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职“融合式”课程思政建设模式与实践——以重庆市渝中职业教育中心历史课程为例.pdf

  • 资源ID:21552057       资源大小:1.69M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文币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职“融合式”课程思政建设模式与实践——以重庆市渝中职业教育中心历史课程为例.pdf

1、087课程建构课程建设中职“融合式”课程思政建设模式与实践以重庆市渝中职业教育中心历史课程为例重庆市渝中职业教育中心朱喜祥【摘要】在强化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和现实诉求下,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并加以实践是当前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重要工作。重庆市渝中职业教育中心以历史课程为突破口,探索中职“融合式”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在模式内涵、逻辑理路、融合载体、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并富有成效,为中职学校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实践模式和范例。【关键词】中职;课程思政;“融合式”;建设;实践;历史课程【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23)15-0087-04【DOI

2、】10.12240/j.issn.2095-9214.2023.15.027中职“融合式”课程思政建设,是指课程教育教学活动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发挥好教师思政团队主力军作用,结合学科或专业特性,以课堂建设为“主阵地”和“主渠道”,并将课堂内外有机结合,从不同的视角深挖课程思政融入的切入点,通过活动引导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实施学科专业协同育人,更好地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中职历史是中职三大思政课程之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以中职历史课程为例,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历史课程的教学和改革,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潜

3、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历史教育工作者课程思政提供实践模式和范例。中职历史科目“融合式”课程思政的逻辑体系如图 1 所示。一、中职历史“融合式”课程思政建设具体设计和实施路径以中职历史“融合式”课程思政建设模式与实践为例,从建设的逻辑理路、融合载体、建设路径等方面,厘清“融合”的内涵,找到“融合”的载体,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和方法,紧紧围绕“融合”开展,实现课程思政建设全过程的思想和价值引领。(一)逻辑理路1.讲清史实。教师在历史课程教学中要讲清楚史实,基于这些史实的生动再现与思政教学方案融图 1中职历史科目“融合式”课程思政逻辑体系图088课程建设课程建构合。例如,

4、要树立学生文化自信,就要讲清楚我国灿烂的文明史实;要树立学生制度自信,就要讲清楚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就要讲清楚大国工匠们的人生轨迹和历史贡献等。2.把握历史思想。历史思想的核心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课程思政将历史思想融入历史课程教育活动中去,也正是历史教师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是开展历史课程教学的底线和原则,与课程思政目标要求一致。我们可以从中国史中获得以德为先的价值理念,从世界史中获得以史为鉴的理性立场,学习过程中更是要学会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守护历史课堂。历史教学任务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课堂就必然成为课

5、程思政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目标、有效的教学方法、科学的教学结构、优化的教学过程和评价;要认真研读教材,梳理历史要义,挖掘育人价值;要精心创设情境,把握育人契机;要拓展主题活动,丰富学生内心体验。4.丰富实践活动。历史课程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实现育人目标。比如,讲到古代史,我们组织学生开展巴文化知识竞赛;讲到革命年代,我们组织学生参观红岩村、白公馆、渣滓洞等红色革命纪念场馆;我们还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进行社会宣讲、开讲红色故事等。同时,我们利用线上优势,在影视剧中重温大唐盛世,在线重走长征路,虚拟现实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青春岁月。5.开展教学评价。评价主体既包括教

6、师,也积极引入多元主体,尤其是发挥自我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形成多元数据整合的评价。同时,评价主体既包括历史教师,也包括实践活动教师、实践基地管理者、德育教师等。通过知识、过程、参与、情感和发展等多维度开展,把课程知识掌握、学习过程表现、社会参与卷入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主体发展程度变化等多维融合,从而构建“一标准、多主体、多维度”的立体评价导向,实现历史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二)融合载体1.教书育人。一是将历史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融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其应有的思想政治素质。二是将历史教育与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融合,积极影响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培养,造就“

7、完整的人”。三是将历史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融合,加强专业认知和专业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专业和学业,促成学生成功成才。2.课程思政。思政教育最终要落实到课程中来,通过历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递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历史课程思政过程中,要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到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有意识地融入课程思政目标和元素,要把历史和思政绿色融合。汽修专业历史课程思政融入设计如表 1 所示。表 1汽修专业历史课程思政融入设计示例课程内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概况1.统一趋势认知,热爱祖国2.多民族团结1.第一个封建大统一时代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

8、基1.统一的必然趋势2.世界文明中心的形成3.对世界的影响1.学会分析大统一的条件和背景2.议古论今,坚定祖国统一的信心和决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爱国爱党2.民族大义3.民族精神1.日本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2.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3.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作用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2.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3.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4.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1.认清日本侵华的本质,以史为鉴2.理解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的贡献3.掌握抗日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精湛的传统工艺1.专业自信、文化自信2.探索精神、科学精神1.四大发明2.数学的成就3.天文学的贡献1.中国古代最发达自

9、然科学的地位和贡献2.传统工艺对世界和现代的影响1.认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的奉献2.古代人民卓越创造力对今天的借鉴和启发3.时代诉求。知识的传授和掌握是历史课程教089课程建构课程建设学的基本要求,历史课程素养需要与时代要求融合,以史为鉴、读史明理,从而实现主流价值引导和传递作用。讲授中国史时,讲清楚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规律和优秀文化成果,对照今天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呼声,增强学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讲授世界史时,注意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历程、社会主义的趋势、中外历史发展的对照等知识讲清楚,助力学生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激发民族自信和爱国奋进。4.专业要求。中

10、职历史课标始终彰显职业教育特色,在历史教学实施过程中,重点或侧重体现专业特色,实现历史课程教学与专业相融合。在讲到新中国成立章节时,学前教育专业创设的是国家发展义务教育历史情景或者组织参观当地第一所幼儿园,机械专业创设的是国家发展重工业历史情境或者组织学生参观重钢旧址博物馆,而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创设解放重庆路线历史情境或者参观红色纪念馆等;在讲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时可以增加新的特色场景。5.过程评价。我们需要把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各环节,既要评价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也要评价学生思政目标的达成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学会运用多种评价手段,采用多维的评价方式,还要发挥学生

11、自我评价的作用,使评价结果充分有效。从学校的角度,历史课程评价既要纳入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也要纳入教师教学过程评价,这有助于课程思政目标达成效果检验和改进。(三)建设路径1.打造一支历史教学创新团队。在学校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中,历史教师作为学科教师加入团队,肩负公共基础课历史课程“三教”改革重任。学校制定了历史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方案,高标准确定团队负责人,高要求遴选团队核心成员,建设目标重点是团队教师能力建设、课程思政实现路径探索、历史教学模式改革等,在团队组织管理、资源协同利用、激励考核机制等方面明确了具体建设目标。2.探索多样化的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将课本上言简意赅的历史事件描述

12、转化成生动、立体、形象的感官体验,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建立直接性的历史感和家国情怀。这就要求历史教师探索创新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我们特别重视借助慕课、网络精品公开课等,从教学设计、课程实现和学习方式等各环节融入思政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任务教学、小组互动、师生对话、同伴互助、指导发现等方式实现。教师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应用 VR 和 AR 技术等实现教学方法创新。同时,我们利用学校区域优势,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组织开展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参观访学,定期组织历史知识竞赛、演讲活动、故事会、历史小课堂、辩论赛等。3.建立跨界协同育人机制。学校从历史课程思政的视角,坚持“跨界

13、、协同、融合”理念,建立跨界协同育人机制,形成跨学科、跨专业、跨课堂的沟通交流平台。在学校建立课程思政教师共建、共享、共治的教学资源平台,实现信息沟通、教学交流、智库共享。学校为实现课程思政与家庭、学校、社区的共育共治提供支持和保障。在教学层面,教务处做好管理引导,教研组负责课程思政教育的研讨和实现。在日常教学教研中,历史教师与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不同专业历史教师、德育管理教师等建立起课程思政常态化合作研讨机制,形成合力。4.制定思政导向的师生评价标准。在历史课程思政融合评价中,学校探索构建“一标准、多主体、多维度”的评价导向。在评价过程中,历史课标是标准之标准,评价主体要求多元。评价

14、标准的制定要体现多主体、多维度,强调个体评价与综合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常规评价与增值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课堂评价与课外评价等相融合,而思政目标将贯穿于整个评价标准之中。学校制定了任090课程建设课程建构课教师考核评价标准、学生考核评价标准和相关德育工作人员评价标准等,既要对学生的“学”进行评价,也要对教师的“教”进行评价。二、中职历史“融合式”课程思政建设实效和经验(一)课程与思政融合是实现课程思政的关键课程思政的建设,课程始终是载体。在课程教学中,学科(专业)教师要立足课程本身,深入分析课程内容,把深藏于知识内层的思政元素挖掘出来,找准融合点,在授课的过程中将内涵的精神和价值

15、外化于教学之中;要提高育人意识和教育创新能力,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教师之间的合作协同。学校层面要优化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通过制度革新推进课程与思政的融合。教务处(专业部)层面要形成课程体系多维立体,课程之间要合作协同,找准不同课程思政切入点。教研组层面进行课堂革命,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打造线上线下系列课堂。(二)课程思政需要积极探索协同育人实践路径课程思政对协同育人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打造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新格局,提升协同育人成效。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社会相关教育参与者以及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都是育人主体,都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守好自己的“责任田”。学校要注重协同育人

16、顶层制度建设,部门要制定具体工作要求和实施细则,通过组建课程思政创新团队,整合校内外、课内外以及线上线下课程思政资源,完善评价标准,构建科学合理的保障机制,从而实现多路径协同育人。三、中职历史“融合式”课程思政建设案例反思(一)创新之处1.课程思政建设模式的创新。本案例提出中职“融合式”思政建设模式,初步厘清“融合式”思政建设内涵,以中职历史课程为例,厘清逻辑理路,寻找融合载体,遵循团队建设为先、方法改进为术、跨界协同机制建设为道,通过思政融合导向的标准建设,探索出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方法和实践路径。2.构建了“一标准、多主体、多维度”评价导向。本案例在实施“融合式”思政建设模式中,注重评价标

17、准的建设,坚持多主体多维度评价,并将评价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和实现协同育人的关键所在。(二)下一步改进措施1.进一步挖掘“融合式”课程思政建设内涵。结合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实践和教学实施,重点从思政队伍、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融合式”课程思政内涵建设的探索。2.丰富融合载体,持续探索“融合式”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根据不同课程内容和特性,从不同视域丰富融合载体,以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目标,持续探索“融合式”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参考文献】1 李军华,姚海慧,肖建清.“融德于教”立体多元化融合式课程思政建设的探讨以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为例 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21(05):101-1

18、06.2 朱喜祥.职业教育学生发展立体评价的现实逻辑及其实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20):78-84.3 梁燕,田野.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内涵逻辑和建设路径 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21,35(02):5-10.4 陆道坤.课程思政评价的设计与实施 J.思想理论教育,2021(03):25-31.【基金项目】本文系 2022 年重庆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职业院校一三五 融合式课程思政模式构建及实践”(项目编号:ZZ223454)、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中职学校 五方五融五共 产教融合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K22YG104422)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朱喜祥(1973.03),男,汉族,四川平昌人,本科,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和历史教学。


注意事项

本文(中职“融合式”课程思政建设模式与实践——以重庆市渝中职业教育中心历史课程为例.pdf)为本站会员(爱文献爱资料)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文库网用户QQ群:731843829  微博官方号:文库网官方   知乎号:文库网

Copyright© 2025 文库网 wenkunet.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