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舟山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渔农村建设五年规划 .doc

  • 资源ID:21728194       资源大小:265.50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文币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舟山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渔农村建设五年规划 .doc

1、舟山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渔农村建设五年规划(20112015)根据中央、省委和市委对“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结合舟山新渔农村建设实际,特制定我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渔农村建设五年(20112015年)规划。一、规划背景 (一)现实基础。“十一五”时期,舟山市创造性地开展了“暖人心、促发展”工程、渔农村新社区建设、小康社区创建、村庄整治等一系列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新渔农村建设,渔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可喜变化,舟山市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迅速加快,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跃居全省第二,进入到全面推进城乡融合的新阶段。1、渔农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现代渔农业得到较快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市

2、以建立现代渔农业产业体系为目标,实施渔业“十百千万”工程和渔港经济圈建设,发展海岛节水型农业,推进农业特色化、园区化、基地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随着一批企业和项目落户渔农村,带动了渔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使相对单一的渔农村经济结构大幅度向多元和立体转变,一二三产有机结合的渔农家乐迅速发展,成为渔农民创业就业和增收致富的新渠道。2、渔农民转移就业步伐加快,渔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市实施了“暖人心、促发展”工程、“千万农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 加大对中小企业和渔农民创业的支持力度,大力开展渔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渔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和转移就业服务,促进渔农村劳动力加快向

3、二、三产业转移。“十一五”期间,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年保持两位数,增幅连年超过城镇居民。渔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增加较快,已占到总收入的51.3%。全市城镇与渔农村居民收入比1.84: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全省最小。3、渔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环境面貌显著改善。“十一五”期间,我市深入实施饮用水安全工程、清水河道工程、强塘固房工程、千库保安工程、康庄道路工程以及村庄整治工程和农房改造建设等,渔农村的生产生活设施和环境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市本级及四个县区全部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4、渔农村公共服务全面推进,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 我市大力实施标准化学校和校安工程建设,开展城

4、市教师下乡支教活动,城乡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对悬水小岛和偏远村庄卫生服务,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实现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持续开展“文化三下乡”、完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与渔农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创建省级体育强镇(乡)和省级小康体育村等活动,渔农村文体事业繁荣。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市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享受每月70元的基础养老金,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全部做到了即征即保,渔农村低保户应保尽保,标准不断提高。全市渔农民新农合人均筹资额达到221元。大力开展对渔农村困难家庭结对帮扶、低收入渔农户特别救助等工作,渔农村扶贫工作逐步深化。5

5、、渔农村体制机制创新稳步推进,合力共建新渔农村氛围浓厚。“十一五”期间,我市渔农村各项改革逐步深化,建立了渔农村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职能更加明确,全面开展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创建了基层社会管理的“舟山模式”,形成了更加符合城乡统筹发展、规范高效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集体经济支撑作用,不断加大新渔农村建设资金投入。持续开展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会组织和渔农村社区结对共建等活动,形成了全市合力共建新渔农村的格局,有力推进了新渔农村建设。专栏1:“十一五”时期新渔农村建设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序号指标名称2005年“十一五”计划目标2010年“十一五”年均增长(

6、%)1渔农业总产值(亿元)87.19-121.279.72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7190121001426514.73城镇与渔农村居民收入比2.16:1-1.84:1-4财政预算内资金用于“三农”(亿元)7.63-24.64比上年增长24.62%5涉渔涉农贷款余额(亿元)-163.3比上年增长35.5%6水产品总产量(万吨) 124.08-131.12 -7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公顷)42206667706710.98无公害水产品基地面积(公顷)-3059-9渔农家乐休闲旅游年营业收入额(亿元)-2.62-10渔农民专业合作社(家)40- 23041.911渔农业龙头企业(家)54-116

7、16.512渔农村等级公路通村率、硬化率(%)-100-13渔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达标率(%)-9598.5-14渔农村低保标准(人/月)120-22012.915渔农民新农合参合率(%)-98.1-16新农合人均筹资额(元)-221-17渔农村小康社区创建率(%)-82.6-18行政村村庄整治率(%)-79-19渔农民参加各类培训人次(万人)-15.7-20渔农村转移就业人数(万人)-2.8-注: 为五年累计(二)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是我市提前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城乡全面融合、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渔农村建设既有

8、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发展机遇:一是气候变化、能源问题、粮食安全等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发展绿色渔农业、循环渔农业和低碳渔农业势在必行。二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党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确定了“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发展战略,并将其作为“十二五”时期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中心任务和战略目标。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完善,力度不断加强。三是发展海洋经济上升到国家战略,舟山群岛新区正式确立,支持舟山先行先试,势必带来区域内各种要素资源配置和组合的重大调整,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四是市委市政府“再造一个新舟山”战略目标

9、的确立,要求市域一体统筹规划建设城市和乡村,推进渔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渔农村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我市经济总量偏小,耕地、淡水、能源和重要生产性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创新能力有限。特别是渔农村经济发展总体上还较为粗放、资源利用率不高,城乡收入消费水平存在一定差距,渔农民持续增收难度不断增大,渔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公共投入有待提高,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尚未消除,社会事业发展仍然滞后,河道、海域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较为严重,渔农村基层工作还要进一步强化。这些需要在“十二五”期间加以关注、研究和突破。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10、(一)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省政府建设新农村的整体部署和中共舟山市委关于制定舟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精神,充分利用“再造一个新舟山”、建设“舟山群岛新区”的有利时机,按照“同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要求,以美丽海岛建设为抓手,以统筹城乡规划布局、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层组织建设为基本内容,深入实施“城乡统筹七大”行动,进一步完善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开创大桥时代舟山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把广大渔农村建设成为富裕、文明、民主、和谐、秀美的海岛乡村。(二)发展目标。完成城乡

11、一体、功能互补的规划布局,实现城乡产业相互融合、城乡社会全面融合,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步提升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城乡一体格局基本形成。渔农村空间布局明显优化,小城市、中心镇、中心村、特色村带动能力明显增强,渔农村人口、土地等要素实现有效集聚。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68%,小城镇人口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渔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渔农业基地化、园区化发展,海洋捕捞、水产养殖、特色农业、休闲渔农业等产业形成集群,传统二三产业通过第二次创业实现转型升级,渔农村一二三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十二五”末,渔农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渔农民收入持

12、续增长。“十二五”期间,渔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剔除价格因素),到2015年,实现渔农民人均纯收入27500 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渔农民民生得到大幅改善,幸福指数居全省前列。渔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施美丽海岛建设行动,渔农村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基本解决,渔农村环境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基本健全,城乡统筹的环境保护格局基本形成,渔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和执法监管明显加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村庄美化绿化基本完成,生态节能水平全面提高,渔农村环保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13、。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更加完善。基层组织服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社区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村民民主自治进一步完善。城乡统筹机制体制更加健全。坚持先行先试,创新探索渔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渔农村宅基地流转机制。进一步理顺社区、村、经济合作社的关系。支持渔农村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推进城中村、城郊村改造和渔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实现渔农业生产管理服务市场化、社会化。加强新居民管理和权益保障。三、主要任务(一)统筹城乡空间产业布局,推进城乡一体化格局形成。依据舟山本岛及周边岛屿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2005-2020)、“十二五”时期舟山海洋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和城乡一体化

14、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覆盖海岛乡村的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规划。重点优化村庄布点规划,做好中心镇、中心村建设规划,不断提升中心镇、经济强镇的承载能力和辐射能力,发挥中心镇和中心村产业带动和综合服务功能。到2015年,以“八镇八十村”为主体的城镇、乡村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实现土地高效集约,产业、人口明显集聚。1、优化村庄布点规划。在现有区域村庄布点规划基础上,按照群岛新区城镇化和人口集聚的要求,遵循“改造城中(郊)村、培育中心村、提升特色村、整治保留村、撤并空心村”的思路,合理确定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保留村的区位和规模,统筹城镇、产业、居住、生态布局,构建梯次衔接、功能配套、以大带小、节约土地的

15、空间结构体系,形成以现代渔农业、物流、临港工业等产业为支撑的产业布局,促进空间拓展、产业聚集、人口集中、资源节约、生态优美、全面优化村庄布点规划。2、做好中心镇建设规划。围绕强化人口集聚、生产服务、公共服务和商业居住等四大主要功能,打造与产业集聚功能相适应的中心镇空间布局、产业规划。按城市建成区的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公共设施,注重区域性商业中心建设,完善社区级商业、服务业体系,提高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水平,提升产业综合配套服务功能。努力将有条件的中心镇培育建设成海岛特色小城市,充分发挥中心镇和小城市统筹城乡的战略节点作用。专栏2:“十二五”期间中心镇产

16、业定位和区域功能白泉镇:做为定海主城区的副中心,除发展现代农业外,还将发展房地产业等服务行业,为舟山本岛西北部区域提供城镇综合服务配套功能。金塘镇:以现代物流、机械制造业、临港工业为主要产业,为金塘岛区域的开发建设提供城镇综合服务配套功能。六横镇:以综合性临港产业、机械制造业为主,为六横岛区域的开发建设提供城镇综合服务配套功能。虾峙镇:以临港工业、物流和现代渔业为主,为虾峙岛区域的开发建设提供城镇综合服务配套功能。衢山镇:以现代渔业、加工物流业为主要产业,为衢山岛区域的开发建设提供配套服务功能。高亭镇:以船舶及装备制造、现代渔业为主,为岱山岛西部开发建设提供配套服务功能。菜园镇:物流,海洋休闲

17、度假旅游为主要产业,为泗礁岛区域的开发建设提供配套服务功能。洋山镇:港口物流、水产、海洋旅游为主要产业,为洋山岛区域开发提供城镇配套服务功能。3、修编中心村培育建设规划。按照“以镇带村、以村促镇、镇村联动”的要求,全面调查分析中心村的空间分布、人口规模、产业设施现状,依托村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人文积淀,以及我市城镇化发展的特点,理清城镇与村庄在功能与空间上的关系,确定中心村的人口数量、发展规模、辐射半径、建设类型、公共服务配置等方面的功能定位和区域定点,着力促进人口集聚,提高土地利用率,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服务,美化人居环境,实现“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的中心村培育建设目

18、标。到“十二五”期末,累计启动建设中心村79个。专栏3:“十二五”期间全市中心村培育建设目标2011年:启动中心村建设 14个,包括定海区5个(沥平村 大沙村 司前村 马岙村 前湾村),普陀区3个(嵩山村晨港村蚂蚁村),岱山县4个(南峰村 摇星村 北峰村 枕头山村),嵊泗县2个(金沙村 边礁岙村)。2012年:启动中心村建设 18个,包括定海区8个(山潭村 庙桥村 皋泄村 新建村 桥头村 团结村 星马村 册北村), 新城管委会1个(城隍头村), 普陀区3个(双塘村 莲兴村 茅洋村),岱山县4个(泥歭村 倭井潭村 万良村 秀北村),嵊泗县2个(嵊山村 花鸟村)。2013年:启动中心村建设16个,

19、包括定海区7个(千岛村 柳行村 万锦湖村(白泉) 青龙村 涨次村 桥头施村 洪家村),普陀区3个(茅山村 西岙村 大展村),岱山县4个(机场村 东沙村 龙头村 长西村),嵊泗县2个(大王村 龙泉村)。2014年:启动中心村建设11个,包括定海区3个(大浦村 滨海村 星塔村),普陀区2个(顺母村 螺门村),岱山县4个(石马岙村 仇家门村 幸福村 太平村),嵊泗县2个(青沙村 马关村 )。2015年:启动中心村建设10个,包括定海区2个(仙居村 河东村), 普陀区2个(田岙村 沙头村), 岱山县4个(枫树村 岛斗村 桂花村 沙龙村),嵊泗县2个(南港村 峙岙村)。4、制定“美丽海岛”建设规划。按照

20、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注重保留和凸显海岛风貌,延续和传承海洋文化非物质遗产的要求,对全市43个乡镇(街道)、195个渔农村社区、344个行政村,明确定位,制定全市社区、村庄的美丽海岛建设全景图和进程表;突出对住人岛屿的分类规划,确定一批宜人居住岛、海洋产业岛、特色旅游岛,打造“一岛一景、岛岛秀美”的群岛风貌。坚持本岛和重点区域优先战略,对大桥沿线、疏港大通道沿线、329国道沿线和主要景区周边进行重点规划,打造海岛特色风景带和新渔农村建设示范区。 5、做好规划对接工作。按照舟山市“十二五”规划的“一体、两翼、三圈、诸岛”的空间格局要求,坚持全市“一盘棋”,实现小城市、中心镇、中心村、“美丽海岛”规划

21、与群岛新区建设规划有机结合,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集聚区规划等各种规划之间有机衔接、动态统一。(二)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推进渔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坚持渔农业在舟山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以提高渔农业效益和渔农民收入为中心,做大做强现代渔农业,不断提升渔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水平,增强渔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渔农民增收。1、优化渔农业产业结构。按照基地(园区)化、高效生态化、特色精品化的要求,推进一产转型升级。深化“十百千万”工程,加快标准渔港和渔港经济区建设,加快渔业块状经济发展。做精国内捕捞,实施渔船卫生设施改造、节能降耗改造、安全设施改造、鱼货

22、质量提升的“三改造一提升”工程。发展远洋渔业,加快远洋渔船更新改造,启动远洋渔业配套基地建设。发展特色养殖业,完成万亩生态高效示范基地建设任务,确保全市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12万亩,养殖主导产业在原有贻贝、对虾、梭子蟹“老三样”的基础上,引进并发展“海水鱼、鲍鱼、海参”新三样。加快水产加工业转型升级,扩大水产品精深加工比例,积极开发海洋医药、功能食品和生物化妆品。构建水产加工企业的集聚发展平台,提升水产加工业的层次和水平。努力形成5家年产值在5亿元以上的综合型集团化企业,30家年产值在亿元以上的特色优势企业,60家精深加工配套的中小型企业。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基地),大力发展蔬菜瓜果、特色

23、林果、旱粮作物、生态畜禽四大特色产业,培育舟山海岛农产品品牌。推进建设一批集中连片、有品牌、标准化的无公害蔬菜瓜果畜禽生产基地。根据舟山实际“走出去”建立市外的农业基地。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和绿化产业。发展渔农村二三产业,鼓励机械制造业、海运业、建筑业、水产加工业、船舶制造业为主的传统二三产业转型升级。2、发展渔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按照高起点发展、全面提升、打造精品,品牌经营的要求,立足自然生态资源、景区资源、乡村民俗文化和现代渔农业产业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一批布局合理、经营规范、富有特色、效益良好的渔农家乐休闲旅游乡镇、村(点)、经营户。定海区重点发展一批布点合理,集种养基地、观光、休闲、度假等于

24、一体的渔农家乐;依托干览大学生实习基地、双桥茶人谷休闲生态观光园、马岙古文化土墩村落、册子大桥风景旅游区等重点旅游项目和干览中心渔港、渔港经济区建设,有序发展渔家乐经营户。普陀区重点创建普陀山、白沙、朱家尖为重点的渔农家乐精品示范区,发展桃花、东极等旅游特色乡镇,全面提升渔家乐经营户的发展质量水平;合理布局,高起点发展以六横、展茅、勾山和东港为主要区域的集种养基地、观光休闲度假等于一体的城郊农(山)庄。岱山县重点依托高亭中心城区和丰富而有特色的岛礁资源规划发展一批集种养基地、观光休闲度假等于一体特色鲜明的农(山、渔)庄;依托长涂、衢山丰富的港湾资源和秀山的沙滩、生态资源高水平发展一批家庭经营户

25、。嵊泗县以泗礁本岛为重点,结合“美丽海岛”建设,通过整村整岛的环境整治和风貌打造,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渔家乐精品村,培育壮大一批渔家乐经营户;引导鼓励嵊山、枸杞有序发展个性化渔家乐项目。加强培训,着力培养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渔农家乐经营者队伍。加强以经营理念、安全知识、文明意识、高质服务、特色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培训,争取到“十二五”末,各县区都有一支具一定规模的、整体素质较高的经营者队伍。强化宣传,着力打响舟山渔农家乐品牌。专栏4:“十二五”期间 “渔家乐”休闲渔农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市级以上渔农家乐特色村(点)达到45个(其中省级24个);经营户(点)1400家以上,其中三星级经营户(点)22

26、0家,四星级以上经营户(点)25家以上;接待床位12000张,餐位20000张,年接待游客480万人次以上,实现年直接营业总收入4.2亿元以上;渔农民直接就业人员达到 6000人以上,从业渔农民年均纯收入增长11%以上;着力培育一批渔农家乐特色乡镇和精品村点。3、培育现代渔农业经营主体。切实加强对渔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渔农业龙头企业经营骨干、行业协会负责人、家庭工业业主、渔农家乐经营业主、渔船职务船员等各类人员的培训、培养工作,提高渔农村经营管理者水平。扶助渔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社、县级联合社,促进渔农民专业合作社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重点扶持一批带动能力大、竞争力强的渔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

27、经营大户。培育特色优势企业和精深加工的中小型企业,引导渔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扶持规模较大的综合型集团化企业成为上市公司。4、加强渔农业社会服务和科技支撑。健全渔农业技术推广、渔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动物防疫和植物保护、认证认可等服务体系。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加强渔农村经济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加快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改造和城市商业网点向农村延伸。加快城乡联动的渔农村生产资料、生活用品、渔农产品等流通网络建设,抓好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中心、西码头全国鱿鱼集散市场、嵊山鲜活水产品市场建设。打造种类齐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管理规范、优势突出的水产品市场体系,使舟山成为全国重要的水产品精深加工和物流基地。提高渔

28、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快建设渔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渔农业科研中心。加快农作物和畜禽水产良种繁育、饲料饲养、疫病防治、资源节约、污染治理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继续实施种子种苗工程,提高水产苗种质量,扩大名特优良种覆盖率,打造国家级水产种苗示范基地。5、加强渔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标准渔港、标准化养殖塘建设为重点,改善码头、仓库、网场等渔业基础设施,提升渔区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水平。通过渔港项目,提高渔港防灾减灾能力,完善渔船避风、补给等设施。以“千万亩十亿方”工程为抓手,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以标准化农田建设为重点,加强以农田灌排体系、机耕路、农电线路、地力培育等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节水

29、灌溉技术和设施,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深入实施“强塘”工程,建立和完善沿海防潮体系、城市防洪排涝体系、中小河流堤防及上游拦蓄工程体系。加快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海塘及水闸配套加固、屋顶山塘加固建设和水库标准化建设,深化推进气象、地震、地质等灾害及其次生灾害的非工程措施和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全面完善防汛防旱防台减灾体系建设。专栏5:“十二五”期间“强塘”工程的主要任务水库除险加固30座重要山塘加固 169座海塘加固85条,79.134km水闸配套加固80座小流域堤防加固58条,222.688km中小河流治理12条,51.39km(三)推进城乡生态环境统筹治理,建设美丽海岛。围绕全面建设海

30、洋生态示范区的总体目标,按照“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分步实施、集约利用”的原则,开展“美丽海岛”建设行动。深入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切实抓好渔农村住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渔农村生态村(社区)创建活动,防治环境污染,加强资源保护,维护生态平衡,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海岛。到2015年,全市有三分之二以上社区完成美丽海岛精品村、特色村创建工作,打造一批美丽海岛创建先进乡镇。1、全面实施“美丽海岛”建设行动。以科学生态文明观为指导,围绕“三大定位”、“四海建设”的目标要求,突出生态优先、效益优先、增进渔农民利益的工作理念,建设一批“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增效增收生活美、

31、乡风文明素质美、社会发展和谐美”的美丽乡镇、社区。坚持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的原则,明确发展目标和建设项目,并把项目落实放在突出位置,以项目化推进创建工作;加强以工作督查制度、考核激励制度、进度通报制度等为重点的工作推进机制建设;积极拓宽建设资金来源,以支农资金的整合,市级以奖代补、县乡(镇)二级的配套补助和其他资金的筹集为途径,增强建设工作的内在动力。注重合作共建,形成良性互动的浓厚工作氛围,合力推进美丽海岛建设。专栏6:“十二五”期间“美丽海岛”主要任务2011年:全市启动创建精品(特色)社区41个,启动4个示范带建设;2012年:全市启动创建精品(特色)社区45个;2013年:全市启动创建精

32、品(特色)社区39个;2014年:全市启动创建精品(特色)社区29个;2015年:全市启动创建精品(特色)社区16个。2、继续实施村庄整治工程。继续开展以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道硬化、村庄绿化等为重点的项目建设,大力推进整岛整乡整片整治建设,不断提高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的覆盖面和项目实施率。进一步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以渔农民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渔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长效维护机制,巩固村庄整治成果。全面实现新一轮村庄整治建设工作目标。3、扎实推进渔农村农房改造。以中心镇、中心村、海岛旅游特色村、海岛特色风景带(区)等为重点区域,推进农房改造和建设。对农房建设的样式、结构、立面和质量加

33、强指导和管理,注重与乡土文化、自然生态的协调,打造地方民居特色。结合渔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通过实施村庄整理、建新拆旧、小岛居民迁移等工程,推动自然村落整合和居民点缩减,提高渔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和渔农村土地集约使用的水平。积极开展渔农村一户多宅清理和空壳房治理工作。4、加强生态环境资源保护。通过开展“国家环保模范城”、“森林城镇”、“森林村庄”、“林业特色村”、“生态建设示范区”等创建活动,推进“森林舟山”建设工程。完成沿海防护林建设任务,确保实现海岸基干林带合拢任务。继续推进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加强五峙山列岛等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加大湿地保护力度,提高现有湿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34、,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继续做好增殖放流和岛礁资源保护工作,加强海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不断提升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切实加强渔农业资源有序开发和有效保护,科学围垦,全面促进滩涂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四)统筹发展城乡公共服务,不断改善渔农村民生。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着眼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向渔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渔农村辐射,着力促进渔农民素质全面发展、渔农民就业更加充分、渔农村社会和谐平安。1、统筹城乡就业创业服务。大力开展渔农民就业培训“四万”工程、渔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211”工程。 加强渔农民培训基地建设,创新培训形式,完善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努力培

35、育一批高素质、职业化渔农民。坚持把渔农业、渔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和支持渔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不断优化土地流转、用地、信贷、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服务和政策,加大对渔农民外出就业的指导和服务力度。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创新渔农村实用人才扶持政策,不断发挥渔农村实用人才创业致富的带头作用,鼓励扶持渔农民自主创业。加强对渔农村低保家庭和劳动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到“十二五”末,全市渔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力争达到1.6万名左右,市级渔农村“两创”人才200名左右,帮助2万名左右渔农民实现转产转业,促进更多的渔农民就业致富。专栏7: “十二五”期间渔农民

36、就业培训工程 “四万”工程:以提高渔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农业生产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的,完成“万名渔农民文化学历提升”、“万名渔农民复合技能培训”、“万名渔农民渔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万名渔农民临港产业紧缺技能培训”的培训目标任务。 “211”工程:经过实用技能培训和专业技能比武,鼓励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争取到“十二五”末,分别形成200名市级渔农村“两创”人才、1000名市级和15000名县级实用人才,在渔农村实用技能人才队伍中实现梯级进步模式。2、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把渔农村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推进渔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标准化建设,推进乡镇中心幼儿园标准化建设,高标准普及1

37、5年基础教育。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逐步提高渔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积极开展“送教下乡”活动,进一步加强对渔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定期进修,建立完善城乡优秀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制度,实行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向渔农村配置。切实做好民工子弟教育和特殊教育工作,推进教育公平发展。有效整合城乡社区教育设施、资源,强化渔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现代文明教育,培育与新区新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渔农民,切实提高广大渔农民的公民意识、文明意识和法律意识。3、推进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一体化发展。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提高15分钟医疗服务圈服务水平。加快以

38、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稳定海岛基层卫技人才队伍。深化城市医院对口支援渔农村和牵手社区卫生制度,全面提升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服务能力。改善悬水小岛和偏远村庄卫生服务。扩大渔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和免费免疫范围,加大地方病、传染病及人畜共患病的防治力度。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一步完善,项目绩效达到全省领先水平。4、繁荣渔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加强乡镇综合文体站建设,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着力构建15分钟文化圈。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扶持渔农村业余文化队伍,建立健全“送文化”、“种文化”长效管理机制。继

39、续实施广电惠民工程,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全覆盖,推进“广电进渔船”工程。加强海洋文化研究和精品创作,促进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加快乡镇(街道)全民健身中心、中心村体育休闲公园、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建设。建成十分钟健身圈,进一步实施渔农村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引导渔农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5、提升渔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健全城乡衔接的养老保障制度,在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的基础上逐年提高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加快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与城镇养老保险相接轨。巩固和完善新农合市级统筹,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率达到70% 以上。加快建立城乡“低保”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和

40、补助水平。提高五保户、孤寡老人集中供养水平,做好因灾因病和因子女就学造成的生活困难家庭的生活救助工作,大力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继续深入实施 “低收入渔农户奔小康工程”,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社会支持的扶贫工作体系,全面完成渔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村脱贫工作。专栏8:“十二五”期间“低收入渔农户奔小康工程”主要任务以提高家庭人均收入低于3000元的渔农户群众致富能力和收入水平为中心,实施产业开发帮扶行动、培训就业帮扶行动、“小岛迁、大岛建”行动、基础设施建设行动、社会救助覆盖行动、金融服务支持行动、社会援助关爱行动等七大行动。到2015年,力争使渔

41、农村人均年收入5000元以下的低收入渔农户(“低保”渔农户除外)80%以上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7000元;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渔农户至少有1人实现非农业或从事产业化经营的特色农业;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低收入渔农户全面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所有县(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人年提高到5000元以上,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教育救助全面覆盖低收入渔农户;医疗救助全面覆盖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当地农村“低保” 标准1.5倍的低收入渔农户;住房救助全面覆盖低收入渔农户中的困难群众;低收入渔农户的人均教育、医疗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基本达到当地农村居民教育和医疗支出的平均水平。6、推进城乡公共设施一体化建设。

42、着力加强渔农民最急需的生产生活设施建设。继续提高农村公路建设水平,加强城乡一体的交通客运设施建设,基本形成渔农村居民出行便捷、安全的城乡、岛际公共客运站场网络。改善渔农村能源结构,积极发展沼气、秸秆发电、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渔农村电网的供电能力,全力推进电气化村建设。以推进信息化建设为主题,加快电视、电话、互联网网络向渔农村全部覆盖和三网融合工作。基本实现村村建村邮站。深化城乡饮用水源保护,加快实施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控制、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工程建设,完善饮用水源水质监测指标体系,完善饮用水源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强化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加强防灾减灾服务

43、一体化建设,加快避灾场所和救灾物资仓库建设,不断提高防灾减灾和应急减灾能力。建立健全渔农村食品安全保障和监测机制,推进渔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建设和强化渔农村小菜场长效管理。(五)统筹城乡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渔农村管理服务水平。按照建立城乡一体的高效、民主、健全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网络要求,进一步加强渔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渔农村社区服务,创新基层组织治理机制,改进工作方法,建立完善渔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1、加强渔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的支撑作用。深入开展以“五好四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党组织创先

44、争优活动,扎实推进渔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组织领导能力。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大学生充实基层干部队伍,配齐配好配强社区、村级领导班子,提高新形势下发展经济、推进社会建设、破解难题的能力。2、加强渔农村社区建设。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聚居人口适度、服务半径合理、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齐全、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原则对部分渔农村社区进行合理调整。进一步强化渔农村社区的管理服务职能,不断完善渔农村社区的体制机制,全面理顺社区、村和经济合作社关系。按照“政府引导、渔农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方式,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建设社区服务业,方便居民生产生活。实现全市渔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全覆盖。3

45、、完善基层组织治理机制。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依托“网格服务”,推进基层管理和服务精细化、科学化、人性化,为社会和谐安定奠定基础。深入开展“民主法治村(社区)”等创建活动,切实落实 “四议两公开”的民主管理制度,落实村干部“双述双评”、村务监督等民主监督办法,加快形成能充分反映渔农民群众民主诉求和意愿的机制,不断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大社会综合治理,有效化解渔农村各类矛盾纠纷,保障渔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六)深化制度创新,形成城乡统筹发展机制。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关键是要深化制度创新,破除与城乡一体化发展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围绕渔农村产权制度、金融制度、户籍制

46、度等重点,开展各类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城乡配套改革。1、推进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创新。全面完成农村集体土地的确权颁证工作,明确界定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和住房的产权界限,探索建立渔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平台,实现市场化流转,保障农民土地用益物权。在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尝试多种形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重点引导土地向现代农业基地倾斜,切实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有效制止抛荒现象,提高土地利用率。组织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工程,以中心村和有条件的村为单位,对农用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复垦开发。坚持土地集约节约使用原则,以乡镇为单位,积极尝试宅基地跨村置换,有力促进人口集聚。2、推进农村金融制

47、度创新。积极推进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进镇设点,逐步实现城乡网点业务开展一体化。稳步推进村镇银行等多层次服务渔农民的金融机构建设。进一步做大渔农村住房抵押贷款、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为重点的各类抵押业务,扩大信用贷款业务,探索农户联保贷款、农房按揭贷款等业务。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参与的渔农村贷款担保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渔农村建设贷款抵押难、担保难问题。建立多层次的渔农业保险体系,积极发展渔农业保险业务。进一步完善渔农村金融支付体系,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渔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服务机制,建立渔农村发展资本多种形式的运作平台。3、完善渔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机制。通过建立渔民专业合作社、

48、渔业公司、渔业管理服务中心(站)和渔民协会等新型渔业管理服务组织,逐步使行政村(社区)与基层渔业管理职能相分离,促进渔业生产管理走向市场化、社会化。进一步完善渔业股份合作制,鼓励发展市场+合作社+渔船的经营模式。加快发展公司制渔业企业。引导和鼓励发展龙头企业、推广专业市场+专业合作社+渔农业基地(生产户、渔船、养殖场)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推动渔农业市场化、规模化、效益化经营。4、加大渔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力度。按照试点先行、有序推进的要求,在尊重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意愿的基础上,以明晰资产产权主体、理顺经济分配关系、规范经济经营行为为核心内容,进行渔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逐步建立“产权清晰、按股持有、自我管理、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十二五”期间,力争全市有1/3的渔农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完成股份制改造。5、全面推进城中村、城郊村改造


注意事项

本文(舟山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渔农村建设五年规划 .doc)为本站会员(ewewa)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文库网用户QQ群:731843829  微博官方号:文库网官方   知乎号:文库网

Copyright© 2025 文库网 wenkunet.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