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PPT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课件第10章.pptx

  • 资源ID:21726654       资源大小:754.79KB        全文页数:76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15文币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课件第10章.pptx

1、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第一节认识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第一节认识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第三节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的干预方法第三节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的干预方法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知识结构图知识结构图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第一节认识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第一节认识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一、问题行为与正常行为一、问题行为与正常行为问题行为是一种既不利于他人又不利于自己的行为。问题行为在学前儿童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甚至反复发生。这种行

2、为常常导致学前儿童行为和情绪异常,既影响他人发展,又影响自身发展。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一一)问题行为的含义问题行为的含义问题行为实际上就是行为问题,也称为行为异常、行为障碍、偏差行为等,主要是指在学前儿童中出现的妨碍个性良性发展、智能正常发展、身心健康成长或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一系列行为。简而言之,问题行为就是偏离社会正常要求或个体正常发展的行为。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二二)问题行为的层次问题行为的层次问题行为可依据其严重性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不良行为习惯;第二层为社会适应不良;第三层为反社会性。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

3、预(三三)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及表现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及表现1.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概念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概念学前儿童问题行为是指妨碍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给家庭、幼儿园乃至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2.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的表现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的表现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的一般表现为良好行为不足、行为过度和行为不适当三种类型。(1)良好行为不足。良好行为不足是指人们所期望的行为很少发生或从不发生。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2)行为过度。行为过度是指某一类行为出现得过多。(3)行为不适当。行为不适当是指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境中产生,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却又不发生。第 10

4、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四四)学前儿童正常行为的标准学前儿童正常行为的标准行为是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学前儿童正常行为的标准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1.能学会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2.行为与年龄相符3.能正确处理与同伴的关系,解决冲突4.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遵守纪律,理解奖惩的意义5.行为要与社会文化背景相适应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二、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的类型二、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的类型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多样,成因也非常复杂,研究学者对它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为了更好地学习和认识学前儿童的社会问题行为,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的学者按不同的标准对学前儿童的社

5、会问题进行的分类。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一一)不同研究学者对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的分类不同研究学者对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的分类西方学者威克曼将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诸如不遵守纪律、不遵循社会普遍的道德原则等外扰性的问题行为;另一类是诸如社交孤僻、依赖、退缩、抑郁等主要危害学前儿童自身的问题行为。阿肯拜茨将儿童的问题行为分为内隐和外显两种类型。内隐行为即焦虑、抑郁、退缩等情绪问题;外显行为即攻击性、反社会性、过度活动等问题行为。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西方学者休伊特和詹金斯首先将儿童问题行为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不适合社会要求的违纪行为第二类是缺乏社

6、会教养的攻击性行为第三类是过度抑制行为我国学者将问题行为区分为外在化行为和内在化行为。外在化行为主要包括品行问题、攻击和违纪性活动;内在化行为包括神经质、考试焦虑和性回避。左其沛等研究者根据外部情境、内部动因、行为方式及其特点、行为后果、心理活动状态及个性特点、自我评价及体验、性质程度等指标,将问题行为分为四类:品德不良型、过失型、攻击型、压抑型。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二二)基于问题行为的表现分类基于问题行为的表现分类综合国内外研究者的观点,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主要分为两大类:外化问题和内化问题。一般来说,学前儿童的社会问题行为主要基于问题行为的表现分为生理性问题行为、心理

7、性问题行为和品德性问题行为三类。1.生理性问题行为生理性问题行为学前儿童生理性问题行为主要与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有关,由发育不成熟或某方面的缺陷导致,通过身体表现出来。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2.心理性问题行为心理性问题行为学前儿童心理性问题行为主要是由心理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如表 10-1 所示。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3.品德性问题行为品德性问题行为品德性问题行为是由于接受不良教育而导致的问题行为,这类行为通常会伤害别人或违反道德规范准则,具有一定的道德评判意味。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三、常见的学前儿童社会

8、问题行为三、常见的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学前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大部分问题行为一般是暂时的,而且主要是在不良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些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不良行为,在教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下,也是可以逐步矫正的。常见的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主要有攻击性行为、说谎行为、社交退缩行为、孤独症、多动症等。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一一)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在我国,学前儿童出现的攻击性行为是当今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1.攻击性行为理论及其概念攻击性行为理论及其概念班杜拉认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复杂的事件,对其下定义不仅要考虑到伤害的意图,还要考虑到社会的判断,看究竟哪一种

9、伤害行为称得上是“攻击性行为”。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综合观点认为,伤害意图、伤害行动和社会评价是攻击性行为概念的三要素,攻击者具有伤害他人的主观意图,目的是直接造成被攻击者的伤害或通过唤起被攻击者的恐惧而达到其目的。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性行为,是指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学前儿童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打、踢、咬、抓、撞、威胁、骂人、羞辱、大声叫嚷、叫喊名字、抢走别人的东西等。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但经常发生的行为。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新近研究学者一般认为问题行为

10、有两个要点:第一,行为本身既对他人不利,也对自己不利,即行为具有有害性;第二,行为必须是反复发生的,即具有反复发生性。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2.攻击性行为的类型攻击性行为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把攻击性行为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心理学中较有代表性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以行为动机及造成的伤害分类攻击性行为分为敌意性攻击行为和工具性攻击行为。敌意性攻击行为以伤害他人或破坏他人物品为首要目的;如果主要目的不是伤害,而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关注、某种物品或资源,则属于工具性攻击行为。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2)以行为的表现形式分类在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方面,研究

11、者将其划分为主动攻击、被动攻击和间接攻击。(1)主动攻击:由攻击性行为者在未受刺激的情况下主动发起,主要表现为获取物品、欺负或控制同伴等。(2)被动攻击:受到他人攻击或刺激后做出的反应,主要表现为愤怒、发脾气或失控等。(3)间接攻击:无明显的身体接触,通常在攻击者和受害者之间具有某种媒介。此种类型很少发生在学前期。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3)以行为发生的频率分类攻击性行为分为习惯性攻击行为和偶发性攻击行为。习惯性攻击通常指个体多次发生攻击性行为却由于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而养成习惯,致使攻击性行为经常发生。偶发性攻击行为只是偶然的一两次的行为,大多数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属于此种

12、类型。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3.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成人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和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2)学前儿童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上的攻击。(3)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呈现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的趋势。(4)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4.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因素2)家庭因素3

13、)幼教机构4)社会因素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5.攻击性行为的教育对策攻击性行为的教育对策由于攻击性行为具有危害性和可改变性,我们必须采用恰当的教育措施,预防、控制和矫正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1)为学前儿童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2)培养学前儿童的自控能力。(3)引导学前儿童合理宣泄不良情绪。(4)及时纠正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5)学前儿童教育者坚持赏识教育的原则。(6)通过活动矫治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二二)说谎行为说谎行为说谎行为也是学前儿童常见的一种社会问题行为。1.说谎行为理论及其概念说谎行为理论及其概念说谎是个体有意做出

14、假的陈述并意图使接受者接受这一错误信息的行为。它是一种以欺骗他人为目的,心口不一致的表达方式。从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来看,说谎属于交际中的问题行为,从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来分析,说谎属于认知活动,反映学前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进程。学前儿童说谎在生活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2.说谎行为的类型说谎行为的类型说谎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想象型说谎。想象型说谎是指学前儿童把想象的东西当成现实,或把事实夸大而表现出的说谎行为。(2)取乐型说谎。取乐型说谎是指学前儿童用谎话捉弄别人,以获得快感的说谎行为。(3)虚荣型说谎。虚荣型说谎是指学前儿童为了炫耀自己而表现的

15、说谎行为。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4)模仿型说谎。模仿型说谎是指在成人经常表现说谎行为的示范下,学前儿童模仿成人表现出的说谎行为。(5)侠义型说谎。侠义型说谎是指学前儿童为了保护同伴出现的说谎行为。(6)被迫型说谎。被迫型说谎是指学前儿童为了逃避教师或家长的批评与惩罚而表现出的说谎行为。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3.说谎行为的产生原因说谎行为的产生原因学前儿童说谎行为的产生原因可从无意说谎、有意说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1)无意说谎行为无意说谎是指学前儿童分不清自己的想象与现实之间的界线,试图用言语描述某种幻想的东西。无意说谎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1)儿童

16、满足愿望的心理需求。(2)理解性心理错觉。(3)儿童自信心的萌动。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2)有意说谎行为有意说谎通常带有明显的欺骗目的。有时,学前儿童说谎是他们推理的产物。有意说谎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1)开脱责任,逃避惩罚。(2)成人说谎,殃及儿童。(3)取悦老师和家长,想得到关注或表现的机会。(4)追求优越感,满足虚荣心。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三三)社交退缩行为社交退缩行为在学前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与他人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和合作互动,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也是其将来适应社会,更好地生活的奠基石。而不愿与人交往,常常表现“独处”的社交退缩行为

17、,则会阻碍学前儿童的社会人际交往,影响他们良好性格的形成。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1.社交退缩行为的概念社交退缩行为的概念学前儿童的社交退缩是指学前儿童主动脱离同伴群体和不与同伴交往,被同伴排斥和拒绝,并在熟悉的环境下出现的长时间的独处行为。与同伴互动对于学前儿童的社会、情绪、认知和道德发展都起着独特的作用。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2.社交退缩行为的类型社交退缩行为的类型学前儿童社交退缩行为主要分以下三种类型。(1)安静孤独型。安静孤独型又称主动退缩型,表现为在同伴环境中学前儿童独自游戏或独自进行探究活动的行为。(2)沉默寡言型。沉默寡言型又称为害羞型,表现

18、为跨情境的旁观和无所事事的行为。(3)活跃孤独型。活跃孤独型又称被动退缩型,表现为同伴在场时学前儿童独自一人频繁地喧闹、重复、多动及夸张的戏剧性表演。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3.社交退缩行为的特点社交退缩行为的特点社交退缩作为学前儿童社会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学前儿童较常出现的问题。它不仅会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化进程,而且会对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深远的影响。社交退缩行为主要有以下特点:(1)胆小、羞怯、害怕;(2)孤僻不合群,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差;(3)对客观现实常常采取被动或逃避的行为。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4.社交退缩行为的影响因素社交退缩行为的影响因素

19、学前儿童社交退缩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1)内部因素(1)遗传和生理因素。(2)学前儿童本身的能力素质和实践经验。2)外部因素(1)亲子依恋关系。(2)教养方式。(3)同伴关系。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四四)孤独症孤独症1.孤独症理论研究孤独症理论研究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或孤独性障碍,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代表性疾病。学前儿童孤独症是一组以某种行为缺陷模式加以界定的发展障碍。学前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大脑广泛性发育障碍疾病,起初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症的一个症状,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才被看作是一种在社交技能、认知和交流等多方面存在障碍的发育障碍疾病。第 10 章 学前

20、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2.学前儿童孤独症的特征学前儿童孤独症的特征(1)对任何一种感觉刺激的反应异常,或迟钝或敏感;(2)发育速度和顺序出现异常;(3)言语性认知及非言语性认知异常;(4)与人、物和事的联系异常。社会交往障碍、言语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是学前儿童孤独症的主要临床表现,又称“Kanner 三联征三联征”,同时伴有智力异常、感知觉异常、兴趣单调、多动和注意力分散、自伤行为及情绪异常等特征。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3.学前儿童孤独症的具体表现学前儿童孤独症的具体表现学前儿童孤独症的具体表现如下:(1)社会交往障碍的具体表现。孤独症学前儿童普遍缺乏社会性互动,缺乏对社交

21、刺激的敏感和回应。(2)言语障碍的具体表现。言语障碍一般最早被儿童的父母发现,起初容易被误认为是听力缺失。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3)重复刻板行为的具体表现。孤独症学前儿童经常表现出兴趣狭窄、重复的行为或刻板的动作,对环境要求十分苛刻,有强烈的要求维持环境不变的意愿,常较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活动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4.孤独症康复训练孤独症康复训练感觉统合训练是中国孤独症学前儿童进行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案。在训练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要让孤独症学前儿童感觉自由、放松、快乐,避免压力,在游戏中改善症状而不是将其作为课业强迫儿童完成。(2)训练中孤独症

22、学前儿童是主角,根据儿童不同刺激的需要进行选择;每次课程安排多个训练项目供其自由选择。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3)要让孤独症学前儿童自发地寻求感觉刺激,给予引导,不是简单地教他怎样去做。(4)在训练过程中,多鼓励孤独症学前儿童,给予肯定和积极的反馈,帮助家长认识儿童的进步和成功。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了解儿童问题行为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既是问题行为研究的出发点,也是预防和干预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关键所在。第 10

23、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一、生物因素一、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产生的内在条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一)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个体遗传素质主要体现为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通过基因传递的生物特性。(二二)母孕期和围产期不利因素的影响母孕期和围产期不利因素的影响母孕期和围产期的各种不利因素也是造成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二、心理因素二、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指个体的主观心理状态,即个体与发展环境相互作用的经验积累,包括早期的和后来的生活经验及人格发展的情况等。影响问题行为的心理因素主要体现在学前儿童气质、情绪、智力等

24、几个方面。(一一)气质因素气质因素气质是在个体生命早期就出现的。气质特点不同,表现为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不同。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各种气质类型的学前儿童具体表现如下。1.活跃型2.专注型3.抑制型4.均衡型5.敏捷型综上所示,以上五种类型的学前儿童各有其明显的特征,但各种类型的特点也互有交叉。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二二)情绪因素情绪因素学前儿童出生后即出现情绪表现,在后天环境的作用下,学前儿童的情绪不断变化、发展。大量研究发现,学前儿童不同的情绪表现和情绪反应会影响他们的问题行为表现。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也与

25、学前儿童的情绪控制能力密切相关。控制冲动性行为的能力与社会技能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而与问题行为呈负相关关系。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三三)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智力是影响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低智商,特别是言语智商较低会影响学前儿童的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1)言语能力的缺陷限制了学前儿童自我控制和延迟满足能力的表现,从而造成学前儿童不能认真思考,具有冲动性。(2)智力较低限制了学前儿童学习恰当的道德规范和行为的能力。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三、家庭因素三、家庭因素家庭是学前儿童个体学习和生活的首要微观环境系统。在学前儿童行为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起着

26、关键作用。(一一)教养方式教养方式教养方式是儿童的监护人(主要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实践及其对学前儿童情感表现的组合方式。鲍林德提出了现今最为常见的分类方法,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专制型、权威型和放纵型三种类型。麦科比和马丁把父母的教养风格分为四种类型:专制型、权威型、放纵型、冷漠型。在我国的理论研究中,把教养方式分为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二二)亲子关系亲子关系1.亲子关系的概念亲子关系的概念亲子关系原是遗传学中的用语,指亲代和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在心理学领域,亲子关系既包含生物血缘关系,又包含亲子之间的社会关系。2.亲子关系的维度亲子关

27、系的维度亲子冲突、亲子亲和是衡量亲子关系的两个重要维度。亲子冲突是指学前儿童与父母之间公开的行为对抗或对立。它表现为争吵、分歧、争论甚至身体冲突等。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3.亲子关系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亲子关系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亲子关系影响着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和发展。亲子亲密度越高,问题行为水平越低。对亲子依恋与问题行为关系的研究也为亲子关系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支持性证据。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三三)家庭氛围家庭氛围家庭感情氛围是家庭氛围中最主要的方面。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婚姻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细胞。婚姻关系作为最重要的家庭人际关系之一

28、,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学前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家庭冲突会伤害学前儿童的心灵,削弱甚至抵消父母教育所起的作用。婚姻关系的好坏与学前儿童的反社会行为、不良行为、攻击性行为等外在问题行为和焦虑、不安等内部问题行为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生活在良好家庭环境中的学前儿童,问题行为比较少;父母婚姻关系不好的家庭,其子女往往会出现吵架或其他外在问题行为。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四、幼教机构因素四、幼教机构因素在家庭之外,学前儿童接触最多的环境就是幼儿园等幼教机构,教师和同伴也是父母之外的重要他人。教师的素质、师幼关系、同伴关系、制度文化等都是幼儿园或幼教机构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1.学前儿

29、童教师的专业素养2.学前儿童教师的教育观念3.师幼关系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第三节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的干预方法第三节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的干预方法一、自然后果法一、自然后果法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一一)自然后果法的概念自然后果法的概念自然后果法由卢梭提出,其核心思想是当学前儿童出现行为偏颇时,不人为地对学前儿童进行道德绑架式的训诫和惩罚,而是让失范行为带来的后果直接作用于学前儿童自身,让学前儿童在具体的情境中切身体验自己的行为带来的不愉悦感。(二二

30、)自然后果法的运用自然后果法的运用自然后果法就是指当学前儿童有过失行为时,成人不去人为限制学前儿童的自由,而是用过失产生的后果去约束学前儿童的自由,从而使学前儿童明白其危害,并下决心不再重犯的方法。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在具体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读。1.让学前儿童体验自己行为的后果让学前儿童体验自己行为的后果自然后果法的目的是让学前儿童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在其中产生自我体验,从而意识到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2.学前儿童教育者需适时介入学前儿童教育者需适时介入自然后果法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关注的是学前儿童对过程与结果的体验,而不是形式上的绝对“自然”第 10 章

31、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3.并不适用于学前儿童的所有行为并不适用于学前儿童的所有行为一般来说,只有当过失行为后果不影响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时,教育者才可以让学前儿童体验这种后果带来的惩罚。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二、强化法二、强化法强化法也是一种常用的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干预的有效方法。(一一)强化法的概念强化法的概念强化法是指系统地应用强化手段去增加某些适应性行为,以减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具体包括正强化法、负强化法、消退法及惩罚法这四种基本方法。强化法是以操作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当个体自发做出某个行为后,如果得到强化,这个行为在以后就有可能再次发生;如果未

32、得到强化或得到惩罚,那该行为发生的概率就会降低。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二二)强化的基本方法强化的基本方法1.正强化法正强化法1)正强化的概念正强化是指当某操作性行为在某种情境或刺激下出现后,及时得到一种正强化物;如果这种强化物能够满足行为者的需要,则以后在那种情境或刺激下,这一特定的操作性行为的出现概率会升高。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2)正强化的分类强化物是指那些能够提高特定反应的可能性,或者使特定反应的概率增加的任何事件或物品。强化物一般可分为五类,如表 10-2 所示。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3)正强化的操作过程正强化法是行为矫正技

33、术中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其操作过程分为四步,如表 10-3 所示。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2.负强化法负强化法负强化法是指学前儿童发出某一种行为时,可以选择减少或消除学前儿童对这种行为的厌恶刺激,以后在同样的情境下,该行为的出现率会降低。运用负强化法矫正学前儿童的不良行为需要遵循一定的矫正程序,如表 10-4 所示。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3.消退法消退法消退法就是通过停止对某种行为的强化从而使该行为逐渐消失的一种行为矫正方法。这种方法采用的方式是对不适应的行为不予注意,不给予强化,使之渐趋减弱以致消失。4.惩罚法惩罚

34、法惩罚法是指学前儿童在一定情境或刺激下产生某一不良行为后,及时使之承受厌恶刺激(又称惩罚物)或损失正在享用的正强化物,也就是将学前儿童的不良行为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刺激结合起来,多次重复配对出现,使学前儿童以后在类似情境或刺激下,降低该不良行为出现的频率,甚至消除该不良行为。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惩罚法的使用要慎重,一般在正强化法、消退法等方法无效时才采用。而且单一使用惩罚法具有局限性,大多数情况要与其他强化法结合运用。惩罚有三种类型:体罚、谴责和暂停。(1)体罚。体罚是指随着学前儿童不良行为的出现,及时施予一种厌恶刺激或惩罚物,以收到阻止或消除这种不良

35、行为的功效。在不得已使用的情况下,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对学前儿童的身体无严重性伤害,二是事先征得学前儿童家长的同意。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2)谴责。谴责是指当学前儿童出现不良行为时,及时给予强烈的否定的言语刺激或警告语句,以阻止或消除不良行为的出现。(3)暂停。暂停是指当学前儿童表现出某种不良行为时,及时暂停其正在享用的正强化物以阻止或削弱这种不良行为,或把学前儿童移到正强化物较少的情境中去。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三、代币法三、代币法代币法是指用代币强化物来进行行为矫正的方法。以代币作为强化物,在任何场合下都可以使用,只要满意行为一发生即可发放。(一一

36、)基本原理基本原理(二二)基本步骤基本步骤1.确定目标行为2.建立基线3.确定代币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运用代币法时,所使用的代币必须是可以利用的实物或象征性的东西,具备以下特征才可被确定为代币运用:(1)必须是可以计数的;(2)必须是简单、便携的;(3)必须是学前儿童不易复制的;(4)必须是不具备其他实用功能的;(5)必须是不易与其他物品相混淆的;(6)对学前儿童来说,必须是具有吸引力的。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4.确定支持强化物确定支持强化物学前儿童在领取代币以后,必定会拿它来交换作为报酬的支持强化物。选择支持强化物时既要考虑其强化价值,又要考虑到购置

37、这些强化物的经济价值。5.拟订代币交换系统拟订代币交换系统代币交换系统应详细规定何种行为可以获得一个代币或几个代币(代币必须在期望行为发生后立即给予);应给所有选定的有效支持强化物确定一定的价值,让学前儿童知道积累多少代币才能换得相应的支持强化物;规定交换的时间、地点,并监督其进行交换。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6.严格执行具体操作严格执行具体操作在开展代币交换活动之前,应把计划告诉学前儿童,使他们明确代币交换操作的内容和要领。设计合适的储存柜陈列支持强化物。在特定的时间内,指派专人来强化某一特定行为。代币总在满意反应出现后立即以积极的且明显的方式发放。在发放代币时,友好的、微

38、笑的赞许也应同时出现,且应告知学前儿童其得到代币的原因。开始时,代币换取支持强化物的次数应多一些,然后逐渐减少。在履行职责时,教师应始终保持适当、稳定的情绪,以及操作的一致性和客观公正性。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7.将代币制泛化到自然环境中将代币制泛化到自然环境中其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其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1)逐渐地取消代币,即通过逐渐减少赢得代币的数量,或逐渐延长目标行为和代币发放之间的时间来实现;(2)逐渐降低其价值,即通过逐渐减少一定量的代币可兑换到支持强化物的数量,或逐渐延长获得代币和兑换支持强化物之间的时间来实现。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四、

39、模仿法四、模仿法模仿法又称为示范法、观摩法,指学前儿童基于观察学习来增加、获得良好行为,减少、消除不良行为的一种行为矫正方法。(一)基本程序(1)选择要改变的行为。(2)确定学习、模仿对象。(3)吸引学前儿童的注意力。(4)增加示范行为呈现的时间。(5)模仿行为产生后要给予强化(6)确切记录模仿情况。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二二)基本类型基本类型模仿法包括四种基本类型,如表 10-5 所示。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五、游戏疗法五、游戏疗法游戏疗法是采用游戏的手段来矫正学前儿童心理行为异常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一种利用语言媒介手段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学治疗技

40、术。(一一)基本原理基本原理游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方面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游戏对学前儿童发育上的作用,在于游戏能够触及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根据游戏功能的不同,将学前儿童的游戏主要分为四类。(1)机能性游戏。(2)体验性游戏。(3)获得性游戏。(4)创造性游戏。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二二)基本原则基本原则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学前儿童在游戏中可以自然地发泄其内在的心理冲突,以及用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情绪情感。在游戏治疗时,治疗者为学前儿童创设游戏环境,让学前儿童去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没有人评价他行为的对错,没有人强制

41、他做这做那,也没有人与他争夺玩具,他想怎样玩就怎样玩,不用遵守任何游戏规则。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在实施游戏治疗时,治疗者必须遵循以下八项原则:(1)治疗者必须与学前儿童建立亲近、友善的关系,得到学前儿童的充分信任。(2)治疗者必须接纳学前儿童真实的一面。(3)治疗者应宽容对待学前儿童,使学前儿童能够充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4)治疗者要善于识别学前儿童所表达的情感体验,并以学前儿童能领悟的方式把这些感受反馈给学前儿童。第 10 章 学前儿童社会问题行为及其干预(5)治疗者要相信学前儿童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信他们能够自己处理困难,不能以任何方式干涉学前儿童的行为。(6)治疗者不能干涉学前儿童的行为或谈话。(7)治疗者不要急于求成,要明白治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8)治疗者只能规定一些必要的限制,以保护学前儿童的安全。这些限制应该尽量保持在最少的数量,在治疗开始前明确宣布,使学前儿童认识到自己的责任。


注意事项

本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课件第10章.pptx)为本站会员(bubibi)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文库网用户QQ群:731843829  微博官方号:文库网官方   知乎号:文库网

Copyright© 2025 文库网 wenkunet.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