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巴利三藏-《相应部》(2) 因缘篇 萧式球 译.pdf

  • 资源ID:7080574       资源大小:1.50MB        全文页数:28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文币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巴利三藏-《相应部》(2) 因缘篇 萧式球 译.pdf

1、汉译巴利经藏相应部相应部(二)(二)因缘篇因缘篇香港香港萧式球居士萧式球居士译译Buttuo因缘篇(二)目录十二因缘相应第一佛品.01十二因缘相应第二食品.10十二因缘相应第三十力品.25十二因缘相应第四迦逻罗刹帝利品.43十二因缘相应第五居士品.62十二因缘相应第六树品.75十二因缘相应第七大品.89十二因缘相应第八沙门婆罗门品.123十二因缘相应第九重复品.125十三通达相应.128界相应.131十四界相应第一各种不同品.131十四界相应第二品.141十四界相应第三业途径品.159十四界相应第四品.164无始相应.171十五无始相应第一品.171十五无始相应第二品.180十六迦叶相应.18

2、7利养相应.217十七利养相应第一品.217十七利养相应第二品.224十七利养相应第三品.226十七利养相应第四品.231罗睺逻相应.235十八罗睺逻相应第一品.235十八罗睺逻相应第二品.241勒叉那相应.248十九勒叉那相应第一品.248十九勒叉那相应第二品.254二十譬喻相应.260二十一比丘相应.2701礼敬那世尊、阿罗汉、遍正觉者礼敬那世尊、阿罗汉、遍正觉者十二因缘相应第一佛品一教说这是我所听见的: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在那里,世尊对比丘说:“比丘们。”比丘回答世尊:“大德。”世尊说:“比丘们,我要对你们说缘起。留心听,好好用心思量,我现在说了。”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3、,是的。”世尊说:“比丘们,什么是缘起呢?“比丘们,以无明为条件而有行,以行为条件而有识,以识为条件而有名色,以名色为条件而有六入,以六入为条件而有触,以触为条件而有受,以受为条件而有爱,以爱为条件而有取,以取为条件而有有,以有为条件而有生,以生为条件而有老死,及有忧、2悲、苦、恼、哀的产生。这就是一个大苦蕴的集起。比丘们,这就是称为缘起了。“无明的无余、无欲、息灭,可带来行的息灭,行的息灭带来识的息灭, 识的息灭带来名色的息灭, 名色的息灭带来六入的息灭,六入的息灭带来触的息灭,触的息灭带来受的息灭,受的息灭带来爱的息灭,爱的息灭带来取的息灭,取的息灭带来有的息灭,有的息灭带来生的息灭,生的

4、息灭带来老死的息灭,及带来忧、悲、苦、恼、哀的息灭。这就是一个大苦蕴的息灭。”世尊说了以上的话后, 比丘对世尊的说话心感高兴, 满怀欢喜。二分析这是我所听见的: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在那里,世尊对比丘说:“比丘们。”比丘回答世尊:“大德。”世尊说:“比丘们,我要对你们说缘起和分析缘起。留心听,好好用心思量,我现在说了。”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世尊说:“比丘们,什么是缘起呢?“比丘们,以无明为条件而有行,以行为条件而有识,以识为条件而有名色,以名色为条件而有六入,以六入为条件而有触,以触为条件而有受,以受为条件而有爱,以爱为条件而有取,以取为条件而有有,以有为条件而有生,

5、以生为条件而有老死,及有忧、悲、苦、恼、哀的产生。这就是一个大苦蕴的集起。“比丘们,什么是老死呢?“无论哪种形式、哪种类别的众生,年老、衰弱、牙齿掉下、3头发转白、面有皱纹、寿命减短、身心退化,这就是称为老了;无论哪种形式、哪种类别的众生,身坏、命终、逝世、死亡、五蕴散坏、尸骸被遗弃,这就是称为死了。一种是老,一种是死。比丘们,这就是称为老死了。“比丘们,什么是生呢?“无论哪种形式、哪种类别的众生,在当中投生、入胎、成形、出生,五蕴出现,取得六处。比丘们,这就是称为生了。“比丘们,什么是有呢?“有三种有:欲有、色有、无色有。比丘们,这就是称为有了。“比丘们,什么是取呢?“有四种取:欲取、见取、

6、戒取、我见取。比丘们,这就是称为取了。“比丘们,什么是爱呢?“有六种爱: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比丘们,这就是称为爱了。“比丘们,什么是受呢?“有六种受:由眼触所生的受、由耳触所生的受、由鼻触所生的受、由舌触所生的受、由身触所生的受、由意触所生的受。比丘们,这就是称为受了。“比丘们,什么是触呢?“有六种触: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比丘们,这就是称为触了。“比丘们,什么是六入呢?“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比丘们,这就是称为六入了。4“比丘们,什么是名色呢?“受、想、思、触、作意,这就是称为名了;四大和由四大衍生出来的色身,这就是称为色了。一种是名,

7、一种是色。比丘们,这就是称为名色了。“比丘们,什么是识呢?“有六种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比丘们,这就是称为识了。“比丘们,什么是行呢?“有三种行:身行、口行、心行。比丘们,这就是称为行了。“比丘们,什么是无明呢?“不知苦、不知苦集、不知苦灭、不知苦灭之道。比丘们,这就是称为无明了。“比丘们,就是这样,以无明为条件而有行,以行为条件而有识,以识为条件而有名色,以名色为条件而有六入,以六入为条件而有触,以触为条件而有受,以受为条件而有爱,以爱为条件而有取, 以取为条件而有有, 以有为条件而有生, 以生为条件而有老死,及有忧、悲、苦、恼、哀的产生。这就是一个大苦蕴的集起。“无明的无

8、余、无欲、息灭,可带来行的息灭,行的息灭带来识的息灭, 识的息灭带来名色的息灭, 名色的息灭带来六入的息灭,六入的息灭带来触的息灭,触的息灭带来受的息灭,受的息灭带来爱的息灭,爱的息灭带来取的息灭,取的息灭带来有的息灭,有的息灭带来生的息灭,生的息灭带来老死的息灭,及带来忧、悲、苦、恼、哀的息灭。这就是一个大苦蕴的息灭。”三道迹这是我所听见的:5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在那里,世尊对比丘说:“比丘们。”比丘回答世尊:“大德。”世尊说:“比丘们,我要对你们说邪道迹和正道迹。留心听,好好用心思量,我现在说了。”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世尊说:“比丘们,什么是邪道迹呢?“比丘们,

9、以无明为条件而有行,以行为条件而有识这就是一个大苦蕴的集起。比丘们,这就是称为邪道迹了。“比丘们,什么是正道迹呢?“无明的无余、无欲、息灭,可带来行的息灭,行的息灭带来识的息灭这就是一个大苦蕴的息灭。比丘们,这就是称为正道迹了。”四毗婆尸(一)这是我所听见的: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在那里,世尊对比丘说: “比丘们,当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还是菩萨,未取得正觉的时候,他这样想:这个世间充满忧苦,有生、有老、有死,死后又再投生到另一生,然而,人们却不知道从老死之苦出离的方法。要到什么时候,才知道从老死之苦出离的方法呢!“比丘们,于是,毗婆尸菩萨这样想:什么东西带来老死,以什么东西为

10、条件而有老死呢?于是,毗婆尸菩萨如理思维,以智慧透彻了解:生带来老死,以生为条件而有老死。6“比丘们,毗婆尸菩萨这样想:什么东西带来生,以什么东西为条件而有生呢?于是,毗婆尸菩萨如理思维,以智慧透彻了解:有带来生,以有为条件而有生。“比丘们,毗婆尸菩萨这样想:什么东西带来有,以什么东西为条件而有有呢?于是,毗婆尸菩萨如理思维,以智慧透彻了解:取带来有,以取为条件而有有。“比丘们,毗婆尸菩萨这样想:什么东西带来取,以什么东西为条件而有取呢?于是,毗婆尸菩萨如理思维,以智慧透彻了解:爱带来取,以爱为条件而有取。“比丘们,毗婆尸菩萨这样想:什么东西带来爱,以什么东西为条件而有爱呢?于是,毗婆尸菩萨如

11、理思维,以智慧透彻了解:受带来爱,以受为条件而有爱。“比丘们,毗婆尸菩萨这样想:什么东西带来受,以什么东西为条件而有受呢?于是,毗婆尸菩萨如理思维,以智慧透彻了解:触带来受,以触为条件而有受。“比丘们,毗婆尸菩萨这样想:什么东西带来触,以什么东西为条件而有触呢?于是,毗婆尸菩萨如理思维,以智慧透彻了解:六入带来触,以六入为条件而有触。“比丘们,毗婆尸菩萨这样想:什么东西带来六入,以什么东西为条件而有六入呢?于是,毗婆尸菩萨如理思维,以智慧透彻了解:名色带来六入,以名色为条件而有六入。“比丘们,毗婆尸菩萨这样想:什么东西带来名色,以什么东西为条件而有名色呢?于是,毗婆尸菩萨如理思维,以智慧透彻了

12、解:识带来名色,以识为条件而有名色。“比丘们,毗婆尸菩萨这样想:什么东西带来识,以什么东7西为条件而有识呢?于是,毗婆尸菩萨如理思维,以智慧透彻了解:行带来识,以行为条件而有识。“比丘们,毗婆尸菩萨这样想:什么东西带来行,以什么东西为条件而有行呢?于是,毗婆尸菩萨如理思维,以智慧透彻了解:无明带来行,以无明为条件而有行。就是这样,以无明为条件而有行,以行为条件而有识这就是一个大苦蕴的集起。“集起,集起!比丘们,毗婆尸菩萨之前从没有听过这些法义,之后,在这些法义之中,眼生出来了,智生出来了,慧生出来了,明生出来了,光生出来了。(二)“比丘们,毗婆尸菩萨这样想:没有什么东西才会没有老死,什么东西息

13、灭才会带来老死的息灭呢?于是,毗婆尸菩萨如理思维,以智慧透彻了解:没有生便没有老死,生的息灭带来老死的息灭。“比丘们,毗婆尸菩萨这样想:没有什么东西才会没有生,什么东西息灭才会带来生的息灭呢?于是,毗婆尸菩萨如理思维,以智慧透彻了解:没有有便没有生,有的息灭带来生的息灭。“比丘们,毗婆尸菩萨这样想:没有什么东西才会没有有,什么东西息灭才会带来有的息灭呢?于是,毗婆尸菩萨如理思维,以智慧透彻了解:没有取便没有有,取的息灭带来有的息灭。“比丘们,毗婆尸菩萨这样想:没有什么东西才会没有取,什么东西息灭才会带来取的息灭呢?于是,毗婆尸菩萨如理思维,以智慧透彻了解:没有爱便没有取,爱的息灭带来取的息灭。

14、“比丘们,毗婆尸菩萨这样想:没有什么东西才会没有爱,什么东西息灭才会带来爱的息灭呢?于是,毗婆尸菩萨如理思维,8以智慧透彻了解:没有受便没有爱,受的息灭带来爱的息灭。“比丘们,毗婆尸菩萨这样想:没有什么东西才会没有受,什么东西息灭才会带来受的息灭呢?于是,毗婆尸菩萨如理思维,以智慧透彻了解:没有触便没有受,触的息灭带来受的息灭。“比丘们,毗婆尸菩萨这样想:没有什么东西才会没有触,什么东西息灭才会带来触的息灭呢?于是,毗婆尸菩萨如理思维,以智慧透彻了解:没有六入便没有触,六入的息灭带来触的息灭。“比丘们,毗婆尸菩萨这样想:没有什么东西才会没有六入,什么东西息灭才会带来六入的息灭呢?于是,毗婆尸菩

15、萨如理思维,以智慧透彻了解:没有名色便没有六入,名色的息灭带来六入的息灭。“比丘们,毗婆尸菩萨这样想:没有什么东西才会没有名色,什么东西息灭才会带来名色的息灭呢?于是,毗婆尸菩萨如理思维,以智慧透彻了解:没有识便没有名色,识的息灭带来名色的息灭。“比丘们,毗婆尸菩萨这样想:没有什么东西才会没有识,什么东西息灭才会带来识的息灭呢?于是,毗婆尸菩萨如理思维,以智慧透彻了解:没有行便没有识,行的息灭带来识的息灭。“比丘们,毗婆尸菩萨这样想:没有什么东西才会没有行,什么东西息灭才会带来行的息灭呢?于是,毗婆尸菩萨如理思维,以智慧透彻了解:没有无明便没有行,无明的息灭带来行的息灭。就是这样,无明的息灭带

16、来行的息灭,行的息灭带来识的息灭这就是一个大苦蕴的息灭。“息灭,息灭!比丘们,毗婆尸菩萨之前从没有听过这些法9义,之后,在这些法义之中,眼生出来了,智生出来了,慧生出来了,明生出来了,光生出来了。”五尸弃比丘们,当尸弃世尊阿罗汉等正觉还是菩萨,未取得正觉的时候1六毗舍浮比丘们,当毗舍浮世尊阿罗汉等正觉还是菩萨,未取得正觉的时候七拘留孙比丘们,当拘留孙世尊阿罗汉等正觉还是菩萨,未取得正觉的时候八拘那含比丘们,当拘那含世尊阿罗汉等正觉还是菩萨,未取得正觉的时候九迦叶比丘们,当迦叶世尊阿罗汉等正觉还是菩萨,未取得正觉的时候十摩诃释迦牟尼乔答摩比丘们,当我还是菩萨,未取得正觉的时候第一佛品完1 五至十

17、经除了佛的名称外,其余内容跟第四经相同。毗婆尸、尸弃、毗舍浮、拘留孙、拘那含、迦叶、释迦牟尼称为“七佛” 。佛教有七佛、二十四佛之说。根据佛教的教义,过去与将来的时间无边无际,所以过去与将来有无量无数佛在世间上出现, 若追溯过去最近的七位或二十四位, 就称为七佛或二十四佛。 四至十经的内容重复, 是说明七佛以至所有佛都是为了要解决生死的问题,从洞悉十二缘起而得觉悟的。10十二因缘相应第二食品十一食这是我所听见的: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在那里,世尊对比丘说:“比丘们,有四种食 2 能令已投生的众生得到持续,能帮助将要投生的众生得到投生。这四种食是什么呢?第一种是粗幼抟食,第二种是

18、触食,第三种是意思食,第四种是识食。比丘们,这四种食能令已投生的众生得到持续,能帮助将要投生的众生得到投生。“比丘们,四食以什么为因缘,以什么而集起,以什么而生,以什么为源头呢?四食以爱为因缘,以爱而集起,以爱而生,以爱为源头。“比丘们,爱又以什么为因缘,以什么而集起,以什么而生,以什么为源头呢?爱以受为因缘,以受而集起,以受而生,以受为源头。“比丘们,受又以什么为因缘,以什么而集起,以什么而生,以什么为源头呢?受以触为因缘,以触而集起,以触而生,以触为源头。“比丘们,触又以什么为因缘,以什么而集起,以什么而生,以什么为源头呢?触以六入为因缘,以六入而集起,以六入而生,以六入为源头。“比丘们,

19、 六入又以什么为因缘, 以什么而集起, 以什么而生,以什么为源头呢?六入以名色为因缘, 以名色而集起, 以名色而生,以名色为源头。“比丘们, 名色又以什么为因缘, 以什么而集起, 以什么而生,11以什么为源头呢?名色以识为因缘,以识而集起,以识而生,以识为源头。“比丘们,识又以什么为因缘,以什么而集起,以什么而生,以什么为源头呢?识以行为因缘,以行而集起,以行而生,以行为源头。“比丘们,行又以什么为因缘,以什么而集起,以什么而生,以什么为源头呢?行以无明为因缘,以无明而集起,以无明而生,以无明为源头。“比丘们,以无明为条件而有行,以行为条件而有识这就是一个大苦蕴的集起。“无明的无余、无欲、息灭

20、,可带来行的息灭,行的息灭带来识的息灭这就是一个大苦蕴的息灭。”十二颇求那这是我所听见的: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在那里,世尊对比丘说:“比丘们,有四种食能令已投生的众生得到持续,能帮助将要投生的众生得到投生。这四种食是什么呢?第一种是粗幼抟食,第二种是触食,第三种是意思食,第四种是识食。比丘们,这四种食能令已投生的众生得到持续,能帮助将要投生的众生得到投生。”当世尊说了这番话后,末利耶颇求那尊者对他说:“大德,谁人领受识食呢?”世尊说:“我不说有人领受识食,因此你的问题不确当;如果向不说有人领受识食的我发问问题,应该问大德,识食会带来什么呢?才确当,才可获得确当的解释:以识食为

21、条件而带来将12来再次投生,当有投生时便有六入,以六入为条件而有触。 ”“大德,谁人领受触呢?”世尊说:“我不说有人领受触,因此你的问题不确当;如果向不说有人领受触的我发问问题,应该问大德,以什么东西为条件而有触呢?才确当,才可获得确当的解释:以六入为条件而有触,以触为条件而有受。 ”“大德,谁人领受受呢?”世尊说:“我不说有人领受受,因此你的问题不确当;如果向不说有人领受受的我发问问题,应该问大德,以什么东西为条件而有受呢?才确当,才可获得确当的解释:以触为条件而有受,以受为条件而有爱。 ”“大德,谁人领受爱呢?”世尊说:“我不说有人领受爱,因此你的问题不确当;如果向不说有人领受爱的我发问问

22、题,应该问大德,以什么东西为条件而有爱呢?才确当,才可获得确当的解释:以受为条件而有爱,以爱为条件而有取。 ”“大德,谁人领受取呢?”世尊说:“我不说有人领受取,因此你的问题不确当;如果向不说有人领受取的我发问问题,应该问大德,以什么东西为条件而有取呢?才确当,才可获得确当的解释:以爱为条件而有取,以取为条件而有有。 ”“大德,谁人领受有呢?”“大德,谁人领受生呢?”13“大德,谁人领受老死呢?”世尊说:“我不说有人领受老死,因此你的问题不确当;如果向不说有人领受老死的我发问问题,应该问大德,以什么东西为条件而有老死呢?才确当,才可获得确当的解释:以生为条件而有老死,及有忧、悲、苦、恼、哀的产

23、生。“颇求那,以六入为条件而有触,以触为条件而有受,以受为条件而有爱,以爱为条件而有取,以取为条件而有有,以有为条件而有生,以生为条件而有老死,及有忧、悲、苦、恼、哀的产生。这就是一个大苦蕴的集起。“颇求那,六触入处的无余、无欲、息灭,可带来触的息灭,触的息灭带来受的息灭,受的息灭带来爱的息灭,爱的息灭带来取的息灭,取的息灭带来有的息灭,有的息灭带来生的息灭,生的息灭带来老死的息灭,及带来忧、悲、苦、恼、哀的息灭。这就是一个大苦蕴的息灭。”十三沙门婆罗门之一这是我所听见的: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在那里,世尊对比丘说:“比丘们,如果沙门或婆罗门不知什么是老死,不知什么是老死集,不

24、知什么是老死灭,不知什么是老死灭之道;不知什么是生不知什么是有不知什么是取不知什么是爱不知什么是受不知什么是触不知什么是六入不知什么是名色不知什么是识不知什么是行,不知什么是行集,不知什么是行灭,不知什么是行灭之道的话,我不认为他是沙门或婆罗门, 这位贤友不能现生以无比智来体证沙门或婆罗门的意义。14“比丘们,如果沙门或婆罗门知道什么是老死,知道什么是老死集,知道什么是老死灭,知道什么是老死灭之道;知道什么是生知道什么是有知道什么是取知道什么是爱知道什么是受知道什么是触知道什么是六入知道什么是名色知道什么是识知道什么是行,知道什么是行集,知道什么是行灭,知道什么是行灭之道的话,我认为他是沙门或

25、婆罗门,这位贤友能现生以无比智来体证沙门或婆罗门的意义。”十四沙门婆罗门之二这是我所听见的: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在那里,世尊对比丘说:“比丘们,如果沙门或婆罗门不知什么是法,不知什么是法集,不知什么是法灭,不知什么是法灭之道的话,我不认为他是沙门或婆罗门,这位贤友不能现生以无比智来体证沙门或婆罗门的意义。“不知什么法,不知什么法集,不知什么法灭,不知什么法灭之道呢?“不知什么是老死,不知什么是老死集,不知什么是老死灭,不知什么是老死灭之道;不知什么是生不知什么是有不知什么是取不知什么是爱不知什么是受不知什么是触不知什么是六入不知什么是名色不知什么是识不知什么是行, 不知什么是

26、行集, 不知什么是行灭, 不知什么是行灭之道。“比丘们, 如果沙门或婆罗门知道什么是法, 知道什么是法集,知道什么是法灭,知道什么是法灭之道的话,我认为他是沙门或婆罗门,这位贤友能现生以无比智来体证沙门或婆罗门的意义。“知道什么法,知道什么法集,知道什么法灭,知道什么法灭15之道呢?“知道什么是老死,知道什么是老死集,知道什么是老死灭,知道什么是老死灭之道;知道什么是生知道什么是有知道什么是取知道什么是爱知道什么是受知道什么是触知道什么是六入知道什么是名色知道什么是识知道什么是行, 知道什么是行集, 知道什么是行灭, 知道什么是行灭之道。 ”十五迦旃延种这是我所听见的: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的

27、祇树给孤独园。这时候,迦旃延种尊者去到世尊那里,对世尊作礼,然后坐在一边。迦旃延种尊者对世尊说:“大德,人们说正见,正见 。正见所包含的内容是什么呢?”“迦旃延,世人 3 多依二分法 实有或实无来观看事物。“迦旃延,如果一个人能以正慧如实观看世间 4 的集起,他对世间不会有实无的想法;如果一个人能以正慧如实观看世间的息灭,他对世间不会有实有的想法。“迦旃延,世人 5 多受制于执取、困窘、束缚。但不受制于执取、成见、困窘性向的人,不会执取我和我所,只看见苦不断的生,苦不断的灭;他对此没有摇摆、没有疑惑,自己有智,不用依赖他人。迦旃延,这就是正见所包含的内容了。“迦旃延,主张所有事物实有,这是一边

28、;主张所有事物实无,这是另一边。如来不落入这两边,以中道来说法:以无明为条件而有行,以行为条件而有识这就是一个大苦蕴的集起。无明的无余、 无欲、 息灭, 可带来行的息灭, 行的息灭带来识的息灭这就是一个大苦蕴的息灭。”16十六说法者这是我所听见的: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这时候,有一位比丘去到世尊那里,对世尊作礼,然后坐在一边。这位比丘对世尊说:“大德,人们说说法者,说法者 。怎样才可配称为一位说法者呢?6”“比丘,如果一位比丘说对老死厌离、无欲、息灭的法,他可配称为一位说法的比丘。“比丘,如果一位比丘跟随对老死厌离、无欲、息灭的法,他可配称为一位法随法行的比丘。“比丘,如果一位

29、比丘因对老死厌离、无欲、息灭,对老死没有执取而得解脱,他可配称为现生得到涅槃的比丘。“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名色“识“行“比丘,如果一位比丘说对无明厌离、无欲、息灭的法,他可配称为一位说法的比丘。“比丘,如果一位比丘跟随对无明厌离、无欲、息灭的法,他17可配称为一位法随法行的比丘。“比丘,如果一位比丘因对无明厌离、无欲、息灭,对无明没有执取而得解脱,他可配称为现生得到涅槃的比丘。”十七裸体外道这是我所听见的: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竹园松鼠饲喂处。(一)在上午,世尊穿好衣服,拿着大衣和钵入王舍城化食。迦叶裸体外道从远处看见世尊前来,便走到世尊那里,和世尊互相问候,作了一些悦意的交谈,然

30、后站在一边。迦叶裸体外道对世尊这样说: “我能否问乔答摩贤者一些东西呢?乔答摩贤者能否给我解答一个问题呢?”“迦叶,现在进入了屋和屋之间的范围,不是解答问题的时候。”迦叶裸体外道第二次对世尊这样说: “我能否问乔答摩贤者一些东西呢?乔答摩贤者能否给我解答一个问题呢?”“迦叶,现在进入了屋和屋之间的范围,不是解答问题的时候。”迦叶裸体外道第三次对世尊这样说: “我能否问乔答摩贤者一些东西呢?乔答摩贤者能否给我解答一个问题呢?”“迦叶,现在进入了屋和屋之间的范围,不是解答问题的时候。”当世尊说了这番话后,迦叶裸体外道对他说:“我不是问乔答摩贤者很多东西。”“迦叶,随你的意欲问吧。”18(二)“乔答

31、摩贤者,苦是由自己造成的吗?”世尊说:“迦叶,不要这样说。”“乔答摩贤者,苦是由他人造成的吗?”世尊说:“迦叶,不要这样说。”“乔答摩贤者,苦是由自己和他人造成的吗?”世尊说:“迦叶,不要这样说。”“乔答摩贤者,苦既不是由自己造成,又不是由他人造成,是无缘无故而生起的吗?”世尊说:“迦叶,不要这样说。”“乔答摩贤者,没有苦吗?”“迦叶,不是没有苦。迦叶,是有苦的。”“既然这样,乔答摩贤者不知道苦,看不见苦吗?”“迦叶,我不是不知道苦,不是看不见苦。迦叶,我知道苦,我看见苦。”“乔答摩贤者,为什么当问你苦是由自己造成的吗、苦是由他人造成的吗、苦是由自己和他人造成的吗、苦既不是由自己造成,又不是由

32、他人造成,是无缘无故而生起的吗、没有苦吗等问题时,你都是说迦叶,不要这样说 ;而再问你既然这样,乔答摩贤者不知道苦,看不见苦吗这问题时,你又说迦叶,我不是不知道苦,不是看不见苦。迦叶,我知道苦,我看见苦呢?大德世尊,请你为我解释苦,请你为我说苦!”“迦叶,苦是由自己造成的是出于作者和受者都是同一人的见解,这成为一种常见 。“迦叶,苦是由他人造成的是出于作者是一人,领受苦的是19另一人的见解,这成为一种断见 。“迦叶,如来不落入这两边,以中道来说法:以无明为条件而有行,以行为条件而有识这就是一个大苦蕴的集起。无明的无余、无欲、息灭,可带来行的息灭,行的息灭带来识的息灭这就是一个大苦蕴的息灭。”(

33、三)世尊说了这番话后,迦叶裸体外道对他说:“大德,妙极了!大德,妙极了!世尊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演说法义,就像把倒转了的东西反正过来;像为受覆盖的东西揭开遮掩;像为迷路者指示正道; 像在黑暗中拿着油灯的人, 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见东西。大德,我皈依世尊、皈依法、皈依比丘僧。愿我能在世尊的座下出家,愿我能受具足戒。”“迦叶,以前曾是外道的人,想在这里的法和律之中出家和受具足戒, 是需要接受四个月观察期的; 过了四个月, 比丘满意的话,便接受他出家,授与他具足戒,让他成为一位比丘。然而,每个人都不同,有些人是可以豁免的。”“大德,如果外道需要接受四个月观察期的话,我可以接受四年观察期,过了四年,

34、比丘满意的话,便接受我出家,授与我具足戒,让我成为一位比丘。”迦叶裸体外道在世尊座下出家,受具足戒。(四)受具足戒不久,迦叶尊者独处、远离、不放逸、勤奋、专心一意。在家庭生活的人,为了现生完满无上梵行这个目标而出家,过没有家庭的生活。不久,他亲身证得无比智,自己知道:生已经尽除,梵行已经达成,应要做的已经做完,没有下一生。迦叶尊者成20为另一位阿罗汉。十八填波卢迦这是我所听见的: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这时候,填波卢迦游方者去到世尊那里,和世尊互相问候,作了一番悦意的交谈,然后坐在一边。填波卢迦游方者对世尊说:“乔答摩贤者,苦和乐是由自己造成的吗?”世尊说:“填波卢迦,不要这样说

35、。”“乔答摩贤者,苦和乐是由他人造成的吗?”世尊说:“填波卢迦,不要这样说。”“乔答摩贤者,苦和乐是由自己和他人造成的吗?”世尊说:“填波卢迦,不要这样说。”“乔答摩贤者, 苦和乐既不是由自己造成, 又不是由他人造成,是无缘无故而生起的吗?”世尊说:“填波卢迦,不要这样说。”“乔答摩贤者,没有苦和乐吗?”“填波卢迦,不是没有苦和乐。填波卢迦,是有苦和乐的。”“既然这样,乔答摩贤者不知道苦和乐,看不见苦和乐吗?”“填波卢迦,我不是不知道苦和乐,不是看不见苦和乐。填波卢迦,我知道苦和乐,我看见苦和乐。”“乔答摩贤者,为什么当问你苦和乐是由自己造成的吗、苦和乐是由他人造成的吗、苦和乐是由自己和他人造

36、成的吗、苦和乐既不是由自己造成,又不是由他人造成,是无缘无故而生起的吗、没有苦和乐吗等问题时,你都是说填波卢迦,不要这样说 ;而再问你既然这样,乔答摩贤者不知道苦和乐,看不见苦和乐吗21这问题时,你又说填波卢迦,我不是不知道苦和乐,不是看不见苦和乐。填波卢迦,我知道苦和乐,我看见苦和乐呢?乔答摩贤者,请你为我解释苦和乐,请你为我说苦和乐!”“填波卢迦,苦和乐是由自己造成的是出于感受和感受者是同一样东西的见解。我不这样说。“填波卢迦,苦和乐是由他人造成的是出于感受是一样东西,感受者是另一样东西7 的见解。我不这样说。“填波卢迦,如来不落入这两边,以中道来说法:以无明为条件而有行,以行为条件而有识

37、这就是一个大苦蕴的集起。无明的无余、 无欲、 息灭, 可带来行的息灭, 行的息灭带来识的息灭这就是一个大苦蕴的息灭。”世尊说了这番话后,填波卢迦游方者对他说:“乔答摩贤者,妙极了!乔答摩贤者,妙极了!世尊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演说法义,就像把倒转了的东西反正过来;像为受覆盖的东西揭开遮掩;像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着油灯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见东西。我皈依乔答摩贤者、皈依法、皈依比丘僧。愿乔答摩贤者接受我为优婆塞,从现在起,直至命终,终生皈依!”十九愚人与智者之别这是我所听见的: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在那里,世尊对比丘说:“比丘们,愚人受无明的遮盖,受渴爱的系缚,因而

38、带来这个身 8。内有这个身,外有名色;有内外两种东西的缘故,因而带来六触入处;由于有六触入处,愚人从中经历苦和乐。“比丘们,智者也是受无明的遮盖,受渴爱的系缚,因而带来22这个身。内有这个身,外有名色;有内外两种东西的缘故,因而带来六触入处;由于有六触入处,智者从中经历苦和乐。“比丘们,愚人和智者有什么分别,有什么差异,有什么不同呢?”“大德,世尊是法的根本、法的领导、法的依处。大德,最好由世尊来说这个义理,我们听了之后,受持世尊的说话。”“比丘们,既然这样,留心听,好好用心思量,我现在说了。”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世尊说:“比丘们,愚人受无明的遮盖,受渴爱的系缚,因而带来这个身。但愚

39、人不能断除无明,不能尽除渴爱。这是什么原因呢?比丘们,因为他不修习能把苦彻底尽除的梵行。他在身坏命终之后,又再受身;因为受身,所以不能从生、老死、忧、悲、苦、恼、哀之中解脱出来。我说他不能从苦之中得到解脱。“比丘们,智者受无明的遮盖,受渴爱的系缚,因而带来这个身。但智者能断除无明,能尽除渴爱。这是什么原因呢?比丘们,因为他修习能把苦彻底尽除的梵行。 他在身坏命终之后, 不再受身;因为不再受身,所以从生、老死、忧、悲、苦、恼、哀之中解脱出来。我说他从苦之中得到解脱。“比丘们,愚人和智者的分别、差异、不同,在于有否生活在梵行之中。”二十条件这是我所听见的: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在那

40、里,世尊对比丘说:“比丘们。”比丘回答世尊:“大德。”23世尊说:“比丘们,我要对你们说缘起和缘起法。留心听,好好用心思量,我现在说了。”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世尊说:“比丘们,什么是缘起呢?“比丘们,以生为条件而有老死。无论有如来出现或没有如来出现,这种法界、法则界、条件界都是常在的。如来觉悟、证得这种法界、法则界、条件界之后,向人解释、演说、宣讲、建立、揭示、分析、弄得浅白,叫人亲自来观看。“比丘们,以有为条件而有生“比丘们,以取为条件而有有“比丘们,以爱为条件而有取“比丘们,以受为条件而有爱“比丘们,以触为条件而有受“比丘们,以六入为条件而有触“比丘们,以名色为条件而有六入“比丘

41、们,以识为条件而有名色“比丘们,以行为条件而有识“比丘们,以无明为条件而有行。无论有如来出现或没有如来出现,这种法界、法则界、条件界都是常在的。如来觉悟、证得这种法界、法则界、条件界之后,向人解释、演说、宣讲、建立、揭示、分析、弄得浅白,叫人亲自来观看。“比丘们,以无明为条件而有行以生为条件而有老死。这是一个事实、不变的事实、不异的事实、以条件而有的事实。比丘们,这就是称为缘起了。“比丘们,什么是缘起法呢?24“比丘们,老死是无常、众缘和合、依缘而起的,是灭尽法、衰败法、无欲法、寂灭法。“比丘们,生是无常、众缘和合、依缘而起的,是灭尽法、衰败法、无欲法、寂灭法。“比丘们,有是无常、众缘和合、依

42、缘而起的,是灭尽法、衰败法、无欲法、寂灭法。“比丘们,取“比丘们,爱“比丘们,受“比丘们,触“比丘们,六入“比丘们,名色“比丘们,识“比丘们,行“比丘们,无明是无常、众缘和合、依缘而起的,是灭尽法、衰败法、无欲法、寂灭法。比丘们,这些就是称为缘起法了。“比丘们, 如果一位圣弟子以正慧如实正见这缘起和缘起法的话,不会这样想过去:我过去存在吗? 我过去不存在吗? 我过去是什么呢? 我过去是怎么样的呢? 什么行为会影响我的过去呢?不会这样想将来: 我将来存在吗? 我将来不存在吗? 我将来是什么呢? 我将来是怎么样的呢? 什么行为会影响我的将来呢?不会这样想现在: 现在有我吗? 现在没有我吗? 现在的

43、我是什么呢? 现在的我是怎么样的呢? 这个众生从哪里到来现在呢? 他来生又会去哪里呢?“这是什么原因呢?比丘们, 因为这位圣弟子以正慧如实正见25这缘起和缘起法。”第二食品完2 “食” (hra)原本是指食物,但在法义中引申为生命赖以投生及持续的四种食粮。粗幼抟食是滋养身体的食粮,而触食、意思食、识食是滋养心识的食粮,对四食起渴爱是导致生死流转的原因。3 “世人”的巴利文是“loka”,“loka”原本是“世间”的意思,也指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十二处或色、受、想、行、识五蕴, 也可从十二处和五蕴之中引申指 “个别的人” 。 根据上文下理, “loka”在这里是指个别的

44、人,所以把它译作“世人” 。4 请参阅注 3,在这分段中用了四次的“世间”一词,应该是指十二处或五蕴。5 同注 3。6 巴利文本没有“怎样才可配称为一位说法者呢?”这句句子,现根据文义补上。7 佛陀否定 “感受和感受者是同一样东西” 和 “感受是一样东西, 感受者是另一样东西”应该是否定“感受者” 。就像第十二经所指那样,深入来说,只有感受的现象而没有一个感受者。8 “身”的巴利文是“kya”,“kya”原意是“聚集”,由此可引申出几种不同的意思。一、指“身体”,身体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聚集而成,所以“kya”一词多指身体。二、指“身命”,身命由身心多种要素如色、受、想、行、识五蕴聚集而成

45、,所以“kya”亦指身命。三、没有专指,纯粹用作聚集的意思,如在第二经之中“有六种爱”(chayime bhikkhave tahky)、“有六种受”(chayime bhikkhave vedanky)、“有六种触” (chayime bhikkhave phassaky)、“有六种识”(chayime bhikkhave viaky)四处可更贴近原文而分别译为“比丘们,有六爱身”、“比丘们,有六受身”、“比丘们,有六触身”、“比丘们,有六识身”的。而第十九经这里的身是指身命。十二因缘相应第三 十力品二十一十力之一这是我所听见的: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26在那里,世尊对比丘说

46、:“比丘们,如来具有十力和四无畏,宣称是一位领导者,在大众中作狮子吼、转梵轮:“这是色,这是色的集起,这是色的灭除;这是受,这是受的集起,这是受的灭除;这是想,这是想的集起,这是想的灭除;这是行,这是行的集起,这是行的灭除;这是识,这是识的集起,这是识的灭除。“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就是以无明为条件而有行,以行为条件而有识这就是一个大苦蕴的集起。“无明的无余、无欲、息灭,可带来行的息灭,行的息灭带来识的息灭这就是一个大苦蕴的息灭。”二十二十力之二这是我所听见的: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在那里,世尊对比丘说:“比丘们,如来具有十力和四无畏,宣称是一位领导

47、者,在大众中作狮子吼、转梵轮:“这是色,这是色的集起,这是色的灭除;这是受,这是受的集起,这是受的灭除;这是想,这是想的集起,这是想的灭除;这是行,这是行的集起,这是行的灭除;这是识,这是识的集起,这是识的灭除。“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就是以无明为条件而有行,以行为条件而有识这就是一个大苦蕴的集起。“无明的无余、无欲、息灭,可带来行的息灭,行的息灭带来识的息灭这就是一个大苦蕴的息灭。27“比丘们,我已经将这法义开示出来,把它弄得浅白,向人揭示,向人讲说,让它显露。在家庭生活的人,有敬信而出家,该要在这法义之中作出努力。他发心:即使只剩下皮肤、筋腱、骨头,即使血肉干枯

48、掉,我都要以个人的能力、个人的努力、个人的力量来达证。若还没有达证,我不会停止努力!“比丘们, 懈怠的人夹杂恶不善法, 常在苦之中, 远离大利益。坚毅努力的人离开恶不善法,常在乐之中,完满大利益。“比丘们,低俗的方式不能使人达到最高的证悟,高尚的方式才能使人达到最高的证悟。比丘们,这个梵行好比醍醐,导师正在面前,因此你们要坚毅努力,达证那还没有达证的,得到那还没有得到的,证得那还没有证得的!“如果这样做的话,我们的出家生活便会带来大果报,不会白过;供养衣服、食物、住处、医药用品给我们受用的人也会因我们而带来大果报、大利益。“比丘们,你们应这样修学:着眼于自己的利益,要不放逸地修行取证;着眼于他

49、人的利益,也是要不放逸地修行取证;着眼于自己和他人双方面的利益,也是要不放逸地修行取证。”二十三近因这是我所听见的: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在那里,世尊对比丘说:“比丘们,有知、有见可使漏得到尽除,无知、无见是不能使漏得到尽除的。什么是有知、有见可使漏得到尽除呢?比丘们,什么是色,什么是色的集起,什么是色的灭除;什么是受,什么是受的集起,什么是受的灭除;什么是想,什么是想的集起,什么是想的灭除;什么是行,什么是行的集起,28什么是行的灭除;什么是识,什么是识的集起,什么是识的灭除对此有知、有见可使漏得到尽除。“比丘们,漏尽智是有近因而不是没有近因的。什么是漏尽智的近因呢?应要这样

50、说,解脱就是漏尽智的近因。“比丘们,解脱是有近因而不是没有近因的。什么是解脱的近因呢?应要这样说,无欲就是解脱的近因。“比丘们,无欲是有近因而不是没有近因的。什么是无欲的近因呢?应要这样说,厌离就是无欲的近因。“比丘们,厌离是有近因而不是没有近因的。什么是厌离的近因呢?应要这样说,如实知见就是厌离的近因。“比丘们,如实知见是有近因而不是没有近因的。什么是如实知见的近因呢?应要这样说,定就是如实知见的近因。“比丘们,定是有近因而不是没有近因的。什么是定的近因呢?应要这样说,乐就是定的近因。“比丘们,乐是有近因而不是没有近因的。什么是乐的近因呢?应要这样说,猗就是乐的近因。“比丘们,猗是有近因而不


注意事项

本文(巴利三藏-《相应部》(2) 因缘篇 萧式球 译.pdf)为本站会员(宜品文库)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文库网用户QQ群:731843829  微博官方号:文库网官方   知乎号:文库网

Copyright© 2025 文库网 wenkunet.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