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连云港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5-2022).docx

  • 资源ID:21728177       资源大小:326.14KB        全文页数:13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文币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连云港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5-2022).docx

1、连云港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5-2022)二一五年十二月目 录前 言 1第一章 工作基础与形势分析 2第一节 工作基础 2第二节 面临挑战 4第三节 机遇分析 5第二章 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7第一节 指导思想 7第二节 基本原则 7第三节 规划目标 8第四节 规划指标 9第三章 科学优化生态空间 13第一节 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13第二节 加强自然资源保护 15第四章 推进经济绿色转型 19第一节 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19第二节 推进产业升级转型 20第三节 推行低碳经济 24第五章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27第一节 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 27第二节 综合治理大气污染 30第三节 积极防治土壤污染

2、 31第四节 强化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 32第五节 完善风险防范体系 32第六章 提升人居生活环境 35第一节 优化生活空间布局 35第二节 构建绿色宜居城市环境 35第三节 整治农村环境 37第七章 大力弘扬生态文化 38i第一节 培育特色生态文化 38第二节 培育生态文明意识 39第三节 提倡低碳绿色生活 40第八章 加快完善生态制度 43第一节 构建绿色执政体系 43第二节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 45第三节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46第九章 突出环境问题专项行动 48第十章 重点工程项目 61第一节 工程项目 61第二节 资金来源 61第三节 效益分析 62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 63附件 重点工程项

3、目表 66ii前 言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又分别对生 态文明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做出了总体部署。 2014 年 12 月, 习近平总 书记视察指导江苏工作时提出,要努力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的路子,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未来一段时期, 是连云港市抢抓“一带一路”战略交汇点建设, 落实江苏沿 海开发、长三角一体化、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四大 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期, 是建设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新亚

4、欧大 陆桥东方桥头堡、国际性海港中心城市的重要时期,是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 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但是, 连云港存在单位产值资源能源消耗量 大、单位产值污染负荷高、土地开发强度高、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发展现状。为 化解资源环境约束、加快转型发展, 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点示 范区,为此开展连云港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5-2022)编制工作。规划范围为所辖 3 区 3 县, 基准年 2014 年, 规划期 20152022 年, 规划全 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要 求, 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为指导, 坚持“发展

5、中保护、保 护中发展”的基本原则, 以山海生态文明示范为重点领域和特色, 是指导全市生 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基础性和纲领性文件。1第一章 工作基础与形势分析第一节 工作基础一、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禀赋良好生态资源丰富。一是土地资源丰富,全市有盐田 3.60 万公顷,开发条件较 好的滩涂 1.7 万公顷, 闲置城镇建设用地较多, 存量建设用地挖潜空间较大。二 是拥有众多的入海河流, 自北向南包括绣针河、龙王河、青口河、朱稽河、新沭 河、临洪河、蔷薇河、烧香河、善后河、五图河、新沂河、盐河、灌河、通榆河 等河流 14 余条,构成连云港重要的生态资源。三是生物资源丰富,连云港多样 性气候和地貌条件孕育了兼

6、容南北特征的生物区系, 既有暖温带生物群落, 又有 亚热带动植物分布, 广阔的海域及滩涂孕育了丰富的鱼类及鸟类。四是境内纵横 密布 120 余条大小河流, 经过多年河道整治和防护林建设, 初步形成以水为纽带 的林网化一体化景观。自然风光秀美。连云港市城市形态良好, 初步形成“山、海、港、城”一体 生态雏形。全市海域面积 6677km2 ,海岸长 211.6km,主要入海河流 14 条,有 江苏仅有的 40km 基岩海岸、 30 km 砂质海岸,有岛礁 25 个,其中基岩海岛 14 座、岩礁 11 座,岛屿陆域面积 6.2km2 ,有大小山峰 214 座,主要包括云台山、 锦屏山、孔望山、马陵山

7、、抗日山、大吴山、夹山、羽山、大伊山等。旅游资源丰富。连云港是江苏省三大旅游区之一,具有“海、古、神、奇、 幽”五大特色。赣榆跻身中国(县域旅游) 百强品牌目的地, 灌云被评为中国旅 游百强名县;花果山景区被评为中国最佳旅游景区和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 50 个地方之一;连岛大沙湾浴场被评为全国 16 个健康海水浴场之一;东海温泉度 假区荣获全国温泉开发利用示范区、国家精品旅游景区; 东海国际水晶珠宝城入 选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示范点, 并成功建设国家 4A 级景区, 成为苏北唯一购物型 高等级景区。二、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优势显著区位优势明显。连云港是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国家“一带一路” 战

8、略交汇点, 是中西部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 也是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重要枢 纽城市,具有建设区域生产中心、交通中心、服务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 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的便利条件, 是江苏沿海开发、长三角一体化、东中西区域 合作示范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四大国家战略重点发展区域。随着城市开 发建设的有序推进, 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 150 平方公里, 全市城市化率提高到 55.7%,新海新区副中心日益显现,连云新城框架初步呈现,国际性海滨城市建 设全面加速。交通优势显著。连云港是国际通道新亚欧大陆桥东端桥头堡, 具有海运、陆2运相结合的优势。连云港港是上合组织成员国通向日韩以及亚太其他地区的最

9、便 捷口岸、全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 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具有重要作用。连淮扬镇铁路已开工建设, 徐连客专即将 开工建设,为连云港落实国家战略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铁路、 公路、民航、水运等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初步形成了以港口为核心的海 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三、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创建成果显著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在全国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热潮中, 连云港市适时启 动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将打造生态环境核心竞争力上升为今后一段时间内的中 心工作。市委、市政府以及各县(区) 、开发区、乡镇和职能部门均成立了相应 的创建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构建

10、了“市、县、镇、村四级联动” 、“横向到边、 纵向到底、覆盖全市”的创建网络,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调、齐抓共管的创建 工作机制。创建工作具备基础。连云港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荣获了“中国十大幸福 城市”、 “中国十大环境最美旅游城市” 、“中国文化旅游城市” 、“全国优秀生态 旅游城市” 、 “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目前, 连云港 市正在建设“全国文明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 家生态市”,随着各种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城市生态环境将进一步改善, 生态 文明建设的基础将更加坚实。生态基础创建取得进展。 连云港以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11、生态市、 生态县、 生态乡镇和生态村等生态建设为载体, 扎实推进生态细胞创建工作。东海县国家 级生态县创建已通过环保部组织的技术评估, 赣榆区获得省级生态区命名, 连云 区、海州区已完成生态区建设工作。建成 19 个国家级、 58 个省级生态乡镇, 国 家级、省级生态乡镇覆盖率分别达 25% 、75%。建成 7 个国家级生态村和 62 个 省级生态村,建成省级绿色社区 11 家。建成国家级绿色学校 2 所、省级 80 所。 花果山景区被批准为首批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之一。通过一系列的生态创建活 动,提高了居民生态环境意识,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四、文化特色鲜明,生态载体丰富文化

12、特色鲜明。连云港地处南北交界、海陆交汇之处, 文化底蕴丰厚。拥有 “海州五大宫调、淮海戏、徐福传说”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 项, 省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 15 项,拥有山海文化、陆桥文化、神话文化、人类遗址文化、淮盐 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 孕育了水晶文化、温泉休闲文化、版画美术文化等一批 传统特色文化。山海文化历史悠久。历史上, 连云港山海文化吸引诸多名人驻足, 孔子曾登 孔望山望海, 秦始皇曾三次东巡至此。连云港山海风情和自然风貌孕育出花果山 传说、徐福东渡传说、镜花缘传说、东海孝妇传说、海洋渔业传说等诸多民间典 故,为西游记、镜花缘等名著、名剧提供了人文素材和创作源头。3第二节 面临挑

13、战连云港市生态文明建设既取得了重大进展, 具备有利条件, 也面临着巨大挑 战, 主要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足的矛盾、群众不断增长的 环境需求与环境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在打造生态环境核心竞 争力进程中, 依然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将是一场长期任务。一、用地效率低下,人口净流出增大国土开发强度高, 用地效率低下。连云港建设用地面积已达 1732km2 ,国土 开发强度达 22.7%,高强度国土开发造成用地效率低下, 单位工业用地产值仅为 26.7 亿元/km2 ,约是苏北平均水平的 1/2 。土地批租过快,大量用地占而不用, 各类开发区盲目追求规模

14、,是造成土地浪费的主要原因。人口净流出增大, 人口红利较弱。 由于连云港工业和服务业吸纳劳动力有限, 长期以来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全市累计净流出人口规模逐年上升,从 2000 年 的 8 万人上升到 2014 年 81.3 万人。目前,农村富余劳动约 17 万人,但是考虑 到农村劳动力以外流为主, 未来农业劳动力转为本地二三产业劳动力的潜力十分 有限,因而连云港本地难以享受人口红利。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逼近上限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迫切。连云港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迫切, 正处于工业 化初期向中期过渡、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中明确

15、的石化、钢铁等产业基地, 产业进入大发展的 黄金时期。资源能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连云港是全国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 全市水资 源总量为 19.1 亿 m3 ,人均占有量为 435 m3 ,是全省平均水平的 62.8, 是全国 平均水平的 17.4%,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6.0,但全社会用水、排水仍处于粗放 状态,万元 GDP 用水量排全省第 4 位, COD、氨氮排放量排全省第 4 位和第 7 位, 单位国土面积 COD 和氨氮排放强度分别排全省第 3 位和第 5 位。万元 GDP 能耗全省最高, 电力、化工、冶金、建材等是主要耗能产业, 占总能耗的 92.0%。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质量改善

16、压力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城市污水处理厂普遍存在配套管网建设滞后、 处理负荷率偏低的问题,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仅为 78, 已投运的 16 座污水处 理厂运行负荷仅为 63. 1%;乡镇污水处理刚刚起步, 多个建制镇污水厂主体工程 已建成, 但尚未运行。部分污水厂运行不稳定, 不能达标排放。另外, 村镇环保 监管力量仍然薄弱,相关机制有待健全。国家卫生城市建设基础差。连云港市国家卫生城建设基础较差, 老城区市容 市貌脏乱差, 城中村、城郊结合部、背街小巷等环境卫生整治进展缓慢。卫生城 建设滞后制约了环保模范城的创建,并最终制约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市的建成。环境质量改善任务艰巨。生态环境总体上

17、仍没有迈过高污染、高风险阶段,4环境问题呈现压缩型、复合型、结构型特点, 部分生态敏感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 区遭到破坏, 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将集中显现, 突发性环境事件呈增多趋势。地 表水有恶化趋势,蔷薇河、排淡河等多条河流水质超标。 2014 年,环境空气仍 以颗粒物污染为主, PM2.5 年均浓度为 61 微克/立方米,超标 0.74 倍,机动车、 燃煤、扬尘等空气污染未得到根治, 工业园区尤其是化工园区有机废气污染较重, VOC 和 PM2.5 防治手段有待提高。四、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层次较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2014 年, 连云港市地区生产总值为 1965.89 亿元, 以占 全省 7

18、.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占 3.02的经济价值, 在全省 13 个地级市中排名第 12 位, 其它指标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等排名也处于第 12 位, 仅略 高于宿迁市。在全国 291 个城市中,连云港市地区生产总值排名 93 位,处于全 国中上游水平。相对薄弱的经济基础,制约生态环保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转变发展方式难度加大。三次产业结构为 13.3:45.3:41.4, 与全省平均水平 5.6 47.7 46.7 相比,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依然偏高。农业以 传统种植业和海洋渔业为主,工业以化工、食品、金属制造业为主,且 90以 上为小型企业,服务业中传统生活服务业占比较

19、高。连云港产业发展层次较低, 工业经济结构的稳定性较差。五、生态制度有待完善,公众生态意识尚需提高生态制度有待完善。连云港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应政策法规、制度和考核体 系尚不健全, 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体系尚未建立。环境价格机制和 生态补偿机制有待形成, 环境执法力度不够,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环境管 理体制、环境科技创新机制、公众参与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化建设较为薄弱。环境宣传教育还需进一步加 强, 社会的生态环境道德意识有待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开发程度还不够高, 生 态教育基地类型单一; 公众层面未形成家庭、 学校、社会全方位的生态教育体系, 缺少民间

20、积极参与生态和环境保护的社会机制; 企业层面缺少以培养绿色企业和 生态环境相关内容学习为目的建立的考核评估机制等措施。全社会尊重自然、顺 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理念尚未完全树立, 公众的环境维权意识、环境责任意识相 对较差,节约环保的生活方式尚未成为大多数公众的自觉行为。第三节 机遇分析未来一段时期, 连云港市生态文明建设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面临前所未有的 机遇。一、生态文明地位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更加突出位置, 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纳入六大改革5领域, 强调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完善生态环保法律制

21、 度, 用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 形成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战略性地位 和基础性作用日益凸显, 促进经济绿色发展, 加快转型升级, 对连云港经济将产 生直接、深刻的影响。二、连云港市战略地位日益突出连云港是国家和区域政策关注的重点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 21 世纪海上 丝绸之路建设逐步推进, 为处于“一带一路”交汇点的连云港市带来了新的发展动 力, 确立了连云港在对外合作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连云港港口枢纽地位、东方桥 头堡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突显。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东中西区域合 作示范区建设、国家创新型试

22、点城市等国家战略在连云港叠加, 新型工业化、城 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加速推进, 社会经济面临巨大发展机遇, 为 生态建设提供坚实基础。三、生态环境将被打造成为核心竞争力生态是最公平的福利, 环境是最基本的民生。建设“天蓝、地绿、水净、景 秀”的美丽中国, 是“中国梦”的重要篇章, 是全社会的共同向往和追求, 连云 港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把生态环境打造成核心竞争力,就是对建设“美丽中国” 的深刻贯彻落实, 生态建设将深入人心, 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不断 高涨,并将凝聚成强大力量,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强大的社会基础。6第二章 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

2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 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 神,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和绿色化。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 强化节约优先、保 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发展方针, 以建设“一带一路”战略交汇点为契机, 以绿 色、循环、低碳发展为途径, 以转变发展方式、改善环境质量、创新体制机制为 重点, 以全民共建共享为基础, 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 型、环境友好型社

24、会,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同步提升, 推动连 云港市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努力把连云港建设成为“青山碧海蓝天、绿 色低碳循环、幸福和谐浪漫、乐业乐居乐游”的山海港城。第二节 基本原则环保优先, 协调发展。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毫不动摇地坚持环保优先方针, 在保护中促进发展, 在发展中落实保护, 把生态 文明建设全面贯穿、深刻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推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整建结合, 以整促建。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 科学应对 沿海开发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

25、问题, 在整治化工园区、治理大气污染及水环境等 环境敏感问题的同时,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加大生态建设, 带动生态文明建设水 平整体提升。以人为本, 民生为先。把以人为本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切 实解决损害群众健康如雾霾、黑臭河流、噪声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 努力提供更 多优质生态产品, 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热切期盼, 让人民 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充分发挥连云港市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历史悠久的 旅游资源以及良好的交通条件, 突出“山、海、港”特色, 发挥连云港的区位和 生态环境优势,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统筹城乡,

26、 协调发展。在坚持城乡平等地位的基础上, 统筹兼顾, 合理布局, 妥善处理区域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促进城乡间、区域间公平协调发展; 处理好当 代和后代的关系, 经济社会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发展需求, 又要高度重视7后代人的发展利益。政府主导, 社会参与。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放到 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组织领导、规划引领、资金投入、制度创新方面发挥主导作 用。进一步强化全社会生态意识和责任, 努力降低资源消耗, 减少污染排放。强 化公众参与,引导全民共建共享,形成建设生态文明的强大合力。第三节 规划目标一、总体目标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宗旨, 依据连云港现有发展基础和资源环境

27、禀赋, 将生态 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同步 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科学构建国土空 间开发格局, 形成集约节约的生态产业体系, 和谐安全的生态环境体系, 幸福安 康的生态人居体系, 健康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 高效完善的生态制度体系, 基本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全市生 态文明理念显著增强, 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污染排放总量显著下降, 生态环 境质量显著改善, 将连云港建设成为生态、环保、山海相拥的国际性海港生态城 市,将生态环境打造成连云港市的核心竞争力。二、阶段目标(

28、1)近期目标(20152017 年)全市基本形成空间结构合理、 产业绿色高效、 环境全省领先、 人居幸福安康、 生态文化突出、生态制度健全的良好局面, 建成国家级生态市。初步建立高效的 自然生态体系和文明的社会生态体系, 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完善, 节约资源和保护 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基本确立, 城乡环境显著改善, 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 生态安全得到可靠保障, 全社会生态文明意 识普遍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满意率明显提高。构建结构合理的生态空间。加大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 三条红线基本得 到保护和恢复, 生态廊道建设初显规模, 生物多样性保护初显成效, 资源

29、利用效 率明显提高,生态安全得到可靠保障。打造绿色高效的生态经济。积极推进服务业现代化、农业生态化和工业优化 升级, 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和发展布局, 推行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方式, 大力发展 生态产业, 形成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 源得到充分发挥为特征的循环型生态经济体系。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环境污染防治和风险防 范, 饮用水源、生活垃圾、黑臭河流、大气环境等人民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得到 有效解决, 土壤污染得到初步治理, 水、大气、噪声、土壤等环境质量达到功能 区标准并持续改善, 固体废物资源化和安全处置水平稳步提升, 区域环境应急能8

30、力显著增强,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公众对环境质量的满意率明显提升。建设幸福安康的生态人居。通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 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完善, 居民生活幸福安康, 基本形成低碳 宜居的山海旅游城市形象。培育先进的山海生态文化。在继承和发扬连云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基本形 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山海生态文化。通过深入广泛的生态文明宣传和教育, 公众生 态文明意识显著提高, 初步形成绿色消费、节能办公和低碳出行的社会生活新风 尚。建立完善的生态制度。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基本确立, 政府绿色决策水平明显提高, 生态文明相关制度基本完善, 企业的环境监管制度

31、 基本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基本建立,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2)远期目标(20182022 年)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 成为 连云港城市发展的重要品牌和核心竞争力。低碳经济、循环经济高度发达, 绿色 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生态文明制度更加完善, 生态环境 质量显著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第四节 规划指标根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指标(试行),从生态空间、生态经济、 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制度、生态文化六个方面,设置 35 项建设指标。9表 2-1 连云港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领 域任务序号

32、指标名称单 位指标值现状值规划值 (2017 年)规划值 (2022 年)指标属性生 态 空 间(一)空间格局优化1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并遵守划定并遵守划定并遵守划定并遵守约束性指标2耕地红线-遵守遵守遵守遵守约束性指标3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1622.322.323约束性指标4规划环评执行率%100100100100约束性指标生 态 经 济(二)资源节约与清洁生产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万元0.7 且能源消耗 总量不超过 控制目标值0.837 且能源消耗 总量不超过 控制目标值0.8 且能源消耗 总量不超过 控制目标值0.7 且能源消耗 总量不超过 控制目标值约束性指标6单位地区生产

33、总值用水量m3/万元用水总量不超过控制目标值50用水总量不超过控制目标值137用水总量不超过控制目标值100用水总量不超过控制目标值50约束性指标7单位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万元/亩85647085参考性指标8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 通过审核的比例100100100100参考性指标生 态 环 境(三)环境质量改善9环境空气质量质量改善目标优良天数比例严重污染天数-不降低且达到考核要求85基本消除不降低且达到考核要求 69.4 22 天不降低且达到考核要求7510 天不降低且达到考核要求85基本消除约束性指标10地表水环境质量质量改善目标水质达到或优于 III 类比例 劣类水体-不降低且达到考核

34、要求70基本消除不降低且达到考核要求56.812.5不降低且达到考核要求6210不降低且达到考核要求70基本消除约束性指标10领 域任务序号指标名称单 位指标值现状值规划值 (2017 年)规划值 (2022 年)指标属性11土壤环境质量质量改善目标-不降低且达 到考核要求不降低且达 到考核要求不降低且达 到考核要求不降低且达 到考核要求约束性指标12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达到考核要 求达到考核要 求达到考核要 求达到考核要 求约束性指标(四)生态系统保护13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55 且不降低59.959.9 且不降低59.9 且不降低约束性指标14森林覆盖率%16263035参考性指标1

35、5生物物种资源保护重点保护物种受到严格保护 外来物种入侵-执行不明显执行不明显执行不明显执行不明显参考性指标(五)环境风险防范16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100100100100约束性指标17污染场地环境监管体系-建立正在建立建立建立参考性指标18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未发生未发生未发生未发生约束性指标生 态 生 活(六)人居环境改善19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优良比 例100100100100约束性指标20城镇污水处理率95788595约束性指标21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828895约束性指标22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人1312.511313约束性指标(七)生活方式绿色化23城镇新增绿

36、色建筑比例%50105070参考性指标24公众绿色出行率50233050参考性指标25节能、节水器具普及率80758085参考性指标26政府绿色采购比例%80808090参考性指标生 态(八) 制度与保27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制定实施制定实施制定实施制定实施约束性指标28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2051020约束性指标11领 域任务序号指标名称单 位指标值现状值规划值 (2017 年)规划值 (2022 年)指标属性制 度障机制完 善考核比例29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建立正在建立建立建立参考性指标30固定源排污许可证覆盖率1006080100约束性指标31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占比8000

37、80约束性指标生 态 文 化(九)观念意识普及32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 训的人数比例%100100100100参考性指标33公众对生态文明知识知晓度80808590参考性指标34环境信息公开率%100100100100参考性指标35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80738085参考性指标12第三章 科学优化生态空间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 加快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守住生态红线、耕地红线、城市开发边界红线, 加强生 态保护, 维护生态平衡, 保障生态安全, 将生态资源打造成连云港市的重要品牌。第一节 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一、实施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参照

38、连云港市主体功能区实施规划的要求,到 2020 年,连云港市优化 提升区域占 1.9%,重点拓展区域占 25.0%,适度发展区域占 18.9%,限制开发区 域占 54.2% (其中禁止开发区域占 6.0%),初步形成区域功能明确、产业布局 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格局。(1)优化提升区域按照“空间集约、功能集中”的要求, 以盘活和调整现有存量建设用地为主,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现代化, 提高经济开发密度与产出效率, 范围包括原海 州老城区、新浦老城区和连云老城区,总面积 138 km2 ,占国土面积的 1.9%。(2)重点拓展区域重点保障新增建设用地供给, 同时整合存量用地, 推进产业和人口集聚,

39、加 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范围为连云区和海州区优化提升区域以外的乡镇(街道、 场圃) 、赣榆区青口镇、东海县的牛山街道、灌云县伊山镇和侍庄乡以及灌南县 的新安镇,总面积 1795 km2 ,占国土面积的 25.0%。(3)适度发展区域以农业生产为主, 加快城镇服务和产业集聚功能提升, 提高就地吸纳周边农 村人口的能力, 范围为赣榆区的墩尚镇、宋庄镇、海头镇、金山镇和柘汪镇, 东 海县的白塔埠镇、驼峰乡、石湖乡和桃林镇, 灌云县的东王集乡、灌西盐场、燕 尾港镇和灌南县的李集乡、田楼镇、堆沟港镇,面积 1355 km2 ,占国土面积的18.9%。(4)限制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本区域严格控制新增

40、建设空间, 禁止新建各类开发区和扩大 现有工业集中区的面积, 大力推进工业集中区的优化整合, 有序合理减少农村生 活空间,适度增加生态空间,范围包括赣榆区西部的黑林、班庄、塔山、城头、 沙河等乡镇, 东海县北部和南部的山左口、李埝、温泉、安峰、房山等乡镇, 灌 云县中西部的南岗、同兴、图河、四队等乡镇,灌南县西南部的汤沟、孟兴庄、 张店、北陈集、三口、百禄和新集等乡镇, 面积 3893km2 ,占国土面积的 54.2%。13禁止开发区域。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实施强制性保护, 严禁不符合主体功 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范围主要为依法设立的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水源 地保护及涵养区、清水通道维护

41、区、重要湿地和洪水调蓄区, 总面积约 435km2。二、构建空间开发总体格局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生产空间。以“国家级、省级工业园区为载体, 加快产业集聚, 构建产业“一 纵一横”T 型框架、 “六大产业片区”的产业布局,以严格环境准入条件、综合整 治重污染产业、 完善环境基础设施、 延伸产业链为手段, 达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 提升产业水平目的。生活空间。以城镇建成区为载体, 构建“两轴一心”的生活空间, 加大重污染 企业、黑臭河流、空气灰霾等突出环境问题整治力度,通过完善环境基础设施、 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功能分区清晰、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美的宜居空

42、间。全市划分为四大功能区: 西部岗岭生态保护区、中部平原生态涵养区、东部 沿海产业发展区、中心城区都市发展区。西部岗岭生态保护区以生态保护为首要 任务, 保护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 为全市提供生态产品, 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休闲 等服务业和高效经济林果等生态农业。中部平原生态涵养区以生态涵养为重点, 加大面源污染防治力度, 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 引导人口梯度 转移。东部沿海产业发展区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 布局石油化工等临港重大产业, 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同时注意保护河口湿地和近岸海域。中心城区都市发 展区注重完善城市功能、提升都市形象,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吸引人口聚集, 大

43、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根据四大功能区定位健全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 环境等配套政策。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城乡、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 规合一”,形成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三、构建生态安全空间(1)严守生态红线连云港市的生态红线区共规划 11 类 67 个,总面积 2539.89km2 (陆域保护区 面积 1698.04km2 ,海洋保护区面积 841.85km2 ) ,陆域保护区占国土陆地面积的 22.3%。制定生态红线区管理办法,实行分级分类管理,一级管控区严禁一切形 式的开发建设活动, 二级管控区严禁影响其主导生态功能的开发建设活动。实施 生态恢复修复工程,到 20

44、22 年,确保划定的生态红线区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2)建设生态廊道体系以“九湖(蔷薇湖、大圣湖、塔山湖、海陵湖、西双湖、房山水库、硕项湖、 伊云湖、香河湖)六河(蔷薇河、通榆河、新沭河、善后河、新沂河、青口河) 一区(云台山景区) 二岛(东西连岛、秦山岛) ”为载体, 构建“四横三纵”的生 态网络格局, 以生态红线区保护、生态屏障建设、生态环境修复为手段, 达到生 态山海风光秀美、生态功能完整目的。14四横: 第一横为“石梁河水库-新沭河-临洪河”构成的生态廊道, 第二横为 “安峰山-锦屏山-云台山-蔷薇河”构成的生态廊道, 第三横为古泊善后河, 第四 横为新沂河生态廊道。三纵: 第一纵为“马陵山-李埝林场-石梁河水库-小塔山水 库-吴山”构成的山水天然屏障,第二纵为“绣针河口-秦山岛- 临洪河滨海湿地- 连岛-埒子河口-灌河口”构成的沿海生态保护带, 第三纵为通榆河清水廊道生态 保护带。第二节 加强自然资源保护一、加大矿山环境保护力度(1)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整治工程将废弃(关闭) 塘口作为矿山地质环境整治重点对象, 开展大岛山等矿区扬 尘污染治理, 减少矿山开采、破碎、加工、


注意事项

本文(连云港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5-2022).docx)为本站会员(ewewa)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文库网用户QQ群:731843829  微博官方号:文库网官方   知乎号:文库网

Copyright© 2025 文库网 wenkunet.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