员(魏子好的一塌糊涂的文献)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文库网用户QQ群:731843829  微博官方号:文库网官方   知乎号:文库网

Copyright© 2025 文库网 wenkunet.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