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贤人辈出家风好 —— 明代进士海城黄守谦诗礼传家小探

WKNZFB

黄守谦府第旧址

在封建时代,海丰县海城镇以进士黄守谦为代表的黄氏家族是一大望族,历代人才辈出,族人黄世耀、黄德燝等人在《海丰县志》均有传。

近日,记者来到海城镇龙门社区,见到了屹立数百年的黄守谦府旧址,大门巍峨,果然大家风貌。黄氏后人告诉记者,旧址原为三进,大门及门楼仍是旧观,内部已于近年重建。


明代名宦乡贤黄守谦


据郑正魁《海丰文物志》记载,黄守谦府与叶高标府和海丰县府并称封建时代海城三大府第,面积达三万平方米。

黄守谦(1560年-1646年)是海城首位获得进士功名的政治人物,官拜户部郎中。让人有点奇怪的是,《清乾隆海丰县志》对其记载颇为简略,该书卷七·人物篇载:“黄守谦,万历庚辰科进士,任户部主事,性孝友,笃学不倦,敦善不怠。为诸生时即慎言笑、严取与;及其在朝也,遇事敢言,不避权贵,有谔谔之风。乡里至今称述之。”另,同书卷三·皇言篇收入黄守谦父母、夫人受朝廷封赠的圣旨全文,中言:“(黄守谦)性资端懿,才谞茂明,奏策公车,筮官计部。修廉勤之节,历久不渝;综出纳之宜,随施辄效,绩成三载,声振一时。”可谓光宗耀祖,荣耀一时。有明一代,海丰(其时海陆未分县,海丰的范围比今日的汕尾市还稍大)受到朝廷封赠的不过区区五人六次,其中叶高标父、母两受封赠。

另民间传述黄守谦告老归家后,仍孜孜力学,勤俭操守。但乡人求助,常慷慨解囊相济。他诲人不倦,教谕文天祥的《正气歌》时,满怀正气激情,常至激昂处,或拍手顿脚,声泪俱下,或闭卷咏叹,怒不可息,乡人学子,无不深为感动。

黄守谦晚年,明清鼎革,其逝世于1646年,此时满清在北京建都已二年。因而民间有一种说法:顺治二年(1645年),满清官员多次登门劝降不就,勃然大怒,遂大开杀戒,将黄府全家百余丁口尽行杀戮,致使“津河因而变色,闾巷堆起尸山”。真是惨绝人寰,睹者眦裂,闻者心碎。此后黄府被充为“逆产”,时常闹鬼,为厌胜故,因此邑人将其改为万寿寺,此即海丰旧八景的“万寿晓钟”。然有多名本地文史研究者认为这是一个大乌龙,《清乾隆海丰县志》卷二·丘墓篇载:“承德郎、户部主事、乡贤黄守谦墓,在西坑。”黄守谦应该是风光而逝,死后灵牌进入海丰“乡贤祠”供后人崇祀。而黄守谦府旧址犹在,足证黄府并未遭到此等劫难。

黄氏后人说,咸丰年间,黄氏族人黄履恭领导了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三点会”起义,事败后黄氏家族受到清算,多人被杀、血染龙津河。可能后人不暇考证,将后朝事套入前朝人身上了。


黄世耀与万寿晓钟


万寿晓钟乃海丰县旧八景之一。旧传该景点与黄守谦有关,其谬如上文,不再赘述。不过,万寿寺确实与另一位黄氏族人有关,就是黄世耀。

黄世耀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清乾隆海丰县志》人物篇载:“黄世耀,号圣图。孝友著闻,耽嗜古学,以恩选登贤书。任粤西富川令,刑省赋平,恤孤赈荒;猺獞构衅,公经略安定之。当事者首荐,恩纶褒锡,特擢司城,屏翰畿甸,咸称厥职。随迁冬宫司空。武英告成,加升二级,晋升奉直大夫。其赋性正直,忠贞操守,温恭廉介。燕居,衣冠礼度必谨。不殖货利,不问田宅。宦游虽久,及回籍,惟图书盈乘而已。”他乃举人出身,当过富川县令,任上干出了成绩,提拔到朝内任职,官至奉直大夫(明、清时代的文散官,可正五品,也可从五品)。为官清廉,虽然当官很久,但退休回乡时,只有满车的图书。这是值得为官者学习的榜样。有明一代,海丰受到朝廷封赠的五人中,黄世耀亦居其一。

据黄氏后人言,黄世耀荣休后,看到自己的宅第遭到山贼劫掠,已经损坏,黄氏族人也都想着迁居别处,因此当时的惠州府海防长官崔起、碣石卫总兵李得功捐钱将黄府买下,捐给万寿寺。《重建万寿寺记》的碑刻中有如下记载:“……寺前旧路偏于西侧,大门之外有照墙,照墙之外水部黄讳世耀之宅地也。崇祯壬午冬,以山寇之变而毁其居,其后人久志莺迁,别图安宅。时惠防崔讳起、碣石守府李讳得功,捐赀契买,修为门外甬道,如砥如矢,皆二公之周行也。”

传说万寿寺当年铸有一座生铁钟,重200余公斤,上面铸有阳文“阿弥陀佛”“风调雨顺”等铭文。僧门祀佛,暮鼓晨钟,此钟声音响亮、遥闻十里,是为“万寿晓钟”的来历。沧海桑田,万寿寺今已废,只剩下一个遗址。


热心公益的诗人黄德燝


《清乾隆海丰县志》人物篇载:黄德燝,字贤仲,号霱云。天姿颖异,孝友性成。少时博览群书,文行兼优,蜚声艺苑,己卯秋闱亚元。生平喜吟咏,著有《伊园集》。尤善书隶草,遒劲俊逸,世雅重之。为人宁静恬淡,以不私干当事。邑有利弊,辄毅然自任,极力悉陈,务必兴除。戊申展界,哀鸿甫集,时平藩以界外田谓属苏逆叛产,欲开垦以充军需,随遣士卒赍田具诣县,居民仓皇失措。公恳邑令阮公为民请命,详宪疏达,其事乃寝。民得复业,公之力也。邑治西北莲花、银瓶诸峰耸秀,为邑之望,因产锡矿,癸卯年有贪利开采者,堪舆家谓泄秀气,于邑不利,公又极力营止之。族有二孤,乱离失所,公不惜厚资以赎焉。晚年构“伊居别墅”,读书谈道,时人称“伊园先生”。子道珪,登丁卯乡荐。其群俊诸孙联翩黉序,古云积厚流光,庶几近之。

其中有一点值得注意:清初,为防止沿海人民与郑成功合作抗清,清廷出台了臭名昭著的《迁海令》,勒令沿海人民内迁三十里,致使沿海一带荒无人烟。陆丰大安石寨进士黄易为民请命,曾越级上疏。亦正亦邪的苏成、苏利(海陆丰民间俗谓“老苏贼”)。扛起反清展界的大旗。后经两广总督周有德、广东巡抚王来任等的努力,解除了迁界令。康熙戊申年(1668年),流离失所的人民刚刚回到家乡,这时候,称霸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竟然说海陆丰沿海一带是“老苏贼”的“逆产”,派遣士卒拿着农具到海陆丰沿海屯田开垦,拟为部队提供粮草。黄德燝听到这件事后,立即找到当时的海丰县令阮知县,详细地向上级说明情况,这才让事件平息下来。

这件事也可以为黄守谦并未遭受灭族劫难提供一佐证:黄守谦虽逝于满清定鼎北京后二年的1646年,但满清统一全国的大业并非一下子完成的。海陆丰一开始为苏成、苏利反清据点,直到1668年展界,广东政权仍在平南王尚可喜手中。因此不太可能出现满清官员屡次上门劝降的一幕。

黄德燝的儿子黄道珪也高中举人,子弟辈中考取功名的极多。古人认为这是黄氏家族多做善事“积厚流光”的结果,在学界,黄德燝主要是作为一名诗人而闻名的。其留存的咏海丰八景诗,常被后人引用。如《丽江月色》:

横披素练水晶乡,万户蟾光桂蕊香。何处兰舟吹短笛,孺歌月下咏沧浪。

如《长沙夜雨》

江面初生一缕阴,霏霏尽作老龙吟。飘来远屿归帆湿,维向芦花伴宿禽。

此外,黄德燝较闻名的存世诗篇还有《五坡怀古》:

宋末支天草拜麻,六师驻处即为家。龙归沧渤号遗鼎,雁度燕关咽暮笳。元相于公端属望,臣心一死已无加。空山古道千秋色,松柏森森长岁华。

以及《壬子春羊踶岭庵重葺落成》:

一径纡回最上峰,四时岚气幻山容。尽芟榛莽栽棠树,且息疲劳听晚钟。施茗衲僧敲石火,窥人林鸟数游踪。帝乡子舍含情处,天际云横野色浓。


黄履恭和“三点会”


《清同治海丰县志》邑事篇记载了乾隆十四年(1749年)到光绪三年(1887年)共138年间在海丰发生的大事,(可能该志成书于同治年间,到光绪年间才付梓,因此将光绪头三年的事情也顺便记下)。该书关于黄履恭和“三点会”起义的记载:“咸丰三年秋,三点会起。会倡自陆丰,延及海邑……虽经林令严重禁而弥祸不能,卒致有四年之变。”至“咸丰八年十一月十六日,逆衿马逢九在南涂正法。”前后持续了五年。区区五年,相关记载却占了138年大事中的一半,可见此事影响之大。

这次起义的高潮有两处:一、咸丰四年七月初九日,黄履恭、王宇春、李遇春、颜霞春等义军首领攻占海城,杀死县令林芝龄,占领县城十余日。惠州府派员联同陆丰、碣石卫、碣石分府联合剿杀,双方互有输赢。二、咸丰六年正月十七日,义军“袭赤岸屯札官军。兵勇疏于防御,被迫溺毙者二百余人……”当局急增派人员,用上抬枪、火箭等当时的先进武器镇压义军。在兵力、武器劣势的情况下,义军仍坚持作战,但终于被镇压。

起义失败后,黄氏家族遭到清廷秋后算账,多人被杀、血染龙津河。

记者 沈绿洋

原件地址:贤人辈出家风好 —— 明代进士海城黄守谦诗礼传家小探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分享本文章目的在于学习,如有侵权,请邮件告知删除,本站将在收到删除告知信息的情况下,24小时内删除,并给予道歉,谢谢支持!

请使用微信客户端打开页面并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或者微信直接搜索文库网。

[ 微信公众号ID:WENKUNET ]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还可以输入500字符   

暂无回复,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文库网用户QQ群:731843829  微博官方号:文库网官方   知乎号:文库网

Copyright© 2025 文库网 wenkunet.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