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文心雕龙》的诗性言说.doc

  • 资源ID:5811911       资源大小:348.50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8文币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8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文心雕龙》的诗性言说.doc

1、文心雕龙的诗性言说演讲人:吴中胜 演讲地点:赣南师范大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讲坛” 演讲时间:二二一年十一月吴中胜文学博士,赣南师范大学教授、全国优秀教师,江西省百千万工程人选、江西省“双千计划”人选、赣江英才、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发表论文140多篇。文心雕龙书影。资料图片元代至正刻本文心雕龙。资料图片玉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图为北京故宫“何以中国”展上,展出的玉龙。新华社发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上排左起)黑陶器、玉琮、木屐、(下排左起)漆器、陶片和玉璧。新华社发湖北省博物馆馆藏的曾侯乙编钟。新华社发诗性智慧文心雕龙是中国文论的经典著作,其思维结构和话语方式最富于

2、民族特色理性与诗性相结合。文心雕龙的诗性智慧是由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所决定的。英国学者爱德华泰勒用“文化遗存”的观念来解释这种文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它可能长期地影响到这些习俗或者技艺如涓涓细流,绵延不绝,从这一代继续传到下一代。它们像巨流一样,一旦为自己冲开一道河床,就成世纪地连续不断流下去。这就是文化的稳定性。”(原始文化)中国文化具有超强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几千年来从未发生文化的断层,因而用“文化遗存”的观念来解释中国文化也最恰当。中国文化极富诗性特质,文心雕龙承载着中国文化的诗性基因,无论在文化资源、思维方式等深层次上,还是在言说方式、话语范畴等表面层次上,都弥漫着浓厚的诗性智慧,主

3、要体现在诗性之源、诗性文体和诗性言说这几个方面。所谓“诗性之源”,文心雕龙的开篇原道篇,面对“河图”“洛书”这些“玉版金镂”“丹文绿牒”,刘勰自问自答地说:“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对于“人文之元”进行了玄理与诗意的拷问,认为极妙的“神理”主宰着天地之心、万物之文。他的回答空灵活泛,给我们无限遐想的空间。对于文心雕龙的诗性智慧,我们也要问一句:“诗性文心,你从哪里来?”文心雕龙的诗性智慧当然不是从天下掉下来的,它是千百年来中国古代先民们生产、生活经验的积淀,是中华文化自古就有的诗性禀赋的浸染,诸如阴阳五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这些诗性文化因子继继绳绳、代代相传,被刘勰吸纳而化成文心文理。所谓“诗

4、性文体”,文心雕龙探讨的文体涉及范围很广,大至军国大事,如祝盟篇封禅篇檄移篇所涉及的文体,小至平常日用,如书记篇提到谱、籍、簿、录、方、术、占、式、律、令、法、制、符、契、券、疏、关、刺、解、牒、状、列、辞、谚等。可见,在刘勰心中,文学与生生不息的天地同在,与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同在,与日新日日新的人文世界同在,天文、地文、人文抑或声文、形文、情文,归根结底都是“道之文”。在刘勰看来,文体无论所涉范围大小、地位轻重,每一种都根源于久远深广的文化积淀,都附着有生动鲜活的诗性文化气息。文体即文化,透过文体的生成、运用和文体特征分析,我们可以管窥其中蕴含的久远的诗性文化气息,可以领略到历代文人传承和发展

5、诗性文化的生动景象。这里有诗、乐、舞不分的原生语境,有祭祀等原始宗教文化的印迹,有兵戎、铭刻记事、官府行政的早期形态,总之,透过刘勰“体大思精”的文体逻辑体系,我们可看到文心雕龙承载着民族文化的诗性光环。所谓“诗性言说”,刘勰用生动的言辞曰:“丽句与深采并流,偶意共逸韵俱发。”(文心雕龙丽辞篇)生动的言说不仅言辞要漂亮,而且生发出“意”和“韵”来。限于篇幅,本次讲座主要围绕文心雕龙的诗性言说展开。我们主要从文论的生命化、以水喻文、金玉之喻、五官体验性等几个方面来谈文心雕龙的诗性言说。生命化对天地万物生机勃勃、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的赞赏和向往,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而贵生乐生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牟

6、宗三认为,中国哲学是“生命的学问”。(中国哲学十九讲)这种贵生乐生的文化精神,来源于中国文化久远深厚的“万物有灵”观念,这一观念在中国文论中广泛存在。作为六世纪以前中国文论的集大成之作,刘勰的文心雕龙更是大量存留着这种文化观念。文心雕龙原道篇开篇就说“文之为德”“与天地并生”。把文学与生生不息的天地万物联系在一起,就是这一文化观念的具体体现。在刘勰心目中,天地万物都是生命的存在,与人类文化学所谓的“万物有灵观”有妙合之处。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相生相续,宇宙万物都是活泼泼的生命体。所谓“生生之谓易”(易系辞上)、“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系辞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宇宙天地间,花草树木、云海河山、飞鸟

7、爬虫、一片叶子、一滴水,甚至一粒沙石,都生机妙流,有情有义,有生命的精灵存在。它们一如人类一样,有生命有情感,这是富于诗性智慧的生动体现。在刘勰心中,天地有“辉光”“神理”在。(文心雕龙原道篇)“鉴周日月,妙极几神”(文心雕龙征圣篇)。文心雕龙序志篇:“肖貌天地”“拟耳目于日月,方声气乎风雷。”把日月比作上天的耳目,把风雷比作上天的声气,这正是维柯所说的“把自己当作衡量宇宙的标准”的诗性思维。(新科学)在这里,上天像人一样,是一个活泼的生命体。刘勰认为,人与天地自然,是一个情感互赠、心灵互通的过程,所谓“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文心雕龙物色篇)既然万物都有生命的精灵,那么作为万物之中最富灵性的

8、文学,继而到最富文学意味的中国文论,其生命化就在情理之中了。钱锺书在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一文中指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把文章通盘的人化或生命化”“把文章看成我们自己同类的活人”。文心雕龙的生命化,突出表现在概念术语及思维方式等方面。从概念术语来说,关于人体的基本术语,身外细到毛发,体内深及骨髓,所谓“轻采毛发,深极骨髓”,(文心雕龙序志篇)大致都可以在文心雕龙中找到。比如“脉”这一概念,文心雕龙就有两处用到:“内义脉注。”(文心雕龙章句篇)“义脉不流,则偏枯文体。”(文心雕龙附会篇)血脉是人的生命线,也是文章的生命线,所以要求文章血脉贯通,不能堵塞,否则,不通则痛,把文学当作一个义脉贯

9、通、血液畅流的生命体。建立在基本概念和术语人化基础之上的文心雕龙,其思维方式更能反映其生命化的倾向。我们这里主要就整体思维略做介绍。以整体思维观照文学,也是文心雕龙的一贯理路。刘勰视文学为生命有机整体,所谓“跗萼相衔,首尾一体”。(文心雕龙章句篇)在文学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上,刘勰认为,“文之为德”“与天地并生”。(文心雕龙原道篇)这样看待文学,才真正把握了文学作为人学的精神实质,才真正把握了文学与天地万物血肉相连的精神纽带,也才真正秉承了人类自从原始社会就有的物我不分的诗性智慧。以水喻文春秋时期老子谈“道”,玄妙之极、无形无名也无法言说。有意思的是,老子还是想方设法用人们最常见的“水”作比,让人

10、们去体道悟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八章)这样,本来无法把握的“道”虽不可言传也大体不难意会了。中国文化根植于深厚的农耕文化沃土,古代中国人对水有更深切的理解和体悟。文心雕龙以水喻文,就是这种理解和体悟的反映。文学艺术和山水之间本无瓜葛,但在刘勰看来,文学艺术和山水虽异质而同妙,所以文心雕龙中有许多以山水喻文的言说。如以“山川焕绮”“泉石激韵”原文章的自然之道(原道篇);以“太山遍雨,河润千里”比经典的广泛影响(宗经篇);以“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说明文学想象跨越时空的特点(神思篇);以“水性虚而沦漪结”来说明“文附质”的道理(情采篇);以“皓

11、如江海”比典籍事类丰赡(事类篇);以“川渎之韫珠玉”“珠玉潜水,而澜表方圆”比“隐之为体”(隐秀篇);以“酌沧波以喻畎浍”喻“圆照之象,务先博观”的文学鉴赏道理,以“沿波讨源”以比“披文以入情”的欣赏过程(知音篇);以“江河所以腾涌,涓流所以寸折”以讽“将相以位隆特达,文士以位卑多诮”的不公平社会(程器篇);以“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以喻文学“与世推移”的关系(时序篇)等。其中又有许多文论范畴、概念如“源”“流”“清”“深”“浅”“渊”“浮”“滥”“润”“溢”“游”等,都是把文学艺术拟水化的暗喻,毫不夸张地说,关于水的基本术语,大多可以在文心雕龙中找到。假如孤立地看,这些片言只语似乎随意性很强

12、,不足挂齿;然而我们一旦把它们集中起来,就不难发现这并非随意巧合,而是反映了一种极富民族特色的思维路向和文学观念,即把水的存在状态,作为文学艺术结构形式的象征,即“以水喻文”。文心雕龙从艺术构思、文学风格到审美批评等系列流程都有“以水喻文”的体现。艺术构思上,文学家们要得“江山之助”(物色篇),投身于大千世界千山万水的怀抱之中,从中获得山水灵气和创作的冲动。“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神思篇)水给人们无尽的创作灵感和思想启迪。文心雕龙以水喻文,反映了刘勰对自然美的追求,对行云流水、天地运化之妙境的向往,反映了刘勰把自己的生命活动与山川自然、天地万物之运行

13、相呼应相沟通的思想。水德与文道相近相通,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在刘勰看来,有某种奇妙的“神似”。文心通水机,文与水,形虽异而心机同。金玉之喻金,从大自然矿物中提炼出来的一种金属;玉,只是自然界中一种漂亮的石头而已。用许慎说文解字的话来说,“玉,石之美。”但在古代中国文化语境中,金玉却被赋予特有的文化品格,成为珍贵永恒价值、至尊至上人格的象征。基于古人漫长久远的金玉崇拜文化语境,文心雕龙也喜好以金玉喻文学,许多地方直接用金玉或相关字眼。文学的雕刻琢磨、至尊地位、永恒价值、伦理法度、人格精神等,都可以金玉的特质来作比,从而形成以金玉喻文的独特言说方式。文心雕龙原道篇谈到人文之初时说:“玉版金镂之实,

14、丹文绿牒之华。”近乎神话的人文诞生故事,竟然与金玉有不解之缘。这样说来,金和玉是中国最古老的书写材质,参与了古代中国最初的文化建构。在古代中国文化语境中,金玉是可以沟通神灵的;而在古代中国文论的语境中,金玉则是至尊至贵品格的象征。古代中国文化的言说方式中,有一种普遍现象,这就是,凡是世间珍贵之物,都用“金”“玉”喻之。如“泉石激韵,和若球锽。”(原道篇)球,指玉磬。又:“镕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雕琢情性,组织辞令。”(原道篇)刘勰常用镂金雕玉的生产经验来比喻文章写作,具体体现在生产用词的直接移用和相同的精神追求两大方面。生产用词的移用,显而易见的是“雕”一词。“雕”字本字为“琱”,尔雅释器

15、:“玉谓之雕。”又说文解字:“琱,治玉也。”可见,文心雕龙书名用“雕”字,有玉生产的文化烙印。文心雕龙大量用“雕”一词比拟写作。“雕琢”本是打磨玉器的生产用词,却与文学写作相联系。文学写作,遣词造句,一如一块原生态粗糙石料,经过精雕细刻,却成为人们赏玩珍藏的玉器。文心雕龙以玉喻文,更重要的当然不是前述词语的使用,而是相同的精神价值追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永恒价值的追求。因其自然品格的不易变质性,金玉成为后世价值永恒的象征物。人生的永恒价值,是刘勰的不息追求。刘勰说:“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序志篇)人生有限,文章不朽。生命脆同草木,声名超越金石。刘勰用金

16、玉比文章声名,金玉价值永恒,文章声名流传更久远。(二)完美境界的追求。古代先民们对于玉的打磨、雕琢,体现的是对至美境界的不断追求。文心雕龙中的以金玉喻文,也体现了对至美境界的追求。刘勰对于完美作品、美好事物,也常用金玉作比。如“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征圣篇)“金相玉质,百世无匹”(辨骚篇)等。文心雕龙褒扬美好的事物用金玉,批评不足或有欠缺的事物则用“瑕”“玷”,原意指玉的斑点。一正一反,呈现的都是玉器生产经验和审美体验。正是基于浓郁的金玉崇拜文化传统,刘勰喜好以金玉喻文,把文章写作比作镂金雕玉,以金玉至尊至上品格比拟文学创作的完美追求。文心雕龙独特的以金玉喻文的言说方式,呈现出古代中国文

17、论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五官体验文心雕龙从范畴概念、话语方式到思维方式,都有很强的感觉体验性。文心雕龙总术篇云:“视之则锦绘,听之则丝簧,味之则甘腴,佩之则芬芳。”这里的“视”“听”“味”“芬芳”等概念,原来是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的用语,今引之以论文,似乎文学也视之有色,听之有声,品之有滋味,闻之有香臭。这种五官感觉用语的化用及其思维的体验性最富于原始感觉,也是最富于诗性特征的。眼睛是人最重要的感觉器官,眼睛虽小,却能看到整个世界。外部大部分信息是通过视觉被人感知的,所以人对外界的视觉观感类概念也比较多,比如形状、大小、颜色、高低、疏密、肥瘦、远近、方圆等,都是视觉类概念。刘勰

18、正是通过观察天文地理悟出文学之道,原道篇就是通过“丽天之象”和“理地之形”来体悟“道之文”,这也是刘勰所谓的“形文”(情采篇),这是基于视觉体验的文象。天地万物千变万化,人的视觉体验也丰富多彩。基于道通万物的诗性思维,古代先民们自然把对万物的视觉感受转移用来比拟文学,于是文学也有形有色、有疏有密、有肥有瘦。人们的视觉审美往往比较注意醒目、突出者,所以出类拔萃的作家、作品自然引人注目,评论家们也往往褒奖有加。例如,刘勰多处用“颖”一词称道作家。如“根盛而颖峻”(文心雕龙隐秀篇)、“贾谊才颖”(文心雕龙才略篇)等。颖,就是事物最突出的部分。多彩亮丽的颜色往往招人喜欢,所谓“辩丽本于情性”(文心雕龙

19、情采篇)。文心雕龙频频出现“丽”一词,并专门有丽辞篇。体性篇中所谓“八体”之中就有“壮丽”一体,其尚丽意识是显而易见的。刘勰推崇“丽”是有原则的,他提倡“雅丽”“清丽”“丽则”,反对过度的“丽”,即所谓“淫丽”“巧丽”“靡丽”“绮丽”“缛丽”“诡丽”等。与视觉体验相比,文心雕龙中的听觉体验也很丰富,我们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尚“响”意识。刘勰要求,文学作品用字造句铿锵响亮,文心雕龙多处用“响”一词,特别提倡所谓“正响”:“淫辞在曲,正响焉生?”(乐府篇)、“黄钟之正响”(声律篇),即黄钟大吕之音。刘勰提倡大雅之音,一种充满人间正气的声音,而不是靡靡之音、俚音俗曲。其二,和韵意识。刘勰提倡“

20、中和之响”(乐府篇)、“宫商大和”“瑟柱之和”(声律篇)、“折之中和,庶保无咎”(章句篇)等,都是这一意识的具体体现。味觉方面,文心雕龙把人们日常生活的饮食体验与人们品读诗文的精神体验相结合,使“味”一词既有日常生活的生动体验性又有精神体验的超越性。“味”范畴的主要内涵在文心雕龙中都有表现,如宗经篇认为五经“余味日新”。其他如“信有遗味”(史传篇)、“吟咏滋味”(声律篇)、“精味兼载”(丽辞篇)等,总之,刘勰希望文学作品要含义丰富、余味无穷,所谓“味飘飘而轻举”是也。(物色篇)除了以上视觉、听觉、味觉体验之外,文心雕龙中还有其他感觉体验。如“佩之则芬芳”(总术篇)、“情采芬芳”(颂赞篇)、“七

21、略芬菲”(诸子篇)等,其中“芬芳”“芬菲”就是嗅觉体验的用词。文论还经常用软、硬、细、粗、轻、重、尖、锐、钝、平等词语,这是触觉体验用语的援用,就不赘例了。总之,文心雕龙五官感觉词语的化用可以说是感觉体验性和精微性的完美统一。小结研究文心雕龙的诗性智慧,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从理论意义上来说,回到古代文论的诗性语境,理清文心雕龙的民族根性、流变脉络及文化品质,探究其民族特色生成的诗性源流,在中西文论平等对话的前提下坚持本土文论的精神实质和诗性所在;从现实价值来说,现代社会中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也一定程度上面临挑战。我们于文学上留恋诗性,时代召唤民族特色,这恐怕也是关注文心雕龙诗性智慧的人文情怀和现实立足点。(2022年)


注意事项

本文(《文心雕龙》的诗性言说.doc)为本站会员(eyizu)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文库网用户QQ群:731843829  微博官方号:文库网官方   知乎号:文库网

Copyright© 2025 文库网 wenkunet.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