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低碳城市-主要低碳城市建设概况.docx

  • 资源ID:9305457       资源大小:118.90KB        全文页数:4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文币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低碳城市-主要低碳城市建设概况.docx

1、主要低碳城市建设概况目录主要低碳城市建设概况11.低碳城市21.1 内涵31.2相关理论32.影响低碳城市的发展因素53.低碳城市建设概况63.1 南京市61.存在的问题82.建设对策113.2 太原市111.现状分析112.建设路径133.3 乌鲁木齐市161.发展现状162.建议对策213.4 重庆市271.发展现状282.建设水平评价343.5 遵义市381.发展现状382.问题分析433.对策建议451.低碳城市低碳城市、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生活、低碳旅游等概念都是在“低碳”概念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同时又是“低碳”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低碳城市是于低碳经济之后提出的概念,“低碳经济

2、”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2003年被英国政府在政府能源白皮书中正式提出,并以更少的能源消耗获取更多的经济产出作为其核心思想。自英国探寻低碳城市发展之后,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也相继开展了低碳城市和低碳社区的建设实践,对低碳城市的研究日趋多元化。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外学者并未对低碳城市这个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对低碳城市内涵的阐述主要还是从生产和能源的的角度来进行。世界自然基金会认为,应以低碳经济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模式和方向,以低碳生活作为社会公众的生活理念和行为特征,以低碳社会作为政府管理层的建设标本和发展目标,低碳城市应立足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保持较低水平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低碳城市是低

3、碳概念在城市发展中的实际应用,国内研究人员对低碳城市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胡鞍钢认为,中国在建设低碳城市过程中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重要方面应包括:提高废弃资源的再利用率、增加城市绿化率、促进低碳能源开发和使用率等。夏堃堡认为,低碳城市就是城市的低碳经济发展,包括城市的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等,从而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绿色可持续资源生态系统。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张松梅则认为,低碳城市应以城市为载体空间,以低碳经济为核心发展模式和方向,以低碳生活作为社会公众的生活理念和行为特征,以低碳社会建设作为政府管理的蓝图和标本。秦耀辰等同样认为,低碳城市在以城市空间作为载体的前提下,

4、通过创新技术使得城市空间中的各项要素得到均衡配置,以达到城市空间正常运转,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最低。低碳城市作为多系统、多尺度高度耦合的复杂动态开放巨系统,具有一定的经济性、安全性、系统性、动态性和区域性。低碳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在制定实施低碳的政策和规划的基础上,城市经济增长和碳基能源消费实现脱钩,通过广泛应用低碳技术,减少各种废弃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理念和行为贯穿生活和消费过程等。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健全的基础设施、完善的公共交通网络,革新能源利用方式,降低新能源的使用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传统能源的清洁、安全利用,发展绿色建筑,提倡绿色消费,是低碳城市具备的重要特征。1.1 内涵低

5、碳城市的内涵为构建低碳城市评价体系提供依据,因此,首先对低碳城市的内涵进行探讨。庄贵阳认为建设低碳城市,主要依托经济发展减量化、生活消费模式低碳化,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走低碳发展道路。夏堕堡认为低碳城市是以城市为基础,在城市中进行低碳经济的建设,以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低碳城市系统。秦耀辰等认为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通过技术进步使得城市空间中的各要素均衡配置,从而达到城市空间正常运转的条件下,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达到最低。诸大建、陈飞认为低碳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的情况下,二氧化碳排放不会同步增长。可以看出,在低碳城市的定义上核心都是减少碳排放,只是不同的学者侧重点不同,实现低碳城市的路径也有

6、所不同。本文认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中的经济、社会、能源以及环境各方面都实现低碳发展,同时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进行本区域低碳城市建设的同时,也会与其他区域系统相互影响,所以低碳城市的建设不仅要重视单个城市碳排放的减少,还必须放眼周边环境,从而使整个大系统都实现碳排放的减少。侧重城市系统的开放性,在此前提下,进行低碳城市建设时应考虑其周边城市对其带来的影响1.2相关理论低碳城市理念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期间形成过众多理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等理论。(1)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中,

7、之后的研究将它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于“发展”,它的目标是“协调”,关键是“公平”,并以“限制”作为手段的一种强调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相统一的发展模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结合了城市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以城市PRED系统理论、城市生态学理论、等理论作为基础理论发展起来的。作为城市发展的理论基础,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出人类在发展中应提高经济效率,追求社会公平,注重生态和谐,这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低碳城市的目标主要是追求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高效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完全符合低碳城市的思想。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已经不仅仅局

8、限在环保问题上,也包含了城市发展的内容。从现在的视角来解读可持续发展理论,就是要考虑如何做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类的生活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存的问题。(2)生态经济理论生态经济理论最开始是由美国的经济学家保尔丁正式提出,但是最初并没有受到很多的关注,直到1972年麦多斯提出“世界末日模型”之后,人们才逐渐关注这个理论。1972年提出的这个模型也促使人们重新认真思考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的关系。在那个时期,生态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成功的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也成为了当时人们研究的热门主题。生态经济理论认为是生态系统决定了社会发展的限度,而经济系统仅仅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所以应该重点关注生

9、态问题而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生态系统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具有相同的部分,比如说都主张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生态经济理论对研究低碳城市的建设和促进其发展都有很重要的作用。(3)循环经济理论“循环经济”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首次提出的,这个理论把人-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当成一个循环的大系统,在这个系统里进行资源投入-产品产出-产品消费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思想,把发展经济所用到的资源从线性增长变化成循环利用的形式。循环经济理论与低碳发展的理论都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也可以把他们看成是对可持续思想的继承与延续。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的循环利用,而低碳发展的核心是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循

10、环经济是以节约型经济和环保型经济为特征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也代表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可以说,循环经济为人类充分利用资源提供了新的思路,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做出重大贡献。因此,循环经济理论对于低碳城市的发展具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双重指导意义2.影响低碳城市的发展因素通过对国内外低碳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的梳理,主要集中在7个影响因素。第一,城市规模因素。国外学者对低碳城市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起步较早,且对城市规模因素的研究较多研究表明碳排放与经济规模因地区发展情况不同存在着线性、倒U型和N型3种关系。城市人口规模对低碳城市发展的影响主要有人口数量与人类行为模式两个方

11、面,Salvador Enrique and Michael Dalton et al.(2008)分别运用Lorka-Volterra 和 PET模型对人口数量、GDP、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析,证明人口数量与碳排放量呈现正相关关系第二,城市结构因素。全球产业重新分工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学术界也将研究低碳城市影响因素的视角转移到结构因素上。不同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的量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第二产业略高。Garg et al.(2001)and Ugur Soytas(2007)认为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城市高碳排放的主要原因。第三,技术进步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也是研

12、究热点。Goulder et al.(1999)研究发现,科研活动与碳排放强度呈逆向关系。付允等(2008)论证低碳城市减排最根本的手段是创新低碳技术。张贡生等(2011)清洁能源的新技术开发用来进行能源替代可以减少碳排放。第四,随着全球各国对外开放度的加大,国际贸易因素也成为低碳城市影响因素的研究重点之一。Paul B Stretesky and Michael J Lynch(2009)以1989-2003年世界169个国家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提出FDI对人均碳排放量呈显著正相关;白红菊等(2015)通过对我国17个省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出东部地区的FDI对本地区碳排放的影响程度最大且存

13、在“马太效应”。第五,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城镇化与低碳城市之间的关系也成为热点。WeiB R et al.(2003)和Shen L et al.(2005)研究指出城镇化的进程能促进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又能使城市资源配置、低碳产业组织、技术创新更加优化,是城市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一把双刃剑;郑云鹤(2006)、刘明达等(2018)提出城市建设对碳排放的呈正向促进作用;陈邦丽、徐美萍(2018)依据环境经济学理论,运用扩展STIRPAT模型,采用中国2005-2011年29个省份的数据结果表明城镇化水平对碳排放有显著驱动作用。第六,我国学术界集中于研究政策制度监管和财政投入力度对于低碳

14、城市发展的影响。戴亦欣(2009)、郭万达等(2009)、刘志林等(2009)提出低碳城市发展需要建设相应的治理模式和配套制度;路超君(2016)运用ISM模型分析得出,政府政策扶持和约束是影响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并会直接影,响其余因素发挥作用。第七,由于不同行业使用能源的差异使得碳排放量也相差很大,因此行业类,型与碳排放的关系也是研究热点。Martinez et al.(2004)研究发现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3的总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由运输业产生;而R Rehan and M Nehdi(2005)和Ugur Soytas(2009)提出水泥业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行业。3.低碳

15、城市建设概况3.1 南京市南京是江苏省的省会,是长三角洲的重要门户城市,也是长三角地区和华东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南京有11个市辖区,87个街道和13个镇,总面积658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33.5万。其中,城镇人口为685.89万,城镇化率为82.3%。南京市的自然环境、城镇发展和产业特点决定了南京城市发展必须走低碳发展的建设道路。南京是全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生产基地,2017年1月,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第三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南京市工业发展阶段已经从工业化后期发展到后工业化时期的转型阶段,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低排放产业结构体系也己初具规模。近年来,南京市政府在低碳城市建设模式、体制、政策等方面开展

16、了积极探索,在低碳发展转型过程中取得定成效。南京在低碳城市建设中所采取的举措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规划南京市政府以国家和省政府发布的相关政策,方案和长久规划为建设指导,旨在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建设原则,制定了包括从顶层设计角度出发的全局规划方案,有:南京市“十二五”规划中国制造2025南京实施方案等,还从城市生态化建设,城市管理长期规划,道路交通管理和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推行等具体实施层面制定了详细的规划方案。从宏观把控的角度,为南京低碳城市建设提供长期的,具有战略性、指导性、原则性的规划指引,进步明确目标以及建设方向。(2)

17、制定具有约束性的法规标准南京市低碳城市建设不仅是南京实现转型创新的发展,也是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路径。南京市政府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规划基础上,坚持监管并举和依法管理两大原则,从南京市机动车尾气排放,全市范围内的节能监察,民用建筑节能规范,“散乱污”企业专项执法检查,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管理,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能源消费结构转换等方面制定了具有约束性的相关法规标准,从具体实施层面,为南京市低碳城市建设提供法律政策保障和标准引领。同时南京市政府还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利用网络媒体的宣传和监管手段,创办了“南京市节能监察中心南京节能网”,加强对南京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

18、各具体实施层面的监管力度,从而为南京市的低碳城市建设保驾护航。南京市低碳城市建设在明确的长期规划指引下,在具体实施法规标准的约束监管下,政府部门也相继出台支持奖励政策,积极促成相关低碳项目方案建成落实。例如:2013年,南京市政府构建了用于对市内大型建筑进行能耗监测的实时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强化建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管理,并于2015年起,对市区内新住宅建筑执行65%的节能标准。为推行低碳城市交通,除加快轨道交通网络的建成,还推出了公共交通换乘优惠政策,引导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方式。政府更主导开发了城市级别的公众服务移动应用软件一“我的南京”,成为全国第一个奖励市民低碳出行的城市。积极推进“蓝天行

19、动计划”,构建跨区域污染源监测、空气预报预警体系。集中整治了梅山化工、梅钢、金陵石化、扬子巴斯夫等高能耗高排放工业产业园区,推进企业低碳化及园区低碳化。“十二五”期间,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促进国内外先进低碳生态技术相结合,继江心洲中心生态岛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启动之后,全面打造南部新城中芬低碳生态试点示范区和江北新区低碳生态示范区。同时,在吸引投资的过程中,建立了“低碳门槛”,低碳标准被纳入各项评比等约束性指标当中。1.存在的问题虽然南京在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发展规划目标不明确、协调发展程度不强、资源配置不到位、宣传普及程度不高等。唯有及时提出解决方案来这些

20、解决问题,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南京低碳城市建设的发展。a.发展规划与目标不够明晰低碳城市的建设顺利发展,必须以保障低碳城市建设顺利进行的各项政策制度为先行条件,制定明确的发展规划和目标。目前,在南京低碳城市建设的规划过程中遵循“自上而下”的规划模式,认为政府部门是低碳城市建设的主体,在规划过程中多以政府诉求为主,忽略了企业、居民等城市主体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影响,尚未将各阶层的利益进行充分考虑,也未融入到低碳城市建设的规划中,缺乏更全面的利益诉求,造成规划方案和建设目标的偏差与不合理。此外,目前低碳城市建设的总目标主要是降低碳排放强度,尽管这一目标适合当前低碳城市建设的发展,但是,这不利于指导未

21、来的长期建设实践。同时,南京低碳城市建设规划中的部分内容有悖于其他类型的城市建设规划,与发展要求在内容上存在一定冲突,发展指标体系不统一,实际操作比较困难。因此,南京低碳城市建设的规划体系尚不完善,低碳城市建设也无法做到全面、有序地深入开展。同时,南京市在低碳城市建设政策制定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政策内容尚不具体、不明确。对于如何落实国家和江苏省低碳城市建设的要求,如何促进生态文明发展,如何推进南京低碳城市建设等都没有形成有针对性的、具有地方性和约束性的法规政策,更缺乏具体的执行规则和程序。b.协同发展程度不强城市不仅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系统内各物质设施的实物形态都

22、属于城市建设的范畴,覆盖了工业、商业、交通、教育、卫生、环境等各领域。因此,低碳城市的建设也涉及不同行业的管理部门和具体实施部门。在南京市低碳城市建设尚未形成明晰规划目标和政策制定不完善的现状下,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各部门相互协调发展的程度也不尽人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要“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市场需求。然而,我国政府的管理模式仍然是管制型政府模式,仍以计划指令、行政管制和直接包揽为主要手段,服务型政府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就目前南京市政府管理部门而言,不仅机构设置雁肿、职责划分不明确,各种审批流程复杂繁琐,工作效率低,管理方法单一。而且,在提供公众服务方面,也缺乏从社会公

23、众愿望的角度和需求多样化的角度考虑,仅仅是独断的、单一的、一厢情愿的强制提供。同时,南京市政府各职能部门间尚未形成市级层面的信息网络办公一体化系统,无法实现多部门协同办公,这在定程度上也为南京市低碳城市建设带来很大的阻碍。c.相关资源匹配不足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包括资金、人才、信息等各方面的资源支持,因此全方位资源的高效匹配是确保南京市低碳城市建设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资本投入是促进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提出要在2030年前后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要实现这一目标,仅新能源方面的投资就将超过10亿元,若再加上节能、森林碳汇等其余措施,总体资金需求约在40万亿左右。目前,与社会和民生有

24、关的教育,医疗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占据了南京市大量的地方财政。南京市政府为保障低碳城市建设的资金供给也制定了相应的财税政策,除中央政府的专项资金外,南京市政府也对专项资金进行了配套。对于节能减排示范工程和新能源汽车推广,给予相应的资金补贴,分级分档减免企业的减排税收。这只能缓解南京市低碳城市建设中的资金压力,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低碳城市建设的资金供给问题。城市商业银行开展的绿色信贷服务尚未普及,尚未建立与全球环境基金(GEF)、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欧盟、挪威、德国、意大利等支持中国低碳发展的国际资金方之间的联系,无法获取国际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不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人都是社会发展阶

25、段最关键、最具能动性的生产要素。低碳城市建设涉及到机制体制创新、科学技术发展、经济体制转型、管理模式转变等内容,因此,人才类型也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产业领域和管理专业等相关领域的人才。南京低碳城市建设已逐渐走上正轨,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从目前情况来看,南京市低碳城市建设中还存在着低碳产业人才发展缓慢;低碳城市发展路径规划尚不明确,人才定位和技术发展难于把握;低碳技术瓶颈突破能力难以满足低碳城市建设的需求;低碳教育和培训进展缓慢,低碳专业技术人才紧缺;基础设施配套滞后,人才和技术缺少长期发展平台等几个方面的问题。为确保南京市低碳城市建设顺利进行,必须构建全面完善、与之相匹配的低碳产业

26、人才发展体系。在国家大力推进互联网+绿色生态发展以及江苏省积极构建区域碳市场的背景下,南京市于2013年在全省率先构建了建筑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对市内大型建筑进行实时能耗监测。2017年,栖霞区率先完成了辖区内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实时监测信息平台,全面实现了用能单位使用情况的实时化和信息化管理。这些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仅仅是部分产业领域或者部分地区的信息共享监测平台,统计资料不详实,数据标准规范不统一,信息数据存在重复性。在南京市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市级层面的、规范性的、数据健全的、具备实时监测预警功能的低碳管理云平台尚未建立,无法摸清全市碳排放家底,缺乏相对完善的碳排放数据统计核算管理体系,对南京

27、市的节能降碳潜力更无从得知。因此,现在阶段,南京的低碳城市建设无法实现市级层面的生产调度,能源管控和环境监控“三合一”。d.社会公众认识度不高公众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低碳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社会公众自觉、自主的低碳意识和低碳行为,有助于低碳模式的推动和低碳经济的发展。自从国家呼吁发展“低碳”以来,南京市政府也对低碳知识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普及,南京市社会公众对基本的低碳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已经建立了一定的低碳意识,但对低碳的内涵并没有深刻的理解。受到年龄层次、工作性质、文化程度、家庭环境和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人群获得低碳相关知识信息的渠道不同,接受程度也不同。虽然网络普及是目前

28、南京市低碳信息普及和鼓励公众参与的的主要方式,但是社会公众获取渠道更多来自报纸、杂志、图书、电视,从而导致低碳信息无法进行更为广泛和深层次的宣传普及,社会公众的参与度也未达到理想状态。目前而言,南京市社会公众虽然具备了一定程度的低碳认知,但尚未转变为自主自觉的行动;另一方面,社会公众现有的低碳行为并非是由低碳意识指导而形成的作为,多半是出于从不增加生活开支的经济角度或者自身健康状态所做出的低碳行为。2.建设对策通过对国外和国内低碳城市、地区建设成功案例分析和经验成果借鉴,对南京市低碳城市建设现状进行梳理,拟从创新低碳城市管理机制体制、完善低碳城市建设体系、优化低碳城市建设资源配置、加强低碳城市

29、建设宣传引导四个方面提出建设建议。a.创新低碳城市管理机制体制创新的低碳城市管理机制体制不仅使得政府决策部门进一步明确建设目标,也为企业和公众带来清晰的实施目标,全面提升管理者和实施者参与低碳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南京市应充分考虑到现有管理机制体制管理主体多元化、管理权限多元化、管理手段多元化、利益诉求多元化、技术标准多元化的现状,建立创新的事权科学划分、机构高效整合、职能机构优化、决策机制完善、协调统一的低碳城市管理机制体制。b.完善低碳城市建设体系完善的低碳城市建设体系为南京市低碳城市建设提供自上而下的良好环境和发展空间,不仅有利于本土低碳人才和技术的发展,更有利于吸引优秀的国际低碳人才,低碳

30、技术和投资资金。c.优化低碳城市建设的资源配置对资金、人才、信息三方面的资源进行有效的优化配置,就是为南京市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d.加强低碳城市建设宣传引导扩大宣传渠道,引导企业和公众有意识地向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模式转变,是南京市低碳城市建设全面、长久发展的重要保障。3.2 太原市1.现状分析山西省作为中国的煤炭大省,在当前经济产业转型的大背景当中,需要发展能源改革、调整产业经济结构,太原市作为山西的省会城市,尤其需要树立全省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典范,太原市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口数量逐年增长,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快,以2017年数据为例:三次产业比重为1.2%、37.6%、61.2%,与上

31、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1.4个百分点。太原市现阶段依然以第二产业为主要发展产业,存在新兴产业发展力不足,传统产业市场占比多、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因此太原市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依然有待发展。城市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对能源进行消费利用,其中化石燃料消耗后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阻碍因素,从能源消费结构图中可以直观的看出城市发展过程中对能源消耗利用的情况。太原作为煤炭大省省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城市对能源需求量较大,以煤炭为主要能源消耗利用,因此带来的碳排放题不容忽视,分析太原市能源消耗结构,有助于提出

32、针对性的能源转型发展建议。本文对太原市环境建设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个是太原市城市绿化两个指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造林面积,一个是生活行业废物处理,包括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近年来太原市社会发展稳定,人均消费持续增长,同时碳排放量也逐步增多。山西省借鉴全国开展绿色低碳发展的活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本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中太原市在促进节能减排,提高绿色消费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对生态环境保护,扩大城市绿化面积,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指标,提高企业和居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污染制约,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太原市主要碳排放来源为化石燃料消耗,几乎涵盖了能源消费在包含了工业、农林牧渔

33、业及居民消费生活等三大产业各个项目。其中,农林牧渔业为第一产业数据,工业和建筑业为第二产业数据,第三产业数据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其他;人民生活数据不包括在内。太原市2011-2017年主要行业碳排放数据;2017年太原市统计公报显示:全市一次能源、二次能源产量均同去年比有所下降,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社会事业转型发展。目前太原市的能源消费主要还是以煤品燃料为主要能源,太原市在发展能源转型也进行了探索,例如太原市发展风力发电,推动全市发展新能源汽车、以及相关节能环保的新型产业等,对提高,能源利用、减少能源消耗、促进社会整体绿色低碳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但整体来讲:太原

34、市目前的经济发展成本依然较大、且呈现增长趋势,燃煤排放的污染气体是造成碳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推动低碳发展面临的问题依然较多,短,期来说调整难度较大,因此太原市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需要各方面支持和配合。2.建设路径低碳城市的发展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为特征,目的在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减缓环境的恶化,低碳城市的建立与发展,已经成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同时发展低碳城市也需要各个领域参与和理论实践相结合,根据城市实际发展水平和环境,制定相关技术和资金政策支持,以延伸出适合本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建设路径。a.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太原目前第二产业的发展依然处于主要地位,主要特征为能源消耗量偏

35、高,新能源发展不够完全,因此需要政府参与控制能源结构调整,宏观优化产业项目,减少能耗大产量低的传统产业,通过对能源进行梯级可持续利用,对减缓碳排放量的增多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有促进作用。对传统产业进行优化整改,充分发挥传统产业的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对较难改造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制定排放污染物限定标准,从而抑制对能源消费的过快增长,同时,引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产业予以鼓励,逐步提高低碳产业在工业行业的比重,以大带小培育低碳型产业,将产业链从以前的单一发展方向转变为网络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有序性和多元性,实现产业间资源互补、促进产业间人才和技术交流,构建横向互补的新

36、经济发展模式。设立高新产业园区,促进规模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建设取向,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由粗放式的管理模式转变为精细化管理。政府也应该严格把控产业的生产至消费的不同阶段,对能源消耗和排放污染物的管理,提高对工业固废的回收和利用,严格限制工业消耗所产生的有害物质。另外,优化经济和资源循环发展,通过经济鼓励刺激产业对资源的循环利用,逐步将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转变为第三产业,加快对商业发展的支持,整合网络生态型企业,将每段产业链条作出优化和系统性链接,实现信息的高效流通,对提高企业效率,高效带动产业上下游,逐步将侧重点放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上,实现各产业网络化转型。b.推进能源

37、结构调整太原市可以建立一个稳定、高效、清洁、可持续的能源供给消费系统,加快整合资源市场,增加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比重,延展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场景,降低对一次能源的焚烧利用,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提高能源的分解产出,继续鼓励天然气作为居民生活消费能源推广,积极推动煤改气、煤改电,的煤炭治理政策,对工业部分行业试点天然气代替煤炭和电力代替煤炭消耗的措施,逐步减少对煤炭的直接利用造成资源浪费问题,鼓励太阳能的利用,如大学城区内的太阳能路灯就是很好的示范之一。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例如暖气供热需要消耗大量的煤炭来发热,可以依照发电厂生产环节收集到的热能开发居民供热系统,逐步将居民地热替换旧的暖气

38、供热,另一方面提高水电、光伏的使用范,围,即增加非化石能源的利用,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效率42在生活方面:可以借鉴英国的绿色家居模式,对居民的生活消耗提供清洁能源使用,太原现已发展了新能源汽车,并逐步将新能源汽车比例上调,例如出租车、公交车基本已经替换为新能源汽车,可以通过鼓励市民绿色低碳出行降低交通碳排放,对绿牌照的汽车发放停车优惠补贴,增加城市公共自行车的使用覆盖面,合理回收废旧自行车进行资源整合,对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归类处理,降低直接焚烧和直接填埋,对工业产生的固废在进一步增加利用率,鼓励能源加工转化行业的发展,提高能源技术的创新发展,扩大自身的资源丰富优势。c.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太原市近年

39、来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投入加大,但仍有提高的空间,在太原市内的城中村,可以发展农家乐和城中村果园,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和绿化率,政府还应该严格设立城市绿化布局,合理安排结构分区,对城区交通、居民住宅、城市公园和商业区设定最低绿化标准,加大对城区的绿化力,定期对道路的灌木丛和树木修剪灌溉,对有黄土、无绿植覆盖的区域加以开发和种植,增加公关绿地的面积,在城市周围如二龙山修建生态防护林,积极建设城市公共园林和社区园林,可以在发展绿化的同时对景观商业化,如水果采摘等商业模式,鼓励城市居民消费,进而推动绿化面积的增加和市民对绿化建设的积极性,构建由城市周围生态防护林到城市内部绿化园林

40、的全面完整的绿色生,态系统。d.政府引导低碳城市的建设在城市的低碳建设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有政府的整体规划和政策引导,这样为企业、居民的低碳建设意识提供明确的发展方向。首先政府需要制定一整套完善的法律体系,具体到工业发展、居民生活、商业发展和交通等各个方面,对工业企业,可以制定能源消耗和排放标准,对生产排放的垃圾废物制定回收政策,奖罚分明,重点在于鼓励新能源、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在企业生产的不同能耗设定对应的标准,提高高能耗产业的起步门槛,设定技术保护政策激励技术创新,提高企业发展低碳技术的竞争性。第二是政府积极推动绿化建设和低碳建设,采用财政补贴支持低碳发展,如对发展新能源技术的企业采取资

41、金补贴政策,对引进新能源技术设备采取资金补贴,从生产到消费,每个环节实行税额减免政策,对研究和申请清洁能源类的项,目进行政策奖励等,对老旧企业不肯整改和调整能源使用的情况加强管控。第三,鼓励居民绿色消费、绿色出行,政府可以借鉴丹麦的低碳社区经验,发展低碳区域,加深对居民低碳生活的理念,制定一套完善的低碳社区系统,通过社区宣传、社区公益活动、免费发放绿色低碳生活手册、开展低碳宣讲公开课等方式发展社区低碳文化,以树立居民的低碳生活理念。3.3 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市是最内陆,距离海洋和海岸线最遥远的大型城市,被称为“亚心之都”辖区东以恰克马克塔格至大河沿一线与吐鲁番市接壤;西以头屯河与昌吉市为界;南

42、以喀拉塔格一克孜勒伊接南山矿区,突出部分折向东南,沿未日洛克一阿拉沟以东与托克逊县相连。在夏泽格山脊线以南与和硕县毗连;西南与和静县为邻;北部沿博格达山脊与吉木萨尔县、阜康市、米泉市分界。全市辖7区1县,自北向南、自西向东分别为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市区)、米东区、沙依巴克区、天山区、水磨沟区、乌鲁木齐县、达坂城区。市区总面积1.42万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65.88平方公里。1.发展现状a.乌鲁木齐市经济发展状况表3-1为全国省会城市人均GDP横向对比表,乌鲁木齐市在2010年、2012年、2014年、2016年的人均GDP分别为5.53万元/人,7.90万元/人,9

43、.29万元/人,9.21万元/人。2010年、2012年、2014年乌鲁木齐市人均GDP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始终排名第9位,2016年为第10位,表明乌鲁木齐市人民生活水平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相对较高。观察表3-1中2016年的人均GDP水平可以发现,乌鲁木齐市在西部地区省会城市中位列第3名,虽然与第1名(呼和浩特市)差距较大,但与第2名(成都市)大体相当,其经济基础较好。从绝对量来看,乌鲁木齐市在2016年人均GDP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9.82万元/人),表明与发展更好城市(如广州市、杭州市等)相比,乌鲁木齐市的人均GDP仍有上升空间。从人均GDP动态变化来看,2010-2016年间年均增长率相对

44、较低(8.87%),说明乌鲁木齐市在这6年间发展动力稍有不足,但依存其较强的基础工业规模一直保持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前10名。反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最快的贵阳(17.44%)其发展支点是更高级的开放:如大数据云的建成落户,高科技企业的入住等,而乌鲁木齐市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且由于区位因素无法得到与贵阳同样的资源,这就更加需要乌鲁木齐市依靠本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从长远来看进行低碳转型,注重节能减排的同时提升三产比重,发展低碳城市,吸引外来人口,增进经济活力是相对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2016年乌鲁木齐市实现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是28.37亿元、704.94亿元和1725.67亿元

45、,三产比重为1.15:28.67:70.18。从表3-3中可以看出各县区中第一产业占比最高的是乌鲁木齐县,达到33.73%;第二产业占比最高的是米东区,高达63.10%;第三产业占比最高的是沙依巴克区,占比达89.90%。乌鲁木齐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主要来源于米东区、乌鲁木齐县;第二产业增加值主要来源于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第三产业增加值主要来源于高新技术开发区、沙依巴克区。由于CO2排放量按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呈逐渐降低趋势,所以建设低碳城市,要着重以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试点开发地区。b.社会发展现状2016年乌鲁木齐市总人口267.87万人,占全疆总人口比重的11

46、.17%。按三次产业就业人员划分:2000年乌鲁木齐市就业人员合计77.64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人员分别为6.79、24.51、46.35万人,构成比例分别为8.74:31.57:59.69。2010年乌鲁木齐市就业人员合计为135.30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人员分别为12.51、35.80、86.98万人,构成比例分别为9.25:26.46:64.29。2016年乌鲁木齐市就业人员合计有181.22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人员分别为9.30、36.27、135.65万人,构成比例分别为5.10:20.00:74.90。由上可发

47、现乌鲁木齐市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在2000-2016年先升后降,最终稳定在10万人左右;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尽管绝对量有所增加,但从就业人员构成比来看是不断下降的;第三产业无论是从就业人员数量还是就业人员构成比来看均有了大幅上升。从动态来看,2000-2010年乌鲁木齐就业人员年均增长率为5.71%,第一、三产业就业人员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30%,3.86%,6.50%;2010-2016年乌鲁木齐就业人员年均增长率为4.99%,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82%、0.22%、7.69%。纵向比较得出,2000-2010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处于不断上升状态,而在2010-2016年则

48、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就业人员由2000-2010年间的上升变为2010-2016年间的基本持平;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数两个时间段的年均增长率均是递增的,且递增速度加快,可以看出近年来乌鲁木齐市产业结构转型的政策已初见成效。2016年各区人口数最多的是高新技术开发区、天山区、沙依巴克区,各区城镇人口比例最高的是水磨沟区、天山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相比2010年各区城镇人口比例最高的是沙依巴克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天山区,从城镇人口比例变动来看,水磨沟(28.32%)、米东区(12.32%)、高新技术开发区(9.13%)位居前三名。再次参考乡村人口数量变动,可以看出水磨沟区、米东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人口转型

49、政策也非常到位,吸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型,增加城镇人口比率的同时更进一步推动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为低碳城市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二五时期民生工程建设进展明显,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表3-5给出了2010-2016年民生领域财政支出分类,其中2010-2016年地方财政支出年平均增长率为16.51%,其中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以及医疗卫生支出的年平均增长率均超过地方财政支出的年平均增长率,尤其科学技术领域支出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1.38%,表明乌鲁木齐市对于民生重点领域如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持续大力投入,同时始终通过坚持提高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来引领经济发展,造福百姓生活。2016年教育领


注意事项

本文(低碳城市-主要低碳城市建设概况.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文库网用户QQ群:731843829  微博官方号:文库网官方   知乎号:文库网

Copyright© 2025 文库网 wenkunet.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