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更新·共生 第18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概念解析.pdf

  • 资源ID:21770776       资源大小:3.89M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文币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更新·共生 第18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概念解析.pdf

1、152-156.概念解析U.时代建筑.2 0 2 3(4)第18 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引文格式:阮昕,黄华青,张海翱.更新共生:152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3/4黄华青张海翱Xing RUAN,HUANGHuaqing,ZHANG Haiao更新共生第18 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概念解析Renewal:ASymbiotic NarrativeCuratorial Concept of the China Pavilion at the 18th InternationalArchitecture Exhibition,La Biennal

2、e di Venezia摘要第18 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以“更新共生”为策展主题,通过近4 0 年来变化中的人居环境映射,讲述一个生活、建筑、城市与自然更新共生的中国故事。4 0 余幅巨大的“卷轴”构成柱廊,忧如置身森森楼宇,参观者在“观画”“展读”“凝视”和“漫步”中寻求应对现实的答案和对未来的想象。室内展览以“宜居传奇百变群像”“宜居更新上海故事”和“共生未来自然复兴”三个章节,追求视野的广度和探讨的深度的平衡,同时探索应用了云展厅前沿技术及其作为增强现实和平行世界的双重路径。室外装置通过“数学模式”,引发院落与塔楼在土地利用的效率和宜居性上的差异之问。关键词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

3、展;中国国家馆;更新;共生;宜居性ABSTRACTWiththecuratorial conceptRenewal:A Symbiotic Narrative,the China0引言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作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展,在举办的这3 0多年来一直因其主题的先锋性、内容的代表性、形式的艺术性而被视为全球建筑展的标杆项目,引领着建筑界对于全球紧迫议题的思索以及未来价值观的探讨。2 0 2 3 年5月开幕的第18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在国际上引发了热议,在全球变暖、移民和少数族裔等视角笼罩下,建筑学在应对社会危机的进程中亦让自身陷入危机一一建筑师帕特里克舒马赫(Patrik

4、Schumacher)甚至论战式地指出,这门学科正在“自我毁灭”。他谈到,“西方建筑文化(以及整个西方文化)将其所有建筑排除在“建筑双年展之外,让人愧与内疚;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建筑文化以充分的力量和自Pavilionof the18th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Exhibition in Venice,through the prism of thechanging built world in the past 40 years,tellsof Chinas unique symbiotic renewal of life,architecture,ci

5、ty,and nature.A colonnade isformed bymore than 40 huge scroll-like columns,reminiscent of wandering in a metropolis.Through viewing,unfolding,contemplating,andstrolling in the China Pavilion,visitors search foranswersto theproblems of ourtimeand imaginethe future.The indoor exhibition incorporatesth

6、ree chapters:liveability_wonder:portraitsof plurality,liveability_renewal:stories ofShanghai,and symbiosis_future:rejuvenation,in searchofa balancebetweenbroadperspectiveand in-depth discussion.It also explores theapplication of frontiertechnologyofcloudexhibition and its approach as both augmented信

7、出现在这里。中国建筑师和中国国家馆(包括香港馆)几乎提供了整个双年展中的所有建筑。”实际上,本届中国国家馆的策展理念无意立于当今全球建筑界不断扩大的张力之上,但坚持以建筑话语展开对当下中国城乡议题的思辨,尤其是以形式与内容高度一致的整体性装置,引发和推动中西方文化的平等对话,确是策展概念之初衷(图1)。中国自2 0 0 6 年起,首次以国家馆名义参加了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就策展主题而言,前期中国馆的参展作品以艺术化、观念化的建筑学表达为主,包括:第10 届由范迪安和王明贤策展,王澍参展的作品“瓦园”;第11届张永和、阿城及龚彦策展,刘家琨和李兴钢等参展的“普通建筑”;3 第12 届由唐克扬策

8、展,朱铅、朱育帆等参展的“来此与中国约会”;reality and parallel world.The outdoor installationof the China Pavilion represents architecturalspatial organization as a mathematical pattern,which explores the differences in land-useefficiency and liveability between courtyards andtowers.KEYWORDS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Ex

9、hibition in Venice;China Pavilion;Renewal;Symbiosis;Liveability中图分类号:G245(546);G265;TU242.5文献标识码:ADOl:10.13717/ki.ta.2023.04.152文章编号:10 0 5-6 8 4 X(2023)04-0152-05第13 届由方振宁策展,邵伟平、魏春雨等参展的“原初”;5-6 第14 届由姜珺策展,都市实践、OPEN事务所等参展的“山外山。7 其参展作品大多以装置艺术的形式呈现,是基于对场所、材料、空间、建构等建筑学基本议题的回应。近年来,中国馆愈发直接地介入到对全球及国家热点议题的

10、讨论。在第15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策展人梁井宇提出“平民设计,日用即道”的策展概念,倡导通过学习来自平民的智慧,弱化建筑师个人的形象标签和设计态度,以重建受现代化进程摧残的传统价值观;8 第16 届,策展人李翔宁以“我们的乡村”为主题,提出中国馆不应是一件作品或一个玄妙“理念”的注释,更应关注“社会、人文及当下公共议题”;第17届,策展人张利以“院儿一一从最大到最小”为主题,探讨院落所承载的传统智慧将如何施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3/41531.第18 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2.3.中国国家馆展览现场1.China Pavilion of the 18t

11、h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Exhibition,LaBiennalediVenezia2.3.On-site photos of the China Pavilion惠于当下的建筑与空间思考,它承载着对于当代城乡环境的居住空间、公共空间原型及其延展性、适应性的辩论。10 在社会重要议题的牵引下,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参展人的涉及面亦不断拓展,经历了从个体、小组到群像式展示的转变过程,建筑师或艺术家的个性化表达不再是唯一或首要的手段,而更倾向于对所有参展作品作整体构想,以全方位描摹和呈现某种围绕关键议题的当代中国建筑实践图景。这背后隐含的考量是,双年展作为

12、一种对建筑学转型的概念探讨背后“意识”与“干预”的反差,以及“以视觉吸引为目的的形式与以社会生活为指向的内容之间的距离”。如何弥合这一反差,平衡建筑双年展的视觉呈现与议题指涉的双重性,建立展览内容主题与展陈形式/艺术装置的一致性,也是本届中国国家馆策展团队思考的核心要点之一。第18 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的总策展人莱斯利洛科(LesleyLokko)提出“未来实验室”(TheLaboratoryoftheFuture)的展览主题,这位身处西方主流学术世界的非洲裔学者适时地将这一全球顶尖建筑展的目光引向了“发展中世界、第三世界和阿拉伯世界”一一尤其是非洲,这个“所有关于公平、种族、希望和恐惧的问

13、题汇聚在一起”的地方。12 本届双年展在呼吁建筑学将视野投向人类之源的同时,也隐含着对困难重重的西方现代性价值观的批判和重思。在此框架下,中国国家馆提出“更新共生”的策展主题,围绕超大城市及广豪乡村在近年来的更新进程中的前沿探索,在气候变化、技术进步等背景下探讨新时代中国建筑学的核心议题,期待与展览总主题产生平等、深度的跨文化对话,用中国经验为全球性的范式转型提供参照(图2、图3)。1更新共生:邂逅一个独特的中国故事“更新”(renewal)在中国文化和语境中意味着什么?一种心境。首先,变化为常态;但同时,变化又兼具文化传统的恒定性。这是一种“不变中的变化”。一位睿智的学者观察到,正如中国山水

14、画中一个常见的题材一一瀑布,远观似坚如磐石,近看实则气象万千瀑布的存在乃是健康生态的表征,即生物学意义上的“共生”。在人居环境的营建上,因国人对“流芳百世”的永久性和纪念性不太看重,“更新”在中国是一种“习以为常”。在此理念下,中国语境下的“更新”将与若干全球性的城乡发展议程产生有意味的对话一一是一种调和,还是一种反思?本届中国国家馆在策展理念层面,从学术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上重新探讨了对“更新”的理解和导向,在“变与不变”的表面悖论之下,呈现和挖掘中国城市文化的差异性和地域性。上海是第18 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概念的出发点。三组数字勾勒出这个故事的轮廓:作为现代中国人口最集聚的城

15、市之一,上海从19 7 8 年到2 0 2 3 年间,人口从110 0 万人增加到2 50 0 万人,人均居住面积却从4.5m增加至3 7.4 m。这三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凝聚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景观的剧变,亦折射出中国建筑师群体的实践路径及工具转型的过程。然而,人均居住面积的增加一定意味着宜居性的跃迁吗?在建筑师的积极介入下,中国大城市面临的“千城一面”问题,是否会随着更新过程中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再平衡而呈现出城市生活的另一种个性?我们又能用何种工具来延续和创造城市的个性和差异?本届中国国家馆的策展通过“更新”这个关键词来提供对这一过程的观察和反思,也出于这一原因,建筑学语言仍是策展

16、人回应社会议题的主要媒介。154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3/4中国国家馆的展览试图以统合形式和内容的整体性形式,提供观看中国当代城市建筑的新视角一一透过近4 0 年来变化中的人居环境映射,讲述一个生活、建筑、城市与自然更新共生的中国故事。在“宜居传奇百变群像”“宜居更新上海故事”和“共生未来自然复兴”三个展览板块中,分别选取了面向全国的城乡更新多元案例、上海宜居城市营建的精明手段、技术变革下的未来城市发展三部分内容,共有40余位组建筑师、设计师和艺术家参展。每位艺术家的作品都陈列在一幅“卷轴”式的柱状展柜之中,4 0 余幅巨大的“卷轴”构成两排宏伟柱廊,参观者穿行其中,

17、恍如置身城市的森森楼宇,在“观画”“展读”“凝视”和“漫步”中寻求应对现实的答案和对未来的想象。与此同时,置身于古老的威尼斯军械库,“卷轴”亦唤起了参观者对西方古典柱廊的意象,创造了某种跨文化对话的契机。室内展陈被构想为一个“流变中的整体”(organictotality),就像威尼斯这座城市,每件建筑作品作为个体皆为整体之组成部分,但每件作品皆非不可或缺。作为整体的展陈装置,试图为观众构筑一种个体间的联结,对中国城乡更新的故事形成更完整的感知和想象。类似的,室外装置以两种不同柱径的柱阵创造出一个完整的建筑空间,通过现代城市容积率研究的“数学模式”,抽象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空间组织和用地方式,

18、在观展过程中隐喻相应的“生活方式”体验,引发院落与塔楼土地在利用效率和宜居性上的差异之问。从室内游走至室外,中国馆的展陈设计以极简却又充满文脉象征意味的形式,与展品交相呼应,激发出参观者的深度多感官参与,回应了对展览的内容形式一致性的关切(图4)。2板块一:宜居传奇百变群像第18 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展览的第一板块展现了近年来中国建筑师持续在更新中追求宜居人居环境的轨迹:人与人的共生,创造了动态的栖居、市井空间的回归、文化内核的介入;人与城市的共生,创造了穿楼而过的地铁、城市活力的织补与迭代;人与自然的共生,创造了乡村家园的再现及地方感的重塑。第一板块试图借助中国当代城市与乡村更新

19、进程中的实践探索,多元化地呈现城乡发展的新路径。城市住宅和公共建筑设计是在形式与内容层面探讨城市与自然共生可能性的重要方向。住宅领域,李兴钢的唐山“第三空间”打破传统的住宅板楼模式,楼板以错层方式层叠交错,在城市中心环境中创造了一座理想的“立体城市聚落”;张佳晶的龙南佳苑5号楼项目,则在社会保障住宅体系的极限条件下推动了跃层式小户型住宅的精细化设计,为后公租房时代其使用的多样性提供了开放选择;刘的深圳留仙洞设计公社项目借助原型设计工具将超大地下综合体孵化为一个“共享大院”,用六种基本结构体系创造了多层次、多角度、多样化的场景,并为城市创造开放的绿色公共空间;孟凡浩的城市新型办公实验尝试将杭州西

20、溪湿地的自然肌理延续至场地内部,将建筑打造为类自然物,通过对湿地生态的诠释探索一种全新的自然办公空间模式(图5)。城市更新是中国当下最紧迫的建筑实践问题。朱铬的御窑博物馆位于景德镇历史街区中心,毗邻明清御窑遗址,在形态上采用柴窑独特的东方拱券原型,结合回收的老窑砖与新砖混合砌筑以映射当地的传统建造方式和创新技术细节,塑造出窑、瓷、人的血缘同构关系;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南京东路17 9 号街坊成片保护改建工程,体现了上海优秀历史建筑改造更新中延续文脉、共生开放的设计策略;重庆市设计院的两江交汇区共生建筑群,彰显了山城重庆的核心地带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垂直向度,畅享了未来宜居城市的新可能;庄子玉的苏

21、州观前街酒店项目则用反向思路,在低容积率的传统人文社区中,通过对不同空间和信息业态的梳理以及平面剖面重组,重构了古城历史街区的人文内涵与空间张力(图6)。乡村领域的更新倾向于强调乡村振兴进程中的文脉和肌理延续的思考。张彤和阿尔多艾莫尼诺(AldoAymonino)的两河口村寨再生项目在将一座传统土家民宅改造为织锦工坊的过程中,基于干栏木构的装配式建造体系,探讨44.室外展览照片5.城乡设计中的类型探讨(李兴钢,唐山“第三空间”;张佳晶,5号楼;刘,深圳留仙洞万科设计公社;孟凡浩,城市低层聚落式办公实验)6.城市更新的若干问题(朱铬,御窑博物馆;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南京东路17 9 号;重庆市设

22、计院,两江交汇区共生建筑群;庄子玉,苏州观前街酒店)7.乡村更新中的文脉与肌理(张彤/AldoAymonino,两河口村寨再生;宋哗皓,竹篷乡堂;水雁飞,新范菜市场更新;范蓓蕾/孔锐/薛喆,丁蜀成校)8.青年研究者眼中的城市生活(王卓尔,骑行上海;孙昊德,口袋公园微更新研究)9.城市工业用地更新(大舍建筑,边园;章明/张姿,武夷Mix320城市更新;何孟佳,幸福里)10.上海的线性更新(阮昕/张洋,北鲲园;刘宇扬,曹杨百禧公园;童明,昌里园;庄慎,永嘉路口袋广场)4.Outdoorexhibition5.Typological studies in urban-rural design(The

23、 Third Space inTangshan|LI Xinggang;Building V|ZHANG Jiajing;LiuxiandongVanke Green Corridor North Plot B4,Shenzhen|LIU DoreenHeng;An Experiment of Urban Office Units as a Settlement IMENGFanhao)6.The issues in urban renewal(ingdezhen Imperial Kiln Museum|ZHUPei;No.179Nanjing East Road|Arcplus Group

24、-ECADl;Symbiotic Building Complex at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Yangtzeand Jialing River of ChongqingIChongqing ArchitecturalDesign Institute;Suzhou Old Town Guanqian St.Boutique Hotel lZHUANGZiyu)7.Context and fabrics in rural regeneration(Lianghekou,a TujiaVillage of Self-Adaptability and Topological

25、 Regeneration|ZHANG Tong/Aldo AYMONINO;Village Lounge in Shangcun ISONG Yehao;Xinfan Market|SHUi Yanfei;Dingshu VocationalSchool of Pottery|FAN Beilei/KONG Rui/XUE Zhe)8.Urban life in the eyes of young researchers(CyclingShanghai lWANGZhuoer;Pocketof Life-A Researchof theMicro-renewalof Pocket Parks

26、 in Shanghai|SUN Haode)9.Renewal of urban industrial sites(Riverside Passage at YangpuWaterfront|Atelier Deshaus;The Urban Renewal of Mix320,Wuyi Road|ZHANG Ming/ZHANG Zi;Xingfuli Neighborhood|HEMengjia)10.Linear renewal in Shanghai(Beikun Garden|RUAN Xing/ZHANG Yang;Putuo Caoyang Centennial Park LI

27、U Yuyang;Changli Garden|TONG Ming;Pocket Plaza,Yongjia Road|ZHUANG Shen)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3/44155了村落更新中具有应对环境与功能变化的自适应和拓扑再生机制;宋哗皓的竹篷乡堂采用最小干预原则,在废弃民居院落留下的残垣、台基和天井中,用可回收的竹材料创造了一个具有活力的村民公共空间;水雁飞的新范菜市场更新项目,在浙南县城的乡镇肌理中置入一座开放、卫生、友好的菜市场,试图唤醒中国乡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社区活力;亘建筑的丁蜀成校同样在小城镇肌理之上,以特殊的“手艺人的空间”为形式牵引,创造了一个可

28、轻松漫游,符合乡村人文及自然环境气质的新型校园空间,为乡村传统产业的更新构想了新的模式(图7)。3板块二:宜居更新上海故事第18 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展览的第二板块聚焦于策展概念之源一一上海。上海是一座“魔都”,建筑师们在这个“螺蛳壳”内以精明的更新手段,延续着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以点、线、面的组合描绘一幅城市生活百景图,“点”表达城市中固定的居住者与移动的快递骑手的互动,展现上海的便利性,“线”勾勒大都市中的疏旷,捕捉上海的闲适性,“面”描绘城市界面的变幻,呈现上海的适应性。第二板块通过一系列围绕上海城市更新的实践项目和研究探索,思索了效率与宜居性、公平性之间的辩证问题。展览首先

29、透过青年观察者的目光来描上海宜居性的基本向度:王卓尔的“骑行上海”研究用想象式的城市拼贴模型,巧妙展现了以个体为尺度的线性运动如何体验大都市的地标、道路和公共空间,也隐含表达了由快递、外卖等骑行者所缝合的宜居性维度,孙昊德的口袋公园微更新研究,基于对上海主城区百余座口袋公园的社会影像学调研,展现了这种极小单元的更新锚点如何成为复杂人居环境中的日常生活载体(图8)。城市废旧工业用地是上海城市更新的重要对象。大舍建筑的边园围绕废弃运煤码头上的一道混凝土墙,将既有的工业构件作为工业文明的历史见证而保留下来,并以极少主义的干预措施将废弃码头转化成了居民可任意停留或穿过的过渡性空间;章明、张姿的武夷Mi

30、x320城市更新项目原为上海第一泵厂,设计通过以8历史叠合为前提的建筑风貌改造、以社区共享为出发点的公共空间营造和多元共荣为目标的复合功能引导,实现了历史文化和街区活力的复兴;何孟佳的幸福里项目则将原橡胶研究所厂房更新为服务社区的公共活动场所,在保留上海特色的里弄式穿行功能的同时,重建了符合当代城市生活的线性景观(图9)。线性空间也是上海主城区在更新过程中新涌现的特定空间类型。阮昕、张洋的北鲲园用“可居之墙”的概念,重塑了一堵原本隔离了校园与城市的围墙,让校园围墙变得可观、可坐、可游,并用一种残存的废墟感赋予这堵“墙园”一种时间和历史的合法性;童明的昌里园在面向社区围墙这一类的消极城市要素时,

31、采用江南园林的设计策略,使围墙从分隔性的边缘地带转变为社区的生活容器与交往中心;刘宇扬的曹杨百禧公园在对长达1km的废弃铁路支线的更新中,用丰富的标高设计及微小空间工具重塑街道路网,创造了一条贯穿老旧社区的、充满城市活力的步行纽带;庄慎的永嘉路口袋广场以线性廊道空间在寸土寸金的衡复风貌区围合出了一片开放的广场,廊道的建构细节彰显了钢木结构轻盈的介入态度,而其社会温度则体现在老市民与新游客共享的日常生活之中(图10)。4板块三:共生未来自然复兴第18 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展览的第三板块将目光投向未来导向的城乡设计议题。随着城市和乡村中开展的生态修复及宜居环境营造的努力,我们或将迎来一

32、个生态复兴的未来。展望后工业时代的人类城市,借助新能源、电动化、虚拟现实等技术革新,人居环境的变化或将与生态的复兴迎来新的共生平衡。不断更新的宜居环境能否将大自然的蓬勃力量带回到人们面前?流逝的都市和历史如何追忆和再现?清洁能源的时代如何带来更加宜居、高效、共享、公平的城市?为了思索这些问题,第三板块邀请了前沿问题的研究者、先锋艺术家共同探讨城市变迁与生态复兴的新趋势。龙瀛基于对中国收缩城市的长期观察,直面中国城市发展中不可回避的人口挑战,同时引入当下技术变革推动的生活方式改变的新背景,展望新技术与城市空间的结合如何为收缩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郑晓笛关注城市废弃工业导致的“棕地”问题,

33、基于棕地之形成机理和绿地再生之逻辑,重新思索资源型城市之工业历史,畅想了通过生态景观措施激发棕地之再生的可持续路径;杨泳梁的艺术作品屋市山水用现代城市匿名建筑的影像,拼贴了一幅宋代峰峦叠蟑的数码影像,思辨性地呈现了传统中国自然山水与现代城市生活之间的矛盾与调和;周巍的雕塑作品物的流变在城市发展历史中不断变迁的日常生活物件与恒定不变的自然湖石之间找到了巧妙结合点,以物件的时间维度来反观人们追求宜居生活的各种努力,也隐喻了人类生活与自然景观的相互侵蚀和影响(图11 图13)。随着元宇宙概念下对虚拟生活空间及社交场景的积极想象,现实世界的空间压力或能得到舒缓,给生态平衡与自然复兴带来契机,也让流逝的

34、历史空间记忆找到了重新被展现和体验的方式。张利的VR作品熙春园:一个时光机用虚拟技术在沉浸式环境中复现并重新创作了始建于18 世纪初的熙春园,结合清华城市人因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让参观者调动多种感官体验熙春园从过去到未来的时空变化;罗晶、于博柔的虚拟城市博物馆将一条北京旧城胡同的生命历程展现于虚拟时空,让参观者化身为一位居住于胡同的老人,在今日和旧时北京的虚实场景间来回切换,将民国时期的回忆文学与建筑档案结合于虚拟博物馆之中;黄华青的平行世界将视野放大至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历史城市,跟随马可波罗(MarcoPolo)和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Calvino)之眼,将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城市的

35、跨学科史料凝聚于“虚拟城市博物馆”的同时,也提供了在历史向度中建构未来虚拟城市生活场景的无限可能(图14)。本届中国国家馆还首次尝试建立了线上云展厅。在多家行业顶尖技术服务商的跨界合作下,云展厅运用国内外领先的实时3 D创作工具、云染优化技术和云服务器资源,在移动端实现了意大利现场和中国云端的同步部署和实时11.Future-oriented urban studies(Shrinking Cities in China156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3/4OverviewoftheExhibrtion Mat11.面向未来的城市研究(龙瀛,技术变革下的中国收缩城市;郑晓

36、笛,一“探”究竟)12.13.艺术视角的批判思考(杨泳梁,屋市山水;周巍,物的流变)14.虚拟现实的城市构想(张利,熙春园:一个时光机;罗晶/于博柔,虚拟城市博物馆;黄华青,平行世界)15.16.云展厅交互界面体验。云展厅基于现实中国国家馆的“数字李生”,除了辅助现场展厅中若干“元宇宙”概念作品的交互体验之外,还在场景设计上进行了科幻化、游戏化的美学和操作优化。观众只需用手机移动端简单扫码,便可通过掌上云展厅来导览、观摩和体验每一件展品,展现了让云展厅同时作为一种“增强现实”和“平行世界”的双重路径(图15、图16)。5结语中国参加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的历程,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变化:

37、从过去以“仰视”姿态向西方学习现代城市的发展设计经验,到如今用“平视”的态度与世界展开交流,为全球性关切的议题和进程做出独特和应有的中国贡献。通过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这一文化交流的机会,我们在学习的同时,也看到中国建筑的独特性,并积极进行反思。“平视”最重要的是交流和对话,需凸显各自独特的视角与位置,才能做出贡献,引起他人的兴趣。正如本届中国国家馆所选择的“更新共生”主题,在日新月异的中国城乡更新中,表面上似乎看不到太多传统性和文化性,但通过展览的“凝视”过程,我们希望启示中西方的观众以平视的姿态,共同去寻找表象背后的文化与传统元素及意义,并思索中国哲学中“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图片来源:本

38、文所有图片均由第18 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团队及参展人提供)参考文献:1帕特里克舒马赫,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我看到这门Shaped by Disruptive Technologies|LONG Ying;Drill to Horizon|ZHENGXiaodi)12.13.Critical thinking from the artists(Phantom Landscape lYANG Yongliang:Urban Symbiosis:Evolution of Things I ZHOUWei)14.Imaging cities in virtual reality(Xi

39、chun Garden:ATimeMachine|ZHANG Li;Virtual All-for-One Museum|LUO Jing/YUBorou;Parallel Worlds|HUANG Huaqing)15.16.InterfacesoftheCLOUDexhibition学科的“自我毁灭”EB/OL.2023-05-23(2023-07-08).https:/ 届国际建筑展首届中国国家馆,威尼斯,意大利J.世界建筑,2012,263(05):88-97.3龚彦.超越与潜行一一第11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综述.建筑学报,2 0 0 8,4 8 4(12):8 7-9 1.4李芸芸.浅

40、谈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的美学叙事与文化意义.城市建筑,2 0 13,12 5(2 1):3 5-3 7.5张晓春.“共同基础”?2 0 12 年第13 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题记.时代建筑,2 0 12,12 8(6):13 8-14 3.6魏春雨,张光,沈昕,“共同基础”第13 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综述J.建筑学报,2 0 12,53 0(10):110-115.7姜珺,第14 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一山外山.建筑师,2 0 14,16 9(0 3):12 4.8梁井宇.第15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主题:“平民设计,日用即道”.设计,2 0 16,2 4 1(10):

41、148-153.9李翔宁,姚伟伟.何不再问“自由空间”一第16 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记录与思考J世界建筑,2 0 18,3 3 8(0 8):12 0-12 3,12 8.10张利.中国国家馆:院儿一一从最大到最小.世界建筑,2 0 2 1,3 7 8(12):2 2-3 1.11张利.成长的烦恼一一从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主题展看转型中的建筑学.世界建筑,2 0 2 1,3 7 8(12):6-7,129.12 LOKKO L.The Laboratory of the Future:Introduction byLesleyLokkoEB/OL.2023-05-25(2023-07-08).https:/www.labiennale.org/en/architecture/2023/introduction-lesley-lokko.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作者简介:阮昕,男,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光启讲席教授黄华青,男,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张海翱(通讯作者),男,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收稿日期:2 0 2 3-0 7-15


注意事项

本文(更新·共生 第18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概念解析.pdf)为本站会员(爱文献爱资料)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文库网用户QQ群:731843829  微博官方号:文库网官方   知乎号:文库网

Copyright© 2025 文库网 wenkunet.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