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战国楚帛书考-陈梦家-考古学报1984年第2期.pdf

  • 资源ID:1092876       资源大小:1.12M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20文币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战国楚帛书考-陈梦家-考古学报1984年第2期.pdf

1、。 在上述事例中,东周君甚至可以在新迁入地“奉其祭祀”,而冯氏家族被迁入新 地后,仍然可以“为郡族姓” 。其他被迁徙的贵族,只要不再从事反秦活动,估计也 不会受到太多的限制。如所周知,陈胜、吴广起义后,关东各地纷纷以旧贵族为中 心,以战国时期版图为基础,掀起一场规模不小的“复国”运动。这一史实说明,秦 在吞并六国的过程中以及秦王朝建立之后,对关东诸国旧贵族的打击还是有一定限度 的。其所以如此,不想过分激化秦与关东诸国旧贵族之间的矛盾,或许是一个重要原 因吧? 需要指出的是,在秦吞并六国过程中和秦王朝建立之后,被迁徙的对象,既可以 是秦人,也可以是六国之人;迁入地既可以是新占领地区,也可以是关中

2、本土;而且 37新出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研究 后汉书卷三三冯鲂列传,北京,中华书局, 1965年,第1147页。 汉书卷一 上叙传上,北京,中华书局, 1962年,第4197页。 史记卷四六田敬仲完世家,第1902页。 宋李 等:太平御览卷一六六州郡部 雅州,北京,中华书局据上海涵芬楼影印宋本重印, 1960年,第809页。 “严王”即“庄王” 。 汉刘安著,高诱注:淮南子卷二 泰族训,诸子集成第7册,上海,上海书店据世界书 局本影印, 1986年,第365页。 史记卷三七卫康叔世家,第1604页。 史记 秦始皇本纪作:秦王政六年(前241) ,“秦出兵 拔卫,迫东郡,其君角率其支属徙居野王”,见

3、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224页。 史记卷五秦本纪,第219页。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169页。 除免罪迁徙、赐爵、赐复招募迁徙而外,又出现了多种名目的“谪发” 。从下列史实 可以得到更多这方面的认识: (秦始皇二十八年)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 复十二岁。 (秦始皇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 南海,以 遣戍。西北斥逐匈奴 徙谪实之初县。 (秦始皇三十四年) 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 (秦始皇三十五年)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 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 家云阳,皆复不事十岁。 (秦始皇三十六年)卜之,卦得游徙吉。迁北河、榆中三万家,拜爵

4、一级。 秦逐匈奴,以收河南地,徙民以实之,谓之新秦。 临 县,郡西南二百里。本有 民,秦始皇徙上郡实之。 (秦二世元年,前 209) 发闾左 戍渔阳。 总之,秦统治者把整个帝国版图作为一个棋盘,把帝国境内所有臣民作为棋子, 迁徙哪些人,以什么名义迁徙,迁徙到什么地方,都是从秦王朝和皇帝的立场,根据 需要,统一调度。换言之,不论关中还是关东,都是皇帝的“天下”;不论原来秦人 还是六国之人,都成为秦王朝的“黔首” 。 二 秦律令中的相关规定 既然秦人与六国之人不论新与故,随着秦王朝的建立,都已成为秦王朝的“黔 首”,理应不分彼此,遵守相同的法令,服从于同一王朝。然而,秦朝的皇帝取代了 47 中 国

5、 史 研 究2009年第3期 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第1950页。关于“闾左”的身份,学界争议较大,笔者认为闾左属于编 户齐民中的贫民。参见拙作从简牍资料看“闾左”的身份,简帛第一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 2006年,第321339页。 华阳国志校注卷三蜀志 蜀郡 临邛县,第244页。 史记卷三 平准书裴 集解引,第1425页。 以上并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244259页。其中秦始皇三十六年“迁北河、榆中三万家, 拜爵一级”,史记 六国年表作“耐徙三处,拜爵一级”,见史记卷一五六国年表,第758页。 估计在这批移民中,既有通过赐爵招募的庶人,也有被赦免而来的罪人。 原来的诸侯王,天变了,六

6、国之人的家国观念未必能迅速改变;秦制取代了旧制,制 度变了,六国臣民也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无论如何,“新黔首”毕竟不同于“故黔首”,他们彼此之间的认同,并非朝夕可 就。尤其重要的是,新、故之间,是亡国者与战胜者的关系,亡国者的屈辱感及反抗 情绪与战胜者的优越感大概也是成正比的 战胜者的优越感表现得越充分,亡国者 的屈辱感与反抗意识也就会越强烈。这可以从章邯率秦军向项羽投降之后秦卒的境遇 中略见一斑: 诸侯吏卒异时故繇使屯戍,过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及秦军降诸侯, 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 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

7、必尽诛吾父母妻 子。 ” 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当年“秦中吏卒”欺辱、刁难途经秦中前去服役的“诸侯吏卒” 尽管他们同 为秦王朝的“黔首”,两者的心态却全然不同。而今,战胜者与战败者交换了位置, 面对“诸侯吏卒”的“奴虏”与“折辱”,“秦吏卒”的不安与骚动情绪,溢于言表。 而项羽身为军中主帅和反秦义军的领袖,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消弭彼此之间的怨 恨,反而以坑杀降卒的野蛮方式了结此事,为此后楚汉战争中的败局打下了伏笔。 秦统治者也觉察到了新、故黔首之间的不同,并颁布了相应的法令。岳麓书院抢 救回收的秦简中,保存了这方面的律令条文。现引述几例如下: (1)新地吏及其舍人敢受新黔首钱

8、财酒肉它物及有卖买 赁 于新黔首而故 贵赋(893) (2)其贾皆坐其所受及故为贵赋之臧 赁费 息与盗同法其贳买新黔首奴婢 畜产(1113) (3) 詈新黔首赀一甲殴笞赀二甲丞令弗得坐之减焉(2028) (4)以上及唯不盈三一岁病不视事盈三月以上者皆免病有瘳( ?)令为新地 吏及戍如吏有 过废免为新地吏(1865) (5)诸吏为非以免去吏者卒史丞尉以上上御史属尉佐及乘车以下上丞相丞相 57新出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研究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310页。 御史先予新地远 ( ?)(1866) 第(1)(2)两简可能属于同一法令条文,但仍然不完整。 “新地吏”即秦在新占 领地区所任命的官吏。 “舍人”指有

9、一定身份的人所豢养的亲近宾客、私人随从,他 们虽不属于正式的官府吏员,但是可以以主人的名义代行某些事务。“新黔首”与 “新地吏”相对应,指新近被秦吞并地区的居民。 “ ”通“假”,“ 赁 ”指租赁、 借贷的行为。根据简(2)有“ 赁费”和“ 息”两个词语推断,则“ 赁”似指 物品的出租,而“ ”似指放贷钱财。 “贾”同“价”,指价格。 “贳买”即“赊买”, 买货而延期交款的行为。结合简(1)和简(2)可知,法律禁止“新地吏”及其舍人 接受“新黔首”的钱财、酒、肉和其他物品,在与“新黔首”进行买卖、租赁、借贷 等交易活动中,也禁止故意操纵价格(“故贵赋其贾” ) , 如果发生上述情况,则根据 他

10、们所获得的财物数额,按盗窃罪论处(“与盗同法”)。至于赊买“新黔首”的奴婢、 畜产有何具体规定,目前还未找到对应的简文。总之,这两枚简中的法律条文主要是 禁止“新地吏”在经济上对“新黔首”的巧取豪夺。 第(3)简“ 詈”为侮辱、辱骂之意。 “殴笞”即殴打。 “丞令”当指县的长 官县丞和县令。令和丞对下属官吏辱骂、殴打“新黔首”的行为有监管之责,监管不 力,要承担连带责任(“弗得,坐之” ) , 只是所受惩罚有所减轻。此处“丞”排在 “令”之前,是否意味着丞应当比令承担更直接的监管之责? 第(4)简之前的文字,尚未找到对应的内容。这一法律条文似是对多次患病的 官吏所做的规定。 “唯”通“虽” 。

11、 “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 “瘳”指病愈。 “ ”通 “谪” 。这条法令的大意是说,某种事情的发生(从上下文意推断,可能指生病)虽然 不满三次,官吏如果一年之中因病不能到职办公超过三个月,将被免职,并且在病愈 之后,被任用为“新地吏”或去戍边,与那些因为过错被废黜、免职而被任用为“新 地吏”的官吏同样处分。 “如吏有 过废免为新地吏”一语表明,那些因为过错而被 废黜、免职的官吏,可以被任用为“新地吏”,而且这种做法已被普遍使用,并形成 一套完整的制度。 67 中 国 史 研 究2009年第3期 第(5)简中的“御史”与“丞相”并提,应是“御史大夫”的简称。 “丞” 、 “尉”属于县之长吏,是县

12、令的辅佐。 “卒史”是郡县属吏中秩次较高者。 在西汉末 年东海郡吏员簿中,“属”和“尉史”都是郡县属吏,而且“属”的地位较“卒史” 略低,“尉佐”的秩次则更低。 根据这条简文可以进一步明确 ,汉代郡县属吏的名称 及其秩次,均与秦制有渊源关系。秦汉官吏秩次的高低,除了在印绶、服饰、俸禄等 诸多方面有所体现外,能否乘车以及乘车的规格也有区别。如所周知,本来丞相的地 位高于御史大夫,可是在这条法令中,卒史以上秩次较高的官吏被免职,要由御史大 夫处理,而属、尉佐以下秩次较低的官吏被免职,反而由丞相处理。为什么会有这样 的法律规定?本文尚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这条法令条文的后半部分尚未找到,估计 这些因“

13、为非”而被免职的官吏,可能也是被派去做“新地吏”了。之所以做出这种 推断,是因为第(4)简有类似法令。其他简文中也有相似的内容,这里就不再引述 了。 三 余论 此前,对于秦“谪发”吏民戍边或迁往新地的事例,我们只是将其视为对有罪者 或具有某些特定身份(比如市籍、赘婿)者的惩罚措施,至于秦统治者是如何利用这 些人来开发新占领地区的,所知甚少。尤其是,在内地因某些不法行为而被免职甚至 废黜的官吏,并不是简单地作为普通庶人迁往新地,而是被任用为“新地吏”,这是 我2 0 0 5年 7 月 第 4期 苏州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A c a d e mi c J o u ma l o f S

14、u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P h i l o s o p h ya n d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J u 1 2 o o 5 No 4 元代常平义仓研究 黄 鸿 山 ( 苏州大学 社 会学 院 ,江苏 苏州 2 1 5 0 2 1 ) 摘要 :常平仓和义仓是元代主要的备荒仓储,曾对元代备灾救荒事业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就总体态 势而言,元代常平义仓 的实际成效并不显著,呈屡兴屡废之势。究其原 因,是因为元朝吏治的败坏以及仓储本 身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着弊端。诸如常平义仓之类的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废弛, 与元朝的灭亡有着不可分割的联

15、系。 关键词:常平仓;义仓;元朝;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K 2 4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 0 1 - 4 4 0 3 ( 2 0 0 5 ) 0 4 - 0 0 9 3 - 0 4 仓储制度作为我国古代最主要的备荒手段,历来受到 学界关注,迄今为止已取得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现有 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隋唐及明清 , 其他时段的研究则尚 显薄弱,元代的仓储制度更是如此。就笔者所见,除王颞 曾对元代粮仓作过介绍以外 ,尚未有关于元代备荒仓储的 专门研究 ;对此进行深入探讨,不仅可以对元代仓储制度 的演变有较为清楚的了解 ,而且可以加深对元朝灭亡原因 的认识。为此,本文拟对元代主要的

16、备荒仓储常平仓 和义仓略作申论,其他种类的仓储留待他文。 一 、元代常平义仓的兴起和作用 元代的粮仓 ,种类繁多,据王颞统计 ,至少可分为六 种类型,它们的管理方式和职能各有不同。其中,常平仓 和义仓专为备荒所建,因此常合称为 “ 常平义仓” 。 元史 食货志称 “ 常平起于汉之耿寿昌,义仓起于唐之戴胄” 。 但实际上,我们可以将常平仓的源头上溯到战国时期魏国 李悝所立 “ 平籴法” ,而义仓的出现也在唐代之前 ,至少隋 文帝时已有义仓设立 【 晷 。 常平仓和义仓虽都为备荒救灾而设 ,但两者在诸多方 面存在着区别。就元代而言,常平仓为官方出资建立 ,设 立于城市,其救济方法主要为 “ 平粜”

17、 ,即 “ 丰年米贱,官 为增价籴之;歉年米贵。官为减价粜之”L 2 J l 暑 。起到稳 定物价和救济灾 民的作用。义仓虽也由官方推行,但其积 谷来自民间,设立于乡村,其救济方法为无偿赈给,即 “ 社 置一仓,以社长主之,丰年每亲丁纳粟五斗,驱丁二斗, 无粟听纳杂色,歉年就给社民”【 2 J l 誊 。常平仓和义仓一 为官设 ,一为民办,两者相互补充,救济面覆盖了城乡广 大地区。如果办理得当,的确可以对备荒救灾事业发挥较 大的作用,所以元人认为 “ 为政之要,惠民之本,必积蓄 为先。公私积蓄既丰 ,虽有凶荒,不能为害”。 据 元史 食货志记载,元代的常平义仓大多建立于 元世祖至元六年 ( 1

18、 2 6 9 o实际上在此之前,已有常平义仓 的存在。元世祖中统元年 ( 1 2 6 0)十一月 ,已有 “ 发常平 仓赈益都、 济南 、 滨棣饥民” 的记 利 ; 而至元三年( 1 2 6 6) 时,户部尚书马亨也曾 “ 建言立常平、义仓,谓备荒之具, 宜亟举行。而时以财用不足,止设义仓”【 2 J l 薯l 。说明此 时义仓也已设立。 据元代官修政书 经世大典序录记载,“ 国朝自至元六 年诏立义仓于乡社,又置常平仓于路府,使饥不损民,丰不 伤农,粟直不低昂,而民无菜色,诚救荒之良法也” 。 自此之后,元代的常平义仓逐渐得到普及,并在备荒中发 挥了积极的作用。 至元八年 ( 1 2 7 1

19、) ,各地 “ 随路常平仓I 爿 嵌 斛” J l 薯2 ” , 常平仓开始大规模建立, 其粜本( 积粮 ) 有和籴 、 河仓拨支粮、 和铁课籴粮等几个主要来源,“ 于是 ( 至元 )八年以和籴粮 及诸河仓所拨粮贮焉。二十三年 ( 1 2 8 6)定铁法,又以铁 课籴粮充焉”【 6 J l 薯3 。此外 ,元中央官府为充实常平仓, 也将 “ 各处没官财产,系官赃罚 ,阙官子粒 ,并入粟补官 散济不尽钞数”等拨作粜本,让其发挥 “ 谷贱则增价以籴 , 收稿日期:2 0 0 5 一 O 1 0 7 作者简介:黄鸿山 ( 1 9 7 7 一) ,男,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 王颧 : 元代粮仓考略

20、(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1 9 8 1 年第 2 期 ) 一文曾从总体上介绍了元代的各种仓储制度,其中部分涉及了常 平义仓的内容,但并未作深入考察。 9 3 贵则减价 以粜,随宜以济其民”的作用 。世祖在位 期问常平仓积谷数曾达 8 0余万石 J ( 卷3 。官府除提供粜 本之外 , 还兴建了大批常平仓仓廒。至元九年 ( 1 2 7 2) 正月, 全国各处 “ 奉旨添盖 ( 常平 )仓廒,仰各路总管府摘差正 官及坐去造作人员,催督起盖,每间约储粮千石,合用木 物,令人匠从实计料,估直于各路见在官钱支买,会计铁 数就于附近炉冶开造,工匠先尽系官投下内差拨,如不敷, 于军民站赤诸色户内补差,其夫役

21、止令各路于本管旁近丁 多之家借倩 ( 债 ) ,官为 日支钱米” 。以此为契机,元代的 常平仓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建,“ 总计原有廒 房一千 五百 二十 间 ,今添 盖六百 九 十间”_ 8 l ( 巷 1 “ ,总 数 达到 2 2 1 0间之多 。 此时元朝尚未统一全国,因此常平仓只是设立于其统 治地区,包括腹里 ( 中书省 )的贞定路 、沼磁路、彰德路、 东平府 、博州路 、济宁路、曹州、德州、濮州、顺德路、 大名路、河间路、顺天路、济南路、太原路、平阳路、中 都路 、冠州和辽阳行省的南阳府、河南行省的归德府和南 京路 。 元攻灭南宋、统一全国之后,也曾多次下诏,要求各地 设立

22、常平仓, 原南宋统治地区的常平仓也得到了恢复和建立。 镇江路的常平仓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 ( 1 2 8 2)复建 J c 巷l , 庆元路 ( 今属浙江 )的下属各县也都在至正年间建立了常 平仓 巷 。 义仓的设立则与元朝推行的社制密切相关。至元七年 ( 1 2 7 0) ,元世祖颁布立社法令:“ 诸县所属村疃凡五十家立 为一社,不以是何诸色人等,并行立社,众推举年高通晓 农事有兼丁者立为社长,如一村五十家以上只为一社 ,增 至百家者另设社长一员,如不及五十家者与附近村分相并 为一社。若地远人稀不能相并者,斟酌各处地面各村 自为 一 社听,或三村五村并为一社,仍于酌中村 内选立社长。 ” 在立

23、社条文中,元朝政府要求各地以社为单位,实行劝课 农桑 、兴修水利 、植树灭蝗等举措。同时,为备荒起见 , 也令各社设立义仓:“ 每社立义仓,社长主之 ,如遇丰年收 成去处,各家验口数 ,每口留粟一斗,若无粟 ,抵斗存留 杂色物料 ,以备歉岁就给各人 自行食用,官司并不得拘检 借贷动支 ,经过军马亦不得强行取要。社长明置文历,如 欲聚集收顿或各家顿放,听从民便 ,社长与社户从长商议, 如法收贮,须要不致损害。如遇天灾凶岁,不收去处或本 社内有不收之家,不在存留之限。 ”_ 5 J ( 卷 2 元代义仓与常平仓等官办仓储相比, 有两个突出的优点。 一 是赈济便利。虽然常平仓一般规模较大、积谷数量较

24、多, 但设于城市,往往不便救济乡村灾民。义仓则立于村社,掌 管于社长,“ 丰年则验口而收 ,荒旱则随人而给”l 7 J ( 卷 6 ,赈 济颇为方便;二是不费官方财力。常平仓的建立运营,需 要官府出资兴修仓廒、买谷存放以及派任专人管理 ,所费 不菲,使官府疲于应付。义仓则由民间 自积 ,减轻了官府 的负担。至元三年马亨请设常平义仓,“ 而时以财用不足, 止设义仓” 卷 。义仓的优点由此可略窥一斑。 正因为义仓具备上述优点,元朝政府推行义仓可谓不 9 4 遗余力。朝廷多次重 申义仓条令,要求各地遵行,元代义 仓由此得到广泛普及。据 至顺镇江志记载 ,元代镇江 路设立的义仓达 9 6所,其中绝大多

25、数设于乡村,“ 录事司 二所,丹徒县乡都三十二所 ,丹阳县市及乡都二十二所, 金坛县市及乡都四十所”l 9 剐 。其他各地也大多兴办了 义仓。 元史) a e 记载了不少义仓赈济的事例。从时间上看, 义仓 自元世祖时始设 ,至元顺帝初期尚普遍存在;从空间 上看 ,无论是在其统治中心的蠡州、河间、保定 ( 今属河 北 ) 、 德州、 泰安 ( 今属山东 ) , 还是地处湖广的道州、 永兴, 或是甘肃的巩昌、成州,甚或东南沿海的江浙,乃至处于 岭南边陲的临贺 ( 今属广西 ) ,都有义仓的分布。由此可见, 元代义仓的设立是相当普遍的。其历年积粮数量虽难以查 考,但从 元史 中出现的零星记载也可略知

26、一二,至元 二十五年 ( 1 2 8 8)十二月,大司农上报各地 “ 积义粮三十 一 万五千 五百余石 ” 副 。 常平义仓的建立,对元代赈灾救荒事业发挥了一定的 积极作用。 元史中就记载了大量的常平义仓赈济事例, 尽管 元史仓促成书,舛误极多,且所载赈济事件亦未 必全面精确,但我们还是可窥一斑而知全豹,从中了解到 元代常平义仓赈济的大致情况和发展趋势。 如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 ( 1 2 8 9) , 武平路饥荒, 就曾 “ 发 常平仓米万五千石”l 2 J ( 剐 ;而顺帝元统二年 ( 1 3 3 4) ,杭 州、镇江、嘉兴 、常州、松江、江阴六地义仓储粮赈济饥 民达 5 7 2 0 0 0

27、户之多 J I 巷 3 ;顺帝至元三年 ( 1 3 3 7) 三月, 溧阳州一地义仓也救济饥民 6 9 2 0 0人 都 。这些事例说 明,元代常平义仓的管理一度相当有效,其积谷的规模和 数量也相当可观,在赈灾救荒事业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 用。同时也表明, 如果常平义仓办理得当, 的确是备荒良策。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官方设立的仓储,元代常平仓虽 为救荒而设,却还具有供应军需的功能。元世祖至元年间 任监察御史的王恽在论及常平仓之利时曾经说过:“ 至若军 旅调度 ,粮饷为先,比岁军兴,动以和籴 ,若常平一立, 除屯田粮及正税外,复有百万余石之谷,积于中而壮于外。 时和岁丰, 民无所仰。 推以济军,

28、 虽调度加倍 , 民无和籴之扰, 军免阙食之虞。 ” 都 其同时代人,曾任济宁路总管、山 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使等地方官职 的胡祗通也认为 “ ( 常平仓 )一岁积蓄得三年之储,设遇凶 岁,可以纾忧,军不阙食,民无流饿” 0 _ ( 卷 。这些虽是 建议或设想,但从王恽后来所言 “ ( 常平仓谷 )近年以来, 起运尽绝,甚非朝廷恤民救荒本意”来看,常平仓谷用于 军需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 J I 。 二、元代常平义仓的衰落及其原因 虽然元代的常平义仓一度在救灾备荒事业中发挥了较 大的作用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常平义仓逐渐衰败。尽管 元中央政府屡次下诏推行,但还是出现了旋兴旋废之势

29、。 早在元世祖至元末年,常平义仓就已经出现了衰败的 迹象。胡祗通在 论积贮中提到:“ 常平仓既立 ,即今空 无一粟” , “ 公私仓廪箧笥皆无蓄积剩余, 丰稔则不能支岁用 , 若遇尧汤之水旱 ,则人相食矣”【 t o ( 卷 。王恽也在 上世 祖皇帝论政事书中指出:“ 常平仓设 自至元八年,随路收 贮斛粟,共约八十余万。今仓廪久空,起运具存,甚非朝 廷救荒恤 民本意。 ”_ 6 J ( 这都说明设立不久的常平仓 已 初显颓态。 与此 同时 ,义仓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据 续文献通 考 记载 :“ 自至元六年立义仓 ,后至末年 ,各社仓多 空乏 。 ”l 】 l _ 时人赵天麟曾对此作过评论 :“

30、 至元六年 八月间圣旨条画内一款,该每社立一义仓 ,社长主之 臣窃见 自是以来二十余年于今矣,然而社仓多有空空如也 之处” , 以致 “ 顷年以来, 水旱相仍, 蝗螟蔽天, 饥馑涛臻 , 四方迭苦转互就食 ,隆冬盛暑,道途之中,缀属不绝 ,维 持保抱,妇泣于后 ,子号于前 ,老弱不能远移 ,而殍者众 矣 ” 卷 。 有鉴于此,元朝历代皇帝都曾下诏要求设立常平义仓 , 下诏立常平仓的年份有至大二年 ( 1 3 0 9) 、 天历二年 ( 1 3 2 9) 、 元顺帝至元元年 ( 1 3 3 5)和至正三年 ( 1 3 4 3 ) ;要求立义仓 的年份则有皇庆二年 ( 1 3 1 3 ) 、延祜四

31、年 ( 1 3 1 7) 、泰定二年 ( 1 3 2 5 ) ,但是,均未起到显著作用,仍然是屡兴屡废0至顺 二年修成的 经世大典序录中就有这样的感叹: 常平义 仓 )今名虽存而实废焉 ,申明举行则在乎人耳!”_ 4 J I 卷 元代常平义仓的彻底衰落当在元顺帝在位后期,这从 元史 中常平义仓的赈济记录可知大概。常平义仓赈济事 例发生的最后年份是元顺帝至正四年 ( 1 3 4 4) 。此后直至元 朝灭亡的二十多年问,再也没有出现常平义仓赈济的记录。 而此时正是元代 自然灾害最为严重 、社会最为动荡的时期, 也是最需要常平义仓赈济的时刻。在这个关键时刻,常平 义仓的 “ 缺席” ,只能说明它们已

32、经彻底衰落了。 纵观有元一代,常平义仓出现了屡兴屡废的局面,虽 然它们对元代的救灾备荒事业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 成效并不十分明显。之所 以出现这种, 隋况,至少有以下两 方面的原因 。 首先,政治腐败是常平义仓衰败的最根本原因。元代 诸帝中,除世祖之外 ,多属昏庸无能之辈 ,不是沉湎酒色、 不思进取,就是争权夺利、同室操戈。上行下效,元代官 场异常黑暗。尤其是元代 中叶之后,因国库空虚 ,朝廷大 规模地卖官鬻爵,更使得朝政混乱,吏治败坏,虎狼横行。 元代的常平仓本来 自官方,由官方管理,故受吏治腐 败的影响尤为严重。官员对于仓储轻则漠不关心,视条令 为具文,重则挪移百端,从 中渔利。胡祗通

33、就曾指出,元 代 “ 诸仓粮腐烂”的原因是 “ 官非其人, 收受不精, 仓廒不整 , 曝晾不时” 。 。 ,更甚者则 “ 移粜本以为他用 ,及至上 司或差官盘点或移文催征 ,往往仓惶失措,或私券而赔贷 于富家,或低价而收买于铺户,粜未足而虚作数,藏未久 而泪变损坏” 。营私舞弊、弄虚作假行为发生于元 代常平仓运营的每一个环节。官府发粜本建仓时,“ 省府发 降粜本,在各路则减刻于府吏之手,县不能得全数,在各 县则减刻于县吏之手,乡都不能得全数” ; 丰年买谷存仓时 , “ 省府明文丰年收粜本,分派乡都为里首者,阴符吏弊,云 某人当领钞若干,某户当纳谷若干,吏辈从而渔猎之。受 甲之赇则移于乙,得乙

34、之赇则移于丙,及其姓氏已定,则 家家被扰无遗矣” ;歉年赈粜时,“ 已发仓之际,其司县贪 猾之吏 ,市井俭巧之徒,与夫权豪势要之强有力者 ,往往 诡立姓名,悉空其仓而粜之,而阎闾田野困穷无聊之民, 虽一夫不得与焉” 。贪官污吏对常平仓的侵蚀无孔 不 入 。 义仓虽不由官府直接掌控 ,元朝政府甚至规定 :“ 官司 并不得拘检借贷动支,经过军马亦不得强行取要。 ”_ 5 J ( 卷 2 似乎难以侵蚀。但由于政治腐败 ,缺少监管,贪官污吏往 往和社长狼狈为奸、侵渔义仓,致使义仓难以保全。至治 元年 ( 1 3 2 1 ) ,监察御史在论及江西行省义仓时就曾说 “ 切 详义仓诚为拯荒之要,今主典之人

35、,多有侵食借用,虚申 数 目。其当该提点正官置之不问。 ” 而胡祗通在 民间 疾苦状 中也指出,“ 社长并不益民,止助贪污官府鸠敛钱 物 ,侵剥细民” ,故应 “ 合行罢去”l l 0 _ ( 卷 。元人侯有造 则这样评价 义仓 :“ 义仓 之设 ,已历 四十年之久 ,各社 之长 擅 自出纳 ,名实 相诬 ,殊无成效 。 ”_ 】 5 _ 【 巷 其次,元代的常平义仓制度本身也存在着一些缺陷, 这也是导致它们衰落的重要原因。 一 是仓粮并不专门备荒。如前所述 ,常平仓积谷除了 灾年平粜以外 ,也供作军需。这 固然有利 于元朝政府筹措 军粮,但挪用既多 ,必然使常平仓 的备荒功能受到损害。 元世

36、祖在位时王恽就曾说过 :“ 窃见至元八年设立常平仓, 验随路户数,收贮米粟约八十万石,以备缓急接济支用。 近年以来,起运尽绝,甚非朝廷恤 民救荒本意。 ”_ 6 J I 卷 义仓的情况也是如此。至元二十八年( 1 2 9 1 ) 三月诏日: “ 义 仓旧例,丰年蓄其有余 ,歉岁补其不足。前年使民运赴河 仓,有失设置义仓初意。今后照依原行法度收贮 ,以备饥 岁,官司不得拘检。 ” 将义仓应得粟粮 “ 运赴河仓” ,无 异于釜底抽薪,不利于义仓的运营。如前所述 ,至元二十 五年 ( 1 2 8 8 )各地 尚存义粮三十一万五千五百余石,到至 元二十七年 (1 2 9 0) 时 , 却只剩 “ 义粮

37、九万九千九百六十石” 了 1 6 ) 。 二是委人不当。常平仓本系官仓,由官府设仓官进行 管理。元代仓官待遇欠佳, 而且责任重大, 人多不愿就选 。 义仓掌 管于社 长之手 ,社 长一 职 ,利少 事繁 ,从元 世祖后 期开始 ,一些地区还将各种科差强加于社长之身,使得一 般人不愿充任,被指派者不是伙同贪官污吏共同侵渔乡民, 就是 “ 多有逃亡事故” 。迫不得已, 有时只好以 “ 妇人小儿” 和 “ 年小愚呆之人”顶替 J ( 卷2 。义仓管理废坏至此,前 景可想而知 。 三、结语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统治最不稳定的朝代之一,阶级矛 盾与民族矛盾交织,在这种情况下,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 , 往往使矛

38、盾更加激化,成为大规模农民战争的导火线。元 9 5 顺帝至正年间,黄河屡次泛滥,社会动荡不安,农 民起义 此起彼伏,时任参议中书省事的陈思谦曾如此倡议 :“ 所在 盗起,盖由岁饥民贫,宜大发仓廪赈之,以收人心 ,仍分 布重兵镇抚中夏。 ”L 2 J I 暑4 这说明诸如常平义仓之类的备 灾救荒制度,在当时条件下,正是缓和矛盾 、维护社会稳 定的良方。但综上所述,有元一代的常平义仓建设 ,呈现 出屡兴屡废的局面, 成效并不显著, 至正年间更已彻底衰落。 不久之后,元王朝最终崩溃于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大起义, 应该说这与元代备灾救荒制度的废弛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我国传统社会中,建立了包括仓储在内

39、的一系列社 会救济制度和机构 ,用于救济灾民和各种社会弱势群体 ,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 ,这些便是我国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 如其得到有效办理,运营良好 ,往往是民生安定 、社会稳 定之时,如办理不力,以致名存实亡甚或荡然无存时,则 多是社会矛盾尖锐、动荡不安的时期 ,此刻也正是农民起 义的多发时节。揆诸元代常平义仓的兴废 ,或许我们可以 对传统社会保障制度这种调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的 功能有所认识。 参考 文献 : 1 杜佑 通典 M 上海:商务印书馆 ,1 9 3 5 2 宋濂等 元史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7 3 张光大 救荒活民类要 救荒一纲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

40、 9 9 5 4 赵世延等 经世大典序录 A 苏天爵 元文类 C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5 大元圣政国朝典章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5 6王恽 秋涧集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8 7 7 王元恭 至正四明续志 赋役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9 5 8 永乐大典 仓 M 济南:齐鲁书社,1 9 9 6 9 俞希鲁 至顺镇江志 公廨 M 台北:华文书局,1 9 6 8 1 0 胡祗通 论积贮 A 紫山大全集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1 1 乾隆官修 续文献通考 市籴三 M 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3 6 1 2杨士奇,黄

41、淮等 历代名臣奏议 荒政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1 3 卢琦 建言常平 A 圭峰集 z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8 7 1 4新集至正条例 仓库 z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5 1 5 侯有造 重修庙学记 A 嘉靖夏邑志 M 转引白杨讷 元代农村社制研究 J 历史研究,1 9 6 5( 4) 1 6 王颞 元代粮仓考略 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 9 8 1( 2) ( 责任编辑 :许周鹣 ) Re s e a r c h o n t he Cha n g pi ng a nd Yi Gr a n a r y i n th e Yua n Dyn a s

42、t y HUANG Ho ng s h a n Ab s t r a c t :t h e Ch a n g p i n g Gr a n a r y a n d Yi Gr a n a r y a l e th e ma i n Gr a n a r i e s p r e p a r i n g f o r n a t u r a l d i s a s t e r s T h e y h a d e x e r t e d s o m e p o s i tiv e e ffe c t i n p r e p a r i n g for d i s ast e rs Th e r e f

43、 o r e , as we r e v i e we d the m i n g e n e ral , we fou n d tha t t h e i r p r a c t i c a l e ffe c t Wash t n o ti c e a b l e an d b e c a me l a x s o o n d u e t o the b ad a d mi n i s t r a ti o n o f o ff i c i a l s an d the g r a n a r y s y s t e m S o wn s h o rtc o mi n g s Th e t

44、 r a d i ti o n a l s o c i a l s e c u r i t y s y s t e m S l axa t i o n s u c h as the s e a n e s was c l 0 s e l y c o n n e c t e d wi th the d e c l i n e o f t h e Y u a n Dy n ast y Ke y wo r d: theC h an g pi n gGr a n a r y , theYi Gr a n a r y , theY u a nDy n asty, s oc i a l s e c u r

45、 i ty 9 6 救救宋代政治又一次永久地封闭在历史的 困境中。“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 ,阻归程。欲 将 心 事 付 瑶 琴 ,知 音 少,弦 断 有 谁 听” 25 ( 家集卷十,p981)。这是岳飞被陷害前不久的绝 笔, 象征了一个历史困境中英雄的悲剧宿命, 后 来南宋有恢复大志的人如辛弃疾等 ,其痛苦心灵 莫不是在此困境中悲歌。 参考文献 : 1 庄绰. 鸡肋编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2 陈登原. 国史旧闻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3 王夫之. 宋论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64. 4 钱大昕. 十驾斋养心录 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

46、957. 5 赵翼. 二十二史札记 M . 王树民校证本. 北京: 中华书局, 1984. 6 余英时. 朱熹的历史世界 M . 北京: 三联书店, 2004. 7 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Z . 北京: 中华书局, 1956. 8 脱脱等. 宋史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9 何忠礼. 宋代政治史 M .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10 徐梦莘. 三朝北盟会编 Z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年影印 本. 11 田况. 儒林公议 Z . 全宋笔记本. 郑州: 大象出版社, 2003. 12 朱熹. 朱子语类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94. 13 罗大经

47、. 鹤林玉露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14 方健. 再论张浚 A . 岳飞研究 C . 北京: 中华书局, 1996. 15 周密. 齐东野语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16 李心传.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Z .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17 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59. 18 曾枣庄, 刘琳主编. 全宋文 Z . 成都: 巴蜀书社, 1989. 19 丁传靖辑. 野老纪闻 Z . 宋人轶事汇编本. 北京: 中华书 局, 1981. 20 昭琏. 啸亭杂录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21 吴曾. 能改斋漫录 M

48、.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22 柳诒徵. 中国文化史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23 王明清. 玉照新志 M .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4 陈峰. 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 M . 北京: 中华书局, 2004. 25 岳珂编. 鄂国金佗稡编续编 Z . 王曾瑜校注本. 北京: 中 华书局, 1989. 26 赵翼. 陔余丛考 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57. 27 内藤湖南. 中国史通论 M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28 佚名.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 Z . 北京: 中华书局, 1995. 29 顾炎武. 日知录 M . 兰州: 甘肃民族出版社, 1997. 30 陆游. 老学庵笔记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79. 31 周密. 癸辛杂识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8. 32 许倬云.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 M .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1. 33 许倬云. 从历史看组织 M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4 许倬云. 万古江河: 中国


注意事项

本文(战国楚帛书考-陈梦家-考古学报1984年第2期.pdf)为本站会员(魏子好的一塌糊涂的文献)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文库网用户QQ群:731843829  微博官方号:文库网官方   知乎号:文库网

Copyright© 2025 文库网 wenkunet.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