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黄氏圈论——感悟《黄氏圈论》的易学思想

WKNZFB

感悟《黄氏圈论》的易学思想

兼论医易同构和《黄帝内经》

(国际易学联会中国委员、云南中华周易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申雄)

在中华民族古老灿烂的文化中,《周易》闪烁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光辉,已经成为中华文明史上一盏最明亮的灯塔。《周易》这部奇书,经过历代学者的诠释和研究,成书的版本达3000多种,形成了庞大的“中华易学”体系,广泛渗透到宇宙学、生命学以及天文、地理、兵法、医学、数学、人文科学、管理科学、建筑科学、环境科学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

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确立当推《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受到了《周易》的极大影响,并开创了医易同构的理论先河。读过《黄氏圈论》,感到“圈论”在很多方面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易学”的基础理论,或者说暗合了“中华易学”的思想精髓。“圈论”一出,可能再掀医易同构的浪潮。

一、“圈论”中的宇宙法则

读《黄氏圈论》,开篇见到圈,闭卷想到圈,圈成了“圈论”最为重要的特征。于是,久久在思索,圈是什么?圈为何义?圈有何用?……是思想?是哲理?是医道?是学说?是概念?是意境?是生命论?是宇宙观?……好像是也不是,不是也是。在非非是是之间感悟和领会《黄氏圈论》序中关于“《黄氏圈论》之圈,就是圆。圆是中国文化的标记。”的概述,想到学易多年,仍然难以吃透的一个问题就是圆。圆无处不在,无处不用;有极的太极是个圆,无极的太极混混沌沌还是圆(无边的圆);道家之“道”是个圆,宇宙生成是个圆,星球旋转是个圆,地球自转是个圆,地球绕太阳公转还是圆;小孩学画爱画圆,领导阅文也画圆,气体循环是个圆,正负之间仍是圆;宇宙大爆炸起因密度极高的原子是个圆,李政道教授揭示宇宙奥秘创意的作品《物之道》是个圆,吴作人教授的名画《无尽无极》——北京正负对撞机的标志还是圆;圆是“零”、圆是圈、圆是点,圆无论如何难以想通、难以吃透;圆确确实实成为生活中、哲学中的千古之谜和万有概念。

想想圈、想想圆,由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再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进一步感悟到:凡天生的或者先天的都是圆的,包括伏羲氏创立的“天圆地方”说和对传统“天圆地方”之“地”的认识,也可以用“圆”的概念来纠正“方”的千古之误。天生的或者先天的都是圆的,不仅宇宙、星体如此,自然界的万物亦如此;不仅动物界如此,植物界亦如此。其中,较为典型的是立竿测影形成的天文图——“实测太极图”圆结构、圆运动揭示的规律,宏观世界中宇宙星体、星系以及日月天体的运行规律,微观世界中分子、原子的圆球状以及圆运动规律,大自然中维持生命存在的气循环、水循环、血液循环的运动规律等等。易理中揭示的宇宙万物周期运动和圆结构、圆运动的规律,是宇宙和万物运动的基本法则,是宇宙及其生命世界循环往复、始与终对立转换、首尾相因、脉络贯通、层次递进、螺旋发展、生生不息的博大的思想精髓。

关于宇宙和自然界万物周期运动和圆运动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也构成了“圈论”的核心。“圈论”以自己独特的宇宙观提出了“中生万物;万物有中,中为物源;中生万圈无穷小,万圈归中无穷大;中生万物无限小,万物归中无限大”的哲学思想。这些观点既暗合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万物归道”的生成观、宇宙观、圆圈观,又暗合了“中华易学”“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和万物归太极”的生成观、宇宙观、圆圈观。因此,深一层去解析透视这些圆圆圈圈,内涵是什么?当是《黄氏圈论》的宇宙观、世界观、哲学观和方法论,是“圈圈学”、“圈圈论”最为重要的珍宝和价值所在。

二、“圈论”中的天人合一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造生之源。推天道以明人事,是《周易》全部思想的基础,而且《周易》全书均以人而论,是“以人为本”的典籍。“天道”和“人道”统一、“自然”和“人为”统一,就是“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是宇宙生存论和人类生存论的共融,是《周易》辩证思想的理论基石,是中华民族整体观的经典表述,也是“圈论”中透射出来的基本思想和闪光点。

《周易》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以“天地人”构成自身的三要素。因此,《周易》象天、法地、类人的三元结构和基本思想,大量体现在易理和易卦之中。《周易》始于“乾”、“坤”两卦,“乾”、“坤”两卦相依相交而生八卦和64卦,既象征乾天坤地相依相交生万物,也象征乾父坤母相依相交生子女的生成思想。在《周易》中,无论是三爻卦还是六爻卦,都鲜明地体现了“以人为本”、“天地人”合一的思想。而且《周易》在召示和处理天人关系时,辩证地提出了“天人相应”、“天人合德”、“天人同构”等基本观点,论述人事都与天道联系在一起。“天人合一”的核心是人的活动规律要顺应天的运行规律、运用天的运行规律,讲天道的同时要讲人道。古时一国之君称为“王”,也是在象征“天地人”三才的“三”中加一竖而成王,也同样受制于天地的影响,同样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江泽民主席在美国作的《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的演讲中阐述到:“早在公元前2500年,中国人就开始了仰观天文、府察地理的活动,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世界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的今天,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人与宇宙”、“人与自然”、“人与生态”、“人与环境”、“人与人”和谐发展的先进理念,已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个永恒的闪光点。

“以人为本”、“天人合一”观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大量体现。《黄帝内经》以人体生命源于自然、活于自然、消于自然为理论取向,大力倡导“天人相应”、“人道合于天道”的思想。同时,《黄帝内经》首开医易融通的先河,为后来医易同理、同源、同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圈论”以“天人合一”观为指导,创立了内外合一”的医学理论和内八圈、外八圈互为表里的哲学思想。同时,“圈论”吸取《周易》“天地人”三才的精神实质,结合家传1000多年的秘诀,创立了具有黄氏家族“专利”的“命理秘图”,将人体生命置于天地之间,依存于天地之间,论其人体生命的八步走向,也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观在“圈论”中的运用和发展,具有全新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圈论”中的河洛运用

《河图》、《洛书》是宇宙和生命世界的数理模型,是反映万事万物的基本图式,是先天八卦、后天八卦的基础,是典型的时空结构学说,是提供后人开物成务的幻方,同时也是千古难解之谜。

相传《河图》出自伏羲时代,《洛书》出自大禹时代。关于《河图》、《洛书》历朝历代都有众多解释,但是,顺时针运行、顺生逆克的《河图》,逆时针运行、逆克顺生的《洛书》,普遍认为是表示宇宙生命的结构位次及宇宙生命的运动变化,两者有机构成反映旋转运动或圆运动的宇宙生命规律的数理模型。

在《河图》十数中,1-5为生数,6-10为成数,生数与成数、单阳数与双阴数两两相配后,1、6居北属水,2、7居南属火,3、8居东属木,4、9居西属金,5、10居中属土,这是空间结构。同时,在《河图》数理中,1、6为冬,2、7为夏,3、8为春,4、9为秋,5、10为长夏不占四时又统帅四时,这是时间结构。因此,从这个意义讲《河图》是典型的宇宙时空结构图。奠基中国传统医学的《黄帝内经》,将人体生命结构的五脏按照肺9居右西、肝8居左东,心7居上南、肾6居下北、脾5居中央的对应方法进行分诊论治,完全符合《河图》数理,是医易同构的重点。

在《洛书》九数中,1属水居北、9属火居南、3属木居东、7属金居西、5属土居中央、4属木居东南、2属土居西南、8属土居东北、6属金居西北,并由此形成了1北-2西南-3东-4东南-5中央-6西北-7西-8东北-9南,再复归1北的生生不息的时空结构模型,其行走路线称为“洛书轨迹”。“洛书轨迹”在很多学术领域都常见常用。“圈论”中的“命理走势图(图环命理图)”,在人生的关键阶段取一年为点,分为人生八步,分别定位0岁(应为1岁,因人的生命早已形成,离开母体只是出生)北-14岁西南-28岁东-42岁东南-56岁中央-70岁西北-84岁西-98岁东北-112岁南九个方位,以此形成的“人生周期命理走势图”与“洛书轨迹”完全相符。《周易》、《黄帝内经》同取《河图》、《洛书》的理义,这是医易同源同构的主要依据之一。“圈论”中有一个猜想,认为“圈论”的始创者成功地应用了《河图》、《洛书》的基本原理之后,有意创立了以《洛书》为用的“图环命理图”。这一猜想是客观的,是相符于“河洛源流”的,“圈论”称其为“生命洛书”也是贴切新颖的。然而,《黄帝内经》侧重运用《河图》,《黄氏圈论》侧重运用《洛书》,是同中有异,各显精华。

四、“圈论”中的神奇取数

数是世界上离不开又摸不透的。根据自然加法定律,大于9的所有自然数都是1-9的重复,所以1-9就形成了建立数字系统的基础。然而这九个自然数,在不同的领域其进制取舍是不一样的,计算机进制取到2,道教宇宙生成观取到3,音乐中的和声取到7,基本的颜色取到7……。《周易》是神奇取数最多的经典著作之一,除了常见的三元结构等暗合之数外,重要的是宇宙生成观取数8、列卦取数8,并神奇地取用了6和9两个数作为地数、天数、老阴、老阳之数和爻题名,这是《周易》中千古难解的6、9之谜。

《周易》思想与道家学说具有亲缘关系。解读《周易》,无论是象征老阴、老阳的6和9,还是作为解读阴爻、阳爻的6和9,都能用道家学说的生成关系和“三生万物”、“凡事不过三”的观念去找出答案,其分析式为:将无限的自然数分出奇偶阴阳两类,再将3个数组合为一组进行相加,则得数永远是6和9的倍数。我猜想:这也许就是《周易》中为何阴爻读6,阳爻读9,6为地数9为天数,全部卦爻只用6和9作读音的源头,而且有可能成为解开6、9之谜的一种思路。

“圈论”在取数上也是神奇的。“圈论”认为“数”是世间万物“质与量”的总称,“数”统一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也统一了人类自己,数在“圈论”中是最简单也是最复杂、最难理解的。“圈论”除了取用《周易》中常见的太极、八卦三元结构等暗合之数以外,同样取用了8和6、9这几个神奇之数,并广泛加以应用。其中,将“天地八字”作为“圈论”哲学的主体,进行了8个层次的论述;将“生命八字”作为生命论的主体,进行了8个层次的论述;将“内八圈”、“外八圈”作为“医圈”的总纲,又进行了两个8层次的论述;将“观病八圈”、“识病八圈”、“治病八圈”作为判断生命质量、认识疾病、分圈施治的关键,再进行了三个8层次的论述等等。这个“八”字的取用意义非常。同时,“圈论”一分为三,凡事以三为大的哲学理念,也是道家学说的核心。《圈论》中的阴、阳及中,乃一分为三、三合为一的哲学命题,与太极(有极)一分为二,中为S,分合要素实质也是三的内涵相合。作为划分太极阴阳界线的S曲线,正是“圈论”三分法、三元论中的概念。此外,“圈论”还有侧重地论述了中5和6、9几个数。因此,“圈论”将“数”哲理化,将“数”医理化,将“数”广泛地用于表示生理、病理、药理、药剂量的变化和规律,不仅与《周易》用数所含的哲理基本上是相通的,又在我国传统医学上实现了突破。

五、“圈论”中的阴阳观念

阴阳是一对充满矛盾的用词,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是万事万物回避不了、解释不透的特有现象。阴与阳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等方面。无论是宇宙时空,动物界、植物界和自然界,任何事物、任何状态,全部在阴阳这对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中生存,发展、消亡和循环、转变。

在《周易》中,阴阳从太极生出来后,对立统一的阴阳观便成为《周易》中极其重要的概念,变易的本质也讲的是阴阳互根、阴阳互补、阴阳转化。由于阴阳关系在万事万物中的绝对性,作为以讲变与不变之哲理为核心的《周易》,无处不是阴阳概念、阴阳学说的表达和运用。其中,“日月为易”一说,就是对给予宇宙、大自然、人类及世间万事万物以光源、热源的太阳、月亮,这是对阴阳原体最简明的表达。因此,可以这样说,无阴阳关系就没有万事万物,就没有世界,就没有生命,就没有《周易》。

医易融通是自古之理。易道崇尚中和,中国传统的医学也都特别讲究阴阳和中和阴阳平衡。《黄帝内经》把对阴阳、表里、雌雄、顺逆、强弱、寒热、润燥、浮沉等等种种关系的审察作为诊病、治病、防病、养病的医决,具有博大精深的道理,是体现阴阳平衡和阴阳中和哲理最早、最完备的经典著作。是医易同构的着力点。因此,也可以说,无阴阳关系,就没有中国的医学,就没有《黄帝内经》。

如同《周易》并不直接论述阴阳而又无处不体现阴阳哲理、无处不讲究阴阳关系、无处不追求阴阳平衡一样,《圈论》也在不过多直述阴阳关系中讲究和运用阴阳哲理,这也是“圈论”的一个独到之处。可以说“圈论”对中华民族文化中对立统一的阴阳观念无处不在,无论是“圈论”中涉及的天地、内外、大小、虚实、动静、生死等等概念和内容,还是关于宇宙、天地、生命、医道之间生存、联系、变化、转归的理论观点,无不是追求阴阳平衡、阴阳和中的结晶。因此,还可以说,无阴阳关系,就没有《黄氏圈论》。

总之,《周易》一直是我国古代哲学、经学中壮阔的主流,中医也一直是我国古代哲学、医学中壮阔的主流。读过“圈论”,感到理论观点新颖独到,不仅是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闪光点,也是民间医学的闺秀。“圈论”涉及了“中华易学”和“中华医学”的许多思想精髓,体现了医易融通的许多基本原理,实为一部集宇宙自然、生命科学和中华传统文化为一体的力作和医易同构的力作。“圈论”深藏民间千年,是民族文化的极大浪费;现在得以公开,是对人类社会的无私奉献。“圈论”经过反复提炼、反复升华,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其哲学价值、医学价值不可低估。努力把握“圈论”的本质,将“圈论”推向社会,服务人类,必将产生积极的效应,必将在民间医学上树起一块丰碑。

原件地址:黄氏圈论——感悟《黄氏圈论》的易学思想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分享本文章目的在于学习,如有侵权,请邮件告知删除,本站将在收到删除告知信息的情况下,24小时内删除,并给予道歉,谢谢支持!

请使用微信客户端打开页面并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或者微信直接搜索文库网。

[ 微信公众号ID:WENKUNET ]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还可以输入500字符   

暂无回复,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文库网用户QQ群:731843829  微博官方号:文库网官方   知乎号:文库网

Copyright© 2025 文库网 wenkunet.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