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舟山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docx

  • 资源ID:21728153       资源大小:106.11KB        全文页数:5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文币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舟山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docx

1、舟山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为高质量推进舟山市“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家有关规划计划、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舟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一、现实基础(一)“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十三五”时期,舟山市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路子,围绕“打造美丽中国海岛样板”奋斗目标,高标准打赢治水、治气、治土“三大战役”,深入推进环境风险防范、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能力建设“三大工程”, “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顺利完成,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

2、持续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中向好。“十三五”时期,舟山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至2020年,全市21个市控以上地表水I类类水质断面占90.5%,无劣V类水质断面,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有所好转;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7.8%,PM2.5年均浓度17微克/立方米,持续多年保持全国、全省前列,持续擦亮“舟山好空气”金名片。全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80.7,属于“优”等级。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深入实施治水治气治土治固废攻坚战役,聚力突破重难点,污染防治工作成效明显。全面推进“五水共治”,实施“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品质河道”建

3、设、饮用水水源保障、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等水质提升十大行动,实现国控断面100%类水质,率先剿灭劣类水体,累计创建市级“美丽河道”7条,“品质河道”37条。深入实施“蓝天保卫战”,实施治气七项行动,率先实现清新空气示范区全域覆盖,基本消灭重度、中度污染天气。统筹推进“清废”“净土”行动,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为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为100%。2020年,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染物排放量较2015年分别下降17.62%、22.89%、13.68%和11.49%,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拓展。以打造“美丽中国海岛样板”为目标,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所辖县(

4、区)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比例达50%,列全省第一,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比例达100%。持续推进森林舟山建设,开展绿盾行动,推进国土绿化工程,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70平方米,居全省各市第二位。持续推进蓝色生态屏障建设,以海陆统筹推进海水养殖生态治理、增殖放流和海岛海岸整治修复,推进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深入推动小城镇生态环境整治提升,实现从“脏乱差”向“洁序美”的转变,率先实现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全覆盖。海岛城市环境治理呈现示范引领效应。制定实施舟山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形成覆盖全域的生态环境空间管控机制。不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环保领域全部事项100%实现“最多

5、跑一次”,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和特色小镇实现“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全覆盖,在全省率先探索开展环评与排污许可同步核发,实现辐射安全许可和放射诊疗许可两证跨部门同审同办。以严格的环境标准倒逼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推进五大行业转型省级,积极推广绿色修船示范企业高压水除锈等国际领先技术,海洋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共促进的经验做法获省领导肯定。陆海统筹生态环境综合管理协同系统成为省第二批数字化转型工作试点。表1 规划目标指标完成情况指标性质指标类别序号指标名称2015年值“十三五”目标值2020年完成值完成情况约束性指标环境质量1省控断面水质好于类的比例(%)505050完成2劣类水和黑臭水体比例(%)-0

6、0完成3细颗粒物(PM2.5)浓度(g/m3)302917完成4设区城市日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90.89397.8完成污染减排5“十三五”总量控制指标化学需氧量减排比例(%)-8.817.62完成氨氮减排比例(%)-10.622.89完成二氧化硫减排比例(%)-313.68完成氮氧化物减排比例(%)-311.49完成重金属减排6重金属削减量(相较2013年下降%)-不增长69.2完成预期性指标环境质量7市控断面水质好于类的比例(%)81.09294完成8地表水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100100100完成9近岸海域三类以上海水比例(%)38.4保持稳定53.8完成10县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

7、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100100完成11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点位达标率(%)-总体有所提升总体有所提升完成生态建设12省级以上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比率(%)-50100完成13自然岸线比例(%)-5572.46完成风险防控14五年期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数下降比例(%)-5未发生完成资源环境效率15资源利用效率万元GDP能耗(吨标煤/万元)0.510.600.59完成16万元工业增加值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COD(kg/万元)1.861.60.04*完成17SO2(kg/万元)3.563.50.11*完成18NOx(kg/万元)3.324.50.18*完成注:1.*计算方式为工业源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除以

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因统计口径调整,故目标年与基准年数值差距较大。(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三五”以来,尽管舟山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深层次问题。一是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有待提升。海岛型城市的属性致使舟山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趋紧,全市人均水资源仅为全省平均的一半左右,国土开发强度大但土地使用绩效低,地均GDP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以船舶修造、水产品加工等为主的传统支柱行业仍处于产业链低端,产业绿色升级改造亟待推进。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支撑性作用尚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绿色石化基地、石化中下游新材料产业链的推进,为区域带来经济体

9、量的同时,也带来大体量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风险。江海联运规模的不断壮大,也带来交通领域的高碳化趋势和突发事件次生污染风险。二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基础并不稳固。舟山市境内无过境客水,河段生态流量不足,临城河和盐仓河上游近水库段时常断流,水系自净能力较弱,城北水库、城关河、白泉河、盐仓河、临城河、长弄堂水库等断面在月际间常有超标,水体生态多样性有待改善。近岸海域水质受长江口、钱塘江、甬江等外源输入影响,富营养化严重,属于赤潮高发海域。涉海工程建设和近海海洋生物资源的过度捕捞,对舟山海域海洋生物资源造成一定破坏,潮间带生物物种日益减少,多样性较低,海域生态系统健康不乐观。近年来,舟山市空气环境质量

10、持续呈优,但随着临港石化产业和港口输运枢纽中心的快速发展,2020年舟山市O3年均浓度同比增长比例位居全省首位。土壤和地下水“防控治”的工作基础和技术力量比较薄弱,管控和治理水平均亟待提升。一般固体废物处置能力仍有不足,存在阶段性缺口,部分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单一,建筑垃圾处置体系缺乏全面统筹。三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仍存短板。舟山市城市排水管网破损问题突出,部分老城区污水管网存在错接漏接及破损淤积情况,普陀东港、海洋产业集聚区等也存在因地基下陷导致管道损坏问题,“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仍需推进。部分污水处理厂存在“大材小用”和“小马拉大车”的现象,市域污水处理技术设施能力建设仍需加强统筹。污泥处置设施能

11、力不足,小干污泥处理厂存在超负荷运行。岱山、嵊泗无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岛际间转运存在安全风险。船舶化学品污水(洗舱水)、生活污水接收处置能力不足,油泥、生活污水转运港城衔接制度及转运体系初步建立,但港口码头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仍需进一步完善。四是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尚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协调机制尚需完善,各方主体、政府各部门生态环境治理责任有待进一步明确、落实。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监管机制有待完善,海域、锚地、港口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有待推进,海洋保洁和海上环卫制度亟需建立。随着舟山市危险货物吞吐量逐年攀升,特别是油轮、化学品船等各类危险品船舶进出港艘次大幅度上升,船舶突发

12、事故污染海域的风险不断增大,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绿色石化基地放射源由20个暴发增长至500多个,辐射源安全管控压力大。生态环境管理数字化水平不足,现代化生态环境感知网络有待完善,智慧监管能力有待提高。(三)“十四五”面临的形势“十四五”时期,是舟山市迈入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舟山的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突出位置,将其作为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为生态环保工作提供坚实后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深入推进实施,碳达峰行动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为统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

13、高水平保护提供重要推手。“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海岛风景线,高质量打造美丽中国海岛样板为舟山生态环境保护带来重要政治机遇。海洋强国、长三角一体化、甬舟一体化,全省“四大”建设等战略实施,舟山区位优势、开放优势更加彰显,为舟山绿色低碳发展带来新动力。舟山市建设“四个舟山”和坚持“五大会战”构筑经济崛起和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和治理提供有利条件。但是,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全球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百年一遇之大疫情”的双重影响,国内正经历增速换挡和结构转型的双重因素叠加,高质量发展对海岛型城市生态保护、环境容量、用地用海

14、、节能减排等要素保障提出更大挑战。舟山市“十四五”产业结构面临重塑,与之带来的生态安全也面临新要求新挑战。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形成,居民消费规模扩张带来的能耗增加和生活污染上升问题也不容忽视。可见,“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是舟山市生态环境保护机遇与挑战并存、动力与阻力并列的时期,应深刻把握国家战略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增强战略思维、底线思维、危机意识,努力开创海岛生态环境保护新局面。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扣忠实

15、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工作主线,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海上花园城市为目标,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为导向,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以维护生态安全为重点,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全面推进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助力“四个舟山”,成为展示“重要窗口”海岛风景线。(二)基本原则坚持低碳引领,绿色循环发展。以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为引领,把生态环境保护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科学合理

16、布局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能源体系和综合交通体系,有效控制重点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系统治理,根源解决问题。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坚持系统观念系统方法,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等协同增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构建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生态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坚持风险防控,固守安全底线。以源头防范生态环境风险,全方位遏制环境隐患为导向,突出绿色石化及下游产业链环境风险防控,强化全过程污染防治和风险管控,牢牢守住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底线。坚持数字赋能,深化改革创新。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

17、坚持“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理念,强化科技支撑和数字赋能,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数字化转型。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建立健全法治体系和市场化机制,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坚持开放协作,推动全民共治。加强生态环境领域信息公开,以公开推动监督,以监督推动落实。引导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环境决策、环境治理和环境监督,倡导绿色生活生产方式,提升全民生态自觉,形成政府、企业、公众良性互动的环境共治体系。 (三)规划目标1. 总体目标2025年,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基本建成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生态环境巩固提升持久战取得明显成效,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碳排放

18、强度持续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安全得到有力保障,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展示“重要窗口”海岛风景线。绿色协调发展格局总体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高质量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通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进一步拓宽。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单位GDP能耗、水耗、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显著增强。生产生活领域绿色化水平显著提高,全民生态自觉成为常态。生态环境质量高位持续改善。全市地表水市控及以上断面类以上水质比例达到91%,水生态健康初步恢复,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环境空气质量持续保持全国领先,市区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19、比例达到97%以上,PM2.5下降至18微克/立方米以下,基本消除中度污染天气;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得到安全利用,全域“无废城市”基本建成。生态环境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山水林田湖草滩一体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升,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得到有效维护,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有力,实现生态环境问题应查尽查、应改尽改,全域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基本满足公众需求。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建立。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全面转化,构建“政府有为”“企业有责”“市场有效”“社会有序”的大生态保护格局,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体系基本形成。生态环境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步伐加快,生态环境治理效

20、能显著提升,区域生态环境协同监管体系和污染联防联治机制有效运行。展望2035年,高质量建成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彰显创新舟山、开放舟山、品质舟山、幸福舟山独特魅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海岛海洋生态环境质量、资源能源利用、海洋经济发展处于国内领先,全面建成现代化海上花园城市,全面展示浙江省建设“重要窗口”的海岛风景线。2. 主要指标“十四五”期间共设置生态环境保护重点指标19项,其中约束性指标9项,预期性指标10项,涵盖环境质量、污染减排、风险防控、生态保护、低碳发展五大领域。落实环境质量改善的具体任务,配套实施工程治理措施,做到任务项目化、责

21、任具体化,确保规划目标实现。表2 舟山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指标指标类别序号指标名称2020年2025年目标指标性质环境质量1设区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7.897以上约束性2设区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ug/m3)1718以下约束性3达到或优于类水质比例(%)省控及以上断面*66.683约束性市控及以上断面*90.590.54地表水省控断面类水质比例(%)00预期性5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县级以上100100约束性“千吨万人”100100预期性6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按面积,%)*305年均值较“十三五”保持稳定预期性7地下水质量类水比例(%

22、)00预期性污染减排8化学需氧量五年削减比例(%)-省级下达指标约束性氨氮五年削减比例(%)-省级下达指标挥发性有机物五年削减比例(%)-省级下达指标氮氧化物削五年减比例(%)-省级下达指标风险防控9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省级下达指标预期性10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95预期性115年期突发环境事件下降比例(%)(0)(0)预期性生态保护12生态质量指数(新EI)*-省级下达指标预期性13森林覆盖率(%)5151约束性14生态保护红线占国土面积比例(%)-不降低约束性15海岛自然岸线保有率(%)74.0571.78预期性低碳发展16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省级下达指标约束性

23、17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省级下达指标约束性18煤炭消费比重(%)-省级下达指标预期性19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稳步提升预期性注:带“*”指标“十四五”统计口径较“十三五”有调整。三、重点任务(一)严格源头治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导向,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构建绿色低碳的能源结构和交通体系,有序推进生活绿色低碳化,促进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不断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内生动力,打造海洋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样本。1. 扎实推进产业绿色转型着力推进制造业绿色转型。加快推动制造业产业基础和产业链水平提升,大力培育发展海洋电子信息、

24、新能源、生命健康等低碳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重点围绕船舶电子产业、六横岛氢能全产业链示范试点、新能源设备制造产业等,加快形成一批低碳新兴产业集群。围绕炼化一体化项目,择优布局高附加值化工中下游产业,积极打造新材料产业创新高地,推进绿色石化基地绿色化、循环化发展。实施传统产业绿色化升级改造,推进石化、建材、船舶、纺织印染等传统产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深化船舶与临港装备产业整合提升,积极推广漆雾回收、超高压水除锈、水雾砂除锈等新型绿色技术装备,树立“舟山绿色修船”品牌,打造国际绿色修船基地。积极推动海洋生物加工产品向精细化多样化发展,全面完成水产品加工行业环保整治提升。积极开

25、展绿色设计产品示范,加大绿色原辅材料推广力度,全面推广高效节能节水环保技术和装备,布局建设一批示范性绿色低碳园区、绿色工厂。加快推进定海工业园区、普陀经济开发区和岱山经济开发区等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废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实现园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依法依规推进落后产能淘汰,深化整治“低散乱”,规范小微企业园建设。禁止新增化工园区。持续深化渔农业绿色低碳转型。围绕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国家绿色渔业实验基地、远洋渔业特色小镇建设,加快推进渔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海洋牧场,推进东库黄礁和桃花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促进渔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农业“

26、两区”建设,推动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以“肥药两制”改革为突破口,深化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大商品有机肥施用、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等技术推广,减少农田氧化亚氮排放。选育高产低排放良种,改善水分和肥料管理,有效控制甲烷排放。积极发展现代绿色服务业。推动服务业绿色转型,大力发展软件与信息、科技服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数字贸易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绿色创意农业、海岛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生态情景体验、绿色公共服务等新业态。发展绿色物流,积极推进仓储、运输、包装、配送物流供应链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鼓励发展北斗导航、无人船、水下监测等港航科技服务业,建设江海联运航运科技产业示范基地。2. 构建绿色低碳的

27、能源结构加强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科学发展分布式光伏、风电、海洋潮流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推动可再生能源成为能源供给增量主体,打造舟山氢能海洋应用示范城市。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效率,降低发电成本,实现与常规电力同等竞争。科学推进海上风电布局建设,建成一批海上风电项目,打造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布局建设LNG接收及综合利用、氢能产业、冷能利用等,建设LNG登陆中心和清洁能源岛。选择具备一定基础条件但无完全电源供应的孤岛,实现氢储能发电与其他清洁能源联用,开展孤岛集中供电、供热等综合利用示范。强化煤炭总量控制,积极推进煤炭低碳化利用,鼓励使用洁净煤以及高热值煤。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

28、费比重稳步提升。深入推进能源消费革命。严格落实能源消费“双控”制度,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积极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强对高耗能企业用能监察,限批缓批高耗能项目。加快压减过剩和淘汰落后产能,统筹布局工业互联网、5G网络、大数据中心、窄带物联网、公共基础设施物联网等项目。严格涉煤项目准入,鼓励使用洁净煤和高热值煤,支持工业企业实施传统能源改造,加快高耗能落后企业、产能、设备的淘汰和退出。开展能效创新引领专项行动,推动石化、化工等企业余热余压余能回收利用,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厂污泥能源化利用。到2025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建立多能互补智能网络。加快构

29、建结构多元、供应稳定的现代绿色能源产业体系,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统筹煤、电、油、气网运设施能力建设,提升能源安全输送能力。统筹考虑储电、储热、储冷等多种储备方式,发挥好调节供需平衡和能源缓冲作用。构筑氢能供应和储运体系,增强氢能等替代能源能力储备。充分利用海上LNG资源,在产业、公用设施布局较集中、具备一定用户需求的岛屿建设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远离城镇电网、并网成本偏高的岛屿,建设以风能、光能、潮流能、生物质能等为一次能源的分布式微电网,推广应用微电网储能技术,兼并淘汰柴油发电机等高耗能污染发电设施或作为备用。3. 着力打造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加快低碳综合交通网络建设。以国际物流枢

30、纽岛建设为载体,着力构建以港航为龙头、铁路和航空为引领、公路为支撑的双向对外交通格局,建设以水运为主导、公路和通用航空为补充的岛际交通网络,切实提高城市交通智慧化、绿色化发展水平。推进江海联运体系与嘉兴等地海河联运体系融合,开辟海河直达运输航线,加快形成江海河多式联运体系。推动舟山本岛构建骨干公交发展模式,提高公共交通覆盖率和出行分担率。推进既有交通设施绿色改造,打造绿色公路、绿色铁路、绿色港口。加快推进码头岸电设施建设,减少船舶在港口靠泊期间因辅机运转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加快推进车船结构升级。大力淘汰老旧车辆、船舶,加快推进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淘汰更新工作,加快淘汰国四及以下标准营运

31、柴油货车,加快淘汰采用稀薄燃烧技术和“油改气”的老旧燃气车辆。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在港口服务、城市公交、物流配送、邮政快递、环卫等领域率先使用清洁能源车船。到2025年,市区城市公交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化的比例达到90%以上。加快航运系统运力结构调整,做强江海联运船队,推进智慧绿色航运发展,出台新一轮航运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鼓励造船企业进行技术革新,优化船舶设计,在满足船舶适用性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油耗和污染排放。推广使用船舶节能型柴油机。4. 积极推进生活绿色低碳化推动建筑绿色低碳化建设和管理。探索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模式,推进建筑节能和低碳管理。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建筑

32、,推广装配式建筑及可再生能源应用,建设一批未来低碳社区。加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以大型公共建筑场馆和机关办公建筑为重点,开展屋顶墙面绿化、地源热泵等节能改造,因地制宜推广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绿色建材等低碳技术。推进建筑节能低碳管理,逐步将公共建筑纳碳核查范围,进一步完善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强化宾馆、办公楼、商场等商业和公共建筑低碳化运营管理。大力倡导绿色低碳化生活方式。推动建立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推进企业开展节能低碳产品认证和标识,增加低碳产品的有效供给。倡导绿色装修,优先选用成型装饰材料,建筑装饰、室内装修使用水性涂料和胶粘剂。推行绿色包装,限制商品过度包装。倡导低碳生活,推进城市

33、社区基础设施绿色化,推广普及节水、节能器具,强化阶梯水价、阶梯电价、阶梯气价的运用,引导居民自觉减少能源和资源浪费。倡导绿色低碳出行方式,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提高绿色出行比例。建立低碳生活长效机制,充分利用数字经济、互联网优势,探索建立个人低碳账户,推行绿色信用体系,积极探索碳普惠制度。5. 创新绿色发展机制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持续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海岛地区GEP核算标准,推动实现GDP和GEP双核算、双评估机制全覆盖,完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和市场交易机制,探索建立海洋生态资产交易平台。加快完善自然资源产权体系,探索推动自然资源

34、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持续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积极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着力创建舟山国家高新区、滨海科创大走廊、东海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夯实绿色低碳发展科研基础条件。强化企业在绿色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大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支持力度,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共建技术研发机构,强化自主创新,破解绿色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开展绿色技术体系集成示范,打造一批石油天然气储运技术工程实验室、绿色石化与新材料研究中心、新材料产业创新中心、企业研究院等产业创新载体,开展节能减排研究,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污染防治与修复、新能源等领域核心

35、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示范。完善绿色发展环境经济政策。深入推进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重要海洋生态系统保护补偿机制,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建立农业绿色发展、资源综合利用、清洁能源发展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深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采取重点项目投资补助、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方式支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项目,在高污染高风险行业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优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差别化收费机制。专栏1 绿色低碳发展重大工程1.传统产业节能低碳改造。鼓励企业对标国际先进能效标准,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先进工艺技术装备、循环利用技术、新能源技

36、术等等,在船舶修造、螺杆制造、水产加工、汽车零部件等行业企业实施一批节能低碳改造工程。2.能源结构优化工程。推进海上风电、潮流能等清洁能源利用工程,建设岱山县中广核4#海上风电、嵊泗2#、5#、6#工程,中石化六横LNG接收站、浙能六横LNG接收站、新奥LNG接收站,定海潮流能发电、金塘滩涂光伏、岱山金塘滩涂光伏储能工程,中广核绿电制氢示范、六横制氢工厂、中山大洋电机氢能产业等重大项目。3.绿色低碳交通工程。加快公共交通新能源车辆更新,开展新能源汽车充(换)电桩建设行动,引导提升新增私人小汽车中新能源车比例。全面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老旧车辆,逐步推进国四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淘汰。深化美丽公

37、路、低碳港口和航道建设,强化低碳枢纽建设。(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围绕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推动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深化多层级低碳试点示范,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修复协同增效,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显著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1. 全方位推进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推动制定舟山市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统筹推进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农业、生活和科技创新“6+1”领域碳达峰工作,明确达峰目标、路线图和配套措施。大型企业,特别是石化、化工等行业大型企业要制定实施二氧化碳达峰行动方案。建立“区域能评+产业能效技术标准”机制,实行高耗能行业产能和能耗等量减量替代制度和煤炭

38、减量替代。打造低碳试点升级版,面向县(区)、乡镇、社区、园区和企业等各类主体,积极打造多层级“零碳”试点示范。到2025年,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全面建成绿色低碳园区,力争建成4个“零碳”示范乡镇(街道)、20个“零碳”示范村(社区)。积极实践碳中和,探索开展公共机构和大型会议“碳中和”,积极开发林业、海洋、湿地等碳汇产品,加强红树林提质扩面、碳汇渔业发展等,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生态系统碳汇。2. 完善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制度探索建立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对神华国华(舟山)、浙能中煤舟山煤电等电力行业实行总量和单位产品碳排放控制约束,对重大石化项目实行碳总量和碳

39、强度“双控”制度。除省级以上重大项目外,严格高耗能项目准入,对已有高耗能项目要按照先进的能效标准改造提升。加强全过程控碳管理,将重点行业碳排放评价纳入环评,源头控制碳排放增量。启动重点行业碳排放强度分类管理和企业碳账户建设,完善重点行业碳排放监测、报送和核查机制,深化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鼓励推广应用“碳标签”。研究提出减污降碳协同措施,探索实施环境空气质量和温室气体排放“双目标”控制,推进电力、化工行业企业,绿色石化基地以及定海工业园区、海洋产业集聚区、岱山经济开发区、普陀经济开发区等省级以上园区的工业园区开展协同减排试点。根据省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统一部署,积极落实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推动

40、企业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探索实践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示范。探索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与外资进入气候投融资领域。3. 切实提高应对气候变化治理能力构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温室气体监测体系,提升大气二氧化碳、甲烷等主要温室气体监测、污染源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燃料元素分析等能力。提升气候变化适应能力,聚焦能源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安全、农业林业生产、海洋经济发展等重点领域,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试点创建。强化农业生产和交通、能源、水利基础设施配套,提升海岸带抵御台风、风暴潮等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加强极端气候事件的监测预测防灾能力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快气候治理数字化转型,根据省级统

41、一部署,推进低碳发展综合管理系统、企业碳账户系统等低碳数字化工程,深化数据分析挖掘,加快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全流程、信息化、智能化在线管理。专栏2 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1.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试点。选择一批石化、煤电、化工、水产品加工等重点排放行业企业,以及一批排放源相对集中、排放监测基础较好、排放管理体系较为完善的若干高耗能高排放园区,开展协同减排试点。2.多层级“零碳”试点示范工程。以县(区)、镇(乡、街道)、村(社区)为主体,深入实施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和居民生活领域节能降碳措施,积极发展碳汇工程,打造一批“零碳”试点示范区域。探索推进未来低碳社区建设。3.碳汇

42、、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示范。积极开发海洋碳汇产品,探索建立符合舟山实际的碳汇体系建设。选择有条件的区域和行业推进CCUS试点,探索推进石化行业应用CCUS技术试点。4.碳排放评价。探索将碳排放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选择在重点行业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环评中开展碳排放评价,研究提出减排措施,切实发挥减污降碳协同效应。(三)深化污染防治,推进环境质量巩固提升1. 加强协同治理,守护“舟山好空气”巩固“清新空气示范区”建设成效,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强化大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深入实施NOx与VOCs协同减排,实现PM2.5和O3“双控双减”,力争全面消除中度污染天气

43、,空气质量保持全国前列。(1)加强大气环境综合管理持续巩固全域“清新空气示范区”建设成效,深入推进VOCs、工业炉窑、柴油货车、城乡面源四大专项治理,协同开展PM2.5和O3污染防治,突出加强重点时段、重点区域、重点污染源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狠抓夏季臭氧、秋冬颗粒物污染治理,推动城市PM2.5和O3浓度稳中有降。加强重污染天气防范,逐步扩大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和应急减排的实施范围,完善差异化管控机制。组织开展污染天气应对,常态化开展大气污染源清单工作。推进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推进环杭州湾地区、甬舟一体化、上海大都市圈等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统一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启动标准,加强重污染天气应

44、急联动。到2025年,市区细颗粒物浓度达到18微克/立方米以下。(2)加强固定源污染综合治理深化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治理。大力推进石化等行业污染物达标排放治理,加强生产全过程管控、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和末端治理。深入开展锅炉综合整治,全面淘汰35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所有保留的燃煤工业锅炉达到超低排放要求,继续开展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和建成区生物质锅炉超低排放改造或淘汰。进一步深化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基本完成使用高污染燃料的燃料类工业炉窑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深化实施砖瓦、铸造等行业治理,严格控制物料储存、输送及生产工艺过程无组织排放。推动涉气排放企业取消非必要的废气排放系统旁路。积极探索开展消耗臭氧

45、层物质(ODS)管理工作。持续推进VOCs排放控制。以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油品储运销、船舶修造、鱼粉加工等行业为重点,深化工业企业VOCs污染治理。禁止建设生产和使用高VOCs含量的溶剂型涂料、油墨、胶粘剂等项目,大力推进重点行业低VOCs原辅材料源头替代,推广使用低(无)VOCs含量产品,加强VOCs无组织排放控制及废气收集,着力提升泄露检测与修复(LDAR),推进建设适宜高效的末端治理设施。推进工业园区、企业集群因地制宜推广建设涉VOCs“绿岛”项目,统筹规划建设一批集中涂装中心、活性炭集中处理中心、溶剂回收中心等,实现VOCs集中高效处理。开展“清新园区”建设和涉气集群整治。

46、开展清新园区建设,以省级及以上园区为重点,实施新一轮园区大气污染综合整治,从园区管理、产业水平、能源利用、清洁运输、污染治理、数字治气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大气污染治理水平,推进园区环境空气质量稳步改善。建设提升小微企业园,深化涉气企业集群整治,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动态整治,按照标杆建设一批、改造提升一批、优化整合一批、淘汰退出一批的原则,推进建材、家具、铸造、包装印刷等企业集群提升改造,全面提升企业集群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水平。到2025年,全市建成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清新园区2个以上。加强臭气异味污染治理。加强工业臭气异味治理,督促涉臭气异味企业采取原辅材料替代、封闭、加盖等措施,降低臭气异味源头排

47、放,提高臭气废气收集率和处理率,明显减少工业臭气异味排放。推进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各环节和畜禽养殖场臭气异味控制,采取有效防臭除臭措施,提升恶臭治理水平。(3)推进移动源污染防治强化机动车大气污染防治。严格实施新车、新机械环保监管,开展新生产、销售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环保达标监管,对新注册登记柴油车开展排放检验,主要车(机)型系族年度抽检率达到80%以上,探索推进新销售非道路移动机械环保编码登记,不断加强源头管控,确保新车、新机械环保达标。逐步加严国III柴油车限行措施,2022年前基本淘汰在用国III柴油货车。推进重型柴油车远程排放在线监管,基本消除柴油货车和工程机械冒黑烟现象,全面完成施工工地、港口、机场等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和上牌,推广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非道路移动机械。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划定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加强船舶港口大气污染防治。严格实施船舶排放控制区管理制度,加快淘汰不符合标准要求的高污染、高能耗、老旧落后船舶,推进船舶升级


注意事项

本文(舟山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ewewa)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文库网用户QQ群:731843829  微博官方号:文库网官方   知乎号:文库网

Copyright© 2025 文库网 wenkunet.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