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2年《成都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pdf

  • 资源ID:6041787       资源大小:1.20MB        全文页数:6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3文币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3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2年《成都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pdf

1、 1 成都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成都市科学技术局2022 年 4 月 2 前言“十四五” 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成都进一步做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提升成都都市圈“主干”功能的重要五年。科技创新已成为重塑全球和区域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 迫切需要成都把科技创新摆在各项任务的首位,推动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增量”。面向未来,成都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 进一步发挥创新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驱动作用、赋能作用,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2、提供战略支撑。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总体方案 四川省 “十四五” 科技创新规划 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制定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编制本规划, 将作为成都科技创新整体实力迈向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行动指南。规划期到 2025 年,展望到 2035 年。 3 目录第一章把握新机遇迈向新征程6一、发展回顾6二、发展形势9三、总体要求12第二

3、章优化协同创新空间布局17一、构建“1+4+N”创新空间17二、构建链接国际国内的创新高地19第三章构筑科技创新中心策源承载地23一、高水平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 23二、高标准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 24三、高起点建设天府实验室24四、高品质建设科创空间25第四章 优化重点技术领域布局27一、布局面向未来产业的前沿技术27二、攻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29三、发展现代服务业融合支撑技术35第五章优化高能级创新平台布局37一、布局战略科技平台37二、建设产业创新平台37三、完善功能服务平台38 4 第六章提升科技赋能城市治理能力39一、构建碳中和绿色技术创新体系39二、优化“智慧蓉城”建设科技

4、服务 42三、增强“健康成都”技术供给44四、强化乡村振兴科技支撑46第七章培育壮大多元创新主体48一、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建设48二、构筑高校院所创新优势51三、建设高质高效的创新联合体52第八章激发人才创造活力53一、培育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53二、培育壮大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54三、深化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改革54四、提升各类人才服务保障水平55第九章提升成果创新转化能力57一、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57二、提升校院企地合作水平58三、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58四、构建硬核科技应用场景59第十章营造良好创新生态60一、深化科技金融创新60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标准建设 61 5 三、打造“双创

5、”升级版62四、加强创新文化建设63第十一章组织实施65一、加强组织领导65二、深化改革评价65三、强化计划衔接66四、加强监督考核66附件 成都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指标说明 67 6 第一章把握新机遇迈向新征程一、发展回顾“十三五”时期,全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聚力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 深化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造新技术、转化新成果、孵化新业态、发展新经济, 整体科技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科教资源更加富集、产业基础更加扎实、创新创业更加活跃、创新生态更加完善,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 2020

6、 年全球创新指数(GII)中排名全球第 47 位,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在高新技术企业数(目标值的 3.1 倍)、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目标值的 1.5倍)、技术市场交易额(目标值的 2.8 倍)等关键指标上已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要求。(一)科技资源更加富集,创新支撑能力再上新台阶支持高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截至“十三五”末,拥有高等院校 64 所,其中 8 所纳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学科优势进一步突出, 通信工程、 生物医药工程、 仪器科学、 交通运输、矿业工程 5 个学科进入全球前 20 位。创新平台快速增长,截至

7、“十三五”末,拥有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119 家, 较 “十二五” 末增长 77.6%。 7 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大力实施“蓉漂计划”,截至“十三五”末,拥有两院院士 30 名,入选重点人才计划专家 3145 人,累计落户青年人才超 47.6 万人,连续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奖”。(二)科技投入持续加大,科技创新产出实现新跨越全社会 R&D 经费支出稳步增长,2020 年全社会 R&D 经费支出达 551.4 亿元, 规模较 “十二五” 末翻一番, 年均增长 16.4%。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建设,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 M(H

8、L-2M)装置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成都超算中心建成并试运行,四川国家应用数学中心获批建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105 项,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X86CPU 芯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世界首条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试验线在西南交通大学启用。2020 年专利授权量达 65453 件, 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达 30.2 件, 较 “十二五”末分别增长 45.9%和 118.8%。(三)企业主体日益壮大,产业提能升级增添新动力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20 年有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6120 家,较“十二五”末增长 249%,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032 家,规模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

9、4 位。科技型龙头企业加速集聚,入驻世界 500 强企业突破 300 家,拥有新希望集团等中国500 强企业 4 家。截至“十三五”末,培育准时达等独角兽企业5 家、 成都先导药物等科创板上市企业 4 家, 新经济企业突破 45.8万户,新经济活力指数、新职业人群规模跻身全国第 3 位。高新 8 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20 年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 1 万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超 2.5 倍,轨道交通装备、生物医药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四)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改革释放新活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编制创新型城市建设 2025规划西部(成都)科学城战略规划等专项规划,出台

10、科技创新 18 条、人才新政 12 条等专项政策措施,科技创新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抓手,系统推进城市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城市创新活力持续激发,2020 年城市创新指数和创业指数排名均位居西部第一。 在全国率先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改革经验获得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在全国 8 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复制推广。打造校院企地协同创新共同体,着力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2020 年技术市场交易额达1665.5 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超 300%。(五)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建设迎来新局面大力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截至“十三五”末,累计建成市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

11、创空间 251 家, 其中国家级75 家,成功举办 2018 年全国“双创”活动周成都主会场活动,“菁蓉汇”“创交会”“科创通”品牌彰显,打造“双创”升级版获国务院通报表扬。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科技交流与合作,累计建成示范型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17 家,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 4 名。创新 9 “软环境”持续优化,多次荣获“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奖,连续 12 年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二、发展形势(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新突破和新机遇,全球科技创新呈现新趋势和新特征全球科技创新呈现突破性发展态势, 前沿技术交叉融合成为新的变

12、革方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呈现出数字化、智能化、超融合的趋势,数字经济和智能技术助推产业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交叉融合成为全球科技竞争新的焦点领域, 能源与环境技术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愈发重要,清洁能源受关注度持续提升。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引领社会形态新变革。资源配置与生产组织更加向市场牵引下的逆向创新聚焦,以数字经济、共享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推动传统产业组织转为网络化、平台化、扁平化的新型组织,产业技术生命周期大幅缩短,对创新效率提出新的要求。基础前沿探索与产业领跑式发展空前同频。前沿技术交叉融合与数字技术快速迭代促使 “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的演进周期大幅缩短,产业部门成为“二次创

13、新”甚至原始创新的有力参与者。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加速落地,场景式研发与创新有力促进多领域技术组合,对科学研究形成逆向牵引。(二)全球技术加速变轨催生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新变化国际国内环境的不断变化对科技创新发展提出迫切要求。 当 10 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世界各国对“科技制高点”的争夺愈演愈烈,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引进消化再创新”的发展路径已然受阻,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对我国加强原始创新、自主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科技创新在我国新时期国家

14、战略顶层设计中占据核心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作为重大任务的首篇。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任何时候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 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能力。数字中国新蓝图拓展数字核心技术创新新场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1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培育壮大新兴数字产业,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建设数字中国。 我国数字经济在规模和质量方面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也 11 走在世界前列。 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成为未来发展新方向,数字政府、数字生态为数字技术与生产生活场景多元融合、数字经济与治理方式迭代互动开辟了新场景和新空间。(三)成都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使命重大国家重大战略的推进实施为成都新时期发展带来历史契机。2020年1月3日,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

16、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要发挥科教人才和特色产业优势,推动创新环境优化,加强创新开放合作,促进创新资源集成,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大力推进科技和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科技部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实施意见将支持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摆在主要任务的首位。成都必须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强化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全局的核心支撑作用。成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科技创新需求更加迫切。 整体来看,成都的综合竞争力与东部发达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城市内在动力与高能级极核引领存在结构性矛盾

17、, 面临着高端资源要素集聚转化不足、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不畅、发展动力活力有待进一步释放等瓶颈和制约。在“十四五”新时期,成都必须更加自觉地在国家战略全局中谋划城市发展, 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各项任务首位,把握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动 12 权,让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成为推动引领各项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总体来看,回顾“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不断筑牢发展根基、塑造发展优势、引领发展航向,助推成都成为中西部经济基础厚实、科教资源富集、发展活力强劲和发展潜力深厚的极核城市。放眼“十四五”时期,成都科技创新迎来重大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并存,成都要勇于创新突破、攻坚克难、争创

18、优势、抢占先机,加快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成都力量。三、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紧抓“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多重叠加的重大战略机遇,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突出“四个面向”战略导向,以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 优化空间、 技术、平台三大布局,提升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城市治理三大能力,强化创新策源

19、、创新人才、创新生态三大支撑,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 服务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 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 13 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形成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二)基本原则1. 坚持自主创新、开放融合。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超前布局一批事关战略全局的科技创新基础工程、 重大创新平台和重大战略项目,聚焦产业发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系统塑造自身比较优势,深化开放合作创新,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体系建设。2. 坚持产业导向、前瞻布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数字技术推动传统产业

20、智能化、数字化升级。以战略眼光和前瞻思维布局未来新赛道,促进新技术、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的生成与应用,赋能城市主导产业发展。3. 坚持空间集聚、资源集成。重构城市创新空间布局,大力推动创新要素资源加速向产业链主要承载地、 协同发展地和科创空间聚集, 通过头部企业带动、 资源有效聚集、 公共要素共享、产业协作共进,构筑城市比较优势。4. 坚持改革先行、生态赋能。统筹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系统完整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着力破除制约创新创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加快构建各类创新主体互利共生、高效协同的创新生态。(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初步建成

21、,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基本形成,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前列。创新发 14 展综合优势显著增强,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形成相对完整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服务支撑成渝地区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建设,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科技创新成为引领城市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打造创新策源新高地。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全面加强, 在前沿优势领域形成一批国内外领先的原创性成果,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 3.5%。高校及学科建设取得显著进展,10 个学科进入 ESI 世界前 1。建成 4 个方向天府实验室,建成超过 160 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技术攻

22、关水平明显提升,打造技术引领新高地。聚焦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轨道交通等重点领域,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重大技术创新成果涌现,加速迈向全球创新链、价值链中高端,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 18 件,技术合同成交额超 1500 亿元,拥有一批世界级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现代产业体系成型成势,打造产业创新新高地。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不断深入,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建成,聚焦集成电路、 新型显示、 高端软件等产业打造一批具有比较竞争优势、“根植性”和国际竞争力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重点产业集群,呈现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雏形,高新技术企业突破 1.2 万家,建成 2 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创新生态

23、构建深入推进,打造要素协同新高地。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突破,创新政策支撑体系不断健全,高端创新资 15 源规模性集聚, 风投创投资本加快汇聚, 孵化育成体系日趋完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及众创空间累计建成超 100 家, 协同开放水平显著提高,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区域带动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建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创新创业环境。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一带一路” 科技创新枢纽。 创新型城市建设进入世界先进城市行列,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全球高端资源要素加快聚集。原始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形成以世界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为核心的科技策源体系。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24、迈向全球中高端,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全面形成,支撑“成都创造”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更加凸显,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跨国跨区域布局全面优化,形成开放、包容、协同、高效的国际一流创新创业生态,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专栏专栏 1 1成都市成都市“十四五十四五”科技创新预期性指标科技创新预期性指标序号指标2020 年2025 年目标值1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3.113.52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7.79.73国家级创新平台(个)1191604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人年)88.81055高新技术企业(家)6120120006

25、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万亿元)1.11.67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1218 16 专栏专栏 1 1成都市成都市“十四五十四五”科技创新预期性指标科技创新预期性指标序号指标2020 年2025 年目标值8技术合同成交额(亿元)1144.5215009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及众创空间(家)7510010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13.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注:1. 该指标体系设置参照国家、四川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指标口径。2. “技术合同成交额”指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 17 第二章优化协同创新空间布局以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引领创新布局, 立足成都构建 “1+4+N1+4+N”创新空间

26、布局,联动打造“成德眉资创新共同体、成渝地区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一带一路创新枢纽”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强化主干带动、干支联动、成渝互动,加快实现区域空间布局整体优化、功能体系整体完善、发展能级整体提升,构建区域联动协作、优势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一、构建“1+4+N”创新空间紧扣成都未来城市战略定位,坚持主体集中、区域集中、资源集中,构建“1+4+N”创新空间布局,加快形成以西部(成都)科学城为极核引领,联动产业链主要承载地、协同发展地、科创空间、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和德阳、眉山、资阳高新区等成都都市圈范围内的创新节点,形成“核心驱动、协同承载、全域联动”的发展格局。 18 专栏专栏 2

27、2成都市成都市“1+4+N1+4+N”创新空间布局图创新空间布局图“1 1”:“一核”,即成都科学城。“4 4”:“四区”,即新经济活力区、生命科学创新区、成都未来科技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N N”:包括产业链主要承载地、协同发展地、科创空间、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和德阳、眉山、资阳高新区等成都都市圈范围内的创新节点。强化西部(成都)科学城创新极核引领。总规划面积 378.8平方公里,构建成都科学城“一核”创新策源与新经济活力区、生命科学创新区、成都未来科技城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四区”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协同机制,搭建“核心+基地+网络” 19 的创新体系, 促进人才、 技术、 资金等要素

28、高度集聚、 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优化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承载。 统筹布局全市产业链主要承载地、协同发展地建设,以科创空间吸引创新资源集聚转化、推动产业发展动力更新,以集约节约、内涵发展为特征的产业空间加快形成。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在产业链主要承载地、协同发展地布局更多开放型创新功能平台,协同共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创造更多“从 0 到 1”的“硬核科技”和“从1 到 N”的转化成果,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有效转变。深入推进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建设。 充分发挥在蓉高校的学科与人才优势,布局建设 11 个环高校知识经济圈,搭建一批创新载体,增强承接溢出能力,强化

29、校地协同创新联系纽带,推动人才、资本、技术、知识多要素融合,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城市创新发展。二、构建链接国际国内的创新高地(一)构建成德眉资创新共同体以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为核心,协同德阳、眉山、资阳,探索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政策共通、人才共用的区域一体化创新机制。构建“科技创新产业革新经济转型”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链条,推动打造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 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 联动成都都市圈范围内的高新区,打造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核技术应用、生物医药等产业集 20 群,建设创新驱动、高端引领的现代经济集中发展区,构筑区域协同创新高水平样

30、板。专栏专栏 3 3成德眉资创新共同体空间布局图成德眉资创新共同体空间布局图(二)打造成渝地区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推动西部(成都)科学城与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按照“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 。 深化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做好四川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加强成渝地区创新联动,支持四川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与重庆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协同创新,推动科研布局互补、创新 21 资源共享、 新兴产业互动。 联动成渝科技创新力量主动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

31、等区域加强交流,推动重大科研平台、科技企业孵化、成果转移转化、科技金融等领域深度合作,提升成渝科技创新实力和影响力。专栏专栏 4 4成渝地区协同创新空间布局图成渝地区协同创新空间布局图(三)构建“一带一路”创新枢纽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快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推动在蓉高校院所、领军企业、科技园区、孵化平台等联合“一带一路”国家共建高水平国际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和国际产业合作园区,共同开展前沿技术和产业技术研发。加快 22 建设海外人才联络机构、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引聚全球科研人员、创新团队、合作项目。在四川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西部(成都)科学城探索设立科研保税区。加快

32、建设“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推动现有技术转移机构、技术中心、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拓展国际技术转移业务,以市场化为导向,动态掌握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技术、人才供需信息,开展国际技术转移精准服务。推进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中国-欧洲中心、西部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技术转移机构做精做实,支持开展国际技术转移机制模式创新。建设中法、中意、中日等国别产业园区,积极与南向、西向、东向国家(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设立对外合作园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举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打造国家级、国际化、高水平科技交流平台。 23 第三章构筑科技创新中心策源承载地坚持科技创新在城市发展全局中的战略核心地位, 围

33、绕重大战略领域方向,以城市新区为重点承载,加快推进西部(成都)科学城、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天府实验室、科创空间等建设,整合全球顶尖创新资源, 发挥在蓉高校院所、 创新团队重要作用,打造“从 0 到 1”原始创新突破、“从 1 到 N”应用研究和产业发展一体贯通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以科技创新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一、高水平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坚持“人城科产”协调统一,聚焦“从 0 到 1”原始创新,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围绕基础前沿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加快布局建设一批世界级、稀缺性的大科学装置,聚焦“从 1 到10”应用创新,围绕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强化自主创新,突破一批“卡

34、脖子”技术难题,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聚焦“从 10 到 N”产业创新,加快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支撑的研发经济和产业新体系,按照“IP-孵化-加速-IPO”全生命周期思路培育发展高新技术服务业,持续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能级。聚焦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典范区,坚持生态打底、数字赋能,高效优化配置科技创新关键要素,合理布局创新功能和城市功能,充分彰显公园城市特质,充分激活创新创业活力。完善“一核四区”创新功能布局,联动构建“总部 24 +基地”“研发+生产”“科创+产业”等协同发展模式,打通产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通道。加强“一核四区”规划协同,推动重大规划及政策统一编制、 共同实施, 试行建设用

35、地指标共同争取、合理分配机制,推动重大资源跨区域统筹布局。建立跨区域创新成果转化、重大项目建设、功能区合作的成本分担、财政匹配和利益共享机制、税收征管协调机制、利益争端处理机制等。二、高标准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以四川天府新区为核心承载区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 强化兴隆湖周边等重点区域创新布局,聚焦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的战略性产品开发,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和科技创新基地,打造空间高度聚集、学科内涵关联、功能互相支撑的大装置集群和研究基地集群。鼓励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积极承接、 发起和参与新一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 2030-重大项目、国

36、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完善创新配套设施共建共管共用机制、健全基础研究多元支持体系等, 引导社会力量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强化开放共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效支撑高水平创新活动。三、高起点建设天府实验室推进天府实验室建设。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支撑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围绕电子信息、 生命科学、 生态环境等领域,联合中国科学院、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大院大所推进实验 25 室建设。建立天府实验室稳定支持机制,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研究,推动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跨学科、大协同的创新攻关,探索原创性发现和发明,突破若干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和产学研融通发展。 完善

37、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探索建立“科研特区”,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赋予科研自主权等特殊支持政策。优化重点实验室体系。 依托在蓉高校、 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优化和建设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提升科技基础设施水平,创新运营管理和评价激励机制,形成一批重大原创成果。支持生物治疗、牵引动力等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参与国家重大项目、优化创新功能, 形成特色功能。 加强对国家重大创新领域和基础学科、新兴交叉学科等前沿方向的实验室布局, 争取新增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高等实验室等,完善重点实验室体系。四、高品质建设科创空间强化科创空间规划设计能力。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商业化逻辑,规划建设集研发设计、创

38、新转化、场景营造、社区服务等为一体的科创空间,提供科学研究、成果孵化、技术交易、检验检测、供应链管理等“一站式”科技服务平台和商业设施、休憩娱乐等高品质生活服务配套。强化公共空间设计,规划具有科技感、未来感、艺术感的开放式办公空间和创新创业载体,设计开放交互的公共生活场景,提供便利化的交流合作场所。强化土地资源配置,坚持以“留改建”思路盘活利用老工业区、闲置仓库等低效用地, 26 推行新型产业用地(M0)和科研设计用地(A36)管理。面向产业需求强化创新支撑功能。 强化研发设计功能布局国家级产业、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研发设计、大数据运筹等功能性服务平台,推动重大创新

39、资源开放共享。完善创新转化功能,建设“二次开发”实验室、中试共享生产线、轨道试验线、检测认证等公共服务平台,聚集技术对接、确权、交易等成果转化服务机构,支撑产业技术创新和成果孵化转化。加强场景建设示范,超前布局 5G 专网、智能感知、通信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引导大中小企业结成应用场景联合体,围绕赋能“5G+”“大数据+”“清洁能源+”等领域,打造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示范应用场景。构建高效活力的运营管理机制。提升市场化运作水平,组建市场化运营主体,推动国有企业、专业机构、行业领军企业组建联合运营主体,引进兼备综合开放实力、品牌号召力和商业化运营能力的园区运营商,探索协议型、股权型合作开发模式,

40、推动“投建运管”一体化运作。提升专业化的服务水平,创新“中试+孵化”的成果转化模式,探索科创空间科技服务“一站式”供给,构建“初创成长成熟”企业全生命周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精准供给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所需科技服务。塑造科创空间品牌示范,优先在科创空间布局带动力强、显示度高的专业服务功能平台,构建涵盖企业综合服务、科技成果孵化、产业资源聚集的科创空间运营管理服务模式。 27 第四章 优化重点技术领域布局聚焦重点产业建圈强链,突破“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制造标志性整机产品和关键零部件, 力争在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的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构建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提供重要支撑。

41、一、布局面向未来产业的前沿技术加强产业变革趋势预判和重大技术预警, 着力在价值高端中寻突破、在“无人区”中育新机,分层次分阶段布局人工智能、先进计算及数据服务、量子互联网、6G、脑科学等前沿技术及未来产业。发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天府实验室先导引领作用,设立未来产业科技攻关专项,强化“从 0 到 1”前沿探索、推进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形成行业比较优势和关键环节绝对优势。 推动产业链主要承载地、 协同发展地布局未来产业细分领域,支持科创空间布局建设概念验证、未来实验室、算力及数据等功能设施,打造定位科学、业态鲜明、功能突出、场景完善的未来产业园区。重点领域重点领域 1 1前沿技术前沿技术1.

42、 1.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攻关机器视觉、语音识别、智能芯片、计算框架等人工智能共性技术,研发面向云存储、智能传感和信息网络等领域的专用芯片,开发人工智能融合架构、关键模块和先进设备,深化行业创新融合应用。2. 2. 先进计算及数据服务先进计算及数据服务。发展新型计算系统、新型存储系统、云计算/大数据技术、高性能计算系统等关键技术,布局量子计算、类脑计算、生物计算等前沿技术,依托成都超算中心布局超大型智能模型研发,融入国家智算体系。 28 重点领域重点领域 1 1前沿技术前沿技术3. 3. 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攻关数据集成和边缘处理技术、IaaS 技术、平台使能技术、数据管理技术、应用开发和微

43、服务技术、工业数据建模与分析技术以及安全技术七大类平台关键技术,研究时间敏感网络(TSN)、边缘计算等企业内网改造关键技术以及标识编码、标识解析、标志数据等标识解析技术,发展面向未来的主动防御安全防护技术,探索垂直行业网络改造新模式,加快 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广泛渗透和融合创新。4. 4. 区块链区块链。突破加密算法、共识机制、智能合约、侧链与跨链等关键技术,开发面向金融行业的区块链应用技术,开展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网络信息安全等领域的融合创新。5. 5. 功率半导体功率半导体。发展高性能功率二极管 MCR、双极型功率晶体管、功率MOSFET、IGBT、MCT 和 RF LD

44、MOS 等功率半导体器件,研制高压功率集成电路、电源管理集成电路、数字辅助功率集成及面向系统芯片的低功耗集成电路等功率管理电路与系统,布局 SiC、GaN 等新一代产品。6. 6. 氢能氢能。发展电解水制氢、含氢化合物现场制氢等氢能制取技术,突破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攻关氢气温和条件液态化规模储备、高密度存储、长距离大规模运输、低成本快速加注等氢能利用关键技术,构建涵盖制氢、储氢、输氢、氢安全及燃料电池的技术体系。7. 7. 量子互联网量子互联网。聚焦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测量等领域,开展量子密码通信、量子远程传态、高性能灵敏探测、量子模拟等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城域、城际、自由空间量子通信

45、技术,研制新型量子材料、实用化量子模拟机等关键产品。8 8. . 干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突破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与疾病干预、干细胞外泌体技术、干细胞药物筛选模型等领域的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推动干细胞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创新应用,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细胞技术与产品。9 9. . 数字诊疗数字诊疗。以早期诊断、精确诊断、微创治疗、精准治疗为方向,推动新型医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医疗区块链技术等交叉领域创新,研发 PET、DR/CT 探测器专用集成电路、超声成像系统、医用机器人等核心部件,探索新型数字诊疗解决方案。1010. . 6G6G。以构建地空全覆盖网络、实现万物互联为发展目标,开

46、展下一代信道编码及调制、新一代天线和射频、太赫兹无线通信、空天海地一体化通信、软件 29 重点领域重点领域 1 1前沿技术前沿技术与开源网络、区块链等潜在关键核心技术的前瞻研究,适时推进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的预研和实验。1111. . 合成生物合成生物。推动合成生物学、微生物学、物理学、生物信息学、微流体化学和蛋白质组学等交叉领域集成突破,攻关人工生物合成系统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共性技术科学问题,发展药物人工生物合成、环境生态系统生物修复等领域核心技术,探索合成生物在医疗、食品、能源等领域的应用。1212. . 脑科学脑科学。以类脑智能和神经工程为重点,探索脑机制、诊治脑疾病、模仿脑智能等新方向,

47、研发脑信息获取仪器设备、类脑芯片等关键产品,着力打造“成都脑”芯片品牌。二、攻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一)新一代信息技术围绕“云联数算用”要素集群和“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以头部企业为引领、产业链协同创新为动力、关键产品和系统应用为牵引,着力补齐集成电路、基础算法等技术链缺失环节,提升集成电路设计、行业应用软件等优势领域技术水平和创新能级,加快构建信息技术软硬件生态环境及创新应用体系,支撑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打造世界集成电路重要基地、国际智能终端制造高地、世界级新型显示产业高地、世界软件产业重要研发基地和标杆城市。重点领域重点领域 2 2新一代信息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1.

48、1. 集成电路集成电路。强化集成电路设计能力,突破 5G 射频微波、通用 CPU、北斗导航、人工智能、显示驱动、功率半导体、信息安全、IP 核、第三代半导体等领域高端芯片设计能力,开发芯片智能设计方法。提升化合物半导体研发能力,构建适用于射频微波、功率等特色领域的化合物半导体创新链,突破超越摩尔器件。优化 GaAs/GaN 生产工艺制程,研发量产 5G 中高频芯片、器件,超前布局太赫兹芯 30 重点领域重点领域 2 2新一代信息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片。提升芯片封装环节技术水平,布局 3D NAND 等先进存储芯片及先进晶圆代工产线,发展 CSP、WLP、SIP、TSV、三维封装等先进封装测试技术

49、。2. 2. 新型显示新型显示。推动 TFT-LCD 和 AMOLED 生产线良率提升,研究超高世代面板制造工艺技术,攻关运动补偿、动态对比度和清晰度等无屏显示关键技术,研制高世代、高精度 TFT-LCD 掩膜和新型掩膜,前瞻布局自由立体显示、头戴式显示、背光显示等理论与技术。3. 3. 5G5G。推动 5G 与超高清视频、智慧医疗、智能驾驶、无人机、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技术深度融合发展,开发光纤光缆、光器件、光模块、微基站、网络通信设备等关键产品,推进雷达、太赫兹、空管系统、北斗导航、卫星通信等优势领域成果转化和产业化。4 4. . 行业应用软件行业应用软件。进一步强化行业级软件研发应用,加强通

50、用处理器、云计算系统和软件核心技术一体化研发,开展网络安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和系统的研发, 结合各重点行业领域发展行业应用软件及系统集成方案, 推动软件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形成系统化集成化的综合发展。5 5. . 智能硬件智能硬件。发展汽车传感器、车载雷达、车身控制系统、生物特征识别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新型计算终端、特色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汽车电子终端、航空航天电子终端、轨道交通电子终端和医疗电子终端等新型产品,建立涵盖“芯片-器件-整机-系统应用”的完整产业生态。6 6. . 超高清视频超高清视频。突破前端采集、内容制作、音视频编解码、信号传输、柔性显示等关键器件,发展超高清数字电视


注意事项

本文(2022年《成都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pdf)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文库网用户QQ群:731843829  微博官方号:文库网官方   知乎号:文库网

Copyright© 2025 文库网 wenkunet.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