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共同富裕视域下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的逻辑关联、制约因素及路径探索.pdf

  • 资源ID:21774605       资源大小:1.36M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文币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共同富裕视域下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的逻辑关联、制约因素及路径探索.pdf

1、DOI:10.19299/ki.42-1837/C.2023.09.0042023年第9期 总第215期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领导科学论坛THE FORUM OF LEADERSHIP SCIENCE共同富裕视域下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的逻辑关联、制约因素及路径探索刘沛东摘要:城乡融合发展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理论统一性,实现共同富裕是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的实践导向,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是推进共同富裕的行进重点。面对城乡发展动能失调、要素流动失效、服务供给失衡这些关键制约因素,可以从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的整体、载体、主体全方位出发,优化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的系统筹划、强健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的县域单元、完善城乡深度

2、融合发展的治理机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关键词:共同富裕;城乡关系;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基金项目: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重点项目“共同富裕视域中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研究”(CX20221131)。作者简介:刘沛东,湖南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3)09-0018-05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22。面向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主要制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2395。近年来,我

3、国围绕城乡融合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有效推动了共同富裕的进程,但仍然在一些关键方面存在挑战和制约。应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将城乡融合置于实现共同富裕这一视域中来进行审视与思考,在梳理共同富裕与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的逻辑关联、找出主要制约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路径选择,不断提高城乡融合的深度,开创以推动城乡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新局面。一、实现共同富裕与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的逻辑关联实现共同富裕与城乡深度融合发展之间具有紧密的逻辑关联性,把握好城乡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之间的逻辑关联,是探索以城乡深度融合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一)城乡融合发展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理论统一性城乡

4、关系是世界历史上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无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叙述,还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在实践探索中的创新理论,都揭示了城乡融合发展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理论统一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城乡关系进行了深刻审视,认为城乡从分离走向融合是必然的历史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是沿着“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虚假的共同体真正的共同体”这一进路迈进的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也是城乡从分离对立走向融合共享的过程,即城乡融合的过程就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恩格斯更是明确指出:“城市和乡村的对立的消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已经成为工业生产本018身的直接需要,同样也已经成为

5、农业生产和公共卫生事业的需要。”3320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也在城乡建设过程中对城乡关系和共同富裕进行了深入思考。如毛泽东就对工农发展不协调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邓小平也在回答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上对共同富裕理论进行了凝练阐述,指出农村和城市要相互促进。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城乡关系、共同富裕等重大现实与理论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是对全社会而言的,不要分成城市一块、农村一块,或者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各一块,各提各的指标,要从全局上来看”4,这些实践探索和创新理论都指明了城乡融合发展与实现共同富裕之间的理论统一性。(二)实现共同富裕是城乡深度融合

6、发展的实践导向从实践视域来看,实现共同富裕与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在步调规划上具有高度协调性、在目标指引上具有内在统一性,实现共同富裕对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提出了导向要求和愿景展望,两者必须一体推进。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旨归所在。通过城乡实现深度融合发展来消除城乡对立、促进城乡融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终极目标,体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共同富裕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的内在要求5。城乡深度融合发展通过在兼顾城乡居民不同利益需求的基础上推动全民富裕;在引领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基础上推动共建富裕;在尊重区域和群体发展水平差异基础上推动渐进富裕这一系列作用机理,最终循

7、序渐进实现共同富裕这一长远目标。“城乡共富”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城乡融合是实现“城乡共富”的必由之路。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任务要求是协调统一的,“城乡二元城乡协调城乡融合”的发展进程,其目的都是为了推进实现“城乡共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调整城乡发展思路,力图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持续探索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城乡融合发展理念是对“城乡一体化”和“统筹城乡”等以往城乡关系发展理念的继承发展,也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体现高质量发展新特征和中国式现代化新要求的创新理念。(三)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是推进共同富裕的行进重点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系统工

8、程,其实现过程是全面系统和动态调整的,既要把握当前的时代特征和城乡现状全系统多领域一体推进,又要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立足所处历史方位合理擘画。从横向来看,城乡发展差距已经成为当前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制约。当前,城乡差距是多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因素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方面,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是新发展阶段制约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关键因素。推动城乡融合这一战略举措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出的明确部署6,是找准主要矛盾、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所在。从纵向来看,城乡融合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

9、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分阶段、有节点、具象化的发展战略,在不同历史时期基于不同的发展基础有阶段性的目标。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7,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更高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城乡关系,通过以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就进一步得到凸显。二、共同富裕视域下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虽然近年来我国城乡发展差距呈现不断缩小的趋019势,但农村落后于城市的发展格局尚未发生根本改变,城乡在

10、发展动能、要素流动、服务供给方面存在的制约较为突出。(一)城乡发展动能失调城乡差距的根源是城乡社会生产力布局的差异,从经济产业发展历史来看,乡村在城乡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处于“附庸”地位。农业农村发展缺乏强劲动能支撑和新兴技术赋能,城乡发展不协调境况长期存在。一方面,农业发展不充分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偏低的现象亟待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乡村产业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也涌现出了一部分优秀的乡镇企业,但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仍然以第一产业为主,农业生产和经营体系也存在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农产品总量不断增加但附加值偏低、村集体经济带动能力不足等问题持续存在。城乡产业空间分布不平衡、渗透联结不深入、结构梯

11、次不合理、共富效应不明显等问题仍然突出。农村居民增收和农村产业增效都缺乏新的支撑和动力。另一方面,城乡“数字鸿沟”的出现使得农村产业发展劣势地位凸显。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呈现出了重塑产业形态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趋势。互联网信息方式和数字化生产能力的差异,在城乡之间形成了“数字鸿沟”。由于数字基础设施落后、网络通信设备不足以及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偏低、老龄化程度较高等原因,“数字鸿沟”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数字时代农村产业发展的劣势地位。这也是产生“信息穷人”、加大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缘由。(二)城乡要素流动失效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市场制度规则的逐渐完善,市场在城乡要素资源配

12、置中发挥的决定性作用日趋明显。但由于城乡要素流动的各种制度壁垒依旧存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机制尚不健全等原因,城乡要素单向流动的基本格局还没有彻底改变。一方面,城乡要素流动的各种制度壁垒依旧存在,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土地、资本三个方面。一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户籍制度及其带来的公共服务差异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进城务工人员被迫在城乡间反复游走,形成了劳动力要素隐性流动壁垒。二是土地要素交易壁垒的存在与城乡土地资源要素的差异化配置致使城乡土地增值收益呈现显著性差异。农民被排斥在农村土地的非农用途之外,对未来土地增值收益的分享权也远远不如城市居民。三是对资本要素的严格约束导致农村资金供求失衡

13、,资本下乡的准入门槛较高,在农村开展生产经营的资本也面临着较高的投入风险和较长的收益周期8,预期收益率较低。另一方面,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制度性通道有待拓宽。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应有之义。长期的单向城市化进程造成了要素明显单向流入城市,成为影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大障碍。具体而言,农民在要素市场上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保障,对各类要素资源的获取能力偏弱。城乡间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要素单向流动惯性尚未消除,长期的要素“失血”和“贫血”状态抑制了农村发展,亟待进一步改善。(三)城乡服务供给失衡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的合理供给配置是使城乡居民共享经

14、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内容。但城乡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供给范围、供给数量和供给质量受限于城乡二元结构的桎梏,在城乡之间呈现较为明显的差异化特征。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存在供给不足的困难。完备的基础设施是农村生产生活的基础保障,是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先决条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面加快,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由于整体经济水平以及投资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备性远低于城市,部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如自来水供应系统、输变电设施建设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差距较大,甚至无法满足农村居民日渐增长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需求。020另一方面,城乡在社会保障方面还存

15、在明显差距。随着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不断完善,农村的医疗、养老和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但政策的保障水平和范围仍远低于城市。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缴纳金额比例增长与其相应的给付水平提升不同步,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功能的有效发挥。此外,农村幼儿抚育机构的缺失以及较低的中小学教育水平也使得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凸显。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已经成为推进城乡融合、实现共同富裕的一大阻碍。三、共同富裕视域下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索立足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基础,聚焦阻碍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的主要矛盾和薄弱环节,可以从城乡深度融合的整体、载体、主体出发破解制约因素,将一

16、体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置于共同富裕视域中进行路径探索。(一)聚焦整体:优化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的系统筹划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方面进行的长期探索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就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而言,当前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还存在一体化程度不高、城乡衔接不当等问题。要加强整体统筹,持续深化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一要加强整体谋划,强化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农村水利农田、饮水供电、宽带网络、物流运输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清理不合理规定,兼顾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和下乡创业的城镇居民利益,逐步建立健全覆盖全

17、民、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各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承载能力等情况科学确定城乡规模结构和空间分布,实现城市发展生态化和农村空间综合化的连续性和统一性,促进城乡地域的规模结构和空间分布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二要完善政策体系,激发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要打破要素流动壁垒,促进资本、产业、人才等资源要素在城乡间双向自由流动、平等交换转变;要优化农村营商环境,稳定政策预期。在稳步推进和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的基础上出台细化政策,引导好、服务好、保

18、护好资本下乡的积极性;要构建农村产业发展的政策优先保障体系,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下乡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从人才引进、成长、留存全链路发力加大保障激励力度,为返乡下乡干事创业的人才完善相关权益保护具体办法。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创造稳定的资本增值渠道、良好的产业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干事创业平台。(二)培育载体:强健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的县域单元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1县域是较为完整的政治单元和经济单元,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兼具城市与农村双重属性,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承载着重要功能。以强健县域单元为切入点推进城乡深度

19、融合发展,是培育城乡发展新动能、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重要举措。一要发挥县域的平台组织作用,进一步整合发展资源。县域拥有较为完备的行政体系和产业体系,资源整合能力较强。应强化县域与中心城市的连接,主动对接城市群与都市圈的辐射带动效应,在缓解城市发展压力的同时更好地对接和服务乡村。要提高资源要素的利用率,培育发展好县域特色支柱产业;增强县域的综合服务承载能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县城农业人口市民化的需求,提高县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大力发展联通城乡的公共交通网络,促进城乡交通一体化;积极建设县域城乡教育、医疗、养老共同体,促进县乡要素顺畅流动和功能衔接互补。二要发挥县域承上启下的

20、作用,探索差异化021发展之路。一方面,以县城为主要载体承接大中城市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推动县域产业升级,以第二、三产业发展挖掘农村人口市民化的内在潜力,在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同时实现发展动能转化。另一方面,要及时向乡村输送发展急需的资本、科技、人才、数字等要素,提高乡村资源利用率,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推动城乡经济循环。在这一过程中要尊重不同县域间的资源环境、地理区位、发展基础差异,发掘区域特色优势,探索多种形式和多样活力的差异化城乡深度融合发展之路。(三)尊重主体:完善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的治理机制城乡深度融合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和治理问题2。基层治理的核心

21、问题是利益的再分配,促进共同富裕、提升城乡生活品质,必须在城乡治理融合中激发主体活力,不断完善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的治理机制。一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党建引领是有效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的政治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建设取得了较大进步,在基层治理、经济发展、贯彻执行等方面展现出了极强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是互促互进的,基层党组织要肩负起城乡融合发展的历史责任。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治理体系,引领好农村群团组织、经济合作社等各种治理主体和经济组织的具体工作,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供完善的组

22、织保障,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二是要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城乡治理。城市和农村在治理主体、目标、能力和方式等方面差异明显,需要发挥多元治理主体合力,提高城乡耦合治理效能。要让经营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以及志愿者等以更合理有效的方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有效完善先富带动后富的帮扶机制;深入挖掘各参与主体的治理优势,聚焦基层各项问题精准发力,补齐城乡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的治理短板9;要搭建行之有效的议事机构或平台,发挥数字治理平台作用,以线上线下“同心圆”引领不同利益主体充分沟通协商。不断夯实基层治理体系,形成利益兼顾、主体多元、优势互补、专群结合、融合发力的城乡基层治理共同体,共享城乡深度融

23、合发展成效。参考文献: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J.求是,2022(21).2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3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5孙长学,刘晓萍.坚持共同富裕导向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21(11).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9-05-06(1).7张占斌,毕照卿.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逻辑进路、核心要义与精神实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5).8罗明忠,邱海兰.共同富裕视角下推进城乡融合的逻辑理路J.国家治理,2022(21).9彭焕才,刘沛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共同富裕的政治优势N.湖南日报,2023-03-30(7).责任编辑:周玉婷022


注意事项

本文(共同富裕视域下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的逻辑关联、制约因素及路径探索.pdf)为本站会员(爱文献爱资料)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文库网用户QQ群:731843829  微博官方号:文库网官方   知乎号:文库网

Copyright© 2025 文库网 wenkunet.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